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1400000043

第43章 宪问第十四 什么是耻辱、羞耻的品德修养的问题(2)

【说明】郑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强国,其之所以强,是有它一定的统治方法,有它一定的统治手段,虽然其带有一些霸权主义的倾向,但郑国的子产在执政时,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是守旧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这说明子产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子产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所以孔子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上节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9.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

【原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于是就有人问关于子产的问题。孔子说:“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

又有人问关于子西的问题。孔子说:“他呀,他呀……”

又有人问关于管仲的问题。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呀,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但他吃的是粗粮,而终生没有怨言。”

【说明】孔子刚用郑国的例子来说明“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的学生们便按捺不住好奇心,或问子产、或问子西、或问管仲。孔子便作了回答,就是对子西的问题孔子没有说。这是孔子的宽宏大量,从历史的记载上看,子西这个人实在不怎么样,故而孔子略过不说。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在《公冶长》第十六节中,“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故而孔子在这里只赞扬“惠人也。”对管仲的评价在《八佾》第二十二节中孔子曾批评过,但在这里,孔子还是赞扬他。管仲制匡书,是孔子较为敬佩的事,《管书》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所纪皆管仲辅相桓公时事(参看《子罕》第五节)。管仲之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的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他毕竟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这就是管仲的“忠焉,能勿诲乎?”对君主的忠诚。管仲还有一个优点,即本节所说的“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意思是说,管仲虽然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但管仲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管仲一生吃的是粗粮,而终生没有怨言,虽然他“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有逾礼的地方,但他的生活还是比较简朴的。

孔子对管仲和子产的评价,也是旨在说明“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个问题。

1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虽然贫穷落魄,但没有怨天尤人,这个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个就很容易做到。”

【说明】这段话在《学而》第十五节中孔子和子贡曾经讨论过,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而本节却是说:“贫而无怨”,这个“贫而无怨”和“贫而无谄”从本质上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贫而无谄”是指没有去巴结奉承,然而他心中有没有怨天尤人呢?肯定有!因为他之没有去巴结奉承,是因为瞧不起那些富有的人。瞧不起那些富有的人,是因为自己的贫穷。攀比心理自古以来都有,也正是有了攀比心理,私有制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正是有了这种攀比心理,人类才可以进步。所以,攀比是可以的,但若比不上,就千万不要“失意忘形”。唉呀,我不如别人,我笨,我蠢,我傻,算了,我就这样吧!这样做就是忘形了,忘记了自己还是个人,自己还有头有脑,有手有脚。你自己都不相信、不尊重你自己,别人怎么能相信你,尊重你?!忘形了也就完了。也就是说,有了病态的心理,如果不及时治疗并修正、调整心态,你的人生也就不能进步了。因而对于富有和贫穷的差别是有怨言的。而“贫而无怨”则是指处在贫穷落魄的境地,仍然毫无怨言,不巴结、不奉承、不攀比、不失意忘形。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但太少太少,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所以“难”!而“富而无骄”就很容易做到,比如子产,比如管仲等等这样的人很多。

11.用智慧来施行自己的政治纲领

【原文】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让孟公绰去当赵国、魏国的顾问则是优秀的,但他不可以去当滕国、薛国的大夫级官员。”

【说明】孟公绰的才能、学问、道德都很好,为人处世确实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并且很有慈爱之心,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仁”的标准,象这样的人按孔子的要求应该是能“为政”的了,然而孔子却认为这种人恰恰不能为政。凡为政者,也就是说统治者、当权者,除了应该具备孔子所说的“仁”以外,还应该具备“义、礼、智、信”。也就是说,统治者应当会而且能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并且用智慧来施行自己的政治纲领;如果仅是一味地仁爱,慈爱,不能用果敢果断的方式方法处理某些政事,也会造成邪恶势力的膨胀。所以孟公绰只能去当顾问,当参谋,给统治者出点建议,出出点子,帮助统治者增加一些知识以及劝说统治者对人民仁爱一些。而不能去当执政官员,哪怕是象滕国、薛国这样很小的国家。

12.见利思义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若是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有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有卞庄子那样的勇气,有冉求那样的才艺,有文子懂得的那些礼乐,就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接着又说:“今天所谓完美无缺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思考到最佳行事方式,看到有危险就接受国家的任命,长期贫困也不会忘记平日的诺言,这也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

【说明】在对许多人作了评价后,子路想知道怎么样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才能够“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道理。孔子告诉他,孟公绰可以“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是因为他缺乏臧武仲的智,卞庄子的勇,冉求那样的才艺,以及文子的礼乐。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为政者、统治者,在执政时,所应该具有的才识,是要有“仁、义、礼、智、信”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如果没有“仁、义、礼、智、信”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象孟公绰那样去做一个“老”,而不能做大夫。当然,要成为一个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综合素质的完美无缺的人,是很难的,其实这也是孔子对君子的标准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是很难有了,私有制的畸形发展,物质财富的集中所使人产生的舒适享受,使得人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因此孔子提出另外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就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这个“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能够见利而让,见利不争不夺,见利而思考最佳的行为方式,就能使一个人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因为能够见利而让,才能临危受命,如果仅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是不会临危受命的。而不会临危受命,则就没有了“仁、义、礼、智、信”的综合素质,只是一个陈文子那样“有马十乘,弃而违之”的人。

13.见到利益是该取的时候才取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别人的话可信吗?听说他老先生不说话、不笑、见利不取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这个话的人太过分了!他老先生是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该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见到利益是该取的时候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

孔子说:“也许是如此吧。莫非也许就是如此吗?”

【说明】然而到底有没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的人呢?孔子听说卫国的公叔文子好象是这样的人,于是便问公明贾。公明贾认为别人的话言过其实了,他于是详细解说了公叔文子的言行。从公明贾的话中,我们看到公叔文子确实不错,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高兴的时候不笑,最关键的是他见利思义,不该取的时候不取,该取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取为己有。这三点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很难做到,我们都爱“好为人师”,总认为自己正确而别人有错,所以有时候不分地点环境场合地就要教训别人,不该说话时偏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事情更加复杂。还有就是我们的“幸灾乐祸”的心理,看见别人倒霉,忍不住总要哈哈大笑。有人发钱,有人送礼,总忍不住要收下;其实,别人发钱、送礼,总是有目的的,某个人突然间对你很好了,他总是有一定的企图,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如果贪图小便宜而收下礼物,“取之”,你也就欠下了人情,而你总要回报才行。所以,公叔文子能够这样,使孔子不大敢相信。但这并不是说公叔文子是沽名钓誉,事实是不是如此,因为缺乏历史资料,姑且存疑。当然,如果公叔文子真是这样,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他这个人,而且也是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14.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取之”

【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着他的封地防城,向鲁君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大夫,尽管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但我不相信。”

【说明】在第十二节我们看到,臧武仲是个很有智慧的人,那他是不是有如公叔文子一样“不取”呢?据史书记载,臧武仲因助季武子而得罪于孟孙氏,被孟孙氏告发将叛乱,出奔至邾。于是他据封地防城,向鲁君要求立他的后代永远作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孔子认为他这样做,表面上虽然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是要挟,但他说到底还是为了保住自己,或是保住后代的功名和富贵。所以孔子不相信他,因为他这就是“取之”。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据地占城,不仅破坏了国家的统一,还会使战乱发生,这是孔子所不提倡的。

15.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谲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谲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谲。”

【说明】孔子紧接着说到晋文公、齐桓公。晋文公诡诈,善用欺诈手段,所以不正派,这就不说他了。对于齐桓公的评价,就由此而起了争论。那么,到底齐桓公是否正派而且不诡谲呢?

16.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欲望就是仁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杀以殉主,公子纠的另一个家臣管仲没有跟着去死。”然后又接着说:“这不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共商会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仁,这就是仁啊。”

【说明】上节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所以这里子路马上反驳:齐桓公取得君位之后,马上杀了公子纠,这本身就不正,召忽因此自杀殉主,但齐桓公还是重用了不自杀殉主的管仲,这一系列事情都能说明齐桓公不正而诡谲。如果仅看事情的表面,确实是这样。但每一样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亦有多变性。子路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而孔子却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另一面。春秋时期,齐在经济、文化上都较为先进,是春秋时东方的泱泱大国。春秋初年,齐内乱迭起,无暇对外。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辅佐,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同时又注意发展经济,国力大为充实。于是桓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也争取过来。当时北方戎、狄势力强大,华夏小国深受其害。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次年,狄又破卫(今河南淇县),卫只剩下遗民五千余人。齐乃出兵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由于齐联合其他诸侯摧折狄人南下的锋芒,使邢、卫两国转危为安并受到保护,齐桓公在中原国家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初年还不强,但经过武王到文王的苦心经营,楚开始强大,先后灭掉了邓、申、息等国,并渐向北发展其势力。到成王时,楚打算更进一步向中原逼近,但正逢齐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属于楚的江、黄等小国都转向齐。这使楚大为不满,于是连年进攻郑,以此作为报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也采取相应的举动,率领鲁、宋、陈、卫诸国之师,讨伐追随于楚的蔡国。蔡不堪一击而溃败,齐遂进而伐楚。楚不甘示弱,派人责问齐师。最后两国无法压倒对方,故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会盟。这次齐虽未胜楚,但楚北进的计划受到了阻力。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盟会上规定:凡同盟之国,互不侵犯,还须共同对敌。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成为霸主。霸主就是代替天子而成为诸侯中的主宰力量。齐称霸时间虽不长,但经多次会盟,对阻止戎、狄入侵和遏止楚的北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欲望。所以孔子认为齐桓公和管仲在稳定社会,减少战争,帮助人民恢复生产方面是有着很好的贡献的,没有使用武力来成就霸权,这也是他们对人民百姓仁慈的表现。因为每一次战争,都是以人民百姓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

17.难道要象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信小节?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恐怕管仲不是个仁人吧?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管仲不死,而去为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为相去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拯救了天下,人民百姓到今天都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不是管仲,我们都成了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的野蛮人了。难道要他象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信小节,自杀于山沟里没有人知道吗?”

同类推荐
  • 悬挂在墙上的骆驼刺

    悬挂在墙上的骆驼刺

    本书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实质是散文的一种。我们希望美文家们可以以自己的人生体验,自己的生活阅历,自己的缜密思考,自己的别具匠心,把他们所学所悟记录下来,传承下来,使人们从微小处鉴别、校对、修正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期望可以陶冶青少年读者的道德和情操。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 歌谣谜语

    歌谣谜语

    《歌谣谜语》所收歌谣谜语近千则,分物谜、事谜、人体部位谜和字谜四大类及喜庆用品、迎新花卉、时令果品、可口食品等23小类。《歌谣谜语》这些谜语,诙谐有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易记易用,扣合深浅适度,对少年儿童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和提高文化知识大有裨益。
  • 枫叶红了的时候

    枫叶红了的时候

    十二月份的雪愈加厚了,漫天皆白。在一片白中豁然而开的雪岭煤矿的坑口,不语而威。清晨,坑洞前的雪野,早被民工笑笑他们蹚出一条小路,小路蜿蜒南去,连着炊烟乍起的山村……
  •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如果可以问好

    如果可以问好

    一段七年的虐恋,一句手牵手一起走下去的话让沐羡莫非坚持爱情长跑,也是一场还没开始的婚姻将悲剧变成了比悲剧更悲剧的悲剧。让爱情将近尾声,也让生活到了尽头。沐羡一生的悲剧离不开半通灵的特殊能力,她的梦总是能预见某个特定的事件,而她梦见莫非......梦见自己再也见不到莫非。如果没有交换彼此的秘密,如果没有非要一段婚姻,如果没有怀疑爱情,那彼此都还会互相问好吗?
  • 贵公主的爱恋史

    贵公主的爱恋史

    她们是上帝的宠儿,拥有着美丽可爱的容貌,有着非常人的智慧,显赫的家世背景,从小在英国成长的她们,如今她们将以男生的身份回到她们的故乡------中国。回到中国的她们将面临怎样的考验‘面临层层的考验她们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 无限自由系统

    无限自由系统

    意外获得无限自由系统,从此踏上人生巅峰,赢娶白富美
  • 末世来的女王

    末世来的女王

    夜曼在一次围剿丧尸行动中死去,没想到再次醒来,她重生到了一个类似地球末世前的世界。
  • 人鬼世世缘

    人鬼世世缘

    这是一个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平静的世界,在这个城市里,拥有着一些常人所不能看见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属于人间,但是他们却在人间存在着。李灵儿,是一名普通是公司员工,最近在她身上发生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而故事,也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之中,在女主工作的闹鬼办公楼里,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为了母亲的微笑

    为了母亲的微笑

    由中国母亲网精心选编的真情散文集。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办公室授权中国母亲网承办的“为了母亲的微笑”系列活动成果之一,全书以伟大的母爱来感召天下的孝心作为主旨,集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为一体,既帮助人们认识了母爱的伟大,又教育了人们如何正确地回报母爱。共收录贾平凹、肖复兴等人74篇感悟母爱的文章,文章寄托了天下儿女对母爱的温暖记忆,共同抒发了对母爱的感悟。文辞质朴,不矫情、不做作、不伪饰,以情动人,从细节上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报恩慈母的顿悟。每篇文章的开头,精选有一条感悟母爱的哲理名言,使得全书既有感人至深的母爱情节,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母爱有了理性的思考。
  • 玄霸三国

    玄霸三国

    雷雨交加的一个夜晚,山坡上一个傻子那个锤子,一个穿越者到此,还不知道什么情况,便冲上去将人救了下来,可不巧的是,二人都被雷电劈中,包括那对锤子一同消失在原地。
  • 傲视双雄之三足鼎立

    傲视双雄之三足鼎立

    一名孤独寂寞的少年;一名爱恨矛盾的杀手。傲视双雄,双雄傲视。在虚妄的世界里,看他们如何问鼎天下。
  • 特种近身高手

    特种近身高手

    他曾经是冷血的杀手,让人闻风丧胆,回归都市后,曾经的杀手邂逅各色美女,开启了都市的幸福生活。
  • 绝颜媚天下:天羽凤凰

    绝颜媚天下:天羽凤凰

    他们同是远古天神。她。心怀天下为苍生平妖乱,造人间,开天庭,镇冥魔,统六界。他。而他只为守她护她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