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线东起天水,经兰州至敦煌,包括天水、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8市、25县区。要建成横贯甘肃全境,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现实与传统结合,富有色彩和创意、充满浪漫和梦幻的文化产业带。
2.发展思路。
依托丝绸之路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培育和建设天水伏羲文化产业集聚区、武威天马文化产业集聚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武威白塔寺民族宗教文化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嘉峪关丝路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古长城遗址等保护工程,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文物复仿等产业,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产业集群。
与兰州中心文化圈相呼应,重点建设天水、酒泉一嘉峪关两个副中心。天水发挥先秦文化、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品牌优势,辐射庆阳、平凉、陇南,使其成为连结兰州与西安的文化纽带。酒泉~嘉峪关发挥敦煌文化、航天文化和长城文化的品牌优势,辐射周边地区,使其成为沟通兰州、敦煌、乌鲁木齐的文化桥梁。
五、项目、集聚区和基地建设
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是聚合文化生产力、发挥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集约度的重要举措。已有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集聚区要完善基础设施、搞好功能配套,努力形成集聚生产要素的高地;新建的基地和集聚区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集中度和产业的关联度,循序渐进,集约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搞好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一)努力建设一批重要文化项目
1.现代传媒业项目。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到“十一五”末,全省大部分县(市、区)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整体过渡;基本完成省级光缆传输网环网建设,建成各市(州)到县(区)的广电光缆干线;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 “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新开2—3个广播电视频率、频道。
2.出版发行业项目。新建一批基层图书发行网点,建设1000家“农家书社”。
3.文娱演艺业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甘肃大剧院、飞天文化产业大厦、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大地湾遗址博物馆、金城第一戏楼等重点工程,加快一批中心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性文化站,有条件的村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室。
4.文化旅游业项目。建设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黄河雁儿湾休闲旅游度假村、甘肃旅游超市、黄河石林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和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等一批重要红色旅游项目。
5.体育健身业项目。改造七里河体育场。建设一批体育馆,基本达到一市一馆。建设一批县区体育健身中心。建成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等一批体育基础设施。
(二)扶持建设八个文化产业集聚区
1.甘肃印刷科技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新型出版媒体生产研制技术,整合出版、印刷、发行重大项目,通过土地置换和资本运作,建设甘肃新华印2007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刷中心、甘肃日报印务中心和甘肃图书物流配送中心,在兰州形成集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教育科研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印刷科技产业集聚区。
2.甘肃传统文化博览集聚区。依托甘肃彩陶、汉简、古生物化石、黄河奇石、石窟艺术和民族民俗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兴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甘肃简牍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集中展示甘肃八千年文化精髓,在兰州形成集文博会展、文艺演出、旅游观光、风情体验等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博览集聚区。
3.兰州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在中立桥北侧建设甘肃省会展中心、黄河广场、甘肃大剧院、黄河艺术馆、滨水生态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与已建成的水车公园、体育公园、绿色公园连成一体,形成集文艺演出、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
4.兰州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利用兰州电台、电视台和兰州日报社整体搬迁的契机,整合兰州市传媒资源,建设黄河明珠电视塔、兰州广播影视中心、兰州报业大厦和兰州现代印务中心,形成集广播影视、报业、网络、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
5.天水伏羲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麦积山、仙人崖、大地湾遗址、卦台山、南郭寺、玉泉观、胡氏民居、龙园等资源,以伏羲庙为主体,延伸至伏羲庙后北山,建成集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物复仿、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伏羲文化产业集聚区。
6.陇东农耕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泾川温泉、王母宫、罗汉洞、南北石窟寺、周祖陵等资源为依托,建设集中展示陇东民俗风情的农耕文化产业集聚区。
7.武威天马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雷台汉墓、西汉铜奔马为主体,以武威文庙、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为依托,实施雷台和白塔寺二期工程建设,建成集宗教文化、西凉乐舞、沙漠观光、文物复仿为一体的天马文化产业集聚区。
8.酒泉航天科技文化集聚区。以中国酒泉航天科技城为依托,抓住神五、神六成功发射引发的航天热潮,建设宇宙演化史、观天器、模拟航天生活、天文学家雕像等一批展览场馆,形成集科学普及、旅游观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航天科技文化产业集聚区。
(三)引导培育四个文化产业基地
1.兰州敦煌舞艺术生产培训基地。以现有演出设施为基础,建设甘肃大剧院、金城第一戏楼等一批设施,依托敦煌艺术剧院、省歌剧院、兰州歌舞剧院等艺术院团和在兰大中专院校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品牌效应,推出一批享誉中外的敦煌舞艺术精品,培养一批敦煌舞艺术表演人才,形成敦煌舞艺术生产和人才培训基地。
2.兰州艺术品及舞美生产基地。以甘肃画院、兰州画院、金城古玩城、陇萃堂、塞纳河文化艺术品公司、雁滩古玩城等为基础,建设甘肃旅游超市,推动兰州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艺术品(文物复仿)业,扶持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厂和天星稀土公司,形成兰州艺术品及舞美生产基地。
3.庆阳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基地。依托庆阳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工艺传统,统一产品标准、规范制作流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方式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能力,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扩大销售渠道,大力发展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形成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基地。
4.白银大敦煌影视基地。以大敦煌影视城和景泰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外景地为基础,发挥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的科技人才优势,积极争取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建立集影视剧拍摄、制作、旅游观光和影视旅游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影视基地,并逐步向动漫、游戏软件等高端产业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成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处作为具体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各市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界定和区分全省现有国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着力改革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单位宣传和经营业务“两分开”。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重点,积极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积极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着力调整组织、行业、所有制和产品结构。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理顺关系,从根本上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财务分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认真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
认真落实《******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切实用足用好《******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产业项目。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吸引外资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经营性文化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在认真评估后,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允许作为国有资本投入产业经营。允许国有文化单位依法运用级差地租、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事业。
(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发挥甘肃特有的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伏羲文化、天马文化、航天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读者文化、庆阳香包、河州花儿等强势文化品牌。按照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和《敦煌文艺奖评奖办法》,加大对反映我省重大现实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在影视剧、舞台剧、长篇小说等门类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五)积极培育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市场基础建设,重点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娱乐演出等文化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市场网络和完善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大流通。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影视剧制作等机构,加强文化产品的服务和推介,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文化资源、文化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求关系平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产业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多种渠道,建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大力引进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其它各类紧缺人才,借助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以******特殊津贴人才、省优专家、“555”创新人才评选和实施宣传文化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为重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用五年时间,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领军人物。鼓励人才加快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文化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借鉴试点省市的有益经验,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本方案。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甘肃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坚决抵制不良思想文化渗透,努力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2.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社会参与,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深刻认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文化领域行业和单位的不同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开。同时,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他社会事业改革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二、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