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均有弹性。在此情况下,政府征税,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影响,一部分税收通过价格上升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同时也由于需求的减少,一部分税收由生产者承担。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自承担税负的比例大小,则由供需之间的相对弹性决定。如果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则税负更多地转嫁到生产者身上。如果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则税负更多地由消费者承担。
2.供给或需求一方完全没有弹性。当需求弹性为零时,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会引起需求量的任何调整。在这种需求完全没有弹性的情况下,课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又不能调减需要量,因此税负只能全部地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承担;当供给弹性为零,表明价格发生变动时,商品的供应量不能作任何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征税,生产者的价格并不能相应提高。如果生产者提价,会使需求量减少,由于供给没有弹性,不能削减生产规模,需求量的减少反而会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对生产者更不利。这样政府所征的税款将全部由生产者承担。
3.供给与需求一方弹性无限大。若需求弹性无限大,意味着消费者调整需求数量的能力很大,商品价格的微小上涨,都可能导致消费者需求数量锐减至零。消费者因商品价格上升可能选择其它替代品消费的机率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征税,生产者就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只能由自己承担全部的税负。若供给弹性无限大,说明当商品价格变动时,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能力很大,商品价格的微小下降,都可能导致生产者将生产数量锐减至零。在此情况下国家征税,如果商品的销售价格不能提高,生产者的收入相对下降,其产量就会迅速减少。产量减少促使商品销售价格迅速上涨,此时所征税款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供给与需求一方完全没弹性,或一方弹性无限大的情况都是非常少见的。更多地是供给与需求双方都有一定弹性。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税负转嫁的实现,以商品价格能否自由浮动为前提条件,而价格的变动又决定于需求与供给的弹性大小。供需弹性与税负转嫁及归宿的关系可概括为:首先,需求弹性与税负归宿呈反向运动。需求弹性越大,税负由生产者承担的比例就越大,反之,税负由消费者承担的比例就越大。其次,供给弹性与税负归宿也呈反向运动。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反之,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趋向于由生产者负担,在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趋向于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总之,税收负担总是向没有弹性或弹性较小的方面转嫁,或者说税负转嫁的程度和方向取决于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力量对比。
(二)要素收益税的税负转嫁
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相对应的生产要素所得为工资、地租和利润。对生产要素的征税,税收由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要素的需求者共同承担,各自承担的比例也取决于双方的供求弹性等因素。
1.要素供给富有弹性时的税收转嫁
当生产要素供给的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对生产要素所得课税,其税收负担的大部分将由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承担。如图2—3所示。横轴为生产要素的供给量Q,纵轴为生产要素的收益率P,如工资率、投资收益率等,D和S为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曲线,要素需求的弹性较小,表现为需求曲线D较陡。征税前供求眭线相交的均衡点为E,要素供应量为Q,要素收益率为P。政府征税后,要素供给者因收益率降低,削减生产规模,且要素供应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净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图上供给曲线左移至s,,与需求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点为(Q,’P。),QQ’>;PP。oS与S 7之间的距离反映了需求者支付的价格与供给者获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即“税收楔子”。此时要素需求者支付的价格是Pd,要素供给者得到的价格为P。,Pd与P。之间的差额就是税额。税额由PdP和PP。两部分构成,且PdP>;PP。。这意味着在要素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对要素所得的课税将由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承担,但需求者将承担税负的大部分。
2.要素供给缺乏弹性时的税收转嫁
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对生产要素所得课税,其税收负担的大部分将由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承担。如图2—4所示。因要素的供给弹性较小,供给曲线较陡。政府征税后导致净收益率下降,要素供给者对此反应较小,生产变化不大,要素供给量下降的幅度<;净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即QQ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