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字公台,是一个有德有才、有胆有识的人物,在三国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但却因择主不当最终落了个悲剧性的结局。
曹操谋杀董卓不成,潜逃至中牟县,被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捉住。陈宫审问曹操,问他为何取祸时,曹操义正词严地说:我祖辈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我屈身事卓等,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要杀要剐由你。
陈宫大为惊讶,在满朝文武大臣都慑于董卓淫威,只会哭哭啼啼、苟且偷生的时候,一个其名不彰的小小校尉,竟敢独闯相府、行刺正处于权力巅峰的董卓,其胆略足以使英雄汗颜。而且,曹操刺卓不成,又能机智地逃出虎口,决心回家乡兴举义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其见识令人叹服。于是陈宫认定曹操是他心目中的“明主”便抓住这个机遇,当机立断,不仅决定放了曹操,而且决心弃官追随他去建立一番事业。说道:我不是一般的俗吏,只是未遇其主罢了。
两人慌忙逃至成皋,天色向晚,曹操想到自己有一个亲戚叫吕伯奢的就在附近,曹操指着松林深处对陈宫说:这里面有个人是我父亲的结义兄弟,我们就去问一问消息,歇上一夜。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见曹操还活着很高兴,拜谢陈宫救了侄儿曹操,就出去打酒。曹操与陈宫正在等着沽酒的吕伯奢时,听到后院有磨刀之声。曹操疑心大起,于是二人潜入后堂,听见有人说话:把它捆起来杀。曹操大惊失色,与陈宫持剑而入,不问青红皂白,一连杀了吕家八口人。才发觉,原来吕家的人正要把一头猪捆起来杀。陈宫叹道:误杀好人了。
两人急忙出庄逃离。没走多远,看见吕伯奢打着两瓶酒迎面走来,说:侄儿何处去?曹操说:有罪之人,不敢久住,怕官府追拿。慌慌张张骑马就走,吕伯奢叫之不住,曹操走了两步,忽然回头,乘吕伯奢不备,一刀把他杀死。
陈宫大惊失色:刚才是误杀,现在为何杀人?曹操说:伯奢回家见到家里人被杀,必不甘休,假如追来,必然遭祸。陈宫怒说:这样做,太不够大丈夫义气了。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遂想自己看错了人,当夜便想杀死曹操,转而又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了他我岂不太不义了吗,于是离开了曹操。
后来,曹操欲为父报仇,攻打徐州,扬言要屠杀百姓。陈宫便大义凛然跑去劝说曹操,希望曹操行善心,结果却被曹操反唇相讥,挖苦了一顿。
陈宫撞了一鼻子灰后,对曹操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于是立誓与曹操为敌。他投到吕布帐下,为吕布出谋划策,亲自谋划并导演了濮阳大战,诱曹操中计。结果曹军被杀得四散奔逃,曹操狼狈不堪地夺路而逃,手臂头发,尽被烧伤,差一点就被吕布生擒。
但是,吕布只是一勇之夫,心中又装着自己妻儿,全不把战士和江山放在心上,对陈宫的良言妙策也很少采用。跟随吕布不久,陈宫就预感到:吕布不听忠言,自己必受遭殃!但他是个重义的人,有意放弃吕布另投明主,却又不忍心,怕世人耻笑。终于,吕布不听陈宫之计被曹操生擒,吕布被擒后,贪生怕死,再三求降;而陈宫却临危不惧,决心舍生取义。请看《三国演义》上的一段对话:
操曰:公台别来无恙!
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
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
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听吾言!若听吾言,未必被擒也。
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
宫大声曰:今天有死而已!
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
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
曹操十分地留恋陈宫,知他是天下英雄,并且救过自己的命,最后借用老母和妻子的性命来软化他,他都不为所动。说完径自下楼,左右的人牵也牵不住,曹操起身,流泪送他,陈宫并不回头。曹操对左右说: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陈宫听了,也不开口,伸颈就刑。在场众人没有人不流泪。
英雄到底是英雄,在生当作人杰,死时亦十分的慷慨悲壮,“众皆下泪”却是到底死时还在怨怪曹操诡诈奸险,不知这正是乱世英雄所该备,有眼不识真人,英雄便也只是末路英雄。
陈宫的悲剧就在于他虽“忠义之气,凛然千古”但不逢其主,大志难酬。陈宫为义释曹操,又为义弃之,从道德上说,都是应该肯定的行为。
但是,良心与道德对于旧时官场政坛中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政治道德就是不讲道德,政治良心就是不讲良心。人人都以达到目的为手段,只有弱者才需要良心的保护。由于单一的道德伦理判断使他不能全面地认识曹操,而匆匆离开了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所以,千万不能把政治和道德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陈宫在以儒家道德伦理原则衡量他人的同时,也按照这样的社会角色规范自己,认定“忠臣不事二主”这也使他在追随吕布时,又一次犯了错误。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免过于迂腐过时。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倘若遇到一个不赏识你的上司,整天度日如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你使尽浑身的解数也永无出头之日。在这种情况下,弃暗投明改换门庭也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天下之大,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