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81900000006

第6章 理解采访的可能理论空间(1)

有关新闻采访的讨论往往拘泥于技术层面展开,种种的工具论充斥着这一论域,在实际生活中以它们的可操作性支持着从业者,然而,却又在根本上抑制着实践者自我机动繁殖力的生成。这是当下必须予以警觉的现象,有必要做根本性的检讨。

事实上,新闻传播绝不是一个能够脱开社会环境自足为一体的专业,它的广阔空间从一开始就与社会生活相重叠,因而,关于它的思索就应当在社会文化的空问里展开。

我们来探讨新闻采访学的理论空间问题,它们关系着未来新闻传播业的命运!

一、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

欧文·戈夫曼的“戏剧论”社会学思想是社会学思潮中“形象互动论”的直接产物。“形象互动论”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互动、交往过程中的个人,在他们看来,社会是由相互作用(互动)着的个人所组成,符号为其中介。进一步说,人们识别、解释符号的能力是产生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模型的基础。此种能力被称为“角色扮演”或者说是“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而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却是由他人(社会)的期待来限定的。角色扮演就是对其他人立场和观点的想象假设。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情景定义”,它是形象互动论者手中的利器。用它的发明人威廉·托马斯的话来说:“情景定义,即对于条件、状况和态度意识的比较清楚的概念。”它进一步将人的行为理解为对外界的主观解释,例如“杯弓蛇影”就是一种情景定义。在这种理论关注中,人们互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相互识别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理解对方的情景定义。

欧文·戈夫曼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的日常生活研究域——值得重视的微观研究空间。在他看来,生活就如一出戏,“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莎士比亚语)。所不同者,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有人则难以知晓,但不管属归何者,却都在以他人之期待来控制与规范自己的行为,戈夫曼称之为“戏剧论”或“印象管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显行为因素和那些不甚留意或未加控制的流露,在它们之中(尤其在后者中)蕴藏着丰富的含义。若要和谐交流沟通,人们就很有必要有意无意地对那部分似乎“未加控制”的流露进行控制,以便有一个良好的印象,保证沟通展开。戈夫曼在他的“表演论”中有过一些极为细密的介绍,对于我们的具体分析十分有助。

另一个有意思的理论框架是“剧班”。“剧班”是指与个体表演者相对的另一基本表演单位,它表现的是被表演的工作的特征。例如,主任和秘书作为一个剧班,所表现的就不是他们各自特征的相加,他们的表演有一套常规,并需要互相配合,目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

“区域与区域行为”的划定显示了戈夫曼对表演场所的重视。他为我们区分了“前台”与“后台”等空问。前台即表演场合,后台是表演以外的一种场所,在这里,一般较为轻松。

戈夫曼同时花费了许多精力讨论如何“印象管理”的问题。例如,他告诉人们:表演者要成功地塑造角色,需要具备诸种品性:表演者应力避不恰当的“无意动作”,它会破坏实际的交往状况;表演者应该对对方知之甚多;表演者应当持守“戏剧忠实”,承担道德责任;表演者应该具备某些“戏剧素养”;表演者应当知道如何策划,三思而后行,有其“戏剧缜密”。

欧文·戈夫曼的分析将社会行为剖析得令人寒心,然而,却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理论。在新闻采访之中,我们其实并不难验证这一理论。

首先,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社会互动就是在两种角色中进行的。采访者一般在其“前台”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一公正的代言人,这种角色既是他期望的,也是对方所期待的,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假如这种沟通无法协调,也就是说,双方的“情景定义”出现矛盾时,进一步的工作将无法完成。一个记者往往会以公正无私的形象自许,也会在他的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这样的信息,如果被采访者认定“记者都是不可信任的、爱撒谎的、自私的、吹毛求疵的”,那么,这里的沟通是不可能建立的。不管被采访者在“后台”如何,一旦进入“前台”,他的角色意识里便油然地生成了“我掌握一切,我有道义担承向外公布并启动关注”的欲望与行动自觉。同样的,假如他规避这一点,那么,说明双方在此的“情景定义”有矛盾。在实际的采访中,这样的例证实在太多。法拉奇在采访******等人时是亲善而友好的,在采访基辛格时,则是十分强硬与敌对的,因为在不同的域内,双方的“情景定义”有相当悬殊。

其次,新闻采访中的双方都会以较为理想的方式展开对话,双方都期望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你所见的就是真实可信的。实际的情形大体可以分为:理想化表演,双方控制管理得十分精当;误传表演,双方或某一方利用装扮造成一次骗局;神秘化表演,例如由于各种屏障掩盖了一方的不足,并替他确立了不能被细察的优势,最终造成神秘感。第一种情形是较理想的,在其中,记者有灵敏的头脑、傲人的口才,他以过分灵活的步子来到被采访人身边,表达出了他的尊严,他的不卑不亢,以及他对人类社会神圣的责任意识。他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风度向对方制造着他动机纯粹、行为得体、心态健康的印象,他像走钢丝演员那样以惊险的动作实施着他的采访,使整个活动不会出现难堪、尴尬。他表演的是一个人类交流“使者”的角色。假如他过多地沉思,或者过于矫情,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理想的记者了。而被采访对象也在以他的大方得体、他的回答语速、他的“冲动”……显示他的绝对忠诚。不管这中间的斗争是多么尖锐,也是我们称之为真正成功的东西。

他们是一个个剧班,特殊的情境空间使双方心知肚明,不用提示,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控制自己,尽量不使自己在那些未经管理的流露中向对方说出什么。在实践中,人们的答非所问、“王顾左右”,或者有意拖延时间、转移注意力、自我保护……不就是这样么?在具体的采访行为中,我们享受到的是双方在固定空间气氛里的交锋,而不是简单的一些具体信息。

至于欧文·戈夫曼所说的品格问题,在新闻采访者的意识里,早已不再是什么问题了。每一个采访者都会明白必要的知识、技能……在采访实务中多么的重要。

欧文·戈夫曼的理论所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样的:(1)它提示我们,采访绝不是一边倒的行为,它是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双方在其中都要展示自己,暴露自己,进而考验自己;(2)它提示我们,采访中的“表演”因素是永远存在的,如果我们期望有所作为,那我们的努力就绝不限于具体的事实,我们甚至要将工作的空间扩大到那些并不为我们平常注意的空间,例如“后台”区域,在全面的信息网中处理一个个对象;(3)新闻采访要求处理好特定空问里的一切问题,稍有不慎,便会失败;(4)新闻采访的确是一场掩饰与反掩饰的战斗,要灵活而坚毅地工作才能取得胜利。

二、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框架

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一种“结构化理论”,试图改变社会学理论的方向。他以批评者的口吻,对现存的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派等提出了批评,他试图把互动论概念与有助于解释社会结构特征的其他理论概念结合起来。

在吉登斯看来,消除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论——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等十分必要。他主张将它们看做一种事物的“双重性”,即互动者在相互依存的背景中运用规则和资源,这些规则与资源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互动者又再生产出结构的规则与资源。因此,一切都是相互包含的。

吉登斯吸收了欧文·戈夫曼的大量观点,但他还是对戈夫曼和其他互动学者提出了深入的批评。在他看来,互动论者往往无视动机,例如戈夫曼就没有触及为什么“表演者”要如此这般做出姿势的问题。他认为,忽视扮演者的能动性、反省性、创造性和潜在的改造能力是一个大大的遗憾。在吉登斯看来,可以把结构定义为行为者在跨时空的互动中所使用的规则和资源。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时,他们在时空中维持或再生产出结构。规则是“可推广的程序”,这是吉登斯的重要观点。它们常常用在谈话、互动仪式、个人日常生活中,并成为胜任的行动者的“知识库存”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其行为。而资源作为另一重要因素,却是被用来作为行动者用以完成某种事情的工具,有权力上的含义。吉登斯认为规则和资源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他的意思是说它们可以转换为许多不同的模式和外观,这自然涉及具体语境下的问题。

吉登斯的理论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对我们而言,他有价值指导意义的另一观点是:人们“反省性地监视”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注意、谋算并评估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这些受制于“推动意识”和“实践意识”。前者包括为某人的行为提供理由或合理化的能力;后者则指知识库存,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它用来指导具体情境中的行动。归根结底,它们源自复杂的动机。

吉登斯十分看重常规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他看来,常规是互动的情节性特征(互动开始、进行、结束)和基本的信任及安全感之间的主要桥梁。常规在际遇中又十分自然地把转瞬即逝的力量与社会再生产、社会制度表面的灵活性联系起来。他由欧文·戈夫曼那里出发,提出了他的常规程式或机制:(1)开始仪式和结束仪式;(2)次序轮流;(3)得体;(4)定位;(5)框架。由于互动是连续的,因此,必须有其开始和结束的符号标志;次序轮流是建立有序结构的手段,在每个胜任者的知识库存中都有明晰的觉悟与具体技巧;得体是在较大时空范围内维持“信任”的重要桥梁,它能保证戈夫曼所说的“情境统一”,从而促成沟通;所谓“定位”,此处指“位置”的意思,指人们把某种地位和社会认同带人情境,伴随着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他们在相互定位的过程中做出互动反应;框架则指互动中有意无意遵循的规则。

吉登斯理论不但关心时间上的再生产,在他看来,人们的行为同样受制于空间影响。他借互动的区域详释这一概念,提出了空间和时间的交叉。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引入了“场所”概念来说明互动展开的物理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会发生何种事件的背景知识。对“场所”的释解来说,吉登斯有复杂的结论,例如,他曾依照场所的“程式”对场所加以区分,并由场所对自我的开放性而将之分为自我封闭场所和自我开放场所等。

在他看来,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遇,而时空像社会剧场的脚本一样在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分工。人与人的共同在场是互动的基本条件,而为了共同在场,人们不得不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时空的“区域化”就是在这种共同在场的要求中获得力量的,它使得人的社会活动场景被“固定化”了。

这些理论完全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理论框架。

正如前文所论证的那样,我们认为,将新闻采访活动孤立地分为主客对应(“刺激一反应”)是不妥当的。在吉登斯的理论体系中,我们所得的佐证与发展是:不但不可强分二元,而且,它们就是一次活动的“双重性”,是显示意义的本身因素。

另外,吉登斯对“常规”的阐述,也是我们要加以注意的,它是采访活动中十分平常朴素的构成,我们不能回避开头与结尾在我们采访中的符号意义,因为正是它们,才给双方构成一个信号,使双方在共有场阈中产生积极的交流。至于次序轮流、得体、位置、框架等,更不用多说。

吉登斯理论中关系到采访实践的重要说法当然还要数它有关时空问题的革命性意见。例如,他区分了地点(place)与场所(10cale),因为地点只限于纯粹的物质环境空间,而场所则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区域,是互动背景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边界,由此通过某种方式使互动“集中”起来,消除一些环境因素的干涉,使互动的参与双方相对明确何为互动,何者应当被排除在外。这对我们理解新闻采访的空间因素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向,使原有的强调采访地点因素的说法在扩张中发生变迁。由此,我们的知识库里便有了在空问中寻觅社会意义的敏感,换言之,我们会在每一次的行动中充分地感知以空问为中心的“气味”意义。

不仅如此,我们知道,采访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具有它的具体情境性,它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下所做的社会交往。在吉登斯理论中,情境性的含义是“互动定位在具体时空中的特征,包括互动的场景、共同在场的行动者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简单地说:“情境具体呈现为交往互动行为与场景一起所能提供的活动面貌。”

吉登斯认定了空间场所存在区域化现象。所谓区域化,指场所之内或场所之间存在一些区域,它们在时间或空间上产生固定的分化,“指引”人们在特定的氛围下进行交往。这就进一步使采访的每一次性与丰富性日渐凸出。

在每一个具体发生互动过程的场所中,在场与不在场都是一对对立共存的时空关系。在吉登斯看来,最原始的也是最常见的互动状态是面对面的互动;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互动中共同在场的范围和具体形式有了根本性变化。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及理论统一性,吉登斯引入了在场可得性概念。所谓在场可得性,指的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彼此发生互动的行动者,他们在怎样的可能程度上,以怎样的具体形式实现共同在场,从而实现意义沟通的互动。这就为我们解释诸如观察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提供了统一的根由。它们并非在时空上的接近,而是因为主体在一定时空区域内定位在能够相互监控和安排各自行为的场景之中。

两位中国记者讨论过这一问题。在一篇相关的文章中,他们将采访中的这一关联分为共同在场、邻近在场和不在场三种采访交往:

这里的采访区域划分主要是空间意义上的,即采访者所处位置与事件场景的距离关系。一般来说,采访区域与被采访事件、人物活动的区域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采访者(记者)对于所要采访的事件或人物而言都具有“他者”的性质,只有事件本身的行动者才是事件行为的主体,而行动者之问又构成一种共同在场的关系;但是事实上,采访区域显然要比事件区域更为“广阔”,它(或者采访者)可以与事件场景有三种空间关系,即共同在场、邻近在场和不在场。

在具体的例证中,他们举示了面对面采访张艺谋、相距50米在另一船上尾随拍摄克林顿观看黄浦夜景、克林顿到底说了些什么三例,分别对应于共同在场、邻近在场、不在场情形。

同类推荐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本书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编辑寄语: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热门推荐
  • 拳皇系统异界纵横

    拳皇系统异界纵横

    王晨,一个普通16岁少年,因为一次车祸,带着拳皇系统穿越到了一个异界大陆。但是,因为他的榨取,拳皇系统的价值已经完全被他榨干。而且,通过敌人得知,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个伪大陆,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至少要到真大陆。系统无用的他,该怎么在真大陆混的风生水起?ps:不要被名字骗了,第四卷开始就是动漫系统了,拳皇戏份大大减少
  • 周易举正

    周易举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山魔法师

    冰山魔法师

    我,艾仙娃。他,冷鹏翔。慢慢的接受他的爱,走向了魔法师的道路,谁曾想到,在途中却发现了惊天的秘密......
  • tfboys陪你走过青春

    tfboys陪你走过青春

    暑假发生了什么,神秘少女的出现让她感到熟悉又陌生,那个似曾相识的背影……八年前模糊的记忆,隐隐约约的回忆,伙伴们也为此而感到不安。绿树婆沙的树荫下,神秘少女终于出现,她会是谁呢?
  • 给你插上财富的翅膀

    给你插上财富的翅膀

    本书汇集了100个涉及财商教育的经典故事,分为“从爱钱开始”、“永不言败的精神”、“理好财,到处是财富”、“机遇是财缘的指南针”、“智慧就是金子”、“借鸡生蛋成大业”等九辑。
  • 太古尊皇

    太古尊皇

    家族一夜之间被覆灭,他侥幸存活下来。带着仇恨,踏上复仇之路。一张信纸,一个传承!一条逆天之路,一路腥风血雨,一手搅动风云。红颜,仇恨,暗杀,阴谋;且看江少游,如何战天地,取代天道。
  • 余秋雨文化之旅

    余秋雨文化之旅

    余秋雨,他学贯中西,推动了当代中国散文的发展,被誉为“余秋雨现象”。他的近十本“文化散文”著作,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至今,频频刷新销售排行榜,且拥有了无数读者,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本书作者以鲜活的语言为针脚,所穿之线是余秋雨的“读书生活”。作品清晰地再现了余秋雨的成长之路,使读者从这位文化大师身上,领略到了作为一个人生存奋斗、发展完善的方向。
  • 杀手本平凡

    杀手本平凡

    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刀,唯有逼近绝境时,才挥刀而起,斩了人性,灭了善良,等收刀而立,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已经不知是谁。世界本平凡,人亦如此,杀手亦如此,但平凡非平庸。且看一平凡少年如何走入这世界,披荆斩棘,依刀而行,杀出自己的一条大道!
  • 重生异域天才魔法召唤师

    重生异域天才魔法召唤师

    她,原本是现代的辉煌,却被自己最相信的三个人杀死,她带着怨念重生了。她发誓,如若重生,她不会相信爱情,亲情,友情……“我,会带领你们,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不会再受任何人的欺负!”“我不需要弱者!”“我不需要背叛!”她带领着殺雪阁站在世界的顶端!
  • 陌若安生

    陌若安生

    第一次见面,他跑来送她糖果,第二次见面,他和她一起烧烤……第四次见面,他强吻了她,事后竟然跟她说,把她误当成了他的女朋友!她甩了他一巴掌,去他的女朋友!既然有女朋友,干嘛还来勾搭她!她怒而离去,他死皮赖脸的追来。哼,坏男人,看她怎么收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