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2000000050

第50章 蒋介石评说其家人及社会闻人(7)

可是******对鲍罗廷的警告做法漠然无视,依然我行我素。1926年12月初,鲍罗廷率领的由孙夫人、司法部长徐廉、外交部长陈友仁、财政部长宋子文、交通部长孙科等30余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北上武汉的第一组成员到达南昌。在南昌,蒋纪念故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仪式使人触目惊心:清晨,在蒋北伐军总司令部官邸,军乐队整齐、嘹亮地奏乐,所有军官和士兵们全体立正,向孙先生遗像行三鞠躬礼,而蒋一人站在台下孙先生遗像旁,朗读孙先生的遗嘱。他每读一句,台上听众即被要求跟着重读那一句……使鲍吃惊和屈辱的是,他们一行人也要求站在台下,参加这一仪式。鲍罗廷深深地意识到,鲍、蒋合作不能再这样进行下去了,要么改变合作形式,要么就此决裂。

蒋于此时,已做好了“清共”的准备,决定与武汉中央决裂,建立南京政府。蒋并于1927年1月11日,亲自到武汉和鲍罗廷进行舌战。第二天,他指责鲍罗廷说:“你们苏俄不比三年前的苏俄……有人在世界上说你们苏俄是一个赤色帝国主义者……如昨晚在宴会中所讲的话,我可以说,凡真正的国民党员,乃至中国人民没有不痛恨你的。你欺骗中国国民党,就是压迫中国人民……”他出于怕共产党掌权,一定要脱离苏联,镇压以至于消灭****。从此,蒋和鲍由暂时联合,走向决裂。******眼里,再也容不下这个“亚父”了。

鲍罗廷到达武汉后,在武汉成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临时党政联席会议,负责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执行最高职权——开始了从抑蒋到倒蒋的实际行动。

1927年2月间,维金斯基从上海来武汉,公开反对鲍的抑蒋倒蒋政策,并专程前往南昌会见******。******强硬地对维金斯基说:他回归武汉的条件是鲍罗廷必须离开那里。鲍、蒋冲突公开化了。

在上海正式“清党”,接着在南京“清党”,并在南京成立了与武汉对立的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发布南京政府第一号令,明令通缉197名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士,鲍罗廷的名字赫然居于这份“清党”令的首位,其次是陈独秀……

季山嘉

“语多讽刺,又若甚疑惧……如不准我辞职,就令季山嘉回俄。”

(****:《******生平》,第128、129页)

〔季山嘉〕

(1893—1938)苏联哈萨克人。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曾任师长、司令兼政委、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等职。1925年任中国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顾问团团长职务。次年3月,受******排挤,被召回国。

〔解读〕

1926年国民党“二全大会”以后,******已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国民党重要领袖,他自己手中又掌握有黄埔系统的军队。这时按照他的意图进行北伐,同苏联顾问产生矛盾,而苏联顾问中,******最反感、也最先发难的便是季山嘉。

在北伐走哪条路线的问题上,苏联顾问主张,北伐打到武汉后,继续向西推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汇合。这样苏联的物资支援可直接从陆路输进,以西北大陆为后方基地,再向东南沿海一带帝国主义势力集中的地区进攻。而******坚持北伐首先出兵东南沿海一带,取得江浙财团的支持,还可以争取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的帮助,是最为理想的战略。******清楚地看到,北伐在路线和时间这两个问题上只要他占了上风,北伐胜利的果实就能归他所有,所以非争不可。这时鲍罗廷因为要“回国述职”,请假一个月,于2月3日离开了广州。加信将军又到冯玉祥的军队里指导工作,季山嘉充任了首席顾问,季山嘉又坚持不同意******的北伐主张。2月7日,蒋与季氏“就谈布局与军队组织”时,******说季山嘉对他“语多讽刺,又若甚疑惧”,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僵。这时季氏反而建议蒋由海路运兵到北方去支援冯玉祥的国民军。蒋说季氏的这个建议是“儿戏欺人之谈”,是“根本打消北伐之毒计”。

2月8日上午,******与汪精卫决定革命大方针,痛言革命实权非可落入外人之手。即与第三国际联络,亦应有一定限度,要不失自主地位,汪“极喟然”。2月27日,蒋访汪:“明告其如不准我辞职,就令季山嘉回俄。”蒋与季氏的矛盾,达到势不两立的程度。

为了挤走季山嘉,******将其发动的“中山舰事件”系由季山嘉的阴谋预定,他说:“有人说季山嘉阴谋顶定是日待我由省城乘船回黄埔途中,想要劫我到中山舰上,强逼我去海参崴的话。”虽然他称“我也不能完全相信”,但他提出要解除季山嘉职务。

3月22日上午10时,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做出查办李之龙,令季山嘉等10余个顾问回国,共产党员撤出第一军的决议。3月24日,季山嘉离粤回国。蒋、季矛盾就此终结。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的言行亦最为爽直。”

(****著《******生平》)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1879—1940),苏联早期政治活动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托派首领,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任彼得格勒苏维埃副主席、主席。十月革命后历任苏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27年因组织托派联盟进行****活动被开除出党并被流放出境。1938年在巴黎成立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被暗杀。1988年苏联最高法院撤销对托——季联盟判决,宣布无罪。

〔解读〕

1923年8月5日,******奉孙中山命令,于上海会见苏联代表马林,和张继、汪精卫等筹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准备赴俄,考察党、政、军三方面情况,并观看苏联动态和了解其真实意图,蒋任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16日,蒋率代表团由上海乘船启程,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

在考察的同时,******还会见了不少要人。与最早来中国的维经斯基见面五次。据说维经斯基曾劝蒋加入共产党,并答应给他几个师的装备,于西北建军,统一中国,不必回广东帮助孙中山。蒋以请示孙中山而婉拒之。与马林见面三次。蒋对季诺维也夫印象最坏,认为他“殊无振奋气象,外强中干”;此外蒋会见了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其中,他对托洛茨基印象最好。从******的记述中他之所以对托洛茨基好感缘于托洛茨基对蒋“爽直”的谈话给了他有益的启示。******说:“我在莫斯科期间与托洛茨基相谈最多,而且我认为托洛茨基的言行亦最为爽直……托洛茨基托我回国要口头报告我们国父的一点,就是他们苏俄自1920年对波兰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对于世界革命政策有了新的指示:‘就是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对资产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应在道义与物质上予以尽量援助,但不复使用其正式军队直接参战,以避免其在各国革命期间再对苏俄引起与民族有关的问题。’”托洛茨基还代表列宁和苏联政府对******说:“苏联对于中国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外,其他武器与经济需要,都当尽力所能积极援助。”这些话对******的鼓舞极大。所以,后来******几经考虑,接受了黄埔军校校长的职务,依靠苏联的帮助,专心致志地办校治军,终于为他后来的独裁统治打下了基础。

此外,托洛茨基的临别赠言“革命党之要素,忍耐与活动二者,不可缺一”,蒋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李顿

“李顿对于调查之主张,亦太怕日寇矣!”

(李良志:《度尽劫波兄弟在》,第1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顿〕(1876—1947)英国人。生于印度西姆拉。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25年代理印度总督。1932年1月受国际联盟委派,率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组成的调查团前往日本东京和中国东北调查“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是年9月在北平草拟成《国际调查团报告书》。10月2日在日内瓦、南京、东京同时发表。1933年2月国联特别大会通过根据李顿报告书起草的关于中日的报告书。

〔解读〕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后,******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干预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立即向设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控诉了日本的侵略,希望国联申诉正义,予以干涉。国联曾做出停战、撤军、谈判的议案;但日本强烈反对,要求先谈判达成协议,而后才能停战、撤军。日本的先达成协议,其实就是先承认日方的一切条件。

国联的初步调停失败后,又决定向中国派遣调查团。1932年初,终于组成了以李顿为团长,包括法、意、德、英、美等国的5人调查团。调查团的第一站是到东京“调查”,天皇裕仁、首相犬养毅、外相芳泽谦吉、陆相荒木贞立即与调查团见面,特地连日设宴款待,并导游近郊及京都等名胜。3月14日,调查团抵上海,4月下旬抵沈阳。在调查过程中,日本组织50多个特工人员终日跟随调查团,“他们一人缠住一人,不让自由接触一般民众,尤其对于顾维钧(南京政府外交部长,是参加调查团的中国代表)的警戒特别严重。”在调查中,“日方对于调查团酒色招待”,并“极尽其奢侈铺张之能及”,所到之处,都准备有豪华宴席,并有“艺妓数十人陪使”。10月,调查团写出了一个139页的调查报告。报告虽也斥责日本“未经宣战而强使中国领土分离、独立”,“违反了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但又认为日在东北有其“特殊情况”,“即使恢复九一八以前原状,不过徒使纠纷重见,无济于事”。于是调查团建议:“由原有的组织无须经过极端的变更,产生一种满意的组织——就是要赋予东北以高度自治权。”最后一句话,说穿了就是要中国承认东北的现状,承认伪“满洲国”。对这个报告,连日本的盟友法西斯德国也说,“这是国联的一个骗局”。******在1932年10月9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李顿对于调查之主张,亦太怕日寇矣!……呜呼!以弱国而谈外交,以欲于外交中图自主自强之道,乃非此不可。”蒋对国联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端纳

“顾问与朋友。”

(《******的人际世界》,第758页)

〔端纳〕(1875—1946)美籍澳大利亚人。1905年来到北京,任《伦敦时报》、《纽约前驱报》等报刊特派记者。后任《论坛报》北京分社社长。1914年兼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1920年后,曾受聘北京政府经济情报局局长,张作霖私人顾问。1928年担任张学良的顾问兼老师。1934年转任******私人顾问。1936年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出了自己的努力。1940年因为******夫妇发生争执,愤而辞职,离开重庆抵达香港。1942年初在菲律宾被日军逮捕,后被菲游击队营救出狱。1946年4月,身患肺癌的端纳被宋美龄安排回中国,在上海接受治疗。是年11月病逝。

〔解读〕

******与端纳相处有近20年时间。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始终与张学良纠缠在一起。

1928年6月,国民党“二次北伐”攻克华北,张作霖率东北军退回东北,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于皇姑屯。不久,张学良继位。继位后的张学良马上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对象。

东北军撤走后,北伐军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加剧,逐渐形成******与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三方联盟的对峙局面。在不可避免的决战中,争取张学良及其所部30万东北军被蒋看成是性命攸关的事。为了争取张学良,他派众多说客前往沈阳,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端纳。

端纳长期在张作霖身边工作,又是张学良的顾问和老师;与此同时,端纳与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是老朋友,与蒋夫人有密切的往来。故对******的“拜托”,是满心乐意的。

端纳此行可谓不辱使命。他一到东北,便以其强大的吸引力使张学良在日本政府、李宗仁、阎锡山等人的说客包围中解脱出来。端纳用他善辩的口才向这位年仅28岁的少帅分析天下大势,极大了增强了张学良归顺******的决心。1930年5月,******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盟决一雌雄的中原大战终于爆发了。在张学良徘徊观望的时候,端纳对张学良说:“你应该归顺中央(******),发表通电,叫北方抵抗的将领们立即停战,不然的话,你就打他们。”

张学良经过数月的静观风向,终于听从了端纳的劝告,发出拥蒋通电,东北军再次入关,反蒋联盟土崩瓦解,******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此后,******与端纳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1934年,端纳正式被******聘为私人顾问。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此时的端纳深感中国正面临着一种巨大的危险——全面内战和日本的乘虚而入,到那时,不仅中国完了,整个亚洲甚至太平洋地区都完了,这对英、美来说,将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悲剧。而眼下能够阻止这一悲剧发生的惟一途径就是想办法保住******的性命。于是,端纳接受宋美龄的邀请去西安。

正当******为自己的性命担忧的时候,端纳出现在他的面前。端纳向他晓以利害地讲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之于民族和他个人的意义。为了使蒋能够回心转意,与张学良达成协议,端纳向宋美龄通了电话,并要她也来西安,以便做好协调工作。

在西安事变中,端纳为营救******,不辞艰辛,来回奔波,纵横捭阖,显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赢得了“和平老人”的美称。

然而,由于回到南京的******自食其言,软禁了张学良,使得两人矛盾激化。对此,端纳痛苦以极,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张学良,他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如此粗暴践踏感到愤怒:“我当时出于义气的冲动,想到汉卿,想到你们的国家民族,才担风险,三进三出西安,现在不但伤害了汉卿,使我无限痛心,也毁了我自己!”1939年,端纳愤而离开******,到达香港。

不过,对于端纳的热忱与帮助,******也是没齿难忘的。1941年冬,端纳在菲律宾被日本军俘虏,******夫妇得到情报,甚感焦虑,立即派人与美军联系,派伞兵前去集中营营救端纳。端纳此时已患癌症,在美国治疗一段时间后,1946年4月,经宋美龄安排,飞回中国,在上海受到精心的呵护与治疗。

11月9日,端纳病逝。第二天,******的夫人宋美龄、上海市长吴国祯,主持了一场宗教气息浓厚的基督教追悼仪式。端纳的遗体上覆盖着一方青色绸缎,上书英文:“威廉·亨利·端纳。蒋主席介石之顾问与朋友。”

“顾问与朋友”,在一定意义上说,不失为两人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之于端纳的一个准确评价。

斯大林

“斯大林邀余访俄,此乃离间中、美关系之最大阴谋。斯惯玩弄他人,而余则不受其欺诈也。”

(****:《******生平》,第48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同类推荐
  •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侯艳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红伶在路上”、“秦韵兮飞扬”、“影视大舞台”、“爱是醉心莲”、“原为连理枝”等内容。
  • 麦克阿瑟(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麦克阿瑟(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他曾经打过败仗,然而,他却把失败的捕猎当作磨练自己技能、增添对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说他是一名笑对失败、超然前进的将军。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耀眼的将星,美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杰出将领。
  •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在中国航天界,王永志院士有着敢为人先、善打硬仗的美誉,他参与领导及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他亲历了我国导弹、火箭及载人航天事业的风风雨雨,把人生轨迹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相连。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成为我国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领军人。由于功勋卓著,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他用一个中国科学家自强不息、拼搏不止、富于创新的精神,为飞天梦圆的中国航天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本书立足翔实史料,以杜月笙一生的事迹为主线,力求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极富传奇的一生。黑白两道纵横任我,亦正亦邪毁誉由人,20世纪初的大上海繁华兴旺,风云诡谲,许多人带着梦想赤手空拳来此闯荡,能出人头地的却只是凤毛麟角,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他慷慨大气却又狡诈多端,为人豁达却又投机钻营,体恤民情却又心狠手辣,他的性格亦正亦邪,行事亦黑亦白,一生不曾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三百年帮会人物,杜月笙实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集大成者。
  •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

    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热门推荐
  • 轮回之后

    轮回之后

    传说中的鬼界永恒神秘,然而那里流传着一个亘古的传说,鬼界形成四百万年来,有一个人一直在无限地轮回,完全不受鬼界任何约束,那是唯一一个能打破鬼界规则的人……
  • 半月痕记

    半月痕记

    花羽城丢失秘籍,死了看护秘典的人,江湖传言是神月宫所为。,所有的矛盾都指向神月宫。神月老祖派苏破下山查看个究竟……
  • 一分钟看透他人内心

    一分钟看透他人内心

    本书不仅帮你识人、查心,更能使你透彻地认识自我,辨别他人,让你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掌控,彻底改变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根本看法,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与成功。
  • 森屿暖树,我暖你心

    森屿暖树,我暖你心

    是不是等这雨下完,你就回来了。“我相信不了任何人......”“我知道。”“别再跟我开玩笑了,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你是在说真的,还是在......”耍我。“你走过的最长的路,我陪你。”“那最短的呢?”“没有人值得让你流泪。”如果有,我会让他痛不欲生。那一声仿佛来自虚无的叹息,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唯独没有的......是爱。顾森屿,我们是什么关系?兄妹。......她沉默了很久,从喉咙里挤出一个字:“嗯。”
  •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王士倬(1905——1991),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作为中国航空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协助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以钱学森同志的书信为序,收录了王士倬写的《我的自传》及其家人、同事撰写的文稿、回忆录和书信。以王先生的生活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航空事业初建时期的成就和业绩,高度褒扬了中国航空先驱者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本书为航空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客观、鲜活的审读视角,也为各图书馆藏提供了一份可读的参考资料。
  • 漫长的感恩之旅

    漫长的感恩之旅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前人们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 金主的真爱新娘

    金主的真爱新娘

    她不是他的初恋,却是他最深爱的女人。她只是一个机器人,在被灌入了人的情感思想后,被人类的情感所感动,对她的主人雷宇轩产生了感情……
  • 虎啸南朝

    虎啸南朝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和我一起品味这刀锋上的热血,聆听胡族卑微的哀嚎。我是刘裕,我非历史,我,就在你心里。个人QQ:442156767.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异真世界

    异真世界

    异世之旅中觉醒!这里是不是你的世界,又有谁知道呢?
  • 我奈你何

    我奈你何

    她说,我恨我自己,我恨,所以逃避,离他远远的,不见不念,便不恨啊!他说,我此生爱你,却对你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