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林秋雨刚从金太阳文工团转业回扬州,有一年的安置期,不需要上班,用来处理各种组织关系、档案审核、人事安排的对接,无忧无虑地闲置在家。
2008年初,林秋雨被安排进某机关做了一名机要员,负责文件的译、传、办,也帮领导起草一些工作计划、演讲稿、工作总结,与文书打交道,得心应手。
日子一下子从军号嘹亮、纪律严明的部队,变成懒散睡到自然醒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林秋雨还真有些不适应。
她深知人之惰性根深蒂固,从军十年,退役后依旧要每天自我斗争好久,才能早睡早起、规律生活,才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一些部队的良好习惯正无声无息地被自己的惰性侵蚀着、腐化着,自问:最终难道和许多退役的战士一样,看不出当过兵的痕迹?
为了鼓舞自己的士气,使生活有核心主题,林秋雨一边坚持写作,一边把自己曾经发表的散文、小说整理更新,以母亲“菱花”之名,贴在“维扬原创”上:《渴望陌生》、《女兵脸谱》、《红木棉之恋》、《我的父亲母亲》、《团长的女儿》、《幸福像太阳一样灿烂》、《独臂大侠》.......
一篇篇部队生活的新颖题材,清新俏皮的女兵文风,很快虏获得了本土一大众男男女女文艺青年跟帖为粉,成为版块里又一个核心人物,一个个都在打听:这个“菱花”新晋之秀是什么来路,人生阅历为什么与同龄人格外不同。
就在林秋雨混迹“维扬原创”大半年,小有名气,树立了自己的论坛文圈地位之际,“维扬原创”版主苏扬(网名:“九道门”)在版块上贴了公告:9月5日,组织大家文学沙龙,地址:东关街水中沚书吧,时间:下午四点至八点半。一是大家抽空聚一聚,二是帮朋友新开业的书吧积攒人气,活动经费由书吧老板赞助,双赢。有意者报名。
在论坛兜兜转转大半年了,林秋雨也想认识论坛一个个ID马甲下真实的面孔,结交朋友,也就报名参加了活动。
书吧的名字叫“水中沚”,是水中高地意思,寓意着这将是一个文化高处。当天举办的是一个西餐式文学沙龙,有红酒、披萨、各种小糕点,大家端着红酒,穿梭在书吧。
有人挑选中意的书翻阅,跟熟识的朋友打招呼聊天,或结交不认识的新人,主动问一句:“你网名叫什么?”对方说出一个名字,然后恍然大悟,恭维道:“奥,奥,原来XXX就是你呀,久仰大名,你的好多作品我都拜读过!”对方一定会反问:“您的网名是?”然后也作出恭维之态,说:“我特别欣赏你的XXX作品!”
林秋雨生性惧怕客套的场面话,在部队那种体制下,习惯了直来直往,不需要拐弯抹角,可以直接下达命令,遇到违反纪律规定的直接训斥讲评。现如今转业到地方,这对于林秋雨来说是全新的交际模式,也是一种考验,这里没有上传下达、没有执行命令,有的是相互试探、灵魂的碰撞,话说一半,下文意图靠意会揣测。
林秋雨站在书吧的一个角落,捧着一杯香茗,气定神闲地看书,偶有帅哥主动过来打招呼,问:“美女,你是哪一位?能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答道:“林秋雨,网名叫菱花。”
“啊?你就是菱花啊?果然人如其名,貌美如花,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冻人,哈哈”,旁边路过的姜素素(网名:“西风”)一阵爽朗的笑声,那气势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干练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以前看你写部队题材小说,以为你是一个小鲜肉男兵冒充女兵,还准备有机会来吃个帅哥豆腐,没想到真是个小美女,大家快围过来,发现一个大美女,她就是菱花!”她热情地招呼大家。
于是附近的几个男士,围过来,纷纷攀谈搭讪。林秋雨一一点头微笑示好,搭话应对,整个过程既新奇又愉快,大家没有部队的等级观念,陌生而又友好,暗自庆幸自己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有幸见到了文学原创版块的各路人马,由网上到真实,卸下马甲后,一个个形象丰满立体而可爱。
活动开展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喊了一声,“九道门版主来了”,于是大家齐刷刷站起来,端起酒杯,往门口涌过去,姜素素直接扑过去,“苏扬哥哥,你怎么现在才来,让人家好生想念!”
只见一个穿着正装长袖,袖口、领口钉着闪亮墨黑色袖钉,清瘦又考究的而立之年男士,在大家左右拥簇下,进入书吧中庭,与大家打招呼问好。
林秋雨远远地观望这三十出头的男人,天生一股傲骨,眉宇间气轩与一个人很相似,那人就是陶青山,虽则相貌远远不及陶青山十分之一俊俏,但是一眼看他就是一个雅儒魁士之类,况且在扬州这样一个小地方,坚持给衬衫打领钉、袖钉的男士真的是凤毛麟角,其人所诣,其文如见,林秋雨给网名“九道门”的苏扬打了9分,久违的好感。
紧随着苏扬进来的,是一个健壮帅气的眉目清秀男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奥迪轿车的钥匙,劈开人群,一个人找了一个靠边的座位,安静地坐下。
姜素素一看到他后,眼睛发亮,转而扑在他怀里:“哎呀,这是我家小武弟弟嘛,这肌肉又变结实了,这胸肌快赶上老娘的罩杯了!”说罢,在他胸口一阵乱摸乱掐,那叫小武的男青年并不闪躲,只是傻呵呵地朝大家傻笑,看得出来他们很熟悉,众人跟着起哄,姜素素端着一杯红酒,直接坐小武大腿上撒娇,仰着脖子,喝了起来。
苏扬说:“姜素素,你这浪蹄子,每次都不肯放过我家小武,有本事今晚你把他带回家睡了,看你老公不扒了你的皮!”小武是苏扬的专职驾驶员,高大健壮,黑目镜、白衬衫,保镖的气息扑面而来。
姜素素一脸哀怨地说:“奴家也就图个嘴瘾,奴家可是良家妇女”。
“你呀,就是传说中的语言巨人、行动的矮子”,苏扬继续调侃道,“姜素素,回去跟你家王教授说,这年头要想夫妻过得去,头顶怎能不带绿!”一场闹哄哄的聚会,网上线下,芸芸众生,出尘入世,天南地北地胡侃,好不热闹。
林秋雨得知,姜素素的老公在扬州大学做教授,姓王。
同时林秋雨又得知,苏扬从英国留学回来,三十岁出头已经在扬州一家上市公司做行政管理,也是扬州作协副主席,一手创办了“维扬论坛”。这种人设,满足了一个成功绅士的一切标准和条件。
八点左右,压轴戏,大家起哄让苏扬弹一曲钢琴,苏扬借着红酒的微醺,首先弹奏了一曲《致爱丽丝》,大家都熟悉的名曲,也算是苏扬热场、活动筋骨的开场曲。
林秋雨在靠近他演奏的地方坐好,一边斜举着一杯红葡萄酒酒杯,一边欣赏他的演出,他冷峻的脸庞和修长的手指,又勾想起来江南老师,不过,直言不讳地说,苏扬不及江南十分之一帅气,也不及江南弹奏得有激情,苏扬弹奏得不算坏,但是不能像江南那样,把人的心灵往另外一个意境捎带。
“应该不会弹得这么平凡的”,林秋雨想,“一会儿肯定会高潮迭起”,她喝了一口酒,继续期待,可是随着尾声的临近,只留下了温吞不火的印象。
苏扬,行云流水般地弹完,像完成了一个热身,围观了一圈的文青们,报以热烈而恭维的掌声、叫好声。果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林秋雨并没有鼓掌。
此时林秋雨想到了江南、白洁弹过的《卡斯布罗集市》、《风居住的街道》等偏门生涩的钢琴曲目,无不感情充沛、如泣如诉,引人入胜。
林秋雨在想象中点了这两支曲子,回想着这两支曲子的旋律。
奇迹发生了,紧接着,苏扬一声不响地又分别弹了两曲,首先是《卡斯布罗集市》,继而是《风居住的街道》。
林秋雨握紧手中的葡萄酒杯,失去了所有话语,她明白,从多如繁星的钢琴曲目中,挑中这两支连续演奏的可能性,完全是天文学上的概率,并且——关键——他还演奏得十分精彩,扣人心弦。
真是一个奇迹,林秋雨把这灵异事件归结为两人: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是所谓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禁锢了十多年的心房,突然被撬开了,这一切来得有些排山倒海。
一个月后,他俩经姜素素撺掇,进入恋爱状态,林秋雨问过此事缘由。他淡淡地回应说:“这世间哪有什么奇迹,那段时间,我恰巧在论坛里看到有一个金太阳文工团的女兵,写的散文里,提到这两个曲子,我不太熟悉,很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曲目,特意去搜了谱子,认真弹了几次,没想到误打误撞地被你听到了。”
就是这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