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秦始皇的不分封子弟功臣,却被西汉以刘邦为首的刘氏皇帝及其属下的文人学者误解了,他们说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不立尺土之封,“子弟为匹夫”、“诸公子为黔首”是“废王道,立私权”,是“欲擅天下之利”呢?不知他们是在为秦始皇之诸公子的“匹夫”地位和“黔首”身分暴打不平呢?还是刘邦在为他的所封“子弟为王者九国”还嫌所封“骨肉同姓少”而自我解嘲?汉皇刘季试图反秦始皇之道而行,大封子弟同姓,“山东尽诸侯地”,子弟为王者九国,还嫌所封“骨肉同姓少”,连公主、贵戚都要加封。虽有三河、内史等十五郡隶属西汉中央政府,但却又是“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类似于同中之国,王中之王。俨然一副西周式的家天下的架势。
对于秦始皇和他的儿子们之间的关系和汉皇刘季和他的子孙们之间的关系,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燕刺王旦,作了这样的描述:“昔秦据南而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无宗室恩,……赵氏(嬴赵同姓,赵氏即嬴秦氏)无炊火矣。高皇帝览踪跡,观得失,见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规士连城,布王子孙,是以枝叶扶苏,异姓不得间也。”意谓过去秦始皇南面称帝,掌握着一代国家的命运,四夷望风而宾服,但是,由于他轻视甚至削弱其亲生骨肉,非常重用异姓之人,对宗室子弟毫无恩情,最后落得子孙灭绝,继了香火。
我们的高皇帝综观古今成败得失,觉察到秦始皇“轻弱骨肉,显重异族”是舍本求未的错误做法,决定不走秦始皇郡县制的道路,把全国的土地城邑予以重新规划组合,分封刘姓子孙为王,以使异姓之人不得从中作梗。
燕刺王旦的这段话,道出了秦始皇和汉刘邦对待其子女亲属们,完全相反的态度,一个是“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即重百姓而轻宗室,一个是“规土边城,布王子孙”即重宗室而轻百姓,孰之为公,孰之为私,至此,应该是不言自明了。
十四 秦二世胡亥 上梁不正下梁歪
秦国经过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终于在秦王嬴政的手里实现了天下一统。就在秦王成为天下的皇帝前的十六年前,一个婴孩诞生了,这个婴孩是未来的秦始皇的儿子,但是他不是老大,他排行在第三。这好像就注定了这个孩子在将来不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的。当然,秦王对他教育和引导也就很放松了。
不过,这个孩子倒是很能够讨女人欢心的。就在他还在襁褓的时候,他就看见那些漂亮的女子就笑眯眯的,而看见那些太监就愁眉不展,连奶也不想喝。不过,他倒对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一个叫赵高的太监很是喜欢。小孩子的喜欢是没有语言的,就是一看见这个太监他就笑而已。
渐渐地,这个婴孩长大了,到了已经要接受教育的时候了。可是他只对那些好玩的课程感兴趣,对于那些秦国赖以夺取天下的马步弓刀是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个孩子的天分很高,对于诸子百家的琴棋书画之类倒是很快就喜爱上了。他读诗,诵读的就是郑卫知音,看舞蹈,看的就是桑间、酒林。
后来,他倒是喜欢上一个战舞,那是一个上古的舞蹈,据说是在夸父时期就有了的舞蹈,在这个舞蹈里有两个美艳的女子,将自己剥得一丝不挂,在火焰和水的交织中舞蹈。这舞蹈其实在上古的一种图腾,因为****象征着生育、而火与水象征着胜利的源泉,古人这样做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军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而已。秦始皇的这个老二也喜欢这个舞蹈,就不知道他的动机和目的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这个孩子已经到可以取名字的年龄了。二王子的称号要被一个正式的名字和封号取代了。秦始皇也许是那么喜欢这个孩子吧,他给这个孩子取的名字是胡亥。胡者古月,老阴不能化育,亥是猪,一头老母猪嘛。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没有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先辈几百年来辛苦,预算好要传位千丗万代的,结果却被一个太监和一头母猪坏了大事。可是谁的脑子后面长有眼睛呢?
胡亥一次在吃饭的时候,他突然发了兴趣,他问到:“我们宫里的饭碗可以长出饭来,可以长出肉来,还可以长得出兵器来吗?”
那些服侍胡亥的太监、宫女一时间没有回过神来,他们不知道这个王子在说什么,他们也知道如何回答。但是,这个王子倒是没有架子,他就知道玩儿,就知道钻宫女的裙子,所以虽然那些太监有些个怕他,但是却有点胆子大。一个宫女回答说:“哦,我说王子爷,您真是说得轻巧啊,饭和肉可以从碗里长出来啊?那都是我们大王带着人马从六国硬抢过来的。我们这里,主要生长的是麦子,我们秦国的黔首也主要吃麦子的。不管是麦子还是米粮,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哦。”
正在吃饭的胡亥就愣住了。而一个宫女又继续补充到:“王爷,您吃的那些肉也不是从碗里长出来的,它们都是那些畜生身上割下来的肉煮熟了的。”
“呀呀呸!”胡亥扔掉了正要吃的一大块肉,又倒掉了碗里的饭,他大声地说:“我以后再也不吃这样恶浊的东西了。”
那些太监和宫女一个个吓得赶紧跪在地上。按照秦律,王子和公主要是没有被服侍好,所有服侍王子公主的太监和宫女都要被割去舌头驱赶到骊山去建皇陵。修建皇陵谁都知道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差事,所以这些个太监和宫女都吓得提如筛糠。
幸好,就在这个时候,负责管理这些太监和宫女的总管赵高过来了。他看见了这个情况,马上轻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太监一五一十地把原委说给赵高听了。赵高听了也急了,他知道这个王子可是一个倔脾气,不要看什么都不懂,可是他的驴子脾气一上来,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去的。不过,幸好,他赵高早已经摸透这个胡亥的了。谁叫他胡亥在婴儿的时候就被他胡亥整天地抱在怀里呢?
“不闹、不闹,小王爷。你,你,是谁把这些脏东西给小王爷吃的,我们小王爷要喝奶的。小王爷,我们去找几个奶人给你喝奶去。”
这个赵高一句话,从此我们的这个胡亥王子就只喝人奶不再吃人饭了。当然,光喝人奶肯定是不能喝饱,何况这个王子正在成长和发育呢。不过赵高有法子,他就把那些饭菜用了敬奉神仙的法子给他们穿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这下你胡亥就不会再说什么了吧?赵高又下令,再不许任何人在胡亥面前提起粮食和肉类的实际来源,他要让这个王子真的相信那些肉和饭菜真是神仙恩赐的,是来自天上的东西。
在这样的情形下,胡亥对赵高自然是非常地相信了,他视他为神灵,为唯一可信赖的心腹。也把他看成自己唯一的朋友。
慢慢地胡亥长大了,这个时候的秦王也已经变成了秦始皇了,胡亥也从王子变成了皇子。这一年,太子扶苏被秦始皇下派到边区去挂职锻炼去了。秦始皇觉得自己是马上皇帝,将来的继承人也应该是一个善于统兵带队的统帅人才才对。秦始皇去的时候,还是觉得应该带上一个皇子同去,带谁呢?带上胡亥吧,这小子傻傻的,没有什么心机,不会给我惹麻烦,还是带上他好办,免得那及个皇子又在思量我又宠爱谁嫌弃谁了,带上胡亥他们是谁也没有意见的。
秦始皇想停当了,就带上了胡亥去巡游天下。秦始皇带上胡亥其实就是带上个开心果似的,这个孩子总是让他开心,因为他什么都不会,而秦始皇觉得这样人不会才是福,他不会和他的哥哥争皇位,将来就一定会延年益寿。
这次巡游天下已经是始皇帝的第三次巡游了。这次巡游,陪同的还有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去疾奉命留守。照顾秦始皇起居的就是从前照顾胡亥的那个太监总管赵高。这个赵是一个赵国的庶出的公子的儿子,他父亲觉得赵国已经没有了前途了,就自行把他儿子赵高阉割了送进秦始皇的宫里,成为赖以个年幼的太监。而这个太监恰恰与胡亥投缘,就做了胡亥的总管,后来按例晋升,他又做了始皇帝的总管,专门负责始皇帝的生活起居。
巡游是愉快的,可是车驾刚到平原津的时候就出事了。秦始皇病了,这病可不同于往次任何一次生病,是那种生死攸关的病。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赶快下诏书要求在边区的太子扶苏立即回咸阳准备继承皇位。秦始皇拼尽了自己的平生力气亲自草拟完成这道对于秦朝最重要的诏书,他还来不及用印玺就瘫倒在马车里了。
这诏书就被服侍秦始皇起居的太监总管赵高收拾了起来。因为这道诏书虽然是始皇帝亲自手书,但是还没有用印玺,就还不是合法的诏书,只是诏书的草稿而已。
天下人包括秦始皇自己也没有估计到,他这一瘫倒就再也没有起来了。而中国的历史就这样被一个太监串通好一个右丞相改变了。扶苏被矫诏赐死,糊涂蛋胡亥成了秦朝的皇帝,史称秦二世。
十五 前人关于秦始皇的一些说法和秦代的家庭教育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异人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赵姬献给异人,后来赵姬怀胎九月产子,生下了政,为异人与赵姬之子。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对于秦始皇来说,最熟悉的女性最莫过于母亲了。在嬴政5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将他们母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赵国。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的姬妾,所以“两个父亲”的传言一直伴随嬴政的成长,再加上赵国人的唾弃、鄙视都让年幼的嬴政对母亲——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受。
嬴政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出生在赵国一直到13岁,这个阶段正好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无法发展出对远在秦国父亲形象的认同,也无法发展出对母亲形象的认同,更无法发展出对仲父——吕不韦这个也许是亲生父亲形象的认同。
这些复杂的状况造成了秦始皇复杂的心理感受。他必须依靠唯一的女性——母亲才能生存下来,他却又鄙视和讨厌自己母亲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他幼年心灵巨大的创伤。所有的这些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绝对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自己孩子的女性身上。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仅存15年。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为汉及汉以后中国封建****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秦朝实施“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私学曾一度中断,家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家训的发展呈沉寂状态。
在秦代较有影响的家训只有孔鲋的家训。
孔鲋,名甲,字子鱼,是孔子的第八代孙,他肩负承续祖传儒学之重任,沐浴暴秦“焚书坑儒”血雨腥风之洗礼,参加过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兵败,孔鲋慷慨赴死。现存家训就是孔鲋临终戒子(也包括他的学生)遗言。
孔鲋家训里有句蕴含深刻的警世名言:“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这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波大浪之后的彻底顿悟。“处浊世而清其身”需要一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永远追求伟岸人生的高风亮节,需要个人道德人格的高度完善。“学儒术而知权变”,则需要人们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智慧和胆略,既能在“焚书坑儒”的惨祸****中学习、发展儒家文化,做一个博达疏通的名师硕儒,又要掌握“鱼和熊掌”二者得兼的取义不舍生之自我保护之道,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积蓄再生的力量。
这是儒家在逆境中所追求的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高境界。孔鲋家训中所流露的明哲保身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另一个共性:中国古代的家训多是先哲们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有感而发,很多家训都是他们一生经验的最后总结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