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7400000016

第16章 《河南程氏粹言》选读(4)

子曰:春秋王师于诸侯不书败,诸侯不能敌王也;于夷狄不书战,夷狄不能抗王也。此理也。其敌其抗,王道之失也。

子既老,门人屡请易传,教而习之,得以亲质诸疑。子曰:“书虽未出,而易未尝不传也,但知之者鲜耳。”其后党论大兴,门人弟子散而四归,独张绎受其书于垂绝之日。

子曰:孟子之时,去先王为未远,其所学于古者,比后世为未缺也,然而周室班爵禄之制,已不闻其详矣。今之礼书,皆掇拾秦火之余,汉儒所传会者多矣,而欲句为之解,字为之训,固已不可,又况一一追故迹而行之乎子曰:礼仪三千,非拂民之欲而强其不能也,所以防其欲而使之入道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非教人以博杂为功也,所以由情性而明理物也。

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为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圣人之心,而吾之所以未得焉者,书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其必有见矣。

子曰:诗、书之言帝,皆有主宰之意者也;言天,皆有涵覆之意者也;言王,皆公共无私之意也。上下数千年,若合符节。

或问:“严父配天,何以不言武王,而曰‘周公其人也。’”子曰:“周家制作,皆自乎周公,故言礼必归焉。”

或问:“周公既祷三王,而藏其文于金滕之匮中,岂逆知成王之信流言,将以语之乎?”子曰:“以近世观焉,祝册既用,则或焚之,或埋之,岂周公之时未有焚埋之礼也,而欲敬其事,故若此乎?”

子曰:禁人之恶者,独治其恶,而不绝其为恶之原,则终不得止。易曰:“豕之牙吉。”见圣人处机会之际也。

子曰:先儒有言,乾位西北,坤位东南。今以天观之,无乎不在,何独有于西北?又曰乾位在六子,而自处于无为之地。夫风雷山泽水火之六物者,乃天之用,犹人之身耳,目口鼻各致其用,而曰身未尝有为也,则可乎子曰:尽天理,斯谓之易。

子曰:作易者,自天地幽明,至于昆虫草木之微,无一而不合。

子曰:退之作里操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可谓知文王之心矣。

子曰:作诗者未必皆圣贤,孔子之取也,取其止于礼义而已,然比君以硕鼠,目君为狡童,疑于礼义有害也,不以辞害意可也。

子曰:“先儒以考不复见君而告之,永誓不谖,吾心实若是也,此非君子之心也。齐、梁之君陋矣,乃若孟子,则每有顾恋迟留而不忍去之意。今曰君一不我用,我则永誓而不见也,岂君子之心哉?”或曰:“然则为此诗者何谓也?”子曰:“贤者退而穷处,虽去而不忘君,然犹慕之深也。君臣之义,犹父子之恩,安得不怨?故于寤寐而不忘。末陈其不得见君而告之,又自陈此情之不诈也,忠厚之至也。”

子曰:上古世淳而人朴,顺事而为治耳。至尧,始为治道,因事制法,着见功迹,而可为典常也,不惟随时,亦其忧患后世而有作也。故作史者,以典名其书。

或曰:“大学在止于至善,敢问何谓至善?”子曰:“理义精微,不可得而名言也,姑以至善目之,默识可也。”

或问:“中庸九经,先尊贤而后亲亲,何也?”子曰:“道孰先于亲亲?然不能尊贤,则不知亲亲之道。故尧之治,必先克明峻德之人,然后以亲九族。”

或曰:“文中子答或人学易之问曰:‘终日乾乾可也’。

此尽道之言也。文王之圣,纯亦不已耳。”子曰:“凡讲经义等次推而上之,焉有不尽者?然理不若是也。终日乾乾,未足以尽易,在九三可也。苟曰乾乾者不已也,不已者道也道者易也,等次推而上之,疑无不可者,然理不若是也。”

子读易至履,叹曰:上下之分明而后民志定,民志定而后可以言治也。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有德而位不称焉,则在上者举而进之。士知修其身,学成而君求之,皆非有预于己也。四民各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后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乎尊荣,农工商贾日志乎富侈,亿兆之心交骛于利,而天下纷然,欲其不乱,难矣。

子曰:农夫勤瘁播种五谷丝麻,吾得而衣食之;而工技艺作为器械,吾得而用之;甲胄之士扞守疆圉,吾得而安之。

惟有修聋圣人之遗言,以待后之学者,兹为小补耳。

或问:“制器取诸象也,而象器以为卦乎?”子曰:“象在乎卦,而卦不必先器也。圣人制器,不待见卦而后知象;以众人由之而不能知之,故设卦以示之耳。”

或问:“麟凤和气所生,太平之应也。凤鸟不至,孔子曰:“‘吾已矣夫。’而麟见获于春秋之季,何也?”子曰:“圣人之生,乃天地交感,五行之秀会也。以仲尼元圣,尚生于春秋之时,而况麟乎?”

子曰:论语一书,未易读也。有既读之而漠然如未尝读者,有得一二而启悦其心者,有通体诚好之者,有不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子曰:读论语而不知道,所谓“虽多奚为”也。于是有要约精至之言,能深穷之而有所见,则不虽于观五经矣。

子曰:艮,止其所也。万物各止其所,分无不定矣。

论政篇

子曰:孔子为政,先正名,名实相须故民。一事苟,则无不苟者矣。

子曰: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人才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矣。欲成就人才者,不患其禀质之不美患夫师学之不明也。师学不明,虽有美质,无由成之矣。

子曰:八十四声各尽其清浊之极,然后可以考中声。声必本乎律,不得乎律,则中声不可得矣。律者,自然之数也。

今世有三命之术,以五行支干纳音推之,盖律之遗也,而用之者未矣。欲度量权衡之得其正,必自律起,而律必取于黄钟,以律管定尺,盖准气乎天地,非积黍比也。黍积数在先王时,惟此物适与度量合,故可用也,今则不可矣。

子曰:养亲之心,无有极也。贵贵尊贤之义,亦何有极乎子曰: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恶为善良,绥仇敌为臣子者,由弗之绝也。苟无含洪之道,而与己异者一皆弃绝之不几于弃天下以雠君子乎?故圣人无弃物,王者重绝人。

子与韩公、池公泛舟于颍湖,有属吏求见韩公,公既已见之,退而不悦,曰:“谓其以职事来也,乃求荐举耳。”子曰“公为州太守,不能求之,顾使人求君乎?”范公曰:“子之固,每若是也。夫今世之仕者,求举于其人,盖常事耳。”子曰:“是何言也?不有求者,则遗而不及知也,是以使之求之钦?”韩公无以语,愧且悔者久之。子顾范公曰:“韩公可谓服义矣。”

李吁问:“临政无所用心,求于恕,何如?”子曰:“推此心行恕可也,用心求恕非也。恕,己所固有,不待求而后得举此加彼而已。”

子曰: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止之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

子曰:养民者,以变其力为本,民力足则生养遂,然后教化可行,风俗可美。是故善为政者,必重民力。

子曰:为治而不法三代,苟道也。虞、舜不可及已,三代之治,其可复必也。

子曰:“封禅本于祭天,后世行之,只以自夸美而已。王仲淹曰:‘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斯言当矣。”或曰“周颂告于神明,非乎?”子曰:“陈先王之功德,而非自夸美也。”

子曰: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至于既衰而后戒,则无及矣。自古天下之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于其盛也。狃安富而骄侈生,乐舒肆则纪钢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滋蔓,而不知乱亡之相寻也。

明道在閁邑,政声流闻,当路欲荐之朝,而问其所欲,对曰:“夫荐士者,量才之所堪,不问志之欣欲。”

明道守官京兆,南山有石佛,放光于顶上,远近聚观,男女族集,为政者畏其神而莫敢止。子使戒其徒曰:“我有官守,不能往也,当取其首来观之耳。”自是光遂灭,人亦不复疑也。

子曰: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竡,无所不通,无所不应者,正而已矣。正者,虚中无我之谓也。以有系之私心胶于一隅,主于一事,其能廓然通应而无不遍乎子曰:治蛊必求其所以然,则知救之之道,又虑其将然则知备之之方。夫善救则前弊可革矣,善备则后利可久矣此古圣人所以新天下垂后世之道。

子曰:古之人重改作。变政易法,人心始以为疑者有之矣,久而必信,乃其改作之善也。始既疑之,终复不信,而能善治者,未之有也。

子谓子厚曰:“议法既备,必有可行之道。”子厚曰:“非敢言也。顾欲载之空言,庶有取之者耳。”子曰:“不行于今而后世有行之者,亡也。”

子曰: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曰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子曰:自古圣人之救难而定乱也,设施有未暇及焉者既安之矣,然后为可久可继之治。自汉而下,祸乱既除,则不复有为,姑随时维持而已,所以不能仿佛于三代与刘安世问百世可知之道。子曰:“以三代而后观之,秦以反道****亡,汉兴,尚德行,崇经术,鉴前失也。学士大夫虽未必知道,然背理甚者亦鲜矣,故贼莽之时,多仗节死义之士。世祖兴而褒尚之,势当然也。节久而苦,视死如归而不明乎礼义之中也,故魏、晋一变而为旷荡浮虚之习,人纪不立,相胥为夷,五胡乱华,行之弊也。阴极则阳生,乱极则治形,隋驱除之,唐混一之,理不可易也。唐室三纲不立自太宗启之,故后世虽子弟不用父兄之命:玄宗使其子篡肃宗使其弟反;选武才人,以刺王妃入也;纳寿王妃,以武才人进也。终唐之世,夷狄数为中国患,而藩镇陵犯,卒以亡唐,及乎五季之甚,人为而致也。

子曰:守国者必设险,山河之固,城郭沟洫之阻,特其大端耳。若夫尊卑贵贱之分,明之以等威,异之以物采,凡所以杜绝陵僭,限隔上下,皆险之大用也。

子曰:三代而后,汉为治,唐次之。汉大纲正,唐万目举。

子曰:战国之际,小国介乎强大之间,而足以自持者,先王之分界约束未亡故也。今混一之形,如万顷之泽,祖宗涵濡既久矣,故人心弭然柔伏,虽有奸猾,欲起而无端也。

子曰:善为治者,莫善乎静以守之,而或扰之,犹风过乎泽,波涛汹涌,平之实难。故一正则难倾,一倾则难正者,天下之势也。

子曰:古者使以德,爵以功,世禄而不世官,故贤才众而庶绩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政由是败矣。

子曰:“今责罪官吏,无养廉耻之道。”或曰:“何类?”子曰:“如徒流杖,使以铜赎之类也。古者责不廉,曰簋不饬而已,忠厚之至也。”

子曰:“赐进士第,使卫士掖之以见天子,不若使趋进而雍容也。大臣孰不由此途出?立侍天子之侧,曾无愧乎?”

子厚曰:“先示以第名,使以次见,则亦可矣。”

有少监逮系乎越狱。子曰:“卿监以上无逮系,为其近于君也。君有一时之命,有司必执常法,而不敢从焉。君无是命,而有司请加之桎梏,下则叛法,上则无君,非之大也。”

子厚曰:“狱情不得,则如之何?”子曰:“宁狱情之不得,而朝廷之大义不可亏也。

子曰:后世有治狱而无治市,周公则有其政矣。曹参之治齐,以狱市为寄,其时为近古也。

子曰:举措合义,则民心服。

子曰:治则有为治之因,乱必有致乱之因,在人而已矣。

或问:“敬者,威仪俨恪之谓乎?”子曰:“非也。是所以成敬之具尔。”

子曰:为政必立善法,俾可以垂久而传远。若后世变之,则未如之何矣。

子曰:古之仕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己。

或人谋仕于子,邑尉责重,邑簿责轻。子曰:“尉能治盗而已,不能使民不为盗。簿佐令治邑,宜使民不为盗也,而谓责轻可乎?”

或曰:“治狱之官不可为。”子曰:“苟能充其职,则一郡无冤民矣。”

子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也。

子曰:游文定公之门者,多知稽古而爱民,诚如是,亦可从政矣。

或问:“蛮夷猾夏,处之若何而后宜?”子曰:“诸侯方伯明大义以攘却之,义也;其余列国,谨固封疆可也。若与之和好,以苟免侵暴,则乱华之道也。是故春秋谨华夷之辨。”

子曰:今之度量权衡,非古法之正也,姑以为准焉可耳。

凡物不出于自然,必人为之而后成。惟古人能得其自然也。

子曰:明道临政之邦,上下响应,盖有以协和众情,则风动矣。天地造化,风动而已。

子曰:今代之税,视什一为轻矣,但敛之无法而不均,是以疑于重也。

子曰:世未尝无美材也,道不明于天下,则无与成其材。

古人之为诗,犹今人之乐曲,闾阎童稚皆熟闻而乐道之,故通晓其义。后世老师宿儒尚未能明也,何以兴于诗乎?古礼既废,人伦不明,治家无法,祭则不及其祖,丧必僧之是用,何以立于礼乎?古人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气,行步有佩玉,登车有鸾和,无故而不去琴瑟,今也俱亡之矣,何以成于乐乎?噫!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晋城县有令宰书名石,明道记之曰:古者诸侯之国各有史,故其善恶皆见乎后世。自秦罢侯置守令,则史亦从而废。其后惟有功德者或记之,循吏与夫凶残之极者以酷见传,其余则泯然无闻矣。如汉、唐之有天下,皆数百年,其间郡县之政,可书宜亦多矣;然其所书大率才十数人,使贤者之政不幸而无传,其不肖者复幸而得传,盖其意斯与古史之意异矣。夫图治于长久者,虽圣贤为之,且不能仓卒苟简而就,盖必本之人情,而为之法度,然后可使去恶而从善,则纪纲条教必审定而后行,其民之服循渐渍,亦必待久而乃淳固而不变。今之为吏,三岁而代者固已迟之矣,使皆知礼义自其始至即皇皇然图所施设,则教令未熟,民情未孚,而吏书已至矣。倘后之人所志不同,复有甚者,欲新己之政而尽去其旧,则其迹固已无余,而况因循不职者乎?夫以易息之政,而又无以托其传,则宜其去皆未几,而善恶无闻焉。故闻古史之善而不可得,则因今有书前政之名氏以为记者尚近古;第其先后而记之,俾民观其名而不忘其政,后之人得从而质其是非,以为师戒云尔。

子曰:兵以正为本。动众以毒天下而不以正,****不从而怨敌生,乱亡之道也,是以圣王重焉。东征西怨,义正故也。子曰:行师之道,以号令节制。行师无法,幸而不败耳胜者时有之矣,圣人之所戒也。

青苗之法初行,明道时居言职,言于上曰:明者见于未形,智者防于未乱。安危之本在人情,治乱之机系事始。众心睽乖,则有言不信矣。万邦协和,则所为必成矣。今条例司劾不行之官,驳老成之奏,乃举一偏而尽阻公议,因小事而先动众心,难乎其能济矣。

子曰:唐朝政事付之尚书省,近乎六官之制,第法不具尔。宇文周官名度数,小有可观者也。隋文之法无不善者而多以臆决,故不足以持久。

或问:“孔子何讥大阅?”曰:“为国者武备不可废,则农隙而讲肄焉,有时有制,保国守民之道也。鲁之秋八月,则夏六月也,盛夏阅兵,妨农害人,其失政甚矣。有警而为之无及也;无事而为之,妄动也;是以圣人不与。”

子曰:居今之世,则当安今之法令;治今之世,则当酌古以处时。制度必一切更张而可为也,亦何义乎子曰:后汉名节之风既成,未必皆自得也,然一变可至于道矣。

子谓子厚曰:“洛之俗难化于秦之俗。”子厚曰:“秦之士俗尤厚,亦和叔启之有力焉。今而用礼渐成风化矣。”子曰:“由其气质之劲,勇于行也。”子厚曰:“亦自吾规矩不迫也。”

子曰:先王以仁义得天下而教化之,后世以智力取天下而纠持之,古今之所以相绝者远矣。

子曰:“三代而后,有圣王者作,必四三王而立制矣。”或曰:“夫子云三重既备,人事尽矣,而可四乎?”子曰:“三王之治以宜乎今之世,则四王之道也。若夫建亥为正,则事之悖缪者也。”

子曰:五帝公天下,故与贤;三王家天下,故与子。论善之尽,则公而与贤,不易之道也。然贤人难得,而争夺兴焉故与子以定万世,是亦至公之法也。

同类推荐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手段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并影响到内容生产、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那么,新媒体包括哪些形念?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对传媒产业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如何与传统媒体嫁接融介?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本书内容既包括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媒体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等。重点对新媒体传播特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常用设备操作等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传媒领域中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本书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具有的新特征,国际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阐述了在以博客、微博、网络电视、IPTV、手机短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手段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的环境下,国际传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参与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国际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同时对国内外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予以剖析,对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传播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与建议。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热门推荐
  • 温柔的淡定

    温柔的淡定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暗恋之整容女神

    暗恋之整容女神

    爱了你那么多年,终于闪耀着重归。再次相遇我们都变了,却又没变…还没等自己美男到手却被拉入一场阴谋…自己的保镖兼管家摇身一变变成了恶魔…暗恋多年的牵挂之人竟是一切罪孽的源头…自己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却又成为这场阴谋的中心…三人的命运注定纠缠,明天会怎样谁也猜不到…
  • 都市之透视兵王

    都市之透视兵王

    厌倦杀戮的兵王阳峰,重回都市,想过平凡人的生活。但是,他这样的人,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注定平凡不了。无非是换个地方,开始新的传奇。
  • 剑挑生死

    剑挑生死

    李白:“此书确实很好,老夫几千年来难得一见。”如来:“本佛觉得此书应当大火!”孙悟空:“俺老孙喜欢这本书,没有理由。”众大神:“我们都喜欢这本书!不看,你瞎了眼!!!!”苏良:“呵呵,我就是主角,你们如此夸我,不好意思……话说,看过了不收藏的,上面说话的人都回去找你们的……”
  • 天工权杖

    天工权杖

    天工权杖六大能力:复制,提取,建造,幻想,造物,创世
  • 契书千城:忆一契

    契书千城:忆一契

    人界凤阳城东街,有一家奇怪的当铺,名字叫做——“忆”推开雕花大门,柜台前,总有一白发男子静静等着客人上门,一袭白衣纤尘不染,无人知晓他的名字,人们为他取名白忆。一首锦鲤眷一曲红衣舞一把魔王剑一幅画中仙一根幻颜簪…………………………十二段传奇,各种爱恨离愁无论神,仙,魔,妖,鬼,人,都逃不开世俗的牵绊无数种故事皆有缘,是否可以强求出结果?“若能换你生还,我愿倾尽一切”——白忆
  • 此情如初,故人未黎

    此情如初,故人未黎

    记者:请问季总第一次见到沈医生什么感觉?季黎:灭了她!记者:请问季总第二次见到沈医生什么感觉?季黎:睡了她!!记者:请问沈医生第一次见到季总是什么感觉?沈初:他肾不好!记者:请问您现在有什么想对季总说的?沈初:我错了,老公,我错了还不行么~一出意外,让她从锦衣玉食的沈家大小姐,沦为名不见经传的泌尿科女医生。一招绯闻,让她鲤鱼跃龙门风光大嫁。从此,他对她的轻宠诱爱,举世无双。等到食髓知味,方知……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终有一天,他走到她面前,四目相对之时,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相遇,而是归来……
  • 杀生煞剑

    杀生煞剑

    一剑血光三万里,道不尽人世落寞;天不公,地不仁,问众生为何奉天,吾定要为人族,杀出一个朗朗乾坤。
  • 中国式人际关系

    中国式人际关系

    为什么你才华横溢却总是不得成?为什么能力不如你的人却左右逢源、春风得意?你是否想过你在人际关系中出了什么问题?系是为人处世得以进退自如的根本,本书针对中国人的生活传统、思想模式和生活模式,阐述百姓身边的关系学,教给你圆处世的技巧和睿智生存的哲学。
  • 罪爱:江都往事

    罪爱:江都往事

    莫无言出狱后本想忍气吞声的活下去,可是早在3年前当他卷入了两大名门家族的斗争漩涡中,就已经注定了不可能独身其外,为了洗脱自己的冤屈和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莫无言决定反抗到底,揭穿官场阴暗面,勇斗豪门,智都恶霸,力抗黑暗势力,开创自己的伟业,最终收获自己的事业和爱情。浮上烟华,江都罪爱。只为伊人,倾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