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3900000038

第38章 人生篇——活着究竟为什么(9)

幸福是什么?斯宾诺莎曾告诉我们:幸福就是人通过认识真理把握自然和人的关系,而后用理性去战胜、控制情感,做情感的主人。正如他所说,理性强、智慧高的人,都能够从爱和幸福出发,通过对欲望的适当克制,再回到爱和幸福。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第二组旅客。而那些离开幸福去盲目克制欲望或对欲望不加任何克制的人,都不是最明智的人,他们根本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第一组和第五组旅客。

善行与享乐常常是难以两全的。与其想用坚强的毅力战胜和克服享乐的“毒瘤”,倒不如发现、挖掘一些高尚的兴趣,并用它占据心灵。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并不是因为我们克制****,我们才享有幸福,反之,乃是因为我们享有幸福,所以我们能够克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克制享乐,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享乐。人是为了享有幸福才自觉克制****的。而适当地克制****,本身就是在享受幸福。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一个成熟的人与一个愚昧的人的区别,是一个高尚的人与一个卑劣的人的区别。

三、叔本华的钟摆

估计叔本华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悲观人物了。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他如此悲观,他才如此地出名。

叔本华认为,哲学回答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而真正的本质、本源应当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那就是无意识的生命本能冲动,或者说生存意志。生存意志主要表现是:人总是为了生存而不竭余力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但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原来的欲望满足以后,新的欲望又不断产生,人又必须为满足这些欲望而奔波。因而他认为,人生就是痛苦,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满足。生命本身产生了欲望,欲望是痛苦的源泉,痛苦是人生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因而人生是痛苦的。但“不幸”却是积极的因素,因为“幸福”是“痛苦的终结”,因而没有不幸,也就谈不上不幸的终结。当你痛苦的时候,肯定是不幸福的;但当你达到你所谓的幸福,却又发现你并不满足,幸福只是瞬间的感觉而已,感觉一瞬即逝,剩下的只是空虚了。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按照叔本华的理论,人干什么都不会有意思,永远都生活在绝望之中。他曾经断言:“人在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这两端之间摆动。”这就是著名的叔本华钟摆理论。

叔本华的话不无道理。尤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红尘滚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升官发财,或成名成家,或恋爱求偶,或购房买车,日思夜想,焦虑不胜,达不到目的时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甚至连死的心都有。而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官升了,财发了,职称评上了,工程拿到手了,心仪的对象追到了,这时候就会慢慢感到平淡无奇了,好像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觉得费那么大劲似乎不值得,新鲜劲儿一过去,就像叔本华所言:“处于无聊的一端。”

那么,人既然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挟裹着前进,自由和幸福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叔本华回答说:幸福取决于人格,人格越伟大,幸福感越强;幸福的所在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不幸,而不是追求愉悦和快乐。

叔本华认为,就整个人生来说,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在于人的内在素质,即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和教养等要素。人格决定了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幸福的范围和深度,人格越高尚,他能感觉到的幸福就越深,最高的幸福来源于最高贵的人格。因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主体的意识才是世界的本质。对人来说,一切存在或发生的事情都只存在于自己的知觉中,只是相对知觉而言的。所以,人最为本质的东西就在于这种意识的形成。而意识的形成是由一个人天然的人格所决定的。什么样的人格形成什么样的意识,而意识的深浅决定了感受到的幸福的多少。

人们所经验到的客观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主观的或个人鉴赏能力不同,同一对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就会显出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觉得幸福,而另外一些人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面对那些愚妄而贪婪地追求幸福的人们,叔本华不无嘲弄地说:“很多人听到别人经历了一些令人快慰的事情后,也期待着自己的生活中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而忽视了他们更应该忌妒的是那种精神能力。”他们缺的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感受幸福的主观人格。人不可能超越自己,人们孜孜以求幸福的努力永远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许可的范围。人所获得幸福的多少,预先就有他的人格所决定了。

苏格拉底说:“我不想要的东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对于有强大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来说,一切外在的物质享受和他人的赞誉羡艳都是过眼烟云,因为这些东西对他的人生毫无益处。一个人应该超出物质的诱惑而直达生命的本真。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快乐,而心灵的快乐主要取决于心灵的力量,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人格),而不是我们有什么(财富和声誉)。命运或命运宿命地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一般只意味着我们有什么,但却不能说明我们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命运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我们在精神上不够富有,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四、为仁由己

孔子曾让他的弟子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只有曾皙的回答最让他满意。那么,曾晳的志向是什么呢?其实也无甚伟大之处,只不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这种场景好像今天我们所说的春游:在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穿上春季的服装,几个大人,领着几个孩子,沐浴在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新鲜的空气里,在温暖柔和的春风中自在地起舞,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然后哼着歌儿回家去。你看,多么惬意!而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皙的志向,正是认为做人就应轻松简单些,而没有必要摆出一幅很沉重的模样来。

在这里,孔子通过他的志向向世人表明:他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哲人,终生也在寻求快乐。而他与弟子们对人生志向的探讨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应该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中体悟担当感带来的乐趣,而非要为了得到外在的福祉。如果你没有得到福祉,那仅仅是“遇”或者说“命”,而不能由此而放弃努力,否则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孔子也正是践行了自己的这一理念。他一生对成败看得很淡,虽说在老时也有“梁木摧乎?泰山颓乎?哲人萎乎”这样沉重的叹息,但孔子未曾绝望过。他并没有把仁爱的实现留给后人就完事,而是生前就积极地行仁义。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则更表现了其在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远远要胜于其对结果的关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整天瞻前顾后、费尽心机、左顾右盼、焦虑成性的人哪里会有幸福可言呢?所以,至高的境界并不是强迫着自己去行善,而是要在行善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唯有此,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说“求仁则得仁”“观过则知仁”,正是表达了这种“快乐”的至高境界。这种“快乐”不是解决了一些矛盾之间的对立,而是将这些矛盾化为乌有。

人何以如此轻松自在呢?那就是进入到快乐之中,而非把快乐当做一种结果来追求。所以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里的“乐”就是快乐,而快乐已经超越了认知、逻辑和善恶,进入了一种审美的境地。就好比我们在玩一个网络游戏,我们已经进入到游戏之中了,而非外在地去观摩这个游戏。爱因斯坦曾经有过一个形象地比喻:“鱼儿对于其终生游泳于其中的水又知道多少呢?”快乐也是如此,真正感到快乐的人不会去追问快乐的意义,更不会知道快乐有什么用,正像鱼儿不知道水对它意味着什么一样。古人谈到天地大道时曾说:“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恰恰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正如鱼儿对水一无所知一样。

五、孔颜乐处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但他最喜欢、最欣赏的是弟子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将孔子的“乐道”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又载孔子对自己的描述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即是说发愤学习忘记吃饭,是最大快乐,自觉年轻多了,忘了自己渐渐地老了。

这里的“安贫乐道”,不是打肿了脸充胖子,更不是为了平衡自己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因为摆脱了外在欲求而在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快乐。因为摆脱了外在的限制,这种快乐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强颜欢笑,更不是皮笑肉不笑。在孔子看来,在他的弟子当中,只有颜回体验到了这种快乐。孔子这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

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被历代儒家哲人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已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这种由孔子开创的乐道思想,也并不是简单地以道为乐,而是指人达到与道为一的境界所自然享有的精神快乐。这种快乐因为超越了物质的欲求,因而不再受外在物欲的羁绊,从而实现了一种更高层面的精神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对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对其的超越和消解。

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一面是肉体,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另一面是精神,自由飞翔,无拘无束。一方面,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了人在物质贫困中要遭受痛苦。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又引导人对物质贫困造成的苦痛进行超越。于是,这两种张力共同作用造就出来的审美境界——“孔颜乐处”,就成了衡量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分水岭。

能够满足生理性的感官欲望固然可以获得快乐,但是这种依靠感性欲望或者目的驱使而取得的快乐是“乐在其外”“乐不归己”,它是不自由的,是转瞬即逝的,它的实现是建立在功利性根源上的,一旦功利性被满足或无法实现,就会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只是一种低级的庸俗的快乐。只有如孔子、颜回那样超越感官欲望追求,进入崇高审美境界的主体内在之乐、自由之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因为没有功利性的源泉,这种快乐当然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

孔颜乐处,乐在何处?对这个问题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许多参悟,到了现代才有人对此作了总结。冯友兰先生说,人生可以有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功利境界则多了一些算计、规则,道德境界在功利之上,又加上了许多道德要求,天地境界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浑然与物同体”。孔老夫子与颜回之所以快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天地境界,并且对这一境界有高度的自觉。每一位想要得到“孔颜之乐”的人,都应努力使自己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

有消息报道说,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财富的增加与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成比例,在人们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能力已逐渐被弱化。一个现代人可以自豪地对古人说:“我比你富有多了。”但他却不敢肯定地说:“我比你幸福多了。”这就是现代人的可悲之处,因为现代人只是在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之间徘徊,偶尔有一次忽发善心迈进道德境界的门槛,自己都会被自己所感动。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不知“孔颜之乐”为何物,这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大难题。

六、伊壁鸠鲁的快乐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快乐与道德结合在一起的是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的哲学以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为目的,对于他来说,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心灵医治术。他坚持认为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是人们衡量善恶的尺度。凡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就是善的,凡是给人带来痛苦的东西就是恶的。既然生物都有趋善避恶的习惯,那么人类当然也不例外。一个渴望幸福的人,必须培养正确选择快乐的才能,只有那些能够增进个人快乐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意义的。

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快乐更多地来源于心灵,而不是肉体;主要依赖的是心理,而不是生理。因为在肉体上,“痛苦并不会持续太久,相反,极度痛苦的出现都是为时甚短的,仅仅超过肉体快乐的痛苦也不会持续多少天。即使是久卧病榻,其肉体上的快乐也超过痛苦”。

伊壁鸠鲁并没有否定肉体上的快乐和痛苦。他说,肉体上的快乐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单纯追求肉体的享受而极力追求它,是不会带来幸福的,因为“肉体把有限的快乐当做无限,提供它则需要无限的时间。但心灵认识到肉体的终极界限,排除了对未来的畏惧,保证了圆满和完美的生活……即便遇到不幸而丧生时,心灵也不欠缺对最好生活的享受”。肉体上的感受都不会长久,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所以,真正的、永恒的快乐只能到心灵中去寻找。正如伊壁鸠鲁来说,心灵的快乐超越于肉体上的快乐。人生的真正目的不是把强烈的肉体快乐刺激永恒继续下去,而是达到一种宁静之态。

伊壁鸠鲁主义对确保个人幸福的回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享受生活,但要深思熟虑。”伊壁鸠鲁主义追求精致和谨慎的个人幸福,主张的是“安静的快乐”,或者可以说“小资情调”的幸福。比如夜深人寂时或阳光明媚的早晨,你手捧一杯咖啡静听古典音乐或看优美文作的那种感觉。哲学、文学、友谊对伊壁鸠鲁主义者来说,是最值得追求的幸福形式。当然,幸福还应精打细算。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老时疾病,全是少时招的”,为了以后的持久幸福,所以必须拒绝短暂的快乐,沉湎和放纵只会带来今后更大的痛苦,这是对幸福进行计算后得出的结论。

同类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自从有了佛陀拈花,施加微笑,便有了蝉的诞生,蝉宗就是这样开始的。蝉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出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开花,如今,蝉文化作为一门炽手可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因它涉及的是人生名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探究生命意义的及高智慧”。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人被称作能思考的存在者,确实如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包含在思中。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必须是能思的——假如他真想思的话。可是,情况也许会是这样:他想思,却不能思。更有甚者,当他想思时,由于所欲太多,反而所思甚少。人是在具有去思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是能思的,但光有这种可能性还不能保证我们能思……
  • 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

    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哈佛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关键不在于它传授给学子们多少知识和智慧,而在于它教授给人非凡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和方式是能锻炼出来的。本书精选了哈佛学生历年来最热衷的逻辑思维游戏,这些题目不仅设置巧妙,提供了快速拓宽思维广度、挖掘逻辑潜能的方法,而且绝对好玩,让你越玩越有趣!越玩越入迷!越玩越聪明!
热门推荐
  • 曼珠沙华之雪残殇

    曼珠沙华之雪残殇

    她雪百合,元极真人唯一的女徒弟,捡来的弃婴,从小跟着师傅学习术数,奇门遁甲之术。他是北夏传言中阴晴不定的残废王爷,皇上的二皇子,在幼年时候双腿残废,在见到雪百合之后请旨要立她为正妃。圣旨下,百合被迫上了花轿!她本想着平淡的过,但是他尽显邪恶一面,警告她,必须听从与他,争吵中,百合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失在邪恶人的身上,在她想表露心迹之时,发现了他的一切阴谋,离开,被追逐,她跳下万丈悬崖,在看到她跳下悬崖的瞬间男人才知道自己心疼的原因?自己爱上那个利用的棋子?再见面,她化身西域公主前来和亲,他对其百般试探,表露后悔之情,且看她如何面对他的爱和自己的心---究竟阴谋的背后又是为什么?
  • 问仙

    问仙

    拥有灭世力量的炫月和拥有九幽之精的飏羽,2个人成为绝世双骄,但是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那种毁天灭地的神法却让世间生灵涂炭,炫月的坚定和飏羽的迷茫成为本书的重点,最重要的是表现人物的特性,性格的冲突带动事件的发展方向。最终的目的不是记住他们做了什么事,而是不要忘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 社交礼仪恰到好处

    社交礼仪恰到好处

    礼仪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反复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的行为方式固定下来。这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活动,它规定着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奏国歌时要起立,行注目礼;参加宴会时要穿晚礼服等。其实,礼仪就是规定了一条人们该走的固定的轨道,或者说,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规定了一套应遵循的模式。遵循它,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得体,顺畅;违背它或偏离它,往往会遭到社会习俗的惩罚,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 乱世之鬼才

    乱世之鬼才

    我在游戏世界里找你,找到你我愿意放弃天下。可是万一找不到你,我宁愿毁了天下。
  • 永镇天河

    永镇天河

    杀杀杀杀杀杀杀杀杀!一块书写着九个血红杀字的碑铭横空出世,它残破暗淡,被强势镇压。他,出生时额头就有一个猩红的杀字;他出生第二天就家破人亡;他辗转各处,所到之处无不血流成河。那一年自死狱而出。十杀应劫,九杀成碑;天杀地杀,人杀为尊。
  • 剑指天涯离骚

    剑指天涯离骚

    一个懵懂的少年、一座无字石碑、一把夺命之剑、一段悲泣的往事。且看他追寻着他曾经的脚步、一步步踏上巅峰、演绎一场可歌可叹的修仙之路
  • 再说西游

    再说西游

    和其他暗黑向的解读有些类似,然而并非完全一样。因为在西游的故事里,神佛本来就是反面的,他们象征谁,代表谁都无所谓。我只是看了一些作品,很多人硬是把金蝉写成了主角,不得不承认写的很有魅力。可他们忘记了,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西游的主角从来都是那只猴子。
  • 凰惊天下:倾城大小姐

    凰惊天下:倾城大小姐

    她是冷心冷情的黑暗帝王,一次背叛,降临异世,契远古神兽,炼至尊丹药,习无上功法,这一次,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一人一剑一红衣,仗剑天涯杀天下。王者之路上,又有谁的陪伴?
  • 御天轩灭

    御天轩灭

    “遗向天。天无形。道无状。岂乃天。岂乃道。岁岁天。岁岁道。易发微。流执诏。勿往虚。勿往淡。形燃也。须止静。而非道。”“天之泪!道之恨!魔之悟!神之静!仙之欲!妖之贪!巫之恶!人之善!须知五行内!不知七界齐!其喜、其怒、其哀、其惧、其爱、其恶、其恨、其贪、其善、其忧、其思、其悲、其恐、其惊、其欲。”“若天弃吾。吾便逆天。若道弃吾。吾便灭道。让其毁灭。吾能创造。吾能毁灭。吾本恶人。吾本善人。此乃大善也!”“御!天!轩!灭!”“吾乃帝王!吾乃修罗!吾乃.魔王!吾乃神王!吾乃帝罗魔神!”"洪荒、异界、魔法、三国、网游、无限、异能、科幻、古典仙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其又一身,我名为全能流!"
  • 横行

    横行

    他,人族皇裔。她,域外圣女。两族宿怨纠缠一句生生世世的承诺。迫使他去拼搏去创造。人族帝尊又如何?天庭大帝又怎样?冲冠一怒为红颜,大丈夫当如是也!且看我横行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