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在待人接物上,遇到一些挫折、难堪时,要勇敢面对它、接受它、体验它。别人若写文章诽谤你,也只不过是几个字而已,不要去在意;用言语骂你,也只不过声音而已。自在与不自在,快乐与痛苦,只要心能做主,就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人的。
沉默是金,有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
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有一种埋藏在深处的震撼力。沉默可以积蓄力量,有力量的人更多的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沉默是一种气度,只有沉浸其中,才能体味到它的价值。
“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沉不住气的人在冷静的人面前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更不会坐下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在最常见的讨价还价中,他们总是不等对方发言,就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底限,最后让别人钻了自己的空子。
孔子告诉子张,想做一个好干部,要知识渊博,宜多看、多听、多经历,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等着请教他人,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这样在处世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曾经有个小国使臣到一个国家去,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非常高兴。
但是小国的使臣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琢磨半天,试了很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看做工,称重量,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
怎么办?皇帝十分苦恼,使节还在宫中等着答案。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种小事都无法解答,实在有失上邦之仪。
最后,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
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任何响动。
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拍手称赞,点头称是。
做人,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评论。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职场的胜利者。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
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之后,他想卖掉这项发明专利和制造技术,然后建造一个实验室。因为不熟悉市场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爱迪生便与夫人米娜商量。
米娜也不知道这项技术究竟值多少钱,她一咬牙,发狠心地说:“要两万美元吧,你想想看,一个实验室建造下来,至少要两万美元。”
爱迪生笑着说:“两万美元,太多了吧?”米娜见爱迪生一副犹豫不定的样子,说:“要不然,你卖时先套商人的底线,让他出个价再说。”
当时,爱迪生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了。美国一位商人听说这件事,愿意买下爱迪生的自动发报机发明制造技术。
在谈判时,这位商人问到价钱。因为爱迪生一直认为要两万美元太高了,不好意思说出口,当时他的夫人米娜上班没有回来,爱迪生甚至想等到米娜回来再说。
最后商人终于耐不住了,说:“那我先开个价吧,10万美元,怎么样?”
这个价格非常出乎爱迪生的意料,他心中大喜,当场不假思索地和商人拍板成交。后来爱迪生对他妻子米娜开玩笑说:“没想到沉默了一会儿就赚了8万美元。”
沉默是金。在人生的很多关口,譬如面对一个据理力争的争论,面对一个自我赞扬的环境,面对一个强词夺理的上司等情况时,沉默虽然不一定会像爱迪生一样创造8万美元的价值,但它同样会让我们看到刹那间的前程和退路。沉默可以给对方和自己都留有余地,沉默甚至可以拯救我们。
嘴巴不一定要加把锁,但一定要加把尺子
俗话说“言多必失”,这是因为说话之时必须要掌握适当的分寸,话说多了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生活和工作总是离不开分寸,尤其是与人相处时言谈中必须要有分寸感。
大多数人或许都会这么认为:“自己做事坦坦荡荡,哪有什么是说不出口的呢?更何况,对待朋友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有所保留,那不是显得你自己城府太深了吗?”你认为这是城府太深吗?还是因为你根本就忽略了言辞上尊重的距离呢?
试想,如果对方不是能与你互相了解的知己,话说得太多,反而更容易造成彼此的困扰与误会。而且,如果你一味地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很快会失去对你的神秘感,因为太容易了解你而感到厌烦,甚至以为你根本没有什么潜力可以挖掘,而失去了深入交往的兴趣。或者,当你毫无心防,大大咧咧地把心事跟对方倾诉时,对方却因此产生戒心,担心你们今天的话题,明天就会是流传在别人之间的耳语,朋友之间如果没办法守住秘密,关系也很难维系长久。
可以把握分寸的人,在与人交往言谈的过程中,能收能放,能转弯,能下台,能适可而止,能留有余地,能使对方知难而退,也能使自己保持主动。没有分寸感的人,说起话来一发不可收拾,没有回旋的余地,把事情弄成僵局,往往为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发生激烈的争吵,造成的不便很不值得。一个有能力把握分寸的人,肯定不会闹不愉快的,很多时候都能够很有分寸地和对方商谈、讨论,晓以利害,动以真诚,摆事实,讲道理,解除对方的疑虑,提出具体的建议。每一句话,都能说得合情合理,婉转动听,轻重适宜,进退有据。很多纠纷、困扰、冲突、争执,都可以通过细致的商谈,切实的讨论来解决。说话分寸感极强的人,他们不但能够控制自己的分寸,同时也能善于调整别人的分寸,在许多不同的分寸之间,加加减减,使各方面的人都在他们的折中调节之中,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说话不小心会招来灾祸和不幸,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个脱口秀主持名嘴,叫唐·伊穆斯。他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谈吐幽默风趣,由他主持的节目,往往收视率爆红。然而,因为他的言语不谨慎,一次将某大学女子篮球队的黑人女队员称之为“卷毛妓女”,引起公愤,激起各个公民维权组织的强烈谴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迫于舆论压力,无奈之下只能将他解雇,并停播他主持的节目。
那些犯了错误的人,有时候需要我们提出忠告,这时言语中的分寸感更是需要细心地加以把握。分寸感强的人,当他需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能够把别人的错误照实地举出,对方不但不生气,反而心悦诚服。假如分量太重,超过了应有的分寸,那么别人虽然承认错误,但心里会很不好受。假如再重一点,别人就可能不接受,甚至动怒发火,从此把你当做冤家,怨气久久不散。这样即使是给对方提忠告,那也没有什么效果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哲和弗利特曼两位教授,曾对学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妇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调查在求人办事时怎样才能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米莎太太:“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您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样的电话,还打给了许多人。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
“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我们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本来是件容易被拒绝的事儿,但最后却被同意,为什么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地,对于那些没有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在第二个电话中就提出拜访请求的用户,却遭到了多数拒绝。最后,两位教授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2.8%,后一种只有22.2%。
由上述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浅及深、由小到大、由微至着、由轻加重。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受对方的断然拒绝,应该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让别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说法,最后答应帮你办事。
因此,一步一步地引别人接受,慢慢地诱别人上钩,既是找人办事儿的小技巧,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
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求人办事是在所难免的,以下这些禁忌是你在与别人谈话时所必须注意的,不然,你可就是踩了地雷了:
1.别人的健康状况。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多人都不希望他人谈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如那些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癌症、关节炎、动脉硬化等,通常不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象。因此你在求别人办事时,哪怕有问候身体的话,也应该尽量少谈。
2.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的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等易引起双方对立僵持或抬杠的话题。
3.东西的价钱。一个人的话题若总是绕着“这值多少钱?那值多少钱?”便会令对方觉得你是个俗不可耐的人,那么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当你提出让人帮你的时候,对方很可能就会拒绝,因为你的表现会让对方认为你是因为钱才来找他的。
有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求人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别人帮你,就须懂得掌握说话、做事的分寸。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举手投足都要有分寸,过于张扬给人轻狂感,过于木讷则又显得呆板无趣。
要想做到说话有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外,还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
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说话要有善意。
所谓善意,也就是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