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终于身挂六国帅印,结成抗秦联盟;其同窗好友张仪则凭其口舌之才,游说六国亲秦,最终拆散了合纵,与苏秦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仰仗旁征博引之口,舌战群儒,促成吴汉联盟……古往今来,许多善辩的人舌反逆势,口挽狂澜,凭着出色的辩论才能,掀起一幕幕舌上风暴。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有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一番,于是,他便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特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准备迎候晏子的到来。
晏子到了楚国国都城门口,守门的侍卫打开了小门,说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一听,心里很明白楚王的用意,他灵机一动很快就有了对策。只见他停在门口,对楚国侍卫说:
“请你去禀报楚王一声,问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是从大门走进去好啦。”
楚国侍卫慌忙把晏子的话传到内宫,报告给楚王。楚王一听,很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地问道:
“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吧?”
晏子反问道:
“大王何出此言?在齐国,光是在国都居住的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走到齐国的街市上,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以这样形容:举手蔽日,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说:“既然如此,齐国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臣呢?”
晏子知道楚王说话的意思,但他不动声色地回答:
“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的国君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
晏子的回答,让楚王心里闷了好大一口气,但又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他招呼晏子到厅堂,准备安排酒席来款待晏子。
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
“这个齐国人乃是劫匪。”
楚王故意摇了摇头,然后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种事呢?”
晏子也摇摇头说:
“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是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了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然吗?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
晏子的一席话,说得楚国自国王向下,个个哑口无言。
晏子面对强大狡猾的敌人,凭借自己出色的辩论能力,灵活地挫败了楚王的数次挑衅,既维护了齐国的利益,又保卫了自己的尊严。晏子的出色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辩才,而这正是晏子智慧的反应。
口舌之才同样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一对夫妇在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了分歧,母亲认为父亲应承担主要责任,母亲的理由是:“‘养不教,父之过’被传诵了几千年,由此可见父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母亲的看法很明显是片面的,她忽略了自己的责任。父亲应该怎样反驳母亲呢?想了想,父亲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你的说法也未必对。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名教育著作《爱弥儿》中说‘母不母,则子不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教育子女负有重要责任。”
父亲接着说:“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的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鲁迅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这位父亲旁征博引,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精彩的反驳与论证,终于让夫人接受了自己的观点。高超的辩论才能能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辩论高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智慧和韬略,而是辩论的方法和技巧。辩论需要辩论者妙语如珠,逻辑严谨,同时,辩论也需要辩论者具有奇谋妙计。在辩论中,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怎样能够神机妙算,以弱胜强?当我们面对骄横的对手时,又怎样诱敌上钩,给对手一个下马威?当己方陷入困境时,又怎样能够巧施妙计,化险为夷?这一切,都需要辩论者有制胜的奇谋妙计。
本书将告诉读者如何掌握辩论的技巧,如何冷静、自信地与别人辩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故事事例,这些有趣的事例可以作为读者进行辨论时的素材和参考。对于渴望成为辩论高手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技能的优秀作品。
※舌上风暴之主体篇:唇枪舌战各显神通
掀起舌上风暴的主体即是辩论的主体。辩论的主体是由辩者组成的辩方,而且至少要有两个辩方才能构成,所以我们说辩论的主体是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