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完善文化法律和政策,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改制、转企、剥离、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形成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运用现代流通形式,努力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
主要任务是:
1.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科学界定和区分现有国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全省由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音像资料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省级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制,由财政重点扶持。其他艺术院团,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逐步转制为企业。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对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明确界定。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全省文化事业单位要着力改革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
——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单位宣传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全省新闻媒体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逐步将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
——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人,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改进和完善政府投入方式,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民间业余剧团。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实施电视进万家工程、万村书库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
2.以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
——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工作,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安全。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省上确定的转制试点单位和试点市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率先探索实践,积极稳妥地推进转企改制工作。
——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经营方向、资产配置、重大决策、重要干部配备的管理和监督,使其真正成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确保国有文化资本的主导地位。对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文化企业要按照政策规定确定不同的股权结构和比例要求,并根据性质和任务,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涉及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的,要按照《******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和文化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严格掌握。
3.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重点,积极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以省会和市州城市为重点,大力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文化产品物流基地。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改造传统流通业态和网络体系,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物流企业。
——建立市场准人和退出机制。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委托经营等方式妥善处置,让优秀的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规范社会资本和外资进人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经纪、代理等文化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要求,加快推进行业组织的建设和改造,使其依法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责。
4.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
——着力调整组织结构。重点培育发展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和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鼓励集团间的交叉持股。创造条件,积极组建发行集团、印刷集团和演艺集团。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着力调整行业结构。对现有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进行重组整合,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带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的互动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显著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保护和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着力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发挥我省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充分挖掘甘肃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敦煌、《读者》、敦煌舞等文化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品牌经营,努力把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以文化内容创新为基础,积极开发相关衍生文化产品,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理顺关系,从根本上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财务分离,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
——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整合现有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6.以落实“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