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4600000028

第28章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选读(4)

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舍勿助勿忘之间。何容力乎。伏惟明示以决所疑。先生曰。惟求必有事焉。而以勿助勿忘为虚。阳明近有此说。见于与聂文蔚侍御之书。而不知勿正勿忘勿助。乃所有事之工夫也。求方圆者必于规矩。舍规矩则无方圆。舍勿忘勿助则无所有事。而天理灭矣。下文无若宋人然。非从无益而又害之可见也。不意此公聪明未知此要妙。未见此光景。不能无遗憾。可惜可惜。勿忘勿助之间。与物同体之理见矣。至虚至实。须自见得。

子嘉问克己复礼一功也。已克而礼自复。礼复而后己可言克矣。盖一心之中。理欲不容并立也。或者专言克己。必己私克尽。而后礼可复。则程子生东灭西之语何谓乎。若谓初学之士。习心己久。不免已私之多。故先言克己以觉之。即先正所谓非全放下终难凑泊之谓也。以此为讲学始终之要。恐非中正也。殊不知言复礼。则克己在其中。言克己则复礼不外矣。若得其要于勿助勿忘之间。虽言克已亦可也。若不得其要。不知所克者何物。纵云克己。亦不过把持而己。焉能尽克而不生乎。若谓颜子之功。尚亦如此。况其他乎。盖颜子之姿。生知之亚。故己一克而即去不萌。所谓不贰过是也。非若后世一一而克之之谓也。或以为存天理。无所捉摸。不若克己之为切。是盖未得其功于勿助勿忘之间者也。若果能有见于勿助勿忘之间。则己私又何容乎。嘉以为既真有所见。复于受病深者而克之。则日渐月磨。已不知而自克也。嘉之所见。或亦偏堕而不知伏。惟详示。先生曰。克己复礼。固不是二事。然所谓克己者。非谓半上半下也。去之尽。乃谓之克也。已私才尽。天礼立复。若其不继。又复如初。惟随处体认天理最要紧。能如是则克复在其中矣。谓体认天理不如克己者。盖未知此且克己。惟以告颜子。而不以告仲弓诸人。盖非人人所能也。今人只说克己耳。又何曾克来。

若待到知是己私时。其机己往。又安能克。惟是只悔耳。

子嘉问隐显无间。动静一切。子所雅言也。或者不求立其本体。而专磨炼于事。遂诋静坐者为非。夫静坐而不求诸人事。而后可以言偏矣。若专用力于事而不求见本体。则与静坐之弊均矣。又何诮彼耶。不知所谓磨练者。

又何物耶。况所谓随处体认天理。非专于事也。体认也者。知行并进之谓也。识得此天理。随时随处。皆知行并进乎此天理也。若曰随事。则偏于事而非中正矣。毫厘千里之差。所系不细。伏惟垂教。先生曰。体认天理而云随处。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若云随事。恐有逐外之病也。

孔子所谓居处恭。乃无事静坐时体认也。所谓执事敬与人忠。乃有事动静一致时体认也。体认之功贯通。动静隐显。只是一段工夫。

问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夫动静一也。而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则动静各自为一物矣。谓常体不易者为静。妙用不息者为动。则所谓静极复动。动极复静者。不可通矣。夫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其以天地之形体言之乎。抑以其性情言之乎。以其形体言之。则天主动。地主静。动静分矣。以其性情言之。则所谓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者。

又何谓也。愿示。先生曰。观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岂常有动静阴阳二物相对。盖一物而两名者也。夫道一而已矣。其一动一静分阴分阳者。盖以基消长迭运言之。以其消故谓之静。谓之阴。以其长故谓之动。谓之阳。亘古亘今。宇宙内只此消长。观四时之运。与人一身之气可知。何曾有两物来。古今宇宙。只是一理。生生不息。故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见之者谓之见道。

问白沙先生有语云。静坐久之。然后吾心之体。隐显呈露。常若有物。观此则颜之卓尔。孟之跃如。盖皆真有所见。而非徒为形容之辞矣。但先生以静坐为言。而今以随处体认为教。不知行者之到家。果孰先而孰后乎。明道先生曰。天理二字。是某体贴出来。是其本心之体。亦隐然呈露矣。而十二年之后。复有猎心之萌何也。意者体贴出来之时。方是寻得入头去处。譬如仙家之说。虽是见得玄关一窍。更有许多火候温养工夫。非止谓略窥得这个景象。便可以一了百了也。如何如何。先生曰。虚见与实见不同。静坐久。隐然见吾心之体者。盖先生为初学言之。其实何有动静之间。心熟后。虽终日酬酢万变。朝迁百官万象。金革百万之众。造次颠沛。而吾心之本体。澄然无一物。何往而不呈露耶。盖不待静坐而后见也。颜子之瞻前忽后。乃是窥见景象虚见也。至于博约之功。既竭其才之后。其卓尔者乃实见也。随处体认天理。自初学以上皆然。不分先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既随处体认之功。连静坐亦在内矣。

问无在无不在。只此五字。循而行之。便有无穷难言之妙。白沙先生所谓高明之至。无物不履。反求诸身。

不在于人欲也。无不在者。无不在于天理也。群窃谓此五字。当浑全以会其意。不当分析以求其义。分析则支离矣。既有学问思辨之功。意不向别处走。不必屑屑于天理人欲之分析也。此紧关终身受用之地。更愿发挥。归与同志者共之。先生曰。此段看得好。五字不可分看。如勿助勿忘四字一般。皆说一时事。当此时。天理见矣。常常如此。恒久不息。所以存之也。白沙先生所谓把柄在手者如此。此乃圣学千古要诀。近乃闻不用勿助勿忘之说。将孰见之孰存之乎。是无把柄头脑。学者不可不知。

问神易无方体。学者用无在无不在之工夫。当内外动静浑然之两忘也。盖工夫偏于静。则在于静矣。工夫偏于动。则在于动矣。工夫偏于内。则在于内矣。工夫偏于外。则在于外矣。非所谓无在无不在也。非所谓无不体也。非所谓活泼泼地也。切料如此。不知其果然否乎。先生曰。神易最可玩。此当以意会。不可以言尽也。当知易是甚。神又是甚。皆是勿忘勿助。无在无不在之间见之。

何内外动静之分。会得时便活泼泼地。

问天地之心。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之妙。贯昼夜寒暑古今而无不然也。而此独以亥子为然者。必有说矣。愿闻所谓亥子中间者。先生曰。动静之间。即所谓几也。颜子知几。正在此一着。

道通复问惟意必固我。故不能贯通。心事合之持养否。先生曰。惟不于心事合一持养。心地不能洒然。而物来顺应。则每事拟议商量。憧憧愦愦。便是意必固我。

先生曰。先师白沙先生。与予题小圆图屋诗有云。

至虚玄受道。又语予云。虚实二字。可往来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予谓太虚中教是实理充塞流行。只是虚实同原。

先生曰。戊子岁除。召各部同志诸君饮于新泉。共论大道。饮毕言曰。诸君知忠信为圣道之至乎。学者徒大言人而无实德。无忠信故也。故主忠信。忠信所以进德。直上达天德以造至诚之道。忠信之外。无余事矣。既而语罗民止周克道。程子京曰。主信者。体认天理之功尽在是矣。中心为忠。心中故实。是谓之信。心之不实。全是不中不正之心为之。问如何中心。曰。勿忘勿助之间。

则心中矣。

孟津问心之本体莫非天理。学者终日终身用功。只是要循着天理。求复本体而已。本体何分于动静乎。明道云。须看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延平之教。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象山诲学者曰。须在人情事变上用功。夫喜怒哀乐情也。亦事也。己发者也。一则欲求诸己发。一则欲看诸朱发。何与。窃意三先生之教一也。明道为学者未识得本体。看未发之前气象。正欲体认本体也。认得本体。方好用功。延平亦明道意也。象山恐学者未识于实地用功。即堕于空虚漭荡。便有歧心事为二之病。人情事变。乃日用有实地可据处。即此实地以体认吾心本然之天理。即人情事变。无不是天理流行。无不是未发前气象矣。若不从实地体认出来。窃恐病痛未除。犹与本体二也。幸赐明教。先生曰。师云来问。亦看得好。三先生之言。各有所为而发。合而观之。合一用功乃尽也。吾所谓体认者。非分己发未发。未分动静。所谓随处体认天理者。随己发未发。随动随静。盖动静皆吾心之本体。体用一原故也。如彼明镜然。其明莹光照者。其本体也。其照物与不照物。任物之来去。而本体自若。心之本体。其于未发己发。或动或静。亦若是而已矣。若谓静未发为本体。而外己发。而动以为言。恐亦有歧而二之之弊也。前人多坐此弊。偏内偏外。皆支离而非合内外之道矣。吾心性图备言此意。幸深体之。

先生曰。主一。主一个天理。阳明常有此言。殊不知无适之谓一。若心主一个天理在内。即是物。即非一矣。惟无一物。乃是无适。乃是主一。这时节天理自见前矣。观此则动容貌。整思虑。未便是敬。乃所以生敬也。

问由求亦要为邦。曾点要洒然为乐。其志不同者。岂圣人以其事迹观之。顾有取于穷居乐善。而不取于用世行志者耶。但其间有大意存焉。谓理之无在无不在也。夫有点之乐。奚必舍去国事。适清闲之地。浴沂咏歌而后乐之乎。为邦亦是曾点合当为的。使由求赤得点之意。则何嫌于用世。但三子见得一处。点见得无处不是此理。若是只认得彼处是乐。亦犹夫三子之屑屑事为矣。而谓之见大意乎。孔子仕止久速。未尝留意。孟子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是何物也。可因与窥与点之意矣。请问是否。先生曰。曾点正为不曾见得无处不是此理意思。故须求风浴咏归始乐。若见得。则随处体认。天理流行。则为邦为政。何往而非风浴之乐。点虽乐优于三子。然究竟言之。过犹不及耳。终是未能一贯。若以此为尧舜气象。则又认错尧舜了也。

问人心与天地万物同一体。是则然矣。但学者用功。

只当于勿忘勿助上着力。则自然见此心虚明之本体。而天地万物自为一体耳。故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冲也。曰古人见道分明。曰己见大意。曰见其大。

皆指见此心本体言之尔。若为学之始。而遽云要见天地万物为一体。则胸中添一天地万物。兴所谓守一中字者不相远矣。是否。先生曰。吾意正如此。勿忘勿助心之中正处。

这时节。天理自见。天地万物一体之意自见。若先要见。

是相像也。王阳明遂每每欲矫勿忘勿助之说。惑甚矣。

问为学之始。虽不可遽云要见天地万物一体。然为学之初。亦不可不知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盖不知此体。则昧于头脑矣。故程子曰。学者须先识仁体。先生亦尝教孚先曰。鼎内若无真种子。却教水火煮空铛。又曰。须默识一点生意。此乃知而存也。韦推官止见得程子所谓存久自明以下意思乃存而知也。窃疑如此。未知是否。先生曰。

固是大头脑。学者当务之急。然始终也。须于勿忘勿助处见。

先生曰。知崇而礼卑。中行之士也。行者中路也。

以上便可到圣人地位。狂者有智崇而无礼卑。狷者有礼卑而无智崇。孔子思得狂狷。盖欲因其一偏之善抑扬进退之。狂狷交用。则智崇礼卑。天地合德。便是中行。可践迹而入圣人之室矣。

先生曰。杨慈湖岂是圣贤之学。乃真禅也。盖学陆象山而又失之者也。闻王阳明谓慈湖远过于象山。象山过高矣。又安可更过。观慈湖言人心精神是谓之圣。是以知觉为道矣。如佛者以运水搬柴无非佛性。又蠢动含灵无非佛性。然则以佛为圣可乎。

先生曰。聪明圣知。乃达天德。故入道系乎聪明。

然聪明亦有大小远近深浅。故所见亦复如此。曾记张东海谓定性书。动亦定。动亦是定。有何了期。王阳明近?勿忘勿助。终不成事。夫动静皆定。忘助皆无。则本体自然。合道成圣。而天德王道备矣。孔孟之后。自明道之外。谁能到此。可知是未曾经历。二君亦号聪明。亦止如此。故人之聪明亦有限量。

先生曰。有以知觉之知为道。是未知所知者何事。

孟子言予将以斯道觉斯民。则所觉者道也。儒释之分正在此。

怀问体认天理最难。天理只是吾心中正之体。不属有无。不落方体。才欠一毫。巳便不是。才添一毫。亦便不是。须是义精仁熟。此心洞然。与之为体。方是随处体认天理。或曰。知勿忘勿助之间则见之。窃谓勿忘勿助。

固是中规。然而其间间不容发。又不是个有硬格尺可量定的。只这工夫。何缘便得正当。先生曰。观此可见吾契。

曾实心寻求来。所以发此语。天理在心。求则得之。夫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求之自有方。勿忘勿助是也。

千古惟有孟子发挥出来。须不费丝毫人力。欠一毫。己便不是。才添一毫。亦不是。此语最是。只不忘助时。便添减不得。天理自然见。非有难易也。何用硬格尺量耶。孟子曰。物皆然。心为甚。吾心中规。何用权度。

太仆吕巾石先生怀

吕怀字汝德。号巾石。广信永丰人。嘉靖壬辰进士。

自庶吉士出为给事中。复入春坊。以南司业掌翰林院事。

迁南太仆寺少卿。致仕。先生受学于甘泉以为天理良知。

本同宗旨。学者工夫无有着落。枉自说同说异。就中指点出一通融枢要。只在变化气质。故作心统图说。以河图之理明之。一六同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各居一方。五十在中。如轮之有心。屋之有脊。兼统四方。

人之心是五十也。阴阳合德。兼统四端。命曰人亟。至于气质。由身而有。不能无偏。犹水火木金。各以偏气相胜。偏气胜则心不能统之矣。皆因心同形异。是生等差。

故学者求端于天。不为气质所局矣。先生之论。极为切实。可以尽横渠之蕴。然尚有说。夫气之流行。不能无过不及。故人之所禀。不能无偏。气质虽偏。而中正者未尝不在也。犹天之寒暑。虽过不及。而盈虚消息。卒归于太和。以此证气质之善。无待于变化。理不能离气以为理。

心不能离身以为心。若气质必待变化。是心亦须变化也。

今曰心之本来无病。由身之气质而病。则身与心判然为二物矣。孟子言陷溺其心者为岁。未闻气质之陷溺其心也。

盖横渠之失。浑气质于性。先生之失离性于气质。总由看习不清楚耳。先生所着有律吕古义历考庙议诸书。

巾石论学语

窃谓天道流行。命也。与心俱生。性也。在天曰命。

在人曰性。实一本耳。前后五者。皆性于己而命于天。世之人但知以前五者为人性。而不知节之以天理。以后五者为天命。而不知求之于人心。故孟子谓声色臭味安佚之欲。与心俱生。人之性也。然有本之天理而不可易者。君子固不谓由于人性。恣然自肆。而不思所以节之于理也。

仁义礼智。天道之懿。一理流行。天之命也。然有根于人心而不容伪者。君子固不谓出于天命。而不思所以性之于己也。夫心即理。理即心。人心天理。无非中者。然性本人心而有不出于理者。是形气之私。而非性之真。命出天理。而有不根于心者。是拘蔽之妄。而非命之至。性命合一。天人不间。知而行之。此孟子之所以亚圣也。(答毛介川。

气之存亡。间不容发。一念之得。则充塞天地。一念苟失。即堕落体肤。是故孟子论养气。必以集义为事。

此气流行。生生不息。是吾之本心也。义与心俱。何以待集。盖忘助间之耳。忘助人也。勿忘勿助则义集。人欲泯而天理流行矣。程子谓勿忘勿助与茑飞鱼跃意同。正谓是也。(答曾廓斋。

此理此心。流行天地。默而识之。随处充足。烟花林鸟。异态同情。俯仰之间。万物一体。不言而喻。若只恁地操持。恐不免只是义袭。工夫到底。得圣门所为难耳。(同上。

不睹不闻。即吾心本来中正之体。无生无弗生。无存无弗存。苟有丝毫人力。便是意必固我。而生存之理息矣。故君子戒谨恐惧。常令惺惺。便是生存之法。(答戚南山。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想阐述政治思想这一性质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努力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如何像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大国思维》从具体的故事和新闻案例入手,没有抽象的概念,全是一些实际可感的素材和辩论性话语、直率的谈论,可谓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热门推荐
  •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起山海

    风起山海

    一个追求自由的小子,凭借自身的机智天赋,掌控无尽荒力,驾驭山海百兽,驰骋天下。
  • 虐情:步步为妃

    虐情:步步为妃

    她本是可爱心善无忧无虑爱说爱闹的丞相千金,一场政变,家破人亡,从此,复仇成了她全部的人生。他本是运筹帷幄冷面心狠的三皇子,却在遇见她之后,乱了心智慌了脚步。“王爷,给彼此一条生路,可好?”“就算体无完肤,本王也要和你纠缠到底!”
  • 穿越错误成宠物小精灵

    穿越错误成宠物小精灵

    一只路边精灵,成为世界最强精灵的故事,四处游历冒险,邂逅,怎么样的主角就会有怎么样的传说,而传说,以此开幕……ps:本书只以轻松为乐,略带黑暗与乱入,没有所谓的游戏版,也没有所谓的特别版,只是纯粹的,跟着主角混吃等死而已,嗯,就这样,不喜请点右上角的×。
  •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凡世三千

    凡世三千

    凡世三千,神行万世;谁是主角,谁是英雄;谁在终焉之时点下最后一笔,谁要江山谁要美人;谁是主宰谁为浮萍;是谁在为活着苦苦挣扎。
  • 彼岸花开时光诠释爱

    彼岸花开时光诠释爱

    最后,与其说边伯贤得到了她,倒不如说没有,最终,你和我,都会消失在这场青春闹剧中,我是谁,我扮演的谁,我带来的故事,到底有谁会记得,我要讲的故事很长你要认真听,还有,要记住,记得我的名字和我带给你的故事。
  • 宝贝乖一点

    宝贝乖一点

    书店里,有他忙碌的身影。她在他上班后的第三天到店里拿快递,那双明亮的眼睛,从此沉沦了,他开始念念无常,希望每天都能看见她,哪怕是一眼也足够。他对自己说过,再也不相信爱情,自己每天的想念却是打自己一巴掌。是否那就是一见钟情?他从来都不信的一见钟情!她,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公司业务发展在这边开了一个分公司,她管理负责这里的工作。虽是事业有成,但没有另一半的关心和支持。她很少出门玩,习惯在租来的公寓里上网购物,看电视,自由自在。除了工作上的烦恼,她永远是笑对这任何人。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为和他的结识潜移默化的改变,上演一出出意料之外的故事......
  • 傲顶

    傲顶

    修行者张鹰因为追杀,通过虚无空间意外的来到了魔武大陆。没了仇恨,没了恩怨,没了束缚的张鹰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修炼,努力成仙,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你不想参与就能够躲避的了的。
  • 宠爱

    宠爱

    本书是一本女性情感书,分别从宠爱自己、宠爱爱情、宠爱他人等多方面阐述了宠爱本身散发的魅力,希望通过此书使众多女性明白,宠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与条件无关,与时间无关,无论何时,遭遇了怎样的挫折,都应该用一颗小女孩的心去面对,去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