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渤海郡附近的郡县闹饥荒,饥民们纷纷起来造反,太守控制不了局势,派人飞马报告朝廷。汉宣帝得报后大怒:太守无能,导致盗贼四起。将他撤职查办!
汉宣帝要选拔能够治理好渤海的人,丞相、御史便推荐龚遂可被任用。御史介绍说:龚遂曾经是昌王刘贺的郎中令。昌王称帝时,他多次以经义相谏诤,但没有奏效。等到昌王被废掉时,他也被判有罪,受到了连坐。其实,此人极有才学,如果命他任渤海太守,渤海可治!
汉宣帝听丞相、御史都说龚遂好,于是降旨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尽快赴任。
龚遂接旨后,来到汉宣帝的大殿上谢恩。汉宣帝一看,不禁暗暗后悔。原来龚遂不过是个年已古稀的老人,而且体形矮小、相貌平平,与他所听说的形象不相符合,心里就有点瞧不上他了,冷冷地问:渤海动荡不安,朕非常忧虑。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得不到圣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既不救济,又不安抚,所以才逼得百姓犯上作乱。不过他们就像一群小孩子玩耍一样,只是闹一闹事,以便让朝廷了解他们,恐怕并非是有意作乱。现在陛下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让我去安抚他们呢?汉宣帝听龚遂说得头头是道,就改变了一些看法,态度和蔼地说:我选用贤良之臣,就是要安抚百姓。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安抚百姓是上策。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乱绳一样,不能太着急。我希望丞相、御史姑且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置,见机行事。
汉宣帝听了龚遂的这番话,感到他确实心中有数,由他担任渤海太守是非常合适的。于是汉宣帝点头同意了,并额外赏赐黄金,派车子把龚遂送到了渤海郡内。
龚遂乘坐驿站的专车到达渤海郡界,他并不急于发号施令,而是悄悄下去微服私访。他那样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普普通通,到哪里都引不起别人的注意。私访中他了解到,当地的农业生产萎缩,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前一任太守崇尚武力,好大喜功,动不动就采取镇压、剿灭的办法对付那些穷困潦倒、铤而走险的百姓,以至于天怒人怨,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使得田地荒芜,市场凋敝,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中。龚遂认为,当前重要的不是整顿社会治安,而是引导百姓发展生产。如果老百姓能集中心思务农从商,发展经济,那些“打家劫舍”的人也就会放下凶器,接受教化。从根本上说,谁也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杀人越货。只要政府能想方法使“路无饿殍、野无流民”社会自然会逐步安定。
想到这儿,龚遂考虑了一个安抚百姓的办法。恰在这时,渤海郡所辖各郡县派人前来向新太守致贺。实际上不过是探探新太守的口风,看看龚遂有什么施政方案。龚遂问大家:你们各郡县还有多少库存的粮食?大家十分纳闷,新太守不说怎么打击盗贼,却问有多少粮食,难道他要用国家的粮食送人情吗?于是各郡县据实禀报说:当地政府已拿不出什么救济粮,只有靠那些‘盗贼’生产自救了。
“好,那就靠老百姓生产自救吧! 龚遂让他们统统回去,随即发出公文指示所属各县:把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回。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农具的都是善良的农民,官吏不得追究;只有拿着兵器的人才算是盗贼,务必狠狠查处。我自己就没有带军队,独自一个人来到这里。各地农民只要安心生产不闹事,政府既往不咎。如果生产搞得好,还可以适当奖励。”
各地义民听说了政府的命令,立即扔掉兵器,拿起了镰刀和锄头,从事农业生产。渤海还有不少结伙打劫和拦路抢劫的人,听了龚遂的教令,也都即时解散,扔掉兵器,拿起农具。虽然有少数顽固不化者,但在政府派出的军队面前,也被一巢而光。盗贼于是完全平息了,老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救济贫民,挑选操守好的官员,在那里安抚百姓,让他们各安生业。
于是社会秩序很快稳定下来,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
当地人素爱商业经营和从事手工艺,不愿种田,粮食自然紧张。为倡农耕,龚遂亲自下田耕作,作出榜样。同时号召每家每户养牲畜,种树苗。每个成年人种榆树一棵,大蒜一百棵,葱五十棵,韭菜一垅;每家养母猪三头,鸡五只。
他平时经常下乡和百姓交谈,看到有人背刀剑,马上劝导,要他卖掉这些东西,去买牛犊。
他幽默地向这些乡民说:你身上背着刀剑,不就是背着牛犊吗?牛犊几百斤、上千斤重,压得死人,佩带它干什么? (后来“带牛佩犊”“卖刀买牛”还成了有名的典故。)
几年后,渤海郡家家富足,夜不闭户,百姓都过上了太平日子。
龚遂之治渤海,可谓深得治术之本。治民乱必治其根,因此需要假以时日徐徐图之,妥善引导,因势利导,而不能一味采取强力手段、急于求成。
如何有效地稳定国家的社会秩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是衡量官吏政绩的最好标准。龚遂巧妙地劝慰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表现了他的智慧,也反映了他独特的发展经济的思想。
按照汉制,太守有独自管理一郡的权力,手里握着生杀大权。但是好的官吏却都是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希望为朝廷安抚老百姓。然而也确有一些当政者,忽视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单纯抓治安,而且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生硬的政治、军事手段。表面上看这种手段强大、有力,而实际上,潜伏的危机很多,搞不好就会出乱子,结果“无事弄成有事”“小事弄成大事”不仅造成当地经济停滞,甚至可能使为官者丢官、丧命。这样治理国家,怎么能治理得好呢?
而且,如果治理只是为了昭示为官一任的“业绩”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而是层层设指标,以指标之完成情况来论功绩,定升迁,则必表面文章泛滥,地方官吏难免草菅人命,欺上瞒下,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奏不如实,(“上亦亡由知”宣帝诏语)则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