在逆境中激励自己
自我激励,是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的良好方式。恰当地运用自我激励,可以给人精神动力。在困难面前或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能使你从困难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名言,但是如果在失败后一味消沉,不采取自我激励的方法振作精神,那么失败只能永远是失败,而不会成为成功之母。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董事长松下幸之助早年曾在大坂电灯公司工作。他对电灯泡着了迷,为了实现其改进电灯灯头的构想,不惜倾资从事改良工作,并组成了松下电器公司。不巧,公司成立之初,恰遇经济危机,市场疲软,销售困难。怎样才能使公司摆脱困境,转危为安?松下幸之助权衡再三,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拿出一万个电灯泡作为宣传之用,以此打开灯泡的销路。
灯泡必须备有电源,方能起作用。为此,松下亲自拜访冈田干电池公司的董事长,希望双方合作进行产品的宣传,由冈田公司免费赠送一万个干电池。一向豪迈爽直的冈田听了此言,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显然是一种违背常理的冒险。但松下诚挚、果敢的态度实在感人,冈田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松下公司的电灯泡搭配上冈田公司的干电池,发挥了最佳的宣传效用。很快,电灯泡的销路直线上升,干电池的订单也雪片般飞来。初创伊始的松下电器公司非但没有倒闭,反而从此名声大振,业务兴隆。
失败孕育成功。失败不是让你失去奋斗的勇气,它应是你成功的种子,爬起来走过去,你或许就能看见美丽的彩虹。
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对待它的方式不同罢了,勇敢地去面对,将逆境转化为激励,终会获取成功。
学会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我们每个人迟早要懂得这个道理。“事必如此,别无选择”,这并非容易的课程。
已故的布斯·塔金顿总是说:“人生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
然而,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的视力减退,一只眼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眼也快瞎了,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此有什么反应呢?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运用他的幽默感。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时,他却说:“嘿,又是老黑斑爷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个感官全丧失了,我也知道我还能继续生活在我的思想里。”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就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知道他无法逃避,所以唯一能减轻他受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住在单人病房,而住进大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努力让大家开心。
动手术时他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幸运:多好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为像人眼这么纤细的东西做手术了。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病了。可是这件事教会塔金顿如何忍受,这件事使他了解,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这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
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无所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生活并不公平
生活是不公平的。这着实让人不愉快,但这确是实情。我们许多人所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为了自己,或为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有一天会是公平的,其实不然。
公平不是总存在的,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不能如意的。但只要适应它,并坚持到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A”位于“B”之前,这是一种排列序号,也是前大于后的价值。但是,比尔·盖茨却无视这种传统的规定,专注于自己追求的梦想。
在比尔·盖茨读中学的时候,他接到全国最大的国防用品合同商TRW公司的电话,要他南下面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尔·盖茨征得了学校的同意,参加三个月的临时工作。
三个月后,比尔·盖茨回到学校。他补上三个月中落下的功课,并参加期末考试。对他来说,电脑当然不在话下,他毫不担心。其他功课他也很快赶上了。结果他的电脑课老师只给了他一个“B”,原因当然不在于他考试成绩不佳——他考了第一名——而是他从不去听这门课,在“学习态度”这条标准中被扣了分。
但比尔·盖茨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接受了这种不公平的现实,并把这种得失置之度外,集中精力作数据的编码工作,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程序员,具备了编程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最终成就了自己享誉全球的事业。
生活并不公平,我们可以每件事都斤斤计较,最终也有可能得出个相对满意的结论,可是你将会为此失去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能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为有意义的或你喜欢的事情的话,收获可能会更多一些。
直面困境,勇于出击
如今我们所处的竞争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年代,等待别人的帮助或是祈求神灵的恩赐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知难而进,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才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直面人生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必须接受的挑战,也是抓住机遇的首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成功之路就没有基础。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从他懂事起,他所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问题。在接受《且看亡者》一书作者采访时他反复强调“你总得想一想,谁会来打倒你”。
其实,关于比尔·盖茨本人,还有他的想法都是不容易使人理解的。综观他成长的经历,无论是幼年、少年、青年时期都没有坎坷的记录,也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他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如此强大的生存压力。他家境富裕,不愁吃穿,不乏享乐,他为什么在成功之后仍然咄咄逼人、寸土不让,对每一个商业对手都没有丝毫的恻隐之心。
比尔·盖茨的青少年时代,正是美国沉浸在越战结束后及时行乐、崇尚《爱情的故事》的年代,是骄傲于登陆月球、基因技术、硅片技术的时代,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比尔的竞争心态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他的生存危机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微软成立仅仅两年就遇到了第一起几乎置其于死地的官司,按照微软与MITS所签的合约,MITS必须尽“最大的努力”销售微软的BASIC程序,而微软自己却不能直接向客户销售这一自己研制的程序。但由于该程序有许多优秀之处,使得很多人开始未经允许的复制,市场上到处是非法的盗版,这导致MITS不再努力销售该程序,使得比尔极为愤怒。他认为MITS是盗版的帮凶。为此,他除了在全国性的电子杂志上发表公告以警告盗版者外,还请教其身为律师的父亲。老盖茨依据其丰富的经验以及对美国知识产权法的深刻了解,给了比尔·盖茨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议。他认为“如果在目前情况下,为了收回BASIC的销售权而提起诉讼,这场官司是有较大赢面的”。并且他还亲自向比尔推荐了一位专擅版权之争的专业律师。
此时,MITS的老板罗伯茨知道前景不妙,而且过去的三年已大发其财,因此见好就收,将MITS转卖了。MITS不存在了,新的公司名叫PERTEC,于是诉讼对象成了新的公司PERTEC。
比尔·盖茨和律师在上诉与仲裁之间曾犹豫不决,上诉要花费巨额费用,而仲裁的费用有限。于是他们决定交由政府的相关机构仲裁。然而,出乎他们预料的是,仲裁倒成了一个漫长的等待。政府在对待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案例上犹豫不决,除了聘请多方专家为顾问外,仍然慎而又慎。与此同时,PERTEC在仲裁未有结果前,拒绝再向微软按以往合同支付权利金,这一来,微软的主要资金渠道被掐断了。
比尔·盖茨于1996年10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这场几乎将微软扼杀在摇篮中的官司。他说:“他们企图把我们给饿死。他们试图与我们庭外和解,我们几乎被迫就范,事情到了极为险恶的地步。仲裁庭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就此案给予判决。等到所有事情一结束,我发现他们由于这个裁决结果不得不倾囊而赔。他们为他们对合同的轻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微软资金紧张的严峻时刻,比尔完全可以向他父亲的基金机构借钱,甚至可以向他的世亲以私人方式借款,然而,比尔最终没有混淆自己的商业行为与家庭亲人关系的概念。
但这场官司的确使比尔·盖茨永生难忘。举目美国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没有一家像微软一样,本身从不向金融机构借款,反而通过自己的基金组织向外提供贷款服务。微软不欠任何人钱,而且微软的资金储备至少相当于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
比尔·盖茨这种面临生存压力的结果,就是把“适者生存”变成了自己管理微软的法宝。一位名人说过:“有机体神经系统的表现优异,可协助决定它察觉变化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能活下来,甚至更强盛。”这便是适者生存。
英雄不问出身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会以自己的出身来确定自己未来的生活前景,他们经常会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用可怜的声音与世界对话;他们总是因暂时的生活窘迫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总是因其貌不扬被人歧视,而低下了充满智慧的头颅。但是,在这里,请记住,千万不要用卑微的姿态面对世界。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他勇敢勤奋,功绩卓越,创造了美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说:“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那时,我父亲是一名水手,他每年都要往返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之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也许一生只会像父亲所工作的船只一样,漂泊不定。”
伊尔·布拉格9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参观梵高的故居。在那张著名的吱嘎作响的小木床和那双龟裂的皮鞋面前,布拉格好奇地问父亲:“梵高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画家吗?他难道不是百万富翁?”父亲回答他说:“梵高的确是世界著名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而且是一个连妻子都娶不上的穷人。”
又过了一年,父亲带着布拉格去了丹麦,在童话大师安徒生墙壁斑驳的故居,布拉格又困惑地问父亲:“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可是,这里的房子却这样破旧。”父亲答道:“安徒生是个砖匠的儿子,他生前就住在这栋残破的阁楼里。皇宫只在他的童话里才会出现。”
从此,布拉格的人生观完全改变,他不再自卑,不再以为只有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才会出人头地。他说:“我庆幸有位好父亲,他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而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又告诉我,人能否成功与贫富毫无关系。”
是的,人的境遇往往取决于它的心态。而你的出身和眼前的困难却永远阻止不了你成功的脚步。所谓:“英雄不问出身!”说的正是这一点。只要我们摆正姿态,并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
贫穷不是成功的绊脚石
家境的好坏并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只要有机会,就要抓住它,努力地奋力向上。
霍普金斯出生在海滨城市伊斯特本。他的童年是贫苦的,不幸的。霍普金斯的父母都是伦敦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根本无心理会孩子们的教育。为图温饱,全家不得不到处奔波,所以他的几个弟兄多不成器。在做商人的舅父詹姆斯的资助下,小霍普金斯才有幸在伊斯特本的小学校里读了几年书,后来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因为霍普金斯的父亲是英国著名诗人雷晋金斯和化学家奥古斯都爵士的近亲。长辈们的影响,使霍普金斯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加上他天资聪明,胸怀大志,在家乡小小的城市中,他成了业余自然科学爱好者中的佼佼者。
但因生活所迫,他十几岁不得不进入一所医院当杂工。他工作之余发奋读书,除了上夜校,还时常借阅医院图书室里的医药文典。一位老医生看他爱学习,便把他调到化验室打杂。他从此对医药研究发生了浓厚兴趣。老医生很器重他,常常加以指点,后来居然破格提升他做化验员。最令人惊诧的是,他做的病理化验,远比一般学过专业的人还完善些。
20岁时,他到了南肯辛顿,参加由爱德华·富兰克兰德爵士开办的化学学习班。这时,他和爵士的儿子勃西从事化学分析实验。
1888年,霍普金斯27岁时被保荐到伦敦大学读医科。他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引起了史蒂文森爵士的注意。史蒂文森当时是内务部的分析学家兼盖氏医院法医学讲师,霍普金斯就被聘为他的助理。在投身于教学工作的同时,霍普金斯开始攻读理学学士学位。他勤奋自学,主要靠每天往返于恩菲尔德和医院之间路上的时间来温习功课。他居然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必修课程,而且在学习期间就已找到了测定尿酸的方法,论文登在1891年《盖氏医院的报告》上。
1912年霍普金斯最著名的《人工合成饮食》实验论文发表了。他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反对这一结论的各种意见,这个结论就是“另外还有一种东西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及水同等重要”。
霍普金斯的维生素论文在《生理学》杂志上公开发表,由此人们知道了维生素是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这种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由食物供给。在我们的食物中,可能某一种维生素的含量非常微小,而缺少这一小点物质,就可能发生最严重的后果。有了它,疾病可以防止;即使疾病不幸发生,也一定可以痊愈。所以,维生素是名副其实的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
霍普金斯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贫穷的家境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它也未必就是成功的绊脚石。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他是否真正付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