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1400000008

第8章 八佾第三 社会行为规范是生活的准则(2)

【说明】孔子真的不知道禘祭之礼吗?不,这只是他的谦虚之辞。如果他真的不知道,也就不会这样说了。禘祭是周朝所推行的极为隆重的一种祭祀仪式,由殷商王朝拜天地之神而改为祭拜祖宗之神,其思想内容已大为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把中国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特征称之为“周孔教化”,梁氏说:“中国数千年风教文化之所由形成,周孔之力最大。举周公来代表他以前那些人物;举孔子来代表他以后那些人物;故说‘周孔教化’。周公及其所代表者,多半贡献在具体创造上,如礼乐制度之制作等。孔子则似是于普贤制作,大有所悟,从而推阐其理以人。”也就是说,孔子将周代所创造的礼乐制度视为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人人都依照这个社会行为规范行事,当时的社会也就不会这样混乱了。然而各诸侯间的尔虞我诈,人的私欲的膨胀,把周初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彻底冲垮了。所以,真正能懂得禘祭之礼的人,也只有周公那样能“掌”握天下的人。

12.必须要真心诚意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2祭,如不祭。”

【译文】祭拜祖先时,就好象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要是不亲自参加祭祀仪式而让人代祭,那就等于不祭。”

【说明】从本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春秋时期的那些诸侯王们,对于禘祭之礼仪是很不重视的,第十节描述过一次主祭者端上一鬯酒奉献神祗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的情景,从本节我们又看到某些人根本就不参加了,只是让人代祭。这也就意味着周朝的社会行为规范至此已经不起作用了。当然,并不是说周朝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一定是正确的,人类要进步,人类在进步,社会也在前进,旧的、不合时宜的礼乐制度必然也要被淘汰;然而,春秋时期的社会****也不能说是对的、好的。孔子只是认为,在参加祭祀仪式时,必须要真心诚意,就好象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对待死者和对待生者,从明到暗,从内心到外表,都要言行一致,由衷一贯。那种表面上恭恭敬敬,满口仁义道德,而内心又是另外一回事的人,是不可取的。

13.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来问孔子:“与其讨好巴结奥神,宁可讨好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说的。如果得罪了上天、苍天,那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祭告了。”

【说明】从表面的字义看来,本节似乎是在讨论祭拜什么神的问题。中国是个多神教国家,且不说春秋战国以后的佛、道诸神,就是殷商王朝以前,人们所崇拜的也是多种神权。如《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玄鸟”便是殷人崇拜的图腾,“天”、“龙”等也是殷人崇拜的一种神权。龙从夏以前即为中国人的图腾,因而在夏以后中国人便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濮阳仰韶文化层中,曾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形,这表明在夏王朝诞生之前,就有了龙的概念。后来殷人又转而崇拜“夔”,这“夔”便是他们的祖先(见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在崇拜前者的时候,说明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尚感没有什么力量,还不能以自己的力量来繁殖自身的生活资料,于是不得不寻找自己的图腾。这图腾不论是动物或是植物,人们是希望它给予人类以若干恩惠。崇拜后者的时候,则稍有不同,人类已经从生活中知道了自己的力量是可以改变自然的。于是人们就特别重视用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来的种种经验,这便逐渐演变成祖先崇拜。所以在殷商王朝时期,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所信奉的都是多神崇拜。至于奥神与灶神,便是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之一了。当然,本节并不是在讨论祭拜什么神的问题,其实质上是在讨论人的社会行为规范问题。祭拜什么神,是各人的信仰,但触犯了上天,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天”,不是指大自然的天空,而是指“天”的道路和规律,这从西周以来“天命观”的本质上的改变可以看出。人道必须遵循天道,人的一切社会行为规范也必须遵循“天”的变化规律。所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人道为什么必须遵循天道呢?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寒冬腊月三九天,打着光膀子上街行吗?或者酷暑六月三伏天,捂着皮袍子上街行吗?显然都不行!热了要脱,冷了要穿,这便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天”的规律。当然,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遵守,违背了这些规律,无疑也就“获罪于天”了。如果“获罪于天”了,再去祭拜什么奥神、灶神,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这些神灵神祗不是贪官污吏,你来祭拜他,他便保佑你;你不祭拜他,他便不保佑你?没有这回事!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的,只有“自强不息”,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们才能取得成功。

14.历史经验的借鉴

【原文】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是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的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拥有着多么繁荣丰盛的文化啊,我是随从周朝的。”

【说明】孔子为什么要随从周朝呢?从前面第九节中我们知道,夏礼、商礼,孔子都能言之,也就是说,孔子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知道周朝的文化、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先辈的历史经验的,是符合社会进步的,所以值得他随从。当然,历史的发展并不如孔子所想象的那样,周朝的文化、礼仪制度能一直保存下来;然而,历史的演变也证实了周朝的文化和礼仪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周初的“天命观”的改革,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必然要慢一拍。

15.不耻下问也是礼

【原文】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周公庙去,每样事情都要问一下。于是就有人说:“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知道‘礼’?你看他,什么都不懂,进入到大庙里,每样事情他都要问。”孔子听说后,说:“我这样做就是‘礼’”。

【说明】大庙,不是象现在的名胜古迹一样,什么人都可以进去参观一下的。那时的大庙,一般人根本进不去,就是高级官员也难得进去。因为那是王族私有的地方,只有王族成员和管理人员能进去。孔子懂“礼”,但多半是理论上的,因此在他有机会进入到大庙时,当然要“每事问”了。这个“每事问”一方面是指孔子谦虚,另一方面则是指孔子想要就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礼”互相核对,以便察看鲁“礼”与周“礼”之间的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中央发的文件与下面基层执行的情况往往不大一样,因为各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每事问”也就是必要的了。其实,这也是做人的道理,不要不懂装懂,或是敷衍了事。做人就要踏踏实实,不耻下问,诚恳地、虚心向别人请教,才是懂“礼”,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16.不要以肤浅的猜度来度量别人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猜度、陈述自己的意见不要死守着那表面肤浅的,因为每个人的着力点不是同样的标准、准则,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说明】孔子在说了“是礼也”之后,又补充说了本节这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批评那个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的人。你用自己肤浅的猜度来度量别人,这本身就是很肤浅的了。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不一样,每个人的思想、行为也就不可能一样,别人入大庙,每事问,因为他对“礼”的着力点与你不同,所以要每事问。这个“问”,并不代表他一点都不懂,而是表明他的谦虚、谨慎。其实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小心,别人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我们不能光看表面的东西,要看他真实的内在本质,才能了解他的行为的目的。

17.维系与背叛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孔子便告诉他:“赐呀,你爱惜那头羊,我爱惜那种礼。”

【说明】本节是是师生两人在议论鲁国的祭祀仪礼。子贡看着鲁国的“礼”日益衰微,鲁君连每月一次去祖庙祭祀告朔都懒得去了,这告朔之礼也就虚有其表了。他可惜那只活羊白白地牺牲,因此他建议去掉这个虚有其表的告朔之礼。而孔子不同意他的意见,认为,你可惜那只活羊,而我却可惜这种祭祀仪式,如果连这种虚有其表的祭祀仪式都去掉的话,那么周礼还有什么内容呢?当然,虚有其表的仪礼可以去掉,但维系着鲁国与周国这一点礼仪也去掉的话,鲁国也就等于脱离了周天子的统治,也就等于背叛了周国。

18.按规矩做并不是巴结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尽到做臣的礼节,别人以为这是巴结、奉承哩。”

【说明】本节这句话也是紧接上节而言的。一个意思是,我们做臣子的,要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另一个意思则是鲁国国君相对于周天子来说,亦是臣,也应做到一个臣子的礼节。至于别人怎样看,还是十五节的那句话,“是礼也”。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做无论什么事,都要以“礼”,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为准则。自己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了,那是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精神。以自己的见解与人格精神做事,等待时间的考验,也就符合“礼”了。

19.做什么样的人都要懂规矩

【原文】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国家的君主役使、使唤臣子,做为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役使、使唤臣子要用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臣子的则要用尽心尽力的忠诚来侍奉君主。”

【说明】这段君臣之间的谈话很巧妙,很有意思。上一节孔子才说“事君尽礼”,本节孔子又说“臣事君以忠”。看来很矛盾,其实一点也不。鲁定公确实很好玩,居然向大臣讨教如何管理部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讨教政治领导术,治国管理术,或者就叫权术,领导方法。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很乱了,鲁定公已经无法约束部下。现在我们回观历史,就可以看到,鲁昭公被三家驱逐,流亡客死异乡。其后不久,三桓属下的家臣阳虎等人又起来劫持大臣,控制国政,一度形成“陪臣执国命”的局面。鲁定公时,阳虎失败出奔,三桓********。后鲁哀公(前494~前467在位)图谋恢复君权,同三家大臣冲突加剧,终致流亡越国。从鲁国发展史来看,或者从整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发展史来看,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治国大纲都是在用“权术”。用权术治国可不可以呢?孔子认为暂时,短时期内是可以的,但终究是不行的。君主如果不顾及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使用权术治国治人,自己首先破坏了社会行为规范,那么下边的人同样也会破坏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大家都不遵守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天下不乱才怪。所以孔子说君主首先要“以礼”,以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来约束部下,则下面自然就敬而忠了。孔子学问的中心是“仁”,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这就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对等原则,君臣关系亦是如此。所以这种君臣的上下关系不能建立在“权术”上,只能建立在“仁”、“礼”的关系上。再一次纵观历史,从春秋战国直到现在,凡是使用权术治国治人的,没有一个能维持较长时间。所谓的成康之治、汉武帝之治、唐开元之治、明万历之治,都是领导者“以礼服人”的统治方法取得的繁荣。

20.满口都是“爱”的人,其内心未必真“爱”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睢》这首诗,表现出了爱情的快乐但不过度,虽然哀婉但不伤感。”

同类推荐
  • 梦里花落知多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梦里花落知多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幸福智慧(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幸福智慧(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把时光揭开

    把时光揭开

    这是作家罗伟章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这本随笔集堪称“智者的思考”。作者在一篇篇优美又不失深度的散文中,与大自然的花草对话,与动物交流,与世界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探讨生活的智慧,还不乏对被社会忽略的底层人群、偏僻县城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的冲击的关注。这些文字集结起来,成为这本非常有营养的散文集。作者沉静又充满爱意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从这种不经意的享受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热门推荐
  • 异世神修记

    异世神修记

    神恩大陆是一个属于花修的世界,有多少种花,就有多少种花魂,当然也就有多少如花美眷。花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穿越而来的张皓,究竟是醉倒花丛,还是异世成神?一切皆是缘,皆是命!
  • 情怀

    情怀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这样做女孩最命好

    这样做女孩最命好

    本书共11章,包括:每一个女孩生来都是公主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女孩,才不易被生活擦伤能苦中作乐的女孩,是风中的奇葩等内容。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清徽吟

    清徽吟

    本书为作者的诗词作品结集。共收集作者新近创作诗词作品300余首,或写景,或写人,或写情,或写事,内容丰富,品味高雅,思想内涵深刻,其中一些诗词配以相应的书法作品,各具特色。二者相得益彰,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并重。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神仙的365天

    神仙的365天

    挣钱不容易,养活自己更不容易,虽然我是神仙。
  • 盛世流殇

    盛世流殇

    我有江山千里,但我没有你我有权势地位,但我没有你我有不世之才,但我没有你我能不能什么都不要,只要你?我不要江山如画,只愿与你织布砍樵我不要富贵显赫,只愿伴你粗茶淡饭我不要惊才绝艳,只愿陪你饮酒望月我能不能什么都不要,只要能陪你,哪怕一生流离。
  •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寻墓传奇

    寻墓传奇

    《寻墓传奇》是一部盗墓小说,甑林原本已经退出江湖,三年后,他梦见了一具秦汉女尸。后来又认识了一个姓毕的大户,大户的女儿在考古时离奇失踪,请求甑林帮他寻找女儿。看到大户女儿的照片,甑林吃惊非常,女孩跟自己梦里的秦汉女尸长得一模一样。为了圆老人一个梦,也为了解开自己心中谜团,甑林决定重出江湖,带着朋友李浩民又开始了盗墓岁月。一段段离奇的故事便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