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实物、实例和有关的文字记载与民间传说,都在证明: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在这里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史前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1923年,被瑞典人安特生于临洮县马家窑首次发现。此后,我国学者裴文中、夏鼐等也在甘肃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于20世纪40年代由夏鼐率先命名并发表了这一方面的论著。马家窑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窑文化以其光彩夺目的陶器而著称于世。这里的陶器造型优美,花纹图案绚丽多姿,多以简洁明快的色彩、飞动流畅的笔触、柔美多变的弧线,绘画于橙红色的陶器之上。图案有反映图腾崇拜和先祖崇拜的蛙纹、鸟纹、人形纹;有反映农业和植物采集的草叶纹、花卉纹、禾穗纹、豆瓣纹、葫芦纹、鱼纹;有反映大自然的流水漩涡纹、水波纹、起伏山川纹;有反映社会活动的舞蹈踏歌人形纹;有具文字雏形的“田”字纹、“十”字纹、“米”字纹等符号纹饰。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年至36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以农业为主兼有发达的畜牧业的实际状况,其遗址遍布定西地区各县。因当时彩陶衰落,彩绘遂由黑彩向红彩过渡,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格纹等,器形以双耳罐、杯为主,还有在杯口施以鸟形雕塑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约相当于我国中原地区的周代,主要分布在我区临洮、渭源、岷县、漳县一带。辛店文化的陶器以绘有简单黑色图案的夹砂红陶为主要特点,器形多双耳罐,盛行的纹样有雷纹、宽条曲折纹和羊角的变形纹,接近于甲骨文中的“羌”字、“羊”字;彩陶纹饰中也常见马、鹿、犬的形象,反映出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我国学者夏鼐先生首先发现和发掘于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其年代相当于我国中原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几与辛店文化同时代,且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寺洼文化陶器以马鞍形器口为特征,其反映的社会形态已进入阶级社会,经济以农业、畜牧、狩猎多种成分并存。
郡治沿革
定西地区在西周以前为西戎居地,又称西羌之地,为九州之一的古雍州所辖。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始置陇西、北地、上郡”。今定西地区辖于秦陇西郡,郡治狄道,即今甘肃临洮。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因原来秦置之郡地域过于辽阔,将陇西郡东北部划分出来归天水郡,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于是今定西地区分辖于陇西、天水二郡。三国时,分辖于天水、南安、陇西三郡。西晋时,分属秦州天水郡、略阳郡、南安郡、陇西郡所辖。东晋十六国时,分属于武始郡、陇西郡、南安郡。南北朝时,分属于武始郡、临洮郡及秦州之陇西郡、南安阳郡、略阳郡。隋代,属会宁郡、陇西郡。唐代,属陇右道之兰州、岷州、渭州、会州、秦州所辖。五代十国,为吐蕃占领。宋代,分属于熙州、岷州、巩州、会州、秦州所辖。金代,分属于临洮路临洮府、巩州、新会州和凤翔路秦州。元代,分属于陕西行省之临洮府、定西州、巩昌路及宣政院辖。明代,分属于陕西之临洮府、巩昌府、岷州卫。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领临洮和巩昌等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并由巩昌迁驻兰州,甘肃与陕西合治,今定西地区辖于甘肃省之兰州府(临洮府)、巩昌府。中华民国时期,属甘肃兰山道陇南道(渭川道),甘肃省第一、第四行政督察专区等所辖。
区情典籍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系西,泾属温纳……荆歧既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大华。”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于漆沮,入于河”
“西自四经之首,曰阴山……又西二百二十里,日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其西……”
(《山海经·西山经》)
“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山海经·中山经》)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二人相视而笑,曰:‘……今天下暗,殷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尚可得也,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庄子·杂编·让王》)
“秦昭王时……宣太后诈而东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周赧王四十三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
(《后汉书·西羌传》)
“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邵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水经注·河水》)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置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
(《水经注·河水》)
“建初二年,马防、耿恭从五溪祥柯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徒陇西南部都尉居之,俗名赤水城,亦名临洮东城也。”
(《水经注·河水》)
“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粳稻,而郡中乐业。”
(《水经注·河水》)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室。”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
自唐都城长安以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宋神宗熙宁六年七月,“(韩)琦又言,又牒秦凤路于擦珠谷筑一大堡……擦珠堡成,赐名通渭。”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上])
“唐都关中,所置八坊四十八监,初在岐豳泾宁间,后分析列布河西丰旷之野……即今西安、凤翔、平凉、巩昌、临洮诸府之地,员广数千里,其间善水草腴田皆隶之,故其马蕃盛。”
“广宁苑原设巩昌、临洮、青州、平凉四营,巩昌、临洮青州三营。安定苑,坐落巩昌府通渭县地方。”
(《中国历代奏议大典》)
“窃惟甘肃军事以筹粮筹运为最难,而采粮转运又均非巨饷不办,辖境苦瘠甲于天下,地广人稀,回乱以来,仅存孑遗,不及承平时十分之一。”(左宗棠《奏为关陇肃清所有各省筹解协饷及各项差使出力文武员弁汇为一案请奖恭折》清光绪二年正月初六日)
古代战场
沈儿峪
明洪武三年(1368年)四月,明将徐达率师十万,消灭残元势力扩廓帖木儿在此进行决战。
沈儿峪之战距今已六百余年,其具体位置难以确定。但据有关资料判断,沈儿峪当在今定西县三十里铺至巉口车道岭、鲁家沟、称钩驿一带的关川河两岸。
文物撷萃
定西巉口汉代遗址及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距定西县城20公里,西临关川河,西北面为车道岭。墓群分布的中心区在今巉口镇政府所在地东北侧约1平方公里的地带。20世纪50年代尚存墓冢30座左右。现有墓冢8座。
战国秦长城遗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秦长城修筑于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9至前272年之间。其西起今临洮县新添乡三十里墩望儿嘴,向东北延伸,经渭源、陇西、通渭进入静宁,再入宁夏等地,达于内蒙古自治区准噶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全长约1250公里。
战国秦长城多系黄土夯筑的墙垣,沿线散布较多不同形制的绳纹瓦和灰陶器残片,附近村庄、山梁多以长城命名。
哥舒翰纪功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临洮县城南街。坐北向南,有三面砖壁维护,碑额、身、座均由巨石制成。碑额高0.92米,碑身高4.25米、宽1.84米,原有碑文12行,传为唐明皇御笔。近代临洮学者张维所著之《陇右金石录》载,此碑为唐代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所立。
威远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陇西县城。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元代“鼓楼”旧址上重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北宋崇宁五年所铸铜钟于其上。
汪家坟元代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漳县城南徐家坪。占地近6万平方米。是全国仅有的元代将相家族墓群。其中埋葬着元代开国功臣汪世显及其子孙14代200余人。由元初至明弘治十二年终,历经250多年。汪氏一族,在朝为官者80余人,其中被封为“陇右王”者3人、“国公”者11人、附马者3人,并在金、元、明史中有传记者30余人,为我国数千年封建历史所仅见。
灞陵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渭源县城南清源河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初为平桥,民国八年(1919年)由县长马向贤派当地名匠何遇江、何遇海仿兰州雷滩河握桥式样设计建设。桥全长40米,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1984年至1986年甘肃省文化厅前后两次拨款19万元进行落架维修。为渭源县旅游标志。
通渭县榜罗镇红一方面军会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进入甘肃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于26日进驻榜罗镇。27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的战略决策。28日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宣布了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决定。
1979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在榜罗镇修建了革命文物陈列室,收藏并陈列革命文物,使其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新莽权衡
1925年出土于定西县巉口镇。属国家一级文物。权衡共计8件:1衡、1柱、1钩、5权。现1衡、2权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柱、1钩、3权在台湾。大权和衡柱上刻有新莽王朝官颁标准权衡的81字小篆诏书铭文。
元代青花花鸟纹“玉壶春”瓷瓶
1987年出土于临洮县衙下乡双寺子元代墓葬。为国家一级文物。造型别致,彩绘流畅,堪称国宝。现收藏于临洮县博物馆。
元代雕漆红色缠枝牡丹纹几
1974年出土于漳县汪家坟元代墓葬。雕镂精细,工艺高超。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漳县博物馆。
宋代铜钟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铸。现悬挂于陇西县城威远楼上。其为定西地区现存铸造年代最久的铜钟。上有八卦图案、“国泰民安”等文字及蕃汉首事人姓名。为国家二级文物。
凤纹彩陶瓶
1975年出土于通渭县温家坪遗址。细泥红陶,颈部及肩部以黑色彩绘凤纹及变形鱼纹图案。高39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4厘米,腹径26厘米。其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向马家窑类型过渡的典型器物。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通渭县博物馆。
彩陶尖底瓶
1974年出土于陇西县吕家坪遗址。高约30厘米,肩径14厘米,口径8厘米。瓶身饰四方连续的漩纹,宛如水面的涡点,图案结构严密紧凑,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的代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金书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文用泥金以西夏文楷体书于深蓝色纸上,保存完整,色泽如新,书法精美。共八页,每页上下各书六行,每行2句,每句七字,折经装。页面高31厘米,宽11.5厘米。上下双栏框,框高23.7厘米。其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中的部分偈语,共48行96句。此经卷为国家一级文物。今藏于定西县博物馆。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甘肃省文物精品两度赴日本展出。
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
《旧唐书·高祖本纪》载:高祖“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也”。《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载,李氏以狄道为其祖籍亦与秦国的历史有关:“李氏出自赢姓”,秦之陇西郡守郑南公李崇,字伯祜,为李氏陇西房始祖。西凉武昭王兴盛皇帝李皓为其二十五世孙。其间历经秦汉至魏晋,故唐皇室“自贯狄道”。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年间(618年至626年)追封“陇西堂”。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其中规定:“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故陇西郡(相当于今甘肃中部)成为中国李氏的第一郡望,狄道便是李氏的祖籍。时至今日,海内外李氏子孙犹以“陇西”为其堂号。“陇西堂”联曰:“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李氏文化
由于陇西李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唐王朝,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大军事家、大诗人、大作家、大艺术家、重臣良将、贤士名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而形成了追仰先贤、启迪后人、见贤思齐、励精图治的“李氏文化”。“陇西堂”号充分体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内涵。这是海内外李氏家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是炎黄子孙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咏叹
答秦嘉诗
汉(通渭)徐淑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
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
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
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注:徐淑,中国古代著名女诗人。秦嘉之妻。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哥舒歌
唐代民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洮石砚
金·冯延登
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
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
杨柳枝
唐(陇西)牛峤
解冻风来未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鸟鼠山
明·刘仑
六月驱车塞外行,洮云渭水不胜情。
晚来更上层楼望,羌笛一声山月明。
温泉冬涨
明(通渭)王缵
万壑琼瑶早雪无,灵泉汩汩泛青烟。
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
铁城
明(岷县)於敖
列嶂崔嵬拥铁城,秋风拂马漫伤情。
无人肯说平戎事,禾黍夕阳鸟数声。
首阳山
明(临洮)杨行恕
东避悬旗惨,投荒西采薇。
若云雷首是,不合近周畿。
五竹山作
清(陇西)王予望
山行到处即为家,饭煮胡麻雪煮茶。
欲借白云一赠客,天风齐扫入松花。
乞农书
清(临洮)张晋
雨晴山气佳,鸟啼春寂寂。
山中四时花,便是野人历。
将酒乞农书,得之如九锡。
行过愚朴村,见者若亲戚。
各出白梨酒,邀我尽滴沥。
欲去不相揖,怪人说感激。
叹息古初风,市井何处觅?
归去晚萧萧,麦秋凉半壁。
汪陵丰碑
清(漳县)成大猷
丰碑郊外认微茫,义武空留衣锦乡。
日炙雨淋多没字,单词片语讵成章。
陇山可比摩崖寿,渭水何如坠泪长。
欲问有元兴废事,无言翁仲卧斜阳。
客至
清(临洮)吴镇
行人下马拂征袍,十载乡心寄楚醪。
正是菰蒲烟雨好,沧浪亭上话临洮。
山居晚眺
吴镇
乱流明古渡,斜日淡柴扉。
山径通篱落,牛羊一带归。
春日言志
清(通渭)牛树梅
春雷一动遍人寰,海岳苍茫尽改颜。
万里蒸腾霖雨后,白云归去卧青山。
马鹿坡
牛树梅
陇头秋色郁蒙蒙,薄暮阴森更不同。
记得一声长笛度,萧然万户月明中。
书愤
清(定西)王贯三
屠龙技浅恨填膺,四十年来冷似僧。
醉裂儒衣心欲火,狂呼剑侠眼生棱。
黄河夜雪鞭天马,白草霜晨臂海鹰。
日暮向空书咄咄,满怀离绪对孤灯。
登南山谒奎星阁
清(定西)马疏
南岭形胜登临壮,新霁郊原禾黍秋。
二水波澜环处聚,千家门巷望中收。
惊人难得谢公句,怀古空贻谌辈羞。
却忆三年逢再会,老来岁月去如流。
解组后别安定父老四首(选一)
清·许铁堂
作吏爱令名,赋畀毋乃迂。
金钱若夜来,奚由逭殛诛。
三载食膏脂,相报惟区区。
浩然拂衣去,欲去还踟蹰。
反顾鸠鹄残,羊皮不蔽肤。
求索多意外,能无宽征输。
得罪诚所甘,但愿汝欢愉。
悲风吹出关,犹自立须臾。
民间传说
鸟鼠山的传说
远古的时候,大地一片汪洋,在鲧治水失败后,国君舜又任命鲧的儿子禹挑起了治水的重担。
这天,禹带领治水大军来到了渭水源头鸟鼠同穴山。这里,绝壁千仞,高耸入云。山上林木茂密,禽兽出没,残害山民。最可怕的是山林中有一群猛虎,毛色雪白,体长丈余,身高八尺,一声怒吼,地动山摇。它们经常扑食采集野果的山民。还有一种似鸟像鼠的猛禽,深居洞穴,一阵子是鸟,一阵子又像鼠,变化莫测,专门觅食人肉。可怜的山民被这些恶禽猛兽威逼得节节后退,直达山顶,栖居于树杈梢尖,靠采集野果树皮充饥,维持生命。
在鸟鼠山的沟岔间,洪水漫淹,拍打山崖。大水中生有一种肥大而凶猛的鳋鱼,双翅一扇,激起滔天水浪。此鱼若一翻腾,定有灾难降临,当然这鱼也经常吞食落水之人。
禹带的治水队伍来到鸟鼠山,惊动了山林里的恶禽猛兽,也惊动了洪水中的鳋鱼,它们挥翅击水,发出劈石之声,大有迎敌扑食的架势。
禹是一位壮实稳重的中年汉子,由于长期劳顿颠簸,使他那被络腮胡子裹着的面部有点黑黄清瘦,但目光坚毅,炯炯生辉。他手拿畚箕铲子,冒着大风大雨走在前面,身后是威武强壮的应龙和驮着息壤和地图的一只大黑乌龟,还有各方的天神和万国的好汉。在众多的天神和好汉中,有一位叫伯益的人,能懂各种鸟兽的性情和语言。他首先摸清了山林中伤害山民的禽兽后,便想用鸟兽的语言说服它们,请它们帮助大禹治水,再不要伤害人,或者暂时离开山林,迁往别处。当那些野蛮成性的禽兽不听劝说,变本加厉地向人群进攻的时候,大禹和伯益便带着山民,打着火把,去把山林水泽中茂密的草木点燃了,大火烧得恶禽猛兽无处藏身,远远地逃遁了。
赶走了禽兽,救出了山民,山民们欢天喜地,帮助大禹治水,跟着大禹驾舟渡河,凿山开道,疏通了渭河,使它向东流去。禹按照河伯送给他的治水地图划出治水路线,并让应龙甩动自己的尾巴在前面开路,开出了一条条山沟,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了一座座山峰,于是便有了山有了川。
经过千辛万苦,这里的洪水终于被大禹治理平息了,人们欢欣鼓舞,感激大禹的功德,用野果犒劳治水大军。大禹见洪水平息后的鸟鼠同穴山山坳里有三眼清泉流出,就将此水定名为渭水,将三眼品字形的流水泉作为渭水的源头。品字泉流出的山沟是应龙划出的山沟,至今人们称它为龙王沟,并在那里立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识和纪念。
(选自《渭源县志》)
伯夷、叔齐之死
传说,伯夷、叔齐见武王伐纣,以为大义,遂来到当时未入周朝版籍的西羌陇西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武王灭纣,天下宗周。有一天,兄弟二人正在采蕨菜,遇见一位羌族妇女跑来问他们:“我听说你们两位都是贤人,为了义气不肯吃周朝的五谷,可是这蕨菜也是周朝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你们为什么要吃它呢?”这一问,问得两位老人无话可说。但又一想,这不过是山野妇女的无知蠢话罢了,倒也没十分重视,还是继续采薇充饥。不料,过了没多久,又来了一个叫王摩子的人。这个人可是有学问的士大夫,他竟然也用相同的话问难他们:“两位不食周朝的粮食,却又隐居在周朝的山上吃周朝的野菜,这又怎么解释呢?”这一问,可不同前面,直逼得两位老人无路可走,很是伤心,只得决心连蕨菜也不去采了,饿死了事。
哪知事情每每出人意外。伯夷、叔齐连饿七天,奄奄一息,快要死去的时候,天帝见他们志气这样坚定,动了怜悯之心,特地派遣一只鹿下凡来给他们喂奶。垂死的两位老人吃了鹿奶,精神和体力又慢慢地恢复了过来。这样,又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天。有一次,当他们正跪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鹿奶的时候,兄弟俩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坏念头:这鹿多么肥壮,鹿肉吃起来味道一定很好……刚这么想时,神鹿早已知道了他们的心意,便从这次喂奶后再也不来了,伯夷、叔齐也就饿死了。
(选自《莲峰山风土录》)
火烧沟的传说
岷县城外东山西侧,有一条曲折空旷的深沟,这便是当地人所熟识的火烧沟。据说在很久以前,这条沟里罕见人迹,松柏阴翳,芳草连天,再加上清涧萦回,鸟语声声,真是一所优美的人间仙境。
火烧沟的沟口以外是一片平川旷野。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岷县生员刘世纶曾经在这里结庐读书。有一天,刘世纶展卷朗读经书,忽听有人叩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位妇人。这妇人五十开外年纪,衣着素洁,举止庄雅,自称本是书香后裔,因为喜欢读书声,所以才冒昧地前来拜访。刘世纶理解读书人的心情,遂以书友相待。
刘世纶自结识这个妇人以后,觉得自己在经、史、艺文各方面都有不少进步。他既惊讶农村之中竟然会有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这一年,刘世纶准备上京,老妇人自然前来关照,闲谈之中,话题落到试题的猜测上来。妇人拿出一份草稿说:“粗拟一题,恐怕不能中式,请你一笑置之。”刘世纶接过,原来是一篇题为《加我数年》的文章,一经品评,觉得这文章寓意深刻,议论精辟,而且行文质朴流畅,字里行间流溢着一种清逸出尘之感。更难得的是通篇300余字中,竟然用了50来个年字,字字用得恰到好处,并不显得冗繁。刘世纶拍案叫绝:“真是一篇妙文。”
妇人说:“天下事有时会出人意料的,如渔翁偶逢桃源,刘阮误人天台。愿君此去,名列金榜!”刘世纶致以谢意。妇人又说:“考试万一得中,将有一事相烦。”随手拿出一方青巾,慎重叮咛:“求天师印以镇宅。”
话说刘世纶春风得意,按期到京应试,试毕放榜,竟然得中亚元。原来事有凑巧,刘亚元应考的试题,正是妇人所拟的《加我数年》。刘亚元因喜爱这篇文章,早已诵记在心,及至考试,援笔誉就。主考很赏识这篇文章,批以“玉骨冰肌,真不食人间烟火,仙乎!仙乎!”等语。一时传为佳话。刘亚元踌躇满志之余,惦记着妇人的嘱托,在求天师盖印时,天师似有所悟,暗加火印,并嘱刘亚元“到家方能拆开”。
刘亚元衣锦还乡,早见妇人在路旁等候,恭贺之后问及青巾一事,刘亚元按天师嘱咐,欣然付给。
要问这一妇人,她原不是农家妇女,而是东山那条深沟内千年得道的狐仙。她把青巾带到洞内,刚一展开,猛见一团火起,顷刻之间,满洞烟火弥漫。狐仙即飞升半空,回头又见满沟林木哗哗啦啦,全部燃烧了起来,火光照耀得半个天空通红。狐仙惦念洞内垂死挣扎的子孙,便悲愤地落到南川一土崖上,对沟火观望一会,觉得这场厄运无法避免,便向西跳过洮河峡谷而去。火烧沟、望儿台、野狐桥便因此而得名。
(选自《岷县志》)
铁牛禅师轶事
禅师俗姓杨,法名园勤。大约明代成化至隆庆年间(公元1465至1572)人。出生于漳县四族乡马莲滩杨家寺。他七岁出家于本乡圆通寺,十三岁携杖云游京师。当时,方士流行,宪宗诰赐真人者出入于禁廷,陈妃娘娘见禅师小小年纪便来京师云游,不同一般,遂施以锦绣千佛衣,受菩萨戒。
禅师回籍,遍访当地风景胜地,发现贵清山、朝团山两处宝地,特别是贵清山峰峦环峙,松柏长青,天设奇观,便想营建宝坊,以广佛法。他首先到兰州肃王府募化开山之资,当时正值隆冬季节,肃王府门前车水马龙,达官贵人来往不绝,护卫们见他是个年纪轻轻的小和尚,便挡在门口不让进府,也不向里通报。禅师在王府门口合掌端立七天七夜。肃王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模后裔,以仁慈袭封,见门口有一位小和尚合掌端立,便问其故。护卫将情况如实禀告以后,王惊呼道:“真铁牛也。”遂以厚施。从此,人们称其为铁牛禅师。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宝刹动工兴建,历经五年,于隆庆三年(公元1570年)建成了规模可观的中峰寺院,西峰雪壑禅院,共有殿宇数十间;同时在朝团山修建了禅殿寺,人们称之为贵清山寺院的“别院”。在架设了横跨中、西两峰的“断涧仙桥”以后,禅师心满意足。有一天,他舍身贵清山万丈崖下,徒弟们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在涧底端坐无恙,人们无不称为奇事。
(选自《陇上仙境贵清山》)
石峰堡
坐落在通渭县北今陇川乡与寺子川乡交界处的石峰堡原名石蜂堡。它三面临水,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景色十分秀丽,但因常有猛兽出没,很少有人到那儿去。就在石蜂堡不远处,有个员外,生一女,相貌端庄,眉清目秀。不知什么时候,这女子爱上了一个替她家放羊的小伙子。这小伙子长得也不赖,而且敦厚善良。二人暗中你来我往,情投意合,百般相好。但因员外从中阻挠,他俩难成伴侣。一天,他俩终于躲过了员外的耳目,相约出走了。他俩发誓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叫员外永远找不到。当他俩跑到石蜂堡半山腰时,因困饿交加,只好歇会再走。就在这时,听见不远处传来阵阵“嗡嗡”声。他俩循声而去,见一山崖前一群蜜蜂飞来飞去,仔细一瞧,原来半山崖的一条石缝里有一窝蜜蜂,下面是一个硕大的石碗,从石缝里流出的蜂蜜正好滴在石碗里。他俩看到此情景,不胜欢喜,决定再不远去,就此安家。小两口以野菜、蜂蜜为生,患难与共,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自从女儿出走以后,员外又气又急,四处打探,终于得知女儿下落。一日,他带上一班人马,朝石蜂堡奔来。当来到石缝崖下时,见这碗状大池盛满蜂蜜,贪得无厌的员外早把寻女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连忙派人拿来盆罐,想全部取走。但刚一动手,石碗里的蜜枯干了,石缝里也不流蜜了。员外气急败坏地折下一根木棒一阵乱敲,就在此时,只见一群石蜂遮天蔽日地朝他飞来,片刻将员外的头包得密密匝匝。员外被咬得喊爹叫娘,连滚带爬摔到山崖下一命呜呼。这事传开来,一些负心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事过之后,小两口仍然来到石蜂崖下,但见石缝里依然嘀嗒淌蜜,石碗里又盛满了甜甜的蜂蜜。
(选自《通渭县志》)
金钻和石羊
祖厉河下游一带的人民世世代代吃着又咸又涩的苦水,不知什么年代流传下两句歌谣:“要吃甜水并不难,石羊出世吐清泉。”可是谁也不知道石羊是什么。后来这里出了一位少年石工叫金钻,看到乡亲们吃不到甜水,便立志找到那神秘的石羊。日复一日,费尽了艰辛。
这天傍晚,从深山归来的金钻经过村旁干涸的涝池旁,忽然发现涝池中闪动着红光,便顺着红光刨啊挖啊,挖出了一块白玉般的石头,形状依稀就像石羊。金钻决心把它雕成一只真正的山羊。整整熬了九天九夜,一只活灵活现的石羊雕成了,石羊扑闪着眼睛竟然活起来了。为报答金钻,石羊愿意满足金钻最大的心愿。金钻不要金不要银,只要它口里吐清泉,让家家户户茶甜饭香。石羊答应了金钻的要求,但让金钻必须恪守秘密,否则就会失去灵性。说完石羊撒开银蹄,一气跑向百里之外的黄河边,饱饮一肚子黄河水又奔回村里,将水吐进了涝池里。奇迹出现了!第二天,人们看到涝池涨满了清亮亮甜生生的水,惊喜异常,终于喝上甜水了!
这样过了一百天,石羊又去汲水,但是直到天色发白还没有回来。金钻着急了,翻山越岭,沿路去找,终于在一个荒僻的山沟里找到了石羊。凶恶的黄河神砍掉了石羊的一只前蹄,石羊无法跑动了。涝池水又干涸了,村上人又心慌了。金钻决定去找黄河神报仇雪恨,他给石羊重新雕上了金蹄蹄,又找出祖传的日月宝石,在一天夜晚骑上石羊来到黄河岸边。小英雄的到来使黄河神大吃一惊。金钻高声喝道:“黄河水流在大地上,大地是属于我们的,黄河水是属于我们的!”随之舞动日月宝石,燎起了冲天大火。一番生死搏斗之后,黄河神终于被金钻制服了,它乖乖地交出了圆润晶莹的“生水明珠”。“生水明珠”含在石羊嘴里,哗哗清水便永远也吐不完。
这时远处村庄的鸡叫了,石羊催金钻快走。金钻急急骑到石羊背上飞奔起来。但是前蹄受过伤的石羊跑起来已没有从前那样快了。快进村了,天也亮了,飞奔的石羊被正赶牛出村的牧童看到了,牧童尖叫起来:“喂!大家看啊,金钻哥骑着石羊跑哩!”霎时石羊四蹄一定,再也不动了。太阳出来光华一照,石羊化成了一座岩石,岩石下涌流出一股不竭的泉水。
今天,人们把这岩石叫做“石羊岩”,崖上长着的那棵青葱的槐树,据说就是金钻的化身。石羊和金钻,世世代代陪伴着祖历河畔的乡亲们,其美丽的传说,一直萦绕在定西人民的心头。
(根据夏羊《金钻和石羊》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