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9100000002

第2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2)

二、官制以外的地方治理结构

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极尽称颂皇权的说法,然而,近代以来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被人们视为无所不能的封建皇权的渗透力其实是有限的。从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社会其实是封建皇权与地方治权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除了正式的官制体系外,在基层社会还存在一个庞大的地方治理系统。在维护地方社会的秩序方面,这个地方治理系统是皇权难以渗透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延续发挥了比封建皇权更为重大的作用。概括起来,这个地方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家庭、家族、宗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俗文化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时说:“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强堡垒……中国家庭是自成一体的小天地,是个微型的邦国。从前,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才是当地政治生活中负责的成分。在家庭生活中灌输的孝道和顺道,是培养一个人以后忠于统治者并顺从国家现政权的训练基地。”

在这里,费正清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家族和宗族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的关系。尽管他没有对此展开详细论述,但他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家庭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说“家庭才是当地政治生活中负责的成分?”除了在家庭生活中灌输孝道和顺道,培养忠于统治者和顺从国家政权的一代又一代的臣民外,家庭、家族和宗族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是否还有其他更多的功能?如果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家庭、家族、宗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礼俗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当然包括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农民对土地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土地的不可迁移性必然培育出农民安土重迁的性格,最终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态。农民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在同一块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自然使得农民对自己熟悉的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格外重视,血缘、地缘成为他们所有关系的纽带。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以父子兄弟组成的家庭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而“家必须是延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而且,家族还能够承担诸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单个家庭难以承担的诸多功能,因此,对家庭的重视逐渐演变为对家族的重视与认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由于家族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要大于家庭,多数家族又有象征和维持这种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宗祠、族产(包括田产)和族规,加之传统中国农村同姓聚族而居的习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使得传统农民对自己所属的家族这一血缘共同体具有高度的心理认同,并因此而形成鲜明的家族意识。”

就是这样一种逻辑结构,逐渐塑造出中国传统社会鲜明的家庭、家族、宗族社会文化格局。

由于家庭、家族和宗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因而带上了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其突出表现是人们对家族、乡里这些血缘或地缘性的区域性共同体的认同,要远远高于对本区域以外的国家体系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和规范着普通百姓言行的不是体现国家权力的王法(法律),而是由传统维持的礼俗以及维系家庭、家族或乡邻之间情感关系的人情。由于聚族而居以及世世代代左右为邻,人们不必依靠强制性的外在王法来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相互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对相对长久的利害关系的考虑,通过这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俗来调解在公共生活中发生的冲突,维护家族或乡村共同体内部的秩序。

所以说,以家庭、家族和宗族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俗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维系在无形中起到了国家权力系统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由于对礼俗文化的认同,中国传统社会的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冲突之类的事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诉诸法律的。相反,在老百姓的眼里,打官司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一来打官司将原本属于家族的内部矛盾冲突诉诸外部社会,尤其是外部社会的强力;二来打官司说明本族人刁钻蛮横,缺乏教养和忍让精神,而家族又无力处理这种矛盾冲突。这都有损于家族或地缘共同体内部的成员关系及其威望。对中国社会颇富洞见、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先生在论及中国传统社会乡村制度时,就对中国传统社会这种现象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在乡土社会“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都以自己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洞察中国社会微末的费孝通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

在乡里社会,一旦邻里之间发生冲突,通常是找本族本地极有身份地位的长老或士绅来调节,而调节的方式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尽了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是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这看似好笑的调解方式,在传统社会礼治秩序下却极为有效,而且深得百姓的认同。相反,在乡土社会里,那些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的“败类”的人物,良民们是忌讳打官司的!

由此可知,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建立在家庭、家族和宗族基础上的礼治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笔者以为,礼治在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方面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本质上是它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德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高度一致性,是整个传统社会德治思想在基层社会的延伸,“礼”的规范是“德”的思想的具体化。如果没有在家庭、家族、宗族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礼俗文化的约束,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而超稳定的政治秩序是难以想象的!

(二)绅士阶层与社会治理

在论及中国传统社会地方治理结构时,多数学者都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绅士阶层在地方社会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他们认为,由绅士阶层为主构成的地方权威(精英)是传统中国地方社会治理事实上的主导力量,并构成一种事实上的权力——绅权。这种权力与国家权力相互配合,形成两种秩序中心,共同治理中国社会。“这两种秩序在各自的领域中形成了各自的权威中心,并学会了在互相的礼节性交往之外,小心避免触及他人领地,这在两种秩序中间形成了安全的隔层(gap)。因此,建立于多种局部地方体上的国家政治制度,为广泛的社会整合提供的基础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而结构意义上的政治整合则事实上在地方体的层次上完成,并且由地方权威充任。于是人们可以见到,只要取得了地方的象征性承认,国家从未谋求对地方体真正的、具有挑战意味的管辖权,甚至在治理的规则方面,国家也未能实际推行统一的管制原则,而任由地方根据惯例掌断……国家总是通过地方权威、而不是企图取代他们治理地方社会。在地方范围里,尤其在它的基础结构层,地方权威替代了国家所不能完成的局部整合作用。”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方绅士是如何在国家设定的大致范围内管理地方事务和维持地方秩序的。

对于绅士及其产生过程,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按照张仲礼的研究和解释,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自科举制以来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是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相联系的一种身份。

而费孝通先生则认为,绅士是封建解体,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所特具的一种人物。

这些人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其资格和作用,以及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都由国家法律严格规定。

从两人的论述来看,学者们对绅士的看法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不过,这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影响并不大,因为我们关心的并不是绅士是何种人,而是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一个人若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他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即我们所关心的实际上是绅权。而绅权与国家权力不同,它不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授予的地方权威,而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某些条件而获得的。确切地说,这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权威。所以,绅权实质上是一种地方权威。也就是说,只有成为地方权威,才能在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否则,他就只能是一般的绅士,对地方社会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甚至走向老百姓的对立面,成为地方社会百姓们所痛恨的“劣绅”。

在乡土社会里,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拥有较高威望的地方精英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呢?根据以往的研究,乡土社会的绅士若要成为乡里的地方权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学位”和功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绅士必须是读书人,最好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了一定功名的人,这是成为绅士的“正途”。即使一些人通过“捐功名”获得绅士的身份,也只能算是“异途”。

“学而优则仕”在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就是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读书人,才懂得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正统道理,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道德化的力量辐射到每一个百姓。通过道德感化和礼俗文化来治理社会是绅权统治与皇权统治的最大区别,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学位”和功名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位。

第二,拥有相当数量的私人财富。一个读书人,若没有挣得一定的家产,在乡土社会也是不太受人尊重的,甚至会被人视为穷酸迂腐的“孔乙己”似的悲剧人物,根本不可能获得较高的威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财富,他就不可能为地方公共事务出钱出力,权威则无从而来。所以,乡绅是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的。

第三,能够无偿地为地方公共事务服务。地方权威获得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愿意为社会服务,而且是拿出私人财产无偿地为地方公共事务服务。他们有义务承办地方教育、兴修公共工程、组织团练和征税等诸多公共事务。

在欠收之年,与一般地主不同,他们往往减免地租,或出面安慰佃农……总之,他们有义务对当地社会提供各种“关照”和“保护”。只有这样,绅士们才可能真正赢得威望,才能在百姓危困时解急救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除此之外,如果在州或省乃至中央拥有一定的关系网络,则成为地方权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握有这些资源的绅士们可以动用关系网络为地方社会的老百姓办成许多一般情况下办不成的事情,从而赢得百姓的尊重,促成他们成为地方权威。

具备了以上条件,绅士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权威。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威,调解社会矛盾,协调邻里关系,兴办公共事业,在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游龙穿梭,在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认识到绅士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能把这种作用无限夸大。因为从社会深层原因来看,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在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主要在于绅权与皇权本质上的一致性,适应了上层社会统治的需要。它对社会的治理更多的是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起到一种缓冲器的作用。凡此种种,都决定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中国传统社会绅士阶层在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之关系

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国家权力(封建皇权)和地方治理(地方权威)两个权力系统。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结构,除了认识这两个权力系统各自运行的规则外,还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以往有关中国传统社会二元治理结构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数倾向于认为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这两个权力系统是分离的。或者即使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也更为突出二者之间的分离并进而强调地方权威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它脱离了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看待地方治理结构的力量。我们可以从两个互为对立的视角来分析封建皇权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之间的融合

笔者以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结构中,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之间首先表现为二者的融合。

首先,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之间的融合表现为家庭、家族、宗族势力与国家权力的融合。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尽管国家权力从来没有在完整意义上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但这并不是说封建皇权在对地方社会的治理中就无所作为。相反,自秦朝至明清,国家权力总是或多或少地对地方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时甚至建立了正式的乡官来管理地方事务。

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地方吏治史,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从秦朝到隋朝,实行乡亭制,以官派乡官为主,民间推选人员为辅,乡为基层行政区域;从隋朝到宋朝,乡里制度开始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而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实行的保甲制,县为基层行政区域,乡不再是基层行政区域。

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国家权力自始至终都在对乡村治理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单独地设想在国家权力之外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力系统,而应该更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融合。

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1)家庭、家族、宗族等血缘、地缘关系是国家权力生成的基础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国家权力在地方社会的行使与在上层社会截然不同,它更多地表现为对家族、宗族制度的依赖。(2)国家基层组织领袖与家族、宗族组织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基层组织领袖要么由宗族族长等直接担任,要么基层组织的权力被宗族势力操控或掌握。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后,与地方治理结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耦合与关联。

其次,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之间的融合还表现为绅权与皇权的融合。绅士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地方治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股力量,他们与国家正式权力系统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融合关系。

同类推荐
  •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本书分为六章,介绍了电视新闻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并逐一介绍了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拍摄、新闻编辑等内容。
  •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舆情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在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作用下不断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同时又经常随各种社会事项的发生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2007年呈现给大家的舆情蓝皮书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同2006年相比,其发展态势具有新的特点。细心阅读该书并同2006年的情况做对比,对我们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央视少儿频道是全国少儿频道的“领军人物”,是专业化的“绿色频道”,她的品牌化建设与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电视研究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真实个案展示整体全局。以品牌栏目为关注点,以精品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实务的角度,探讨频道从定位、理念、改版、构成体系、管理手段、节目设计和编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央视少儿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进程。
  •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是“纸上常春藤”系列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发掘其古老建筑和街巷,庭院和绿地,感受其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疯狂与浪漫,欣赏这里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追踪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著名的以及平凡的人物,同时也为有志于入读该校的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为大家构建一个了解、熟悉该校的崭新视角。
  •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为领导干部以及各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事文书写作与文书处理工作提供了方便,让读者能轻松应付工作中的文书写作诸多难题,为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这是一部既有严格规范标准,又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一本在手,书写公文无忧!
热门推荐
  • 娇妻难追

    娇妻难追

    误入轮回,她成了富家小姐,一时贪玩,赌桌上遭遇“饿狼”一条,从此倒霉的她被“狼”盯上。夜晚偷袭,白天跟踪,都女扮男装了还不放过她!为躲“饿狼”,不幸掉入崖底,醒来居然被个什么教主抓走了?天,要不要这么倒霉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之溺爱成瘾

    EXO之溺爱成瘾

    原来爱上一个人是那么幸福呀:片段一“啊”“怎么了”“放我下来”“我就不要”可怜的陈菲菱就这么被一只鹿压在床上。敬请期待EXO与他们的女主的故事吧。
  • 灭世人灵兽

    灭世人灵兽

    我死在一个幽暗的地铁中。再次复活,竟然看到。坍塌的房屋,冲天的大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磨难

    磨难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本故事纯属虚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末。在西南某偏僻的小山村里.山里妹子姜桦,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愤而离家出走.投靠远在他乡的姨妈,寄人篱下的生活,促使她匆忙嫁人。从此,开始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面对丈夫的一次次欺骗和背叛,姜桦彷徨、挣扎过、犹豫过,最终为了孩子,选择了忍耐。独自一人克服重重困难,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励志故事。
  • 大小世界

    大小世界

    这个世界不是全部,而是一个渺小的隐蔽的地方。这个小世界的外面是一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的外面更是无边无际,谁能探索到它的最深处?大千世界,弱肉强食,奇迹能否存在?“人道不公,我便颠覆人道!天道不公,我便颠覆天道!”
  • 小小掌门人

    小小掌门人

    仙有五者,天地人神鬼、皆可为仙。“徒儿,为师这里有道法三千!想学那种?”“我都学。”······“徒儿,为师这里有珍宝无数!想要什么?”“我都要。”······“徒儿,这次前往外界,帮为师传播道统,需竭尽全力,知道吗?”“哦”“你要是办得好,师傅就把你中意的,凌霄派掌门千金掳来和你成亲”“师傅放心!此次弟子前去传道,定尽心尽力不负师傅所托!”······读者群:247262173
  • 生命是创造自己的过程

    生命是创造自己的过程

    亲爱的读者,现在呈现给您的这一篇篇璀璨夺目的美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的每一篇都值得您反复阅读,甚至背诵。“双语美文悦读馆”里的美文以绚丽的文笔,引领您进入一个不同文化的人生世界,细细品味,不仅给您美的享受,更给您以人生的启迪。在清凉的午后,或者是温馨的夜晚,一边品尝杯中的香茗,一边欣赏书中的美文,心旷神怡、宁静淡远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感悟人生真谛,沐浴智慧光芒,在红尘中做一次出世旅行,于平淡中追寻隽永,于短暂中思考永恒。
  • 龙兄鼠弟:皇宫魅影

    龙兄鼠弟:皇宫魅影

    不满自己的老鼠身份,一心想做大人物的工匠鼠乐乐,误打误撞进入故宫博物院,并和灵兽小龙成为好朋友。为了挽救大难来临的故宫,龙兄鼠弟齐心协力寻找历史上早已丢失的传国之玺。在整个历险过程中,故宫内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跳出了教科书中死气沉沉的文物形象,变成一个个性格独特的生动卡通角色,怀着他们的使命,轮番上演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历险故事。
  • 恶魔校草的绝版宠溺

    恶魔校草的绝版宠溺

    当他见到她,就夺了她的初吻,后来,他对她产生了依赖性。“茜儿,过来帮我揉揉腿”“茜儿,帮我做饭”而他也有无数情敌,就是因为她,他突破了自己很多。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瀚海征途

    瀚海征途

    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样子,当你步入暮年时,可能是另一个样子。永远不要怀疑你的努力,有时你身为一个弱者,但,这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风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