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2800000039

第39章 《春秋繁露》译读(8)

不法之言,无验之说,君子之所外,何以为哉?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天生民有六(疑当从苏舆校作“大”)经,言性者不当异。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则所谓善者,各异意也。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常者,斯可矣。”由是观之,圣人之所谓善,未易当也,非善于禽兽则谓之善也。使动其端善于禽兽则可谓之善,善(“善”下疑当有“人”字)奚为弗见也?夫善于禽兽之未得为善也,犹知于草木而不得名知。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而不得名善,知(疑当从苏舆义证作“善”)之名乃取之圣。圣人之所命,天下以为正。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以为无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当善,善之难当如此,而谓万民之性皆能当之,过矣。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性弗及也。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性未善。善过性,圣人过善。”《春秋》大元,故谨于正名,名非所始,如之何谓未善已善也?

[译文

名产生于真正的实物。不能表现事物的真实,就不能用来作为事物的名字。名的作用是圣人用来判断事物的真实与否的标准。名作为一个言词,就是真实的意思。所以凡是要反对暗昧不明事物的人,只要把各自都回复到自己本来真实的面目上,那么暗昧不明的事物自然也会明朗起来。想衡量曲直,不如使用绳墨;想衡量是非,不如使用名称概念。用名称概念来判定是非,就如同用绳墨来衡量曲直。研究事物的名称和实质,观察名称和实质的区别和联系、是和非的真相就不会被混淆颠倒。当今的人们都不明白本性是什么,既然对本性的解释说法各不相同,怎么不回转到本性的名称上去探讨一下呢?本性的“性”不就是从“生”字上来的吗?和出生它的自然之资一模一样,就称作本性。本性,就是实质的意思。从“善”这个名字中去研究本性的实质,能找得到吗?既然不能找到,可是还称它是本质善良,这是为什么呢?本性这个名称,离不开实质,离开实质哪怕是一丝一毫,就不是本性了,不可以不明察。《春秋》辨别事物的真理,用来纠正事物的名称。名称要和事物的真实一模一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别。所以《春秋》记载陨石坠落的情况时,先称陨石后说数量为五块;记载水鸟倒退飞行的情况时,先说水鸟的数量是六只,圣人孔子对于正确的运用名称概念,就是严谨到这种程度,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一丝不苟罢了,记载五块陨石、六只水鸟的文辞就是这样。把一切的罪恶禁闭在自己的意念中,使它不能够向外发展,这就是心的作用。所以“心”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禁闭的意思。人所禀赋的自然之气假若没有恶的成分,心何必要禁锢它呢?我从心这个名称的含义中,知道了人性的真实情况。人性的真实情况是既包括有贪婪也包括有仁慈。仁慈贪婪的天性都存在于人的身体内。

身这个名称,是从自然之中得来的。自然从阴阳两个方面施与,人的身体也就有贪婪和仁慈两种本性。自然之中有阴阳需要加以限制,人的身体之中有****需要禁锢人和自然是协同一致的。所以阴不能够在春夏两季运行,月亮的阴影总是由于太阳的遮蔽,以致时圆时缺。上天如此禁锢阴气,人怎么可以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压抑自己的情绪来适应上天呢?上天禁制什么,人的身体也禁制什么,所以说人的身体就象上天。禁制天所禁制的东西,而不是禁制上天本身。但必须明白一点,天性如果不依靠教化,那么应该禁制的东西终究不能禁制。从实际中考察名的由来,在没有接受教化的时候,人的本性怎么会突然就变成这个样子呢?所以说人的本性就好比是禾苗,善性就好比是大米。大米生于禾苗之中,而禾苗本身并不全是大米。善性产生于人的本性之中,但人的本性并不全是善的。善性和大米,是人秉承上天的创造又进一步加工、培养而成的,不是在上天的创造范围之内所能得到的。上天的创造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停止。

停止在上天的创造范围之内的叫做天性。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叫做人事。正是因为人事是在天性之外的进一步加工,因而使天性不能不成长为道德。民这个称号,是从昏昧中来的。假使民众的本性已经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还用昏昧来作为称号呢?之所以用昏昧来称号,就是说如果不用教化来扶持培养,就会颠覆陷溺,举止猖狂,怎么还能够向善的方向发展呢?本性就如同人的眼睛,人在睡觉的时候,眼睛闭合什么也看不见,等到醒来睁开才能看到东西。当人没睡醒的时候,可以说是有视角器官,但不可以说能看见东西。现在民众的天性中,包含有善的因素,但还没有能够觉悟,就好象是正睡觉的人,要等待他觉醒才能看见,民性也要通过教化,然后才能表现出善来。

善性在它还没有觉悟之前,可以说是有善的品质,但不可以说已经就是善性,这和眼睛闭合的时候等待睁开是同样的情形。静下心来,慢慢地观察它,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了。本性就好象是睡着了还没有觉醒的眼睛一样,是天的创造。人们仿效天的创造,为它起了称号,所以称作“民”。“民”作为一个言词,本来就是混沌的意思。顺着它的名字和称号,来深入探求它的道理,就可以探求到结果。

判断名字和称号的标准取决于天地,从天地自然中秉承的东西称为性情,性和情综合在一起就是混沌。情也是属于性的范畴,如果说本性是善良的,那么把情怎样处理呢?所以圣人不敢断然声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担心概念判断上出差错。人的体内存在有性和情,就如同自然之中存在着阴和阳一样。说人的品质中没有情,就如同说自然之中没有阳。如果这样追问下去,他的论点永远没有成立的时候。“本性”这个名称的由来,不是依据最高层次,也不是依据最低层次的情况,而是根据一般的情况确定的。本性好比蚕茧和鸟蛋。鸟蛋需要等到孵化以后才可以成为雏鸟;蚕茧需要等到抽取以后才可以成为丝,人的本性需要等到接受教化之后才可以成为善,这被称作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天赋予民众的本性有善的品质却不能使它自觉向善的方面发展,因此为民众封立一个国王,用来教化民众的本性向善的一面发展,这就是上天的意志。民众从上天那里接受了混沌一体不能自觉向善的本性,然后回来向君王接受培养本性使之向善的教化,君王接受上天的意旨,把培养民众使他们的本性向善的方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如果考察了人的真实的本质却还说民众的本性原来就是善的,那就是违背天意,取消帝王的职责。民众的本性假若已经是善的,那么做帝王的人接受了天命以后,把什么作为自己的职责呢?因为他设置的名字不正确,所以放弃了上天赋予的重要职责而违背上天的旨意,这不是合乎礼法的言论。《春秋》的文辞,如果内在的主观情事是由外在的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春秋》就根据外在的客观因素来记载。如今,民众的本性,需待外在的教育培养,然后才能向善的方面发展。因此,善性应当属于外在教育的范畴,不应该属于本性这个范畴,如果把善划在本性的范畴内,那就会在名称判定方面犯许多错误而不够精确了,善性的养成靠本性自己成功,而不靠圣贤的教育,这是社会上有些老先生搞错了的说法,这不是《春秋》立言的原则。不合礼法的言论,没有凭据的说法,是君子所排除于外的,有什么用呢?有人问道:“本性中有善的因素,内心有善的品质,为什么还不是善呢?”回答他的人说:“不是的蚕茧中有丝而蚕茧却不等于丝;鸟蛋中有雏鸟,但鸟蛋不等于雏鸟。

这个比喻很清楚了,还有什么可以怀就的呢?”上天生养人类,有着普遍性的原则,研究本性的人,不应当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有的说,人的本性是善的,有的说人的本性是不善的,即使是性善说者,内容也各不相同。人性中有善的因素,启动善念,热爱父母,比禽兽好一点,就称为善,这是孟子对善的理解。遵循三纲五纪,贯通八端的道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才可以称为善,这是圣人理解的善。所以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见到,能够见到经常保持常度的人,这就可以了。”由此看来,圣人所说的善,一般人很难达到标准,并不多比禽兽好一点就可称作是善了。假若是人们发了一点点善心,和禽善相比能稍好一些,就可以称作是善,为什么还说圣人不能见到呢?比禽兽好一点,不能被称作是善,就如同比草木稍聪明一点不能称作是聪听一样。民性中比禽兽稍微好一点的部分不能命名为善,善的名称只能取决于圣人的标准。由圣人所命的名,天下人把它作为标准。判断早晨和晚上,就参有北斗星;判断是非嫌疑,就参看圣人。圣人认为没有帝王统治的时代,没有接受教育的民众,不能看作是善的,善的境界就是这么难以达到,然而有人说万民的本性都能担当起“善”这个名称,错了。和禽兽的本性相比,那么万民的本性是善良多了;和人道之中的善相比较,那么普通民众的本性离善还有距离。说人的本性比禽兽要善,可以同意,说人的本性能够相当于圣人所说的善,那就不能同意了。我对有关性的命名的研究,结论和孟子不同。孟子降低标准拿禽兽的行为来和人相比,所以他说人性已经是善良的;我提高到圣人所说的善的标准来衡量人,所以说人性还没有尽善。善超过了性的标准,圣人超过了善的标准。《春秋》看重的是最根本的原则,所以对于正确地运用名称概念这件事非常严谨。

名称并不是事物的起源,怎么能够说性已善或者性未善呢?

实性第三十六

[原文

孔于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美辞”当作“异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难当甚。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行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持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为雏也;茧之性未作为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意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

名陨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不”当作“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译文

孔子说:“名称不恰当,说话就不顺理。”既然说人的本性已经是善的,那不几乎等于说不需要教化顺其自然吗,这又和实施政治的道理不相一致了。而且名称是用来表达事物的实体,这个实体,包含着性的本质。性的本质在没有接受教化的时候,怎么能够立即变善呢?

善好比是大米,本性好比是禾苗。禾苗虽能生长出米来,但是不可以说禾苗就是大米;本性中虽然可以发掘出善来,但是不可以说本性就等于善。大米和善性,是人秉承上天的创造,又进一步加工。培养而成的,不是在上天的创造范围之内所能得到的。上天的创造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停止。停止在上天的创造范围之内的称作自然,在上天的创造范围之外的称作帝王的教化。正因为帝王的教化在人的本性之外,所以本性就不能不成长为道德。所以说:本性中包含有善的品质,但本性不等于善,我哪里敢故意标榜不同的说法,事实就是这样。上天的创造活动,只限制在生长出茧、麻、禾苗这个范围内,用麻织成布,用茧缫成丝,用米做成饭,用性来培养善,这些都是圣人秉承上天的创造又进行的进一步加工,并不是质朴自然的性情本身所能够达到的地步,所以不能称作是本性。要判断是早晨还是晚上,就参看北斗星,要判断是非嫌疑就参看圣人的标准。圣人所命的名,天下人把它看作是标准。现在我考察圣人的语录中就没有“性善”这个名称,却有“善人,我不能够见到他呀!”。假若万民的本性都已经能够称得上是善了,善人这种人为何不能够见到呢?体会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善的境界非常难以达到。而孟子认为万民的本性都能够上善的标准,错了。圣人的本性,不能用来作为性的命名标准;小人的本性也不可以用来作为性的命名标准;本性的命名标准,是根据一般人的本性来确定的。一般人的本性就好比茧好比卵、卵要等到孵化二十日之后,才可以变成鸟雏;茧要等用沸水缫治以后才能成为丝;人的本性要等到接受教育培养以后才可以变为善的。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4

    中华句典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悠远的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和文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都牵动着华夏文明的神经。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
  •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

    本书之对历史谣言做一番研究,分析了谣言从古到今其威力和破坏力将是多么巨大,无论是对谣言者自己还是对别人。
  • 启真2

    启真2

    《启真》的基本宗旨是“以书求真,以文会友”。每年不定期出版二到三册,引海内外作者,会聚一堂,高谈阔论,阐细释微,或有益于消解戾气,用开放的心灵迎接知识爆炸与互联时代的挑战,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与解读知识,从制度与历史的角度辨识现实之源流。《启真(2):专题/个人主义》为其中一本,书中毛亮先生的“爱默森的个人主义”一文最为厚重。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快乐语言学

    快乐语言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了很多关于趣味语言学的着作,比如计永佑的《语言学趣谈》、徐青的《趣味语言》、王希杰的《语言百题》、于根元等编的《语言漫话》等等,都是从通俗易懂兼之有趣两个角度介绍语言学,打算为枯燥难学的语言学找到一条趣味之路。
热门推荐
  • 太乙真仙

    太乙真仙

    散修萧扬,在一次修炼时意外进入了一名远古圣皆高手的元力封界中,并在其中得到了一部流传至上古西天界的宝典——《太乙真仙诀》和半枚神秘符石,从此走上了一条神奇的修仙之路
  • 传奇剑尊

    传奇剑尊

    一杆戟震天颤地,一把剑呼啸九天……上古纪元,神魔之战,毁天灭地!他轮回重修,剑指诸天,踏遍诸天万界;他独断万古,戟伐诸神,执掌乾坤万物:斩邪魔、诛神佛!平定宇内,成为无上剑尊,谱写传奇!
  • 无限战争之人皇

    无限战争之人皇

    一心成为可以扛着骑士方旗的乡村少年,却与魔法结下不解之缘,武技与魔法会爆发出怎样的碰撞。。。
  • 美女校长的烦恼婚事

    美女校长的烦恼婚事

    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她不禁生的颜值爆表,还是一个美女校长,她爱上了金英杰,谁知道,约好在兵营里回家成亲的他,却抛下她飞走了。她又选中了赵文博这只爱情鸟,谁又知闺蜜钱漫妮说赵文博是她的爱情鸟。已经是剩女的她,与泉路泽定亲。她彷徨了,她迷茫了……
  • 神话2三国绝恋

    神话2三国绝恋

    主人公易小川通吃三国名将,赵云、吕布、关羽、张飞、许褚、典韦、太史慈、孙策全都不在话下。不仅单挑名将,更勇闯数十万大军,统帅百万军队战斗,打斗精彩,场面宏大,不容错过。
  • 盛丹追仙记

    盛丹追仙记

    丹家是向阳帝国第一炼药家族,人丁兴旺,一场聚变,顷刻被灭门,盛丹是丹家幸存者,且看主人公如何为了家族大仇而努力。
  • 锋烟

    锋烟

    丹朱笔墨绘就的壮丽山河,残存着红色的彩,从战国延续下来的硝烟,春风吹过又生,这痛彻的时代,是最绚烂的时代,乱世英雄,佳人飘摇,弹一曲琵笆,手一盘国道,来这世上走一遭。
  • 异界转世魔女

    异界转世魔女

    穿越异界变成魔族公主,一代学霸就这么被兄弟坑了。在大陆最广阔的陨落森林中修炼了一年,等自己好不容易走出森林,发现兄弟已经在异界混得风生水起,还不断的在折腾,什么茶叶啊,丝绸啊,都给弄了出来,你们丫的还留条生路不,商业被堵了就不说了,还特么来追杀自己这个魔族大boss,不发威当自己病猫啊!看我的禁咒……
  • 冰魔传奇

    冰魔传奇

    阿莫斯山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这里汇集着所有冰系魔导师。阿莫斯山脉三段山脉口,在那边,整个族里的冰系魔导师,包括族中最有威望的三位高阶冰系魔导师都出现在山脉口抵挡着兰佩鲁迪,这次战争过后,一场灾难也随之降临。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