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50100000002

第2章 从府院之争说起(1)

黎元洪和段祺瑞也许都没有想到,在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制度的陷阱。举国一致赞同恢复的民元约法,充其量只是一个过于粗疏的宪法草案大纲。今天来看,这个大纲十分粗糙,上面所规定的政府制度,有着太多的含混不清。真要切实操作起来,国会、总理和总统之间的关系和权限很难界定。

后袁世凯时代,天下,还是北洋的

张勋复辟,实际上是洪宪帝制的一种延续,也是后袁世凯时代政治的一场突变。突变之所以发生,直接的刺激和诱因,就是府院之争。

府即总统府,院则国务院,或者说总理府。所谓府院之争,从权力斗争的角度而言,就是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争斗。政治就是打架,王朝政治,暗斗多,两人恨得死死的,但见了面,堆得一脸的笑,掉下来能砸到脚面。朝堂之上,打不起来,也不能打,上面有个皇上呢。较劲,只能在私底下。俩人,或者几伙人斗来斗去,下手,都是借着皇上打人,隔空发力。民国了,政治斗争至少在一个场合可以公开化了,吵架拌嘴可以在议会里来,姑嫂勃谿的范儿,可以再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晚清的咨议局开会,还只是吵吵嚷嚷,而民国的国会里,动辄拳脚相加,墨盒乱飞。墨盒是石头的,飞起来危险很大。后来工作人员干脆把国会议员面前的墨盒固定了,免得伤人。袁世凯活着的时候,政治还有一个中心,袁世凯死后,总统、总理、国会,谁都想做老大,但谁也不是老大。政治斗争依旧,但发力方式,却有了本质的变化。让人感觉,虽说斗得激烈,但愈发没了章法。

一般来讲,政治斗争,是要凭实力说话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是斗不起来的。段祺瑞是北洋之虎,而黎元洪,充其量只是一只住到了中南海里的猫。段祺瑞是袁世凯之后,当之无愧的北洋领袖,多数的北洋旧人,无论有势力无势力,都服他。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府方的谋臣便只是掉笔头的几个文官,院方的党羽却都是带枪的丘八”[1]。但是,后袁时代的情势,却造就了这场纷争。

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王士珍虽说是北洋之龙,却只是一个事务性人才,老实,能办事,但于政治没想法,也无所求。冯国璋倒是员战将,至少,按教科书打仗,没有问题。辛亥革命的时候,被派去镇压武昌起义,在兵力不敌革命军、海军又倒戈的情况下,居然将武汉三镇连克两城,剩下一个武昌,也是指日可下,仅仅是因为袁世凯不想打了,才罢战休兵。但对此,前线指挥的他,却怎么也想不通。没办法,袁世凯只好用段祺瑞把他换了下来。只有段祺瑞,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跟他的主公心领神会,话都不用说明,点到即止,一点就透。段祺瑞一介武夫,居然南北议和也能插上一脚,插得还恰如其分。虽然说,革命后的政权之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有情势上的必然,但如果没有段祺瑞出色的配合,这个过程未必会如此顺当。正因为如此,拥段的人们,称段的功业为三造共和,第一造,就是辛亥这段的表演。

当然,就后袁时代而言,段祺瑞更抢眼的表现,是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在袁世凯,他是严修一类的诤友;在北洋团体,则是有先见之明的高人;在反袁者看来,则是拥护共和的倒戈者。这样对帝制不合作的姿态,在洪宪帝制期间北洋团体一片趋炎附势的三跪九叩中,特别难能可贵。再加上但凡北洋系统的军校,包括保定军校,段祺瑞都做过总办(校长),几乎所有的北洋将领,名义上都是他的学生。这样的人脉,加上这样的威望,由他来继承北洋的遗产,的确是众望所归。这其实也是袁世凯的意思,袁取消帝制后,就把段祺瑞请了出来,郑重道歉,委以重任。很快就让段祺瑞取代了徐世昌,取消了不伦不类的政事堂和国务卿,让段做了总理。临终,又托以后事。其实,由于段祺瑞反对帝制,袁段二人芥蒂不小,在段祺瑞称病不出期间,据段的仆人回忆,袁世凯送来的参汤什么的,都没有人敢喝,只能倒掉。原来亲如姐妹的于夫人(袁的正妻)和张夫人(段的妻子),也没了来往。[2]最终把大事相托,还是看在段祺瑞的能耐上。从这点看,袁世凯确有知人之明。

我们知道,尽管西南讨袁,袁世凯也真的就因此而翘辫子了,但如果老袁的命硬一点儿,就是不死,赖在总统的位置上,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但西南方面也奈何他不得。因为天下,还是北洋的。北洋将领中有人也反了,但那是由于帝制,由于地方反袁势力的压力。致袁命的“二陈汤”(四川陈宧,陕西陈树藩,湖南汤芗铭),至少有两味药,是迫不得已。依当时的情势,只要袁世凯不死,硬赖,还是能赖下去的。袁世凯一死,换上帝制期间表现不错的段祺瑞,西南方面,可以接受。连孙中山都一个劲儿夸他,说他“劂工甚伟”[3]。而在拥戴他的北洋人看来,共和再次重生,就是段公之力,所谓再造共和是也。不仅挽救了共和,而且挽救了北洋。

再看黎元洪,在晚清官场,黎元洪位不过一个小旅长(协统),而段祺瑞则是江北提督,进而北洋军统(军长)。如果不是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强拉他做了革命后的鄂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充其量也就是个没了兵的将军。在袁世凯的天下,欲求复出都难。但是,人说命相好的黎元洪,就是因缘际会,成了首义元勋,然后,做了副总统。底儿潮,资历浅,在重资历的官场政界,被人看轻,没有办法。但如果后来表现不俗,也未必不能服人。可惜,在袁世凯时代,做了副总统的黎元洪,显然不是黎元洪的文胆所谓的“位备储贰”,多少有点像袁世凯华贵的囚徒。来北京之初,袁世凯把黎元洪安置在中南海的瀛台,这个戊戌政变后囚禁光绪的小岛,第二次锁了一位政要。如果说,二次革命之前,黎元洪这个副总统,还有湖北这个地盘、若干隶属他的军队,那么,一旦进了北京,就只能唱虎落平阳了。只是,他又并不是一只虎。

不是虎的黎元洪,在袁世凯的猜忌中,得以自存。搬到东厂胡同之后,黎元洪已经成了一个摆设。但是这个摆设,在洪宪帝制之时,却犯了一回倔,死活不肯接受袁世凯封他的武义亲王的爵位。就连年终,袁世凯给他送礼,红帖上有“赏武义亲王”字样,都拒而不受。过了一日,袁世凯去掉了他给黎元洪的头衔,改用“姻愚弟袁世凯”名义(袁和黎是儿女亲家),黎元洪方才收下。[4]这迟来的倔强,给黎元洪带来一些好名声,但对他的实力却没有任何影响。西南军阀不是他的人,北洋系也对他不信任。依法统继承总统职位的黎元洪,依旧是个无权无用的老实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他是老实人,而非枭雄,北洋系才能容他“登大位”,而西南方面也才能接受他。然而,人的自我观照,跟他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永远都不能合拍的。况且,袁世凯倒台,北洋系发蔫,对于黎元洪,舆论上一致看好,西南方面,也表示拥戴。即使一个老实人,在突然之间近乎举国一致的忽悠中,也会膨胀起来。在他就任总统之前,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 S. Reinsch)去见他,这个即将上任的总统自信满满地宣称:“我已经找到了获得各派合作的办法。”甚至谈到他要改革国会,至少要瘦身一半。[5]应该说,这样的自信,委实是太满了。

段祺瑞跟袁世凯不同,这个懂政治的武人,性子相当直率,没有袁世凯那么多手腕,也没有袁世凯那么多心机,但却比袁世凯更加刚愎自用。如果放在袁世凯还活着的时候,大概段祺瑞不会买黎元洪的账。在现实生活中,俩人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交集。他应该不会像袁世凯那样,为了拉拢这个可能的敌人,与之攀儿女亲。当然,在那个时代,黎段之间,也不会斗起来。但是,洪宪帝制的失败,让情势发生了变化。袁世凯死了,北洋系也随之受挫。从废弃约法,废置国会,走到称帝,袁世凯走得太远了,北洋这个摊子的继承者,即使没有举国一致恢复民元法统的呼声,也会考虑改弦易辙。虽然,段祺瑞并不真的相信议会民主体制,但他乐意试试看,毕竟很多西方国家因此而强大了的。美国公使芮恩施记录下了这位后袁时代第一任总理的话,是这样的:“我并不期望从恢复国会中得到很多好处;党派斗争和与政府作梗的情况将会层出不穷。但是,至于这种通过清谈进行治理的古怪的现代方法,我基本上看不出它有什么优点,但我还是愿意让它得到一种公正的试验。”[6]即使在后来,受困于府院之争,督军们也叫嚣要推翻国会之时,段祺瑞依然认为,不能用武力变更国会,这样做的话,会诱使武人不断干政,导致共和体制的垮台。[7]

后袁世凯时代,几乎看起来举国一致的拥戴,让原来一直投闲置散的黎元洪有了一些底气,至少,让他周围的人,气粗了不止一分两分。反过来,很有脾气的段祺瑞,却一时间变得很低调。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受命组阁,提出了内阁名单,亲自送到总统府,让黎元洪定夺。黎元洪也就不客气,提出两个人——唐绍仪和孙洪伊必须加入,三个人——刘冠雄、章宗祥和曹汝霖必须换掉。当时内阁一共才九个部,一下子动了五个人,可谓伤筋动骨,但段祺瑞居然也忍了,至少没有当面表示异议。[8]然而在袁世凯时代,段祺瑞却没有这样恭顺过,很少亲驾总统府不说,做陆军总长的时候,要用徐树铮做次长,老袁不高兴,说到处都是东洋刀,但段祺瑞还是坚持用了。袁世凯成立陆军模范团,用袁克定做团长,段祺瑞也持异议,最后逼得袁世凯不得不自己来干。此时,段祺瑞的恭顺随和,显然是想争取跟总统处好关系,开一个好局。此时的段祺瑞,不仅对黎元洪恭顺,对恢复的民元国会也相当友好。既然他已经打定主意反袁世凯之道而行之,就得先按宪政国家的规矩办试试。对此时的段祺瑞来说,袁世凯的教训,实在印象深刻。一般来说,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启,如果前一个时代的当家人失败了,这个失败对后来人的触动必定很大,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教训,力求避开前代的陷阱。

半总统制的制度陷阱

但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也许都没有想到,在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制度的陷阱。举国一致赞同恢复的民元约法,充其量只是一个过于粗疏的宪法草案大纲。今天来看,这个大纲十分粗糙,上面所规定的政府制度,有着太多的含混不清。真要切实操作起来,国会、总理和总统之间的关系和权限很难界定。连最起码的国会与行政体系之间的制约条款都没有,甚至没有规定行政机构什么情况下可以解散国会、什么时候举行大选、由谁来举行大选。关于政府体制,更是一笔烂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采用的似乎是美国体制,临时大总统直接负责内阁,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临时政府的组织大纲里,就没有内阁总理一说。但是,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答应反正,起义各省按原议,同意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手中未有一兵一卒的孙中山,断没有恋栈的道理。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走了捷径,迅速奏功。这样的捷径,其实说白了,骨子里是因为革命党人没有把握拿下北洋军,打败袁世凯。首义的鄂军政府,在兵力占优势,还有海军支持的情况下,武汉三镇丢了两镇,黄兴亲临前线指挥,尚且一败涂地。张勋只能算是北洋系的一支非嫡系的偏师,孤守南京,跟占绝对优势的各省联军相持多日,最后还是放走了之。后来虽然北伐的调门很高,北伐军也来了不少,但没等开仗,先自兵变。南边底气不足,把取得全国胜利的宝押在争取袁世凯身上,实在是情势所致。

可是,尽管如此,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对这样一个清朝官僚、对共和制度态度暧昧的强人做总统,委实放心不下。在参议院讨论《临时约法》时,一个湖南议员说,袁世凯是不能放心的,“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9]所以,等到让位之意已定,《临时约法》出台之际,政府组织在国务员这一项中,就多出来一个总理了。“国务总理本为组织大纲(即南京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笔者注)所无,改制约法始置也。”[10]设置一个总理,显然,傻子都明白,这是针对袁世凯的。有了总理之后,政府首脑就变成了总理,袁世凯是总统,但不能直接控制政府,虽然不能说是架空,但至少是一种制约。为了落实这个制约,孙中山在辞职前,还跟袁世凯约定了三事:一、首都定在南京。二、袁世凯到南京履任。三、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以及孙在任时颁布的一切法令。[11]后来事实证明,革命党人前两项都可以通融,特别在意的,就是最后一项。而袁世凯根本没把孙中山给他设的绊子当回事,但唯独对于内阁和总理,一直都没有大变。即使称帝把国务院改成政事堂,总理改成国务卿,也还有那么回事。当然,袁世凯意中的内阁和总理,是君主立宪体制的内阁和总理,跟当初孙中山的原义,已经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然而,孙袁交接之际,孙中山这点小计谋,却轻而易举地把一个大国的制度变了,从总统制变成了半总统制。或者说,从美国体制变成了法国体制。这种制度,既不是总统制,也不是议会内阁制。议会内阁制,总统是虚位的,行政权在内阁,内阁向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席位过半数的党或者党派联盟组阁。而总统制则由全民选出的总统负责组阁,但阁员的提名需要议会的同意;总统掌握完全的行政权。一般来说,议会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反制力度比较大,一旦议会对内阁的不信任案通过,内阁就只有下台,或者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但是,在总统制下,议会即使反对党占多数,一般也只能在议案上加以阻击,要想换人,只好等下一次大选。一般来说,议会内阁制政局动荡大一点儿,而总统制则容易导致总统权力过大。半总统制在理论上可以取两者之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种制度从表面上讲似乎是政府中总统模式和议会模式的结合,但它不太可能将两种不同的政府模式融合在一起。”总统比较强势的时候,它更像是总统制。[12]然而,革命党人加给袁世凯的半总统制,比成熟的法国体制,还要含混。《临时约法》第四章,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而第五章只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但并没有规定,总理是政府首脑,国务员对谁负责,谁来任命,谁来罢免,仅仅规定了,“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13]然而,《临时约法》出台之后,革命党人众口一词,都说已经是责任内阁制了。

同类推荐
  • 无终传奇

    无终传奇

    古代,在中国北方存在过一个山戎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无终国。无终国鼎盛时期,其疆土比华夏诸侯国燕国、齐国还要大。他曾经是无终国的太子,在一场军事政变中,幼年的他流落他乡,变身为奴。后来,他从奴隶到将军,为无终国的伟大复兴立下汗马功劳。他战功赫赫,被山戎人称为“第二个热尔南齐”。他的身世最终大白于天下,然而他却不为王权所动,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他让出象征王权的“紫晶权杖”。他性情耿直、仁义,却不懂得盖主高功里暗藏危机……
  • 萌三国

    萌三国

    羽扇纶巾笑谈间,千军万马我无懈。天下英雄谁敌手?NOBODY!剑指苍天,如今我以剑指天涯!萌三国,我写的三国!(请大家多多支持!寒冢在这里谢谢广大书友!谢谢!)
  • 百年风云

    百年风云

    这是一部反映我国教育领域百年沧桑的史诗,歌颂中华民族可敬可爱的教育工作者们,在不同时代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他们在亲情、爱情、友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各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锻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培养了他们的顽强精神,考验了他们的坚定信念。这不是纪实,只是传奇。
  • 读史学心机

    读史学心机

    历史之中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既然历史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深入的挖掘。我们要专注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持不懈;体味“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凌云;同时,我们也要警醒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 魏晋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魏晋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枭雄桓温曾说:“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他北伐不成,就想篡位。儿子桓玄在脸皮厚度上比老爸更胜一筹,强行称帝不说,为了标榜自己是有道明君,还逼迫别人当隐士,自导自演不亦乐乎,留下一个千秋笑柄。这年头,出名比魏晋那些年容易多了,但有时候与其追求雷人的一瞬,倒不如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热门推荐
  • 可能在世界

    可能在世界

    这是一个什么人都可能在的世界。现在还活着的人,已经死去的人,动漫里的人,游戏里的人,小说里的人~~~甚至是一个胸口插着剑还不死的人。插剑不死,那什么生物啊!这个世界叫做永恒之塔,由无数个梦连接的,另一个世界。说白了,不就是在做梦吗!
  • 谁看了她之贝贝闯天涯

    谁看了她之贝贝闯天涯

    PP王者归来,贝贝和他的女孩们再度聚首,永闯天涯!重现辉煌,激情不断……
  • 天眼封神

    天眼封神

    恒元大陆,族类繁多,叶飘河,乃上古天眼一族,自九岁开启天眼之后,双目之内鬼火焚焚,可摄魂夺魄,封印神识,吸人法力,于是乎,他一路高歌猛进,成仙,成佛,成魔,皆不在话下!且看他如何纵横四海,独霸九天!
  • 嗜血双煞

    嗜血双煞

    “只为你乱这江山崩塌。”这是他对她的承诺,那一抹如火血衣,在他心头挥抹不去。家门不幸,怒杀千人血洒,只为仇人人头落下。黑袍如墨,紧握手中清光,与倾名满华夏。血染天下,他紧握她的手,轻声问他“你可曾后悔?”她不语,眸中映着他的容颜,清晰的吐出二字“不曾。”
  • 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把人当历史读,是毛泽东的一成功典范。本书收集了他对中国历史长河中众多人物的独特评述和精辟创见,读来令人睿智、发人深省,不但是我们读史习史的一把钥匙,也是毛泽东留给后代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火焰帝国

    火焰帝国

    姜文海被眼前的“机密”文件折磨的痛苦不堪,他完全与平时的表现截然不同,项志强一个相貌可以让任何女子迷恋,现在要给他的任务对这样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来说是一重担。卧底的生活中项志强被多少女孩爱慕,任务在身,又深处险境感情只有压抑着,待这任务完成定去找到他的最爱。
  • 天庭庄园主

    天庭庄园主

    农林专业毕业的洪宇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脆回家重新种起了自家废弃的果园。哪知道,果园所处山脉因拥有蟠桃所必须的天然碎金脉,被天庭征用,成了天庭蟠桃园基地。而洪宇则被玉帝亲封为天庭蟠桃庄园主。这下爽了,各路神仙,甭管你是太白金星、土地、阎王还是二郎神,想要蟠桃,都得跑洪宇这来求。而且,洪宇还从太白金星手里习得《五行诀》,掌握五行灵气,金木水火土,各主一方,金攻击、木催生、水治愈、火淬炼、土修复……从此,种种仙草、遛遛狗,没事了,开个工厂、养养鱼,偶尔再冒充个小神医治治病,小日子过得可谓轻松又快乐~~~
  • 轻松玩数字游戏(超级智商训练营)

    轻松玩数字游戏(超级智商训练营)

    会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思考是人类征服世界的唯一力量,而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的这些天性,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充分的开发大脑,在玩中接受全新的知识,让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书中的游戏融入数字方面的知识,着力于培养孩子想象、观察、耐心、演算等。
  • 九鼎大巫

    九鼎大巫

    玄门崛起于九天,佛陀踏莲自西而来。然我人族巫道,不知为何,一夜间消散于天地之间。...一方如金字塔般的山角,披露着一层黝黑如同宇宙黑洞般的色泽。于漫天漫地的九霄神雷之中,护佑着一道灵魂穿越虚空而去。...大道玄音开道,无尽时间长河中巫神的呢喃声庇护左右。且看少年,穷尽碧落黄泉,步步生莲,踏破六道轮回,封号九鼎!
  • 甘肃民间故事集

    甘肃民间故事集

    這些珍贵罕见的民间故事,令人大开眼界,他们有的浪漫、有的神秘、有的诡异、有的狂奇、有的感伤……打开这部书,让我们重温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