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29600000004

第4章 典章制度(4)

“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原为明朝内廷御林军,后成为皇帝的军政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改置锦衣卫。锦衣卫掌管刑狱,有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查、逮捕、审问等活动。

由于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官员无法与之抗衡,所以锦衣卫可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不过,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一般不会审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凭借锦衣卫,朱元璋几兴大狱,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后来,由于锦衣卫存在虐待囚犯行为,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将锦衣卫废除。不过,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这一流弊终难去除。明代灭亡,也与锦衣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锦衣卫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滥用特权胡作非为,致使社会混乱不堪,最终导致明朝分崩离析。

锦衣卫、东厂、西厂有什么区别?

东厂、西厂,为明代特有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和锦衣卫不同,东厂、西厂的首领均为太监,即内臣;锦衣卫官校则是从民间选拔的良民,首领指挥使多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为外臣。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官民、锦衣卫等都在其侦查之列,获得的情报可直接向皇帝报告。而锦衣卫为外官,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不如东厂太监亲近,奏请需用奏疏。所以,东厂势力要大于锦衣卫。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相比之下,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存在了十年。西厂成立之初势力甚大,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但短短五个月后,西厂便被撤销。此后,西厂又复开、撤销几次,直到大太监刘瑾倒台,明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从此,西厂就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内阁”是什么样的机构?

内阁,为明清时期最高官署名。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做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辅助太子,品阶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后,召大学士入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此后,内阁在朝中地位大大提高,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清代沿袭明制,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职权低落,参与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不过,内阁在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官署,负责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

如今,内阁一词已成为政府首脑部门的代称。

唐宋时期的“大学士”是做什么的?

明清时期,内阁为最高官署,内阁大学士享有宰相之权。但是,在唐宋时期却并非如此。将内阁官员称为“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大学士”原本始于唐朝,但当时大学士主要负责编辑图书、发现推荐文学贤才,并不掌握行政权力。宋朝也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殿阁大学士”,如:观文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显谟阁学士等,但多是荣誉衔,无实际职责。例如《宋史·职官志》记载:“观文殿大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可见,唐宋时虽有“殿阁”和“殿阁大学士”之名,但与明朝内阁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不享有宰相之权。

“南书房”是读书的地方吗?

南书房,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本为康熙帝读书的地方,俗称南斋。康熙在位期间,常召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高士奇入值,做皇帝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也由他们记录。后来,这些官员又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与机务,逐渐成为一个由皇帝严密控制的核心机要机构。这是康熙皇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由于康熙皇帝大力扶持,南书房“权势日崇”,逐步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雍正帝即位后,筹建军机处,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与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不过,有清一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能入则以为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南书房被撤销。

“军机处”是什么机构?

军机处,即“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军机处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朝廷用兵西北,由于内阁在太和门外,朝廷担心漏泄机密,便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以召唤大臣入内处理紧急军务。后来,将军机房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本为临时创建,但因其利于君主专制独裁,所以出现后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且职权愈来愈扩大。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军机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初设时只有三人,以后逐渐增加。至嘉庆初年,军机章京就有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理藩院”是什么机构?

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同时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理藩院设立于崇德元年(1636年),其前身为蒙古衙门,主要管理蒙古事务。崇德三年(1638年)六月,朝廷正式将蒙古衙门更名为理藩院,隶属礼部。康熙皇帝即位后,将理藩院完全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内部的机构设置也趋于完善。此后,理藩院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除了管理蒙古、新疆南部及其他少数民族王公、土司等官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还管理蒙古商业贸易事务,办理满蒙联姻,管理喇嘛事务,参与修订关于少数民族的法律,参加审理刑名案件,等等。

咸丰年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后,理藩院不再管理外交事务。

“总理衙门”就是清朝的外交部吗?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清朝专门负责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的成立,与内忧外患的历史境况有直接关系。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此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咸丰皇帝下旨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总理衙门由王公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又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凡是外交以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都归总理衙门管辖,为清政府重要的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存在了四十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十二款规定,总理衙门正式更名为外务部。

“总督”与“巡抚”哪个官职大?

总督,我国清朝地方军政大员,他们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又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清代共有九大总督,分别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总督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有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朝廷借此可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

巡抚,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抚台,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其官职等级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

总督与巡抚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可监管数省,级别也较巡抚高,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也有总督兼巡抚的情况存在。

“道台”是官署名吗?

道台,为清代官员名,也称道员。

道台的前身为明布政使的左、右参政及左、右参议,他们分管各布政司辖区内部钱谷等事,称分守道。另外,明代按察使也有佐官副使、佥事,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辖区内刑名事宜,被称分巡道。

清乾隆年间,废除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门设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又设置分巡道主管全省的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这二者都加兵备衔,长官就是道员,俗称道台。道台官阶为从三品或正四品,相当于现今的副省长,只是职务略低些,主管几个府、州政务,或者主管海关或盐务、钱粮等。

“司礼太监”主要是做什么的?

司礼太监,即明朝宦官机构司礼监里的太监。

司礼监,成立于明洪武年间,原本掌管宫廷礼仪。明朝没有宰相,由内阁大臣阅读奏章后在上面批注意见,称“票拟”,然后由皇帝审核并用朱笔做出批示,称作批红。由于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理政务,批红流于形式,基本上以内阁大臣的意见为准。所以,明宣宗时,朝廷为压制内阁势力,决定先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然后再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审核确认后盖印。由此,太监便对内阁产生一种权力制衡。

明朝中晚期,宦官权力日甚,并形成一个与外廷相对应的严密的内廷官僚组织。而司礼监,就是这个内廷的最高机关,司礼太监的首领更有“内相”之称。历史上的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权倾一时的太监,都是司礼太监的头目。

为什么官员都怕“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简称“钦差”,是明清时期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皇帝差遣之意。所以,钦差大臣就是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代表了皇帝本人,其所获情报也直接向皇帝报告,所以其地位了得,地方官员对钦差大臣十分忌惮,生怕落了把柄在钦差手上。

钦差大臣多由皇帝信得过的高官担任,能得此职事本身也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毕复命后,该官职便取消。明清时期皇帝派遣钦差十分频繁,如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即是以钦差身份前往。总体而言,明清两代,钦差大臣的流行,与此两代均不设宰相,皇帝权力空前强大有关。

“循吏”与“酷吏”都是什么样的人?

“循吏”,即“良吏”,也就是百姓俗称的“清官”“青天大老爷”。“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循吏有汉武帝时的名臣倪宽、文翁等,多受百姓爱戴。

“酷吏”,与“循吏”相对,通常指擅用严刑峻法的官吏,包括严格执法的正直官员,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前者以商鞅为代表,他执法严明,成功地施行新法,维护了集权制度和法律,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则多指索元礼、来俊臣之流,他们进行政治投机,喜酷刑、擅逼供,草菅人命丧失人伦,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

与“循吏”相比,酷吏虽然往往能够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但结局也往往很悲惨。就连商鞅,最后也不免落得“车裂”的下场。

官员的“品阶”是怎样区分的?

品即品阶,是官吏的级别,一般分为流内、流外各九品。而在一品之内,又有上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品阶是古代官吏级别高低的指标,官吏们依照品阶享受权益,包括俸禄以及礼仪、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特权。

品阶制度初建于秦代,至汉代逐渐严谨,用若干“石”来表示官职的高低,最高的三公为一万石,最低的则只有十一斛,总分二十二级。魏晋时期,出现了官分九品,品内再继续分为上下、正从等阶的品阶制度。这种九品官员制为历代所沿用,只是具体的品内等级划分方法有所不同。

流外九品,指的是那些在国家机关服务却地位不高的胥吏的品阶,如国子典馆、教谕、训导长官、府检校、县典吏等没有实权的小官吏。流外九品也有正、从之分,总十八阶。

秦汉时期,品阶与官员职任挂钩,自汉代以后品阶逐渐与职权分离。例如历代朝廷元老往往品阶很高,其实并无实权,品阶高只是对他们的一种尊崇。另外,古代同品阶文臣地位往往高于武臣,在唐以后尤其明显,这是统治者有意识地抑武扬文的结果。

“乌纱帽”最初是指什么?

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

乌纱帽最初就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乌纱帽成为正式“官服”始于隋唐时期。当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隋朝为了区分等级,便在乌纱帽上装饰玉饰,以块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至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乌纱帽又有了新变化,即在帽子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是为了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所做的新举措,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乌纱帽成为文武百官的“专利”,则是始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

到了清代,官员不再佩戴乌纱帽,但人们仍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削职为民了。

什么是顶戴、花翎?

清代的官帽与历代“乌纱帽”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还视品阶高低配置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即顶戴。顶戴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以红宝石等级最高,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革职或降职时,便革除或摘去所戴顶子。

在顶戴的下方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用鹖羽所做即为蓝翎,用孔雀羽所做即为俗称的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即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越多越尊贵。花翎在清朝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既不能僭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即加惩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若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常严重的处罚。

我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是怎样的?

爵位,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

我国历代的爵位制度都有不同。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为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秦朝自商鞅变法后,定下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有功者。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又另设王爵,用以封赏有功之臣。不过,汉高祖为巩固统治,又将这些封王的功臣诛伐殆尽,此后汉代王爵仅皇族可得。

隋唐时期,爵位制度又有较大改变,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等爵位。这时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只是世袭的爵位很少,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本书试图以绍兴覆盆桥思仁堂寿氏家族作为首选的研究对象,力求全方位地搜集、发掘、梳理和研究这个家族史料,重点探究其清末民初鼎革时期的历史,感受其时代的风风雨雨,真实记录其文化传统的光与影,从而汲取我们所需求的思想、精神和其他有用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思仁堂寿氏家族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民族移民(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她的文脉传承。挖掘整理、弘扬光大使其绵延不绝,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于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多,因此,通过文字记载,保存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 惊鸿浙大

    惊鸿浙大

    本书选取了刊登在《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国立浙江大学日刊》上的讲演词61篇,融会着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浙大求是文化。
热门推荐
  • 穿prada的月饼(财蜜eMook)

    穿prada的月饼(财蜜eMook)

    又是一年中秋,月饼界风云突起,五仁升级为十仁卷土重来、鏖战群饼;韭菜月饼以其王八绿的外观,鸡屎黄的内核跻身月饼界的杀马特;酸辣牛肉月饼更是立志于以老坛酸菜和老干妈辣酱的超级组合酸爽你的人生。小伙伴们表示月圆之日再也不想团聚了。 与此同时,商务月饼界一年一度的包装show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普通人家出身的月饼,加个好外壳好logo,身价瞬间翻倍,虽然稻香村和威斯汀的月饼尝起来差不多,但是身份悬殊得紧。大伙卖的不是月饼,而是故事,说得财经点儿,那就叫品牌价值。
  • 碎命之三生

    碎命之三生

    大唐盛世,杨家小姐为逃婚将自家丫鬟喂了哑药送上花轿,丫鬟当晚毙命于洞房。民国战乱,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关钰为救火车轨道上绑着的两个小女孩,挺身而出,使出浑身解数却也只救出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女孩被火车压地粉身碎骨。今生,张晨与妻子李月正在婚礼现场上,李月却在婚礼上昏迷过去,婚后,张晨的妹妹张萌搬了过来,李月开始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奇奇怪怪的事情,后来她得了抑郁症,去了海南养病,可是,在海南,梦魇依旧缠着她,最后,她知道了真相,然而真相却令她揪心不已。
  • 传奇英雄史

    传奇英雄史

    劫难重重,人类总会有传奇般的英雄出现,或是救世,或是重铸秩序,或是化解大灾难。齐帆,一个孤儿,与他的朋友们,在混乱的时代,在需要激情的时代,在修炼的时代,一步一步化解危难,逐渐走向巅峰。
  • 都市升仙传

    都市升仙传

    陈飞在一次睡觉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13年前高中时代,虽然不学无术,但依然靠着穿越前玩的一款网络游戏积攒资金,过着悠闲而休闲的生活。高中时带自己从小长大奶奶去世,整理遗物时偶然获得一块羊皮卷轴,重此开始自己崭新而不一样的修仙人生。
  • 世态

    世态

    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我们的文明究竟是由我们自己创造还是借鉴了他人的做法?亦或者它们全是由一群不为人知的家伙帮我们设定并创造。假如真是经由他手,那我们活在这个大体系中,有些事出格了,它们,会管吗?
  • 阵道天地

    阵道天地

    修士体内:凝阵影,砌阵形,立阵基,结阵图.始出母阵,无所不能!上古已逝,太初湮灭,大道无有情,仙神亦不存!九重天阙十段幽,无极尽头乃千秋!一杯长生酒,谁与我春秋!愚人追逐问不朽,纵为神明魂也休!两杯长生酒,谁舞我春秋!九尺寒潭葬我躯,一缕逆血改天地!三杯长生酒,谁写我春秋!唯我独坐长生殿,一曲悲歌道个别.天尽是极,地终是道,掌天御地,是为极道:天地极道-----阵道.
  • 鸿蒙圣王

    鸿蒙圣王

    云天羽,一个身世扑朔迷离的少年,在一次濒临生死绝境之际,无意间得到时空梦境认主,会瞬移能加速,能静止时间以身焚天,掌控了时间空间,就等于掌控宇宙天下。
  • 时光向左,幸福向右

    时光向左,幸福向右

    《时光向左,幸福向右》主要讲的是音符是音乐家的灵魂,每一首自创的乐曲背后,都有一段常人难以理解的故事;每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里,都包含着很多人的支持与付出,甚至亲人的眼泪与生命。华人小提琴演奏家杨志经历了失去亲爱的弟弟,失去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失去爱情,失去生活的信心……种种生活磨难,加上对弟弟杨宇之死的愧疚,“疯了”。怎样唤醒一个艺术家的灵魂,怎样救赎一个闪耀的小提琴天才——杨志的母亲用自己泣血的母爱得到了儿子什么样的回报?视杨志为亲兄弟的徐子昂联合丁晴睛、陶子烟与杨志的父亲怎么唤醒杨志迷夹的灵魂?杨志的磨难如何滋养他的音乐素养,故事从维也纳金色大厅内的悠扬琴声开始穿越。
  • 玉城金阶遗梦

    玉城金阶遗梦

    青溪是养在燕王府的孤女,作为一个身份来历皆是不详的人,青溪自幼便知晓她能依靠的人只有她自己,因而习文、习武,她比别人更加用心;医术、权谋,更比他人显得痴迷。只是,自小便开始积攒月钱,想为自己赎身的她,却在被选为燕王府护卫之后,决定留下来。青溪觉得,浪荡江湖虽能重获自由,却比不上跟着燕王破尽天下奇案的快意。青溪因为自己的兴趣留下,却在最后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悄然离开。国仇家恨,她放不下;报仇雪恨,又下不了手,因而只能选择选走他乡。可是燕王又怎能放任青溪流落在外!找到她,带回她,燕王从来不曾放弃。就这样,一场追逐战,开始了。
  • 藏娇阁

    藏娇阁

    这是一个关于陈阿娇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她美丽的传说,很多人都不喜欢她,可是我觉得在我心中她永远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率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