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可与诸葛亮、鲁肃相比肩的战略家型人物就是荀彧。因为他提出的“根深以固本”和“坚守官渡以待变”以及“奉天子以从众望”的计策,使曹氏集团得以在群雄中脱颖而出,为最终的魏晋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荀彧,字文若,学识渊博,明察时势,且能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眼光。荀彧曾在袁绍手下做谋士,袁绍待之以上宾之礼,但就在袁绍势力如日中天之时,他却看出袁绍嫉贤妒能、好谋无断,最终难成大事,便毅然舍弃袁绍投曹操。曹操和他一交谈,便高兴地称他为“真是我的子房”荀彧从二十九岁投奔曹操,与曹操共事二十余年,成了曹操的第一谋士,无论是在具体战斗的谋划,还是在宏观的战略决策方面,都有着超人的才能,屡建奇功。曹操对他可谓恩宠有加,不仅一再晋升其官爵,委之以重任,而且还把女儿嫁给其子荀悍,这在曹操的谋士中是少有的殊荣。然而,荀彧最终还是死于曹操之手。
董卓死后,其余党作乱,汉献帝被迫从长安逃到洛阳,而这时的洛阳已成一片废墟,于是太尉杨彪向献帝建议,召曹操入朝辅佐。曹操知道献帝到了洛阳的消息后,召集谋士们商讨政事。荀彧建议说:昔日晋文公纳周襄王,诸侯全都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现在汉朝的天子落难,将军更应该在这个时候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若不及早行动,别人将抢在我们前面。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
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其实是出于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此之前,田丰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田丰的建议,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为曹操抢先一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提供了时机。
曹操与袁绍决战的关键时刻,荀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袁绍兵多将广,势力雄厚,长期割据河北,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劲敌。当时曹操的实力远不如袁绍,因此,是否敢与袁绍决战,曹操一直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谋士们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中荀彧的意见至关重要。
袁绍率领三十万大军来讨伐曹操时,孔融力劝曹操与和,荀彧笑道:袁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这么多有异心的人相处一处,水火不相容,时间一长,必生内变。况且,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荀彧是来自袁绍集团,他以自己对袁绍内部情况的了解和透彻分析,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曹操遂起兵迎战。果然,许攸不愿意审配领兵,沮授又恨袁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思进取。袁绍心怀疑惑,不思进兵。两军深沟高垒,相持不战,三月有余。
在官渡决战中,曹操一开始就失利,损失极大,粮草又供应不上,曹操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写信向荀彧求教该怎么办?荀彧回信说: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现在不能打败袁绍,则必为袁绍所钻空子,现在是天降大任于您。袁绍军队虽多,其实不堪一击,以您的神武明哲,正好可以一鼓作气,披坚执锐;现在我们军队虽少,还不至于楚、汉在荥阳、成皋的境地。明公今画地而守,扼袁绍咽喉而使敌人不能进,对方得不到便宜,时间一长,内部必将有变。到那时再用奇计胜之,断不可失。这封信,帮助曹操消除了疑虑,坚定了战胜袁绍的决心。曹操接信后立即命令将士竭力死守,随后又采纳弃袁绍而来投的老朋友许攸的计策,烧了袁军粮草,终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彻底胜利。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欲劝曹操晋爵国公,废了献帝,加九锡之尊。因为曹操在碰到不能决断的事情都会悄悄询问荀彧。于是,与平时一样,曹操来征询荀彧的意见。这时,荀彧说:曹公本来是兴义兵,匡振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是应该心怀忠节。君子爱人以德,实不应该这样。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变色,心不能平。以他对荀彧的尊重,实在想不到荀彧会反对自己加封。
曹操最终还是在众人的拥戴下加了“九锡”荀彧知道后,感叹说:我不想今日看见此事!曹操听了,深恨荀彧,以为荀彧不帮助自己,因此而动了杀机。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荀彧已知曹操有杀己之心,于是托病,要求在寿春修养。忽然,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荀彧深知其意,遂服毒而亡。
荀彧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忠君观念。荀彧在汉末曾举孝廉,并做过亢父令之类的官,见汉室崩乱,怀匡佐之义,且不以人主的好恶而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政治主见。他之所以投靠曹操,主要是看中曹操的雄才大略,想通过他来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随着曹操进逼汉室步骤的加紧,他与曹操之间逐渐产生裂痕,并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反对曹操篡汉,最终导致了个人的悲剧。
其实,荀彧的悲剧就是中国历史上演之不绝的“忠君”与“忠国”的悲剧,他没弄明白“国”与“君”之公私有别。一个臣子敢损害国君的一己私利,居然说什么为国谋福利,当然一定会大倒霉头——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
荀彧的悲剧其实表现了中国文人身上普遍带有的:把道德当政治的一种情绪的体现,苟彧既是曹操的功臣,又是汉室的忠臣,在两方面的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传统的思想占了上风,从而导致了个人的悲剧。
通权达变是政治上的通例,是政治家的处世原则;恪守信念、宁死不屈是书生们的品格。这是两条相悖的观念,要想把这两种观念统一起来却不容易——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人,二者不能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