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1400000039

第39章 子路第十三 辨证地对待任何人,任何事(1)

1.要先于人民而劳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关于政事。孔子说:“领先于人民而劳动之。”子路请孔子再说得丰富一些。孔子说:“不要厌倦。”

【说明】上篇《颜渊》就有好几个人问“政”,本篇一开头就是子路问“政”,是紧接上篇而下来的。大家一定还记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有一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先”字就是从《论语》这里来的。孔子告诉子路,要先于人民而劳,这里面包含了很多道理。孔子是继承了周文王思想的,而周文王极端讨厌商纣王的荒淫奢侈,也知道人民讨厌、憎恨商纣王的奢靡与沉重的赋税。因此他提倡质朴、朴素,《尚书·无逸篇》载周公训戒成王说,文王勤俭,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劳作(“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这与商纣王的“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周文王提出的朴素、质朴,赢得了众多的民心,包括商朝以及其他诸侯邦国的民心,以至到“文王晚年,已经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三分之二”(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而周文王所教导的这些质朴与朴素的民众,使周国得到了很多有用之材。孔子此时,周文王已去世五百多年,周朝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后,各诸侯邦国的国君也逐渐骄奢淫侈了,整个社会风气都是贪图享受,没有国君再象周文王一样勤劳朴素了。因此孔子的本意是要子路学习周文王的“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即“先之劳之”,而且还要“无倦”,即劳动了许久以后,不能厌倦。为什么?如果你象某些国君一样,在立春时象征性地摸一下锄头、犁把,那老百姓是不会相信你的。因此要长时间地无厌倦地劳动,将土地视为自己的,真正与老百姓一样,人民才会相信你,才能信任你,才会服从你。你才能真正获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也就是说,在个人的修养中,一个领导人宁可有困难时自己先上,有劳苦的事自己先做,绝不能自己坐着享受,有困难都让别人去承担,那样会失去民心。而且,困难的事处理多了,劳苦的工作做多了,人都会生出厌倦之心;要无厌倦之心,很困难。所以孔子提醒子路,“无倦”,是很有用心的。

2.举荐你所知道的人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去做季氏家族的官吏,来向孔子询问处理政事的问题,孔子说:“先有掌握管理,宽免别人的过错,举荐有才能的人。”

仲弓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人是优秀人才?”孔子说:“举荐你所知道的人,你所不知道的,别人就会放弃吗?”

【说明】仲弓去做季氏家族的官吏,因而也来问政。处理政事,最首要的是什么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掌握管理”,掌握你的职位上所应管辖的范围,然后着手管理起来。这是孔子“正名”的一个原则,正名而后才能干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下节即论此问题)。在管理所辖范围内,首要的就是宽免别人的过错,也就是说,刚一上任,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到处得罪人,先“赦小过”,再想办法“举贤才”。等到你将贤才举荐上来后,就是“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了(《颜渊》第二十二节)。至于有些还不知道的贤才,他们为着各种各样的原故,也会毛遂自荐,不会放弃机会的。这与后世的领导人不一样,他们一上台,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弄得人人自危,民心沸怨,于是丧失掉民心。孔子这里所说的不是耍滑头,而是作人做事的至理名言。至于举贤才,就如同交友一样,在《颜渊》篇中已经讨论了许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3.名不正,则言不顺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干什么事情?”

孔子说:“首先要正名吧!”

子路说:“有这样的人吗?您真是曲折、绕远了!为什么要去正名呢?”

孔子说:“粗鄙呀,仲由!君子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事,大概都要挖掘一下吧。名份不正,则说出的话就不顺情理;说出的话不顺情理,就办不成事情;事情办不成,那礼乐制度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则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能得当,则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君子正了名后,就可以名正言顺了,说出话来必定就能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呀。”

【说明】子路于“政”还是没有弄懂,于是他反问孔子,你怎么“为政”呢?是“先之,劳之。”还是“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谁知孔子却用上了“正名”原则。这个“正名”原则孔子已经说了许多次,但子路没有把它放到“为政”上,也就是说没有把它与“为政”联系起来看。孔子对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假如让一个君子来“为政”,工农兵学商、农林渔牧副,让他管理什么呢?必须先要确定其管理范围和职责,他才能名正言顺地管理这一方面的事。如果一个君子所学的是文,让他去管理农林渔牧副,或者是他明明管理着文化方面的事,却要他去过问农林渔牧副方面的事,则是名不正;名份不正,则他管理这方面的事就说不上话,或者是说话没有说服力,这事也就干不成了。这事干不成,那么这方面的礼乐也就兴不起来,也就是说,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奖惩,手足无措。这是孔子根据“正名”原则进行的的一套推论,这个推论是“为政”的重要理论,也是“为政”的思想指导方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思想指导方针。根据这个思想指导方针,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必须先要确定事务的范畴,才能确定立个什么官,才能确定这个官职的职权和责任。而这个官员才能根据职权和责任干好他的事。生活中也是这样,做儿女的责任就是要听父母的教导,不到时候,他是不能承担父母亲的责任的。即使是他生儿育女以后,他有了作父母的责任,但在他的父母亲面前,他仍然是父母亲的儿女,还是要承担作儿女的责任。

那么,正了名以后,责任也就明确了,责任明确了,事情也就好做了;然而,说话就不能马马虎虎了,因为,你所说的话,都是要负责任的。

4.可以学稼、学圃,但不能去稼、去圃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种植五谷。孔子说:“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请教学习种植菜蔬或花草。孔子说:“我不如老圃。”

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真是个普通老百姓呀,只有少年人的智力,这个樊迟。在上面的统治者重视社会行为规范,则民众不敢不敬仰;在上面的统治者重视最佳行为方式,则民众不敢不服从;在上面的统治者重视真心诚意,则民众不敢不说真话。如果这样做的话,则四面八方的人民都会背负着他们的小儿女来投奔,怎么用得着自己去种植五谷呢。”

【说明】刚说了“正名”原则,樊迟就想学种庄稼。这里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两千多年来,凡是读书的士子,读了《论语》这一段后,都不肯当农民,自力谋生,这就是对《论语》的误解。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贬低樊迟,也不是瞧不起农民,而是在说了“正名”原则后,樊迟应该懂得自己的名份所在,他跟随孔子学了许多知识,应该是承担一些较大的社会责任,引导普通老百姓更好地生活。也就是要他“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地做上面的事,尽上面的责任。我们要注意孔子的语气,樊迟是“请学稼”,“请学为圃”,而孔子结尾的一句是“焉用稼?”意思并不是不教,也不是反对他学习,而是叫樊迟不要亲自去种植五谷,去当一个农民。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一是自力谋生,二即是为国家效力,三即是为人民服务。当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后,不去为国家效力,不去为人民服务,而只想当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也就辜负了他所学的知识。比如现在一个物理学博士,抛开自己所学的知识而去当农民,他也就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培养和人民对他的期望。作为一个统治者,或者说作为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知道稼穑之艰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去当农民。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也是由各方面、各行业的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并尊重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名份,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才能健康而稳定地发展。若是每个人都不懂并且不尊重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名份和地位,这个社会也就会混乱不堪了。本篇主要是围绕着“政”事,也就是讲怎样处理政事的,因此,一个为政者可以去学稼、学圃,但不能去稼、去圃。

5.读书要读懂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朗诵《诗经》上的诗篇三百章,授给他处理政事的权力,却不明白;让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独立应付;书读得再多,怎么能处理政事呢?”

【说明】孔子从樊迟欲学种稼、圃顺势就跳到读书问题上,意思很明显,一个人既然读了书,学了知识,就应该认真、用心学习,否则读书不成,为政者当不成,当农民亦不成。古代君王们多派人到各地去“采诗”,收集民间百姓对统治者的意见。《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因此,《诗经》作为一个民间诗歌的总集被汇编起来以后,就成为了统治者“为政”的理论依据。因此,孔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依据《诗经》,基本上就可以“为政”了。然而,如果不能明白读懂,也是没有用的,也是不能处理政事的。

6.独立于法律之外行吗?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为政者自己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民也会遵行;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民也不会服从。”

【说明】不论是学稼或是诵诗,为政者最首要的是自己本身品行端正,这是每一个为政者的个人品行修养。正什么呢?就是以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以“正名”原则为标准,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即为“正”。这样就能处理好政事,并且,自己本身行为“正”了,所谓“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那么整个社会风气“正”了,也就是“不令而行”了。如果自己本身行为不正,自己超然独立于社会行为规范之外,独立于法律之外,而要求其他人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那么同样也是“上行下效”,人民也都是不会服从你的政令的。

7.以“仁”为主的处理政事的精神

【原文】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乃是兄弟之情谊的精神。”

【说明】为政者处理政事的精神,应该是以“仁”为主的,就是要以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来处理。而鲁国、卫国的政治精神,还保留着一点点这方面的文化,还没有形成完全的霸权和霸道。而同时期的齐国、楚国、晋国、秦国等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都在不断地扩张军备,搜刮财富,侵略较弱小的国家,已经形成了霸权和霸道政治。所以孔子称赞“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与孔子在《泰伯》第二节中所说的“君子笃於亲,****兴於仁。故旧不遗,****不偷”乃同一意。

8.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满足于生活现状

【原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说到卫国的大夫公子荆时说:“他很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了一点财富,他就说:‘将就凑合着足够了;’少有了一点积蓄时,他就说:‘差不多完备了;’当富裕了一点时,他就说:‘差不多是完美了。’”

【说明】上节说到同时期的齐国、楚国、晋国、秦国等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都在不断地扩张军备,搜刮财富,侵略较弱小的国家,已经形成了新的霸权政治。而卫国的大夫公子荆,则是一个私欲很少的为政者。他的“苟合矣”、“苟完矣”、“苟美矣”,都是说明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够满足于生活现状。也就是说,他作为卫国的一个高级官员,并没有去追求那些绫罗绸缎、肥马轻裘、高屋大厦。他把他的精力放在处理政事上,放在关心民众疾苦上。有这样的官员处理政事,当然卫国也就“兄弟也”,乃是以兄弟之情谊的精神处理政事了。

9.想要普及全民教育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真是繁荣啊。”

冉有说:“既然繁荣了,又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

冉有说:“既然富裕了,又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说明】卫国的以兄弟情谊处理政事的精神使卫国出现社会繁荣的景象。然而,为政者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人民的繁荣富庶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古到今,古今中外,为政者大都是忙于使民安居乐业,但很少有统治者真正能做到使民“安居乐业”的。战争、犯罪迭迭频起,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民众的文化知识过于贫乏,人民的文化素质低所致。所以孔子要提出“教之”,就是想要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所以现在各国政府也在努力普及教育。如果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普及,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会逐渐端正了。

10.献身于教育的伟大理想

【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用我来‘教之’者,一年的时间就会有起色,三年便会见成效了。”

同类推荐
  • 见闻录:欧文经典散文

    见闻录:欧文经典散文

    散文先贤的贡献灿烂丰饶,必须努力从散文史的高度上把握散文艺术发展脉络,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散文艺术达到的高度和动人魅力。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散文名著的经典性。除已知的有显赫地位的公认具有散文文献价值的名著,还应该注意到那些可能存在的缺口,那些不显眼的永恒的文学火种,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名著,这对于一套系列展示散文名著的丛书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将是叫人感到遗憾的失误。
  • 对错都是为了爱

    对错都是为了爱

    我们争执对错,计算平衡,纠结胜负……却常常忘记了,彼此爱着,才是最重要的事。30多个故事,30多种不同的人生,30多次直面爱与生命的本质后才得到的透彻感动。在这本书里,历尽世事的刘墉不再传授如何披着铠甲识破假丑恶,反而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柔软的心,来帮我们认识被淹没在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爱的面目。明明可以有更“精明”的选择,却义无反顾地选了“愚蠢”的那一项;明明爱本身一点也不公平,却从未想过舍弃;明明在心里深爱了一辈子,却无法说出一句简单的“我爱你”……
  •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温馨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温馨卷)

    《世界最佳感恩散文精华》,分为《挚爱卷》《情感卷》《温馨卷》《深沉卷》四册,本套丛书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感恩作品发乎于心,动之于情,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激发起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沉,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珍藏的最佳版本。
  • 诗骚一百句

    诗骚一百句

    本书从《诗经》、《楚辞》中选取具有警策意义、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以深入思考人生。
  • 宋词是一朵情花2

    宋词是一朵情花2

    最经典的宋词读本,最唯美的诗词解读。 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严谨,唯美,更动人。以诗词会古人,以古人读心灵,以心灵悟人生。今人爱宋词,爱情花,是因为她包罗万象,又于万象中生出种种聚散无常。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
热门推荐
  • 战神联盟之连环事件

    战神联盟之连环事件

    伊诺的转世出现了,这又和伊诺的复活有什么关系?另一个喜欢伊诺的人的出现,又会发生什么呢?布莱克又和尤米娜说了什么?这一切的一切,又和魔域的攻击有什么关系?大家请期待!
  • 亲亲总裁,下午好!

    亲亲总裁,下午好!

    最初的代嫁豪门到后来的情陷至深,整个过程她并没有后悔,因为她学会了怎样爱一个人。每夜的相拥而眠却又让她惶惶不安,难以入眠。“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被人骗了会生气吗?”“那要看是谁了,要是你这个小妮子,就等着一个星期下不了床吧。”“……”这男人真不是一般的暴力。
  • 邪魅蛇王惹不得

    邪魅蛇王惹不得

    她围着石雕的蛇像,好奇地用手指在他身上研究:蛇是怎么OOXX的呢?更气愤的是,在他身上比划的纤纤玉指,一直停留在他的重点部位。他怒了,士可忍蛇不可忍。他堂堂一界蛇王,居然由她一个小小的人间女子侮辱批判,他的蛇脸都丢尽了。看他如何收拾她,让她知道,蛇是惹不得的!
  • 鬼域皇妃

    鬼域皇妃

    我是雍月。归和四十七年,我用一个故事从蛮人手里换回了命。此后流浪尘世间,我用无数人的命来换这个故事。从漠西王庭到中原帝都,从庙堂之争到宫闱之斗,雌雄莫辨的身份,虚情妄爱的纠葛,繁华地即是鬼域,温柔泪便是刺伤。在最无常的地方遇见最无暇的那个人,登望皇城,烟雨婆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犹太人一生信奉的传世智慧

    犹太人一生信奉的传世智慧

    在精明的犹太人眼中,任何有价的东西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堪称人生无价的财富。犹太家庭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你的财产被人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小孩如果回答是钱、钻石或是珠宝。犹太母亲就会接着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大人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它比金子、宝石更值钱,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想阐述政治思想这一性质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闪耀之光

    闪耀之光

    他是世界名厨、他,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家、他,也是一位作曲家.在05年的时候,年纪19岁的朴聆希、带着这些荣誉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触景生情的他,回忆起以前、他选择留在国内......在韩国成为艺人,成立自己的经纪公司,只为自己当初的梦想,看着经自己手培养出来的前世艺人与一些被隐藏的好苗子,聆希感到无比的自豪。群号:155487222
  • 网游之破碎世界的主人

    网游之破碎世界的主人

    喜欢策略类网游小说,现在我喜欢的都看完了,书荒。于是有了这一坨东西。前面两章超烂,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后面感觉还不错。现在看起来后面几章还是不行!
  • 汉家烟尘

    汉家烟尘

    楚汉烽烟、吕雉当权、文景盛世、汉武大帝、昭宣中兴、昭君出塞、汉宫飞燕、王莽篡位、绿林起义、光武中兴……本书以史籍为蓝本,为您重现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