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7400000003

第3章 知识的来源和认识过程

人们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是从哪里来的?是先天所固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老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是先天所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这一切都是后天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二程是属于前者而不是后者。

首先,二程把“知”分为“真知”和“常知”。他们说:“真知和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然未尝真知,真知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是说人们的认识有来自亲自经历的“真知”,也有来自间接得来的“常知”,并且有“真知”认识深刻,“常知”体会肤浅的意思。这里所说的“真知”和“常知”实际上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获得的,都属于“闻见之知”的范畴。这种见解,应该说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二程的真实意图决不是强调尽人皆知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而是在“故”字之后作文章:“故人知不善而犹不善,是亦未尝真知”。他们企图用“虎伤人”这个妇孺皆知的“真知”引发出抽象的“善”也是“真知”,从而把生活经验和抽象的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混为一谈,其目的在于说明封建伦理道德也是“真知”,要人们恪守不违。在逻辑上偷换概念,这是包括二程在内的唯心主义者迷惑人的通用的思维方式。

其次,二程把“知”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并指出前者来自后天,后者为先天所固有程颐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文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情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这里的“闻见之知”,就是前面所说的“真知”和“常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知,它是人们的耳、目、口、鼻、肤等感觉器官作用于外界客观事物即“物交物”而产生的。例如神农作《本草》,就是通过视、色、嗅、味,作药治病,认识到各种药性的。所谓“德性之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孟子所说的“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这是一种与生俱来、超感官的神秘主义的知识。前一种说法,承认“知”来自后天的生活经验,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后一种说法,认为“知”是与生俱生的,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尽管二程主张有“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但从其思想和言论来看,他们轻闻见而重德性。二程之所以轻闻见,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视、听觉由于受“气”的限制,不能认识较远时空所存在的事物。

他们说:“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无远近”。例如,用肉眼就不能测定天体之大小:“今人所定天体,只是且以眼定,视所极处不见,遂以为尽。然向曾有于海上见南极下有大星十,则今所见天体盖未定”。二程之所以重德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德性之知来自思维器官“心”,而心具有非凡的“顿悟”、“感通”能力,不受任何限制,用他们的话说叫“心无远近”或“心无限量”。“千里之远,数千岁之日,其所动静起居,随若亡矣。然时而思之,则千里之远在于目前,数千岁之久,无异数日之近,人之性则亦大矣”“在此而梦彼,心感通也;已死而梦见,理感通也。明乎感通,则何远近死生今古之别哉?”所以他们称赞说:“德性谓天赋天资,才之美者也”。但是,二程所说的“心无远近”、“心无限量”决不是如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指人的思维可以超越时空去认识事物,而是指“知者吾之所固有”,“人心莫不有知”。既然知为人心所本来就有,所以“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天下无性外之物”,便是其必然的逻辑结论。因此,发挥感觉器官的闻见作用,也就毫无实际意义了。所以,二程一再强调“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程颢、程颐关于闻见有限度和思维无远近的见解,在理论思维上有一定的深度,孤立地看似乎不无道理。但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来看,显然是形而上学的。二程所说的“闻见之知”,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即“心”或“思”指思维活动,属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是认识的第二阶段。没有前者就不可能发展到后者;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事实上,闻见离不开思,思也离不开闻见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二程把两者截然分开,看不到其间的必然联系,这样,二程最终便把人的认识活动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割裂开来,从而使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分了家。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可以脱离开物质基础,这样他走入唯心主义的死胡同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再次,二程认为“死者不可谓有知,不可谓无知”为什么人死后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对此二程并没有直接解释,但在《二程集》中也不是没有蛛丝蚂迹可寻。他们在批判佛教要求人们“清静”到“形似槁木,心如死灰”时指出:“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必欲为槁木死灰,除是死也”。又说:“物生则气聚,死则散而归尽。有声则须是口,既触则须是身。其质既坏,又安得有此?乃知无此理,便不可信”。这是说,人死之后,其口、身等感觉器官都“坏”了,因而也就无法感知了;而“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与人的死活毫无关系。所以人死之后,既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尽管二程的理论注意了自圆其说,然而却最终把人的心理活动与人体分离开来。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游离于人体之外,而飘乎于茫茫宇宙之中,实质上这是灵魂不死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关于认识过程,二程说:“莫先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在这里,他们提出了诚意——格物穷理——致知的认识过程或次序。

所谓诚意,实际是为学的态度和心理状态问题。二程说的“真近诚”,“无妄之谓诚”,“思无邪,诚也”,等等,都是对诚意的解释或说明。一个为学之人,如果具备了真实、无邪、不虚滑的精神状态和品质,怀着到神庙佛殿祈祷时的心境和虔诚,那他在为学的过程中就能够专心主一,排除一切干扰和拖累,从而达到进学致知的目的。所以程颐说:“学者不可以不诚”。

所谓格物穷理。什么是格物?二程说:“格,至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也”。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接触外界事物,认识事物之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二程明确表示,他们一生致力于研究的是“圣人遗书”,而不是自然技艺。程颐说过:“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得而用之。甲胄之士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却如此闲过了日月,即是天地间一蠹也。功泽又不及民,别事又做不得,唯有补辑圣人遗书,庶几有补耳”。这是说,农工兵之事他不愿做,也“做不得”,但他又不愿做一个混日子的虫,于是只好钻在故纸堆中,做些“由经穷理”的工作,来发挥自己的优势。事实上,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宋代,二程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十分贫乏的。例如,他们在解释天地动静之理时,认为“天园则须转,地方则须安静”;在谈到日月时则说:“日月之在天,犹人之有旦,目无背见,日月无背照也”,且认为日月的高度是相同的;在谈到霜与露之不同时则说:“霜,金气也;露,星月之气;露结为霜,非也”;还认为陨石种于气;螟蛉化为蜾蠃,等等。这些说法,显然缺乏科学根据。二程对物质世界缺乏常识性的了解,是自然科学的时代落伍者;其次二程清晰地亮明,他们的格物穷理不是研究外部物质世界及其规律。

他们说,“知者吾之所固有”,所以“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更何况他们所说的“物”并非物质世界,而是“物则事也”,主要指封建的纲常伦理等“事”;他们所说的“理”,既有泛指一般的道理,但更多的是指“天理”或“天道”。二程还说过穷理是多方面的,“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迎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这里所说,尽管所格之物不少,但却没有自然之物,全是意识形态之事;所穷之理虽众,但都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以“天理”为准则去判断是非善恶。

二程说,尽管知识为人心所固有,但人不能直接认识心中之知必须通过格物的途径或手段,才能达到自我认识。究竟怎样自我认识心中之知呢?这就是格物的过程了。二程说,格物是“物来则知起”,只要“意诚不动”,则“物各付物,不役其知”,“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那种想只格一物便能通众理的想法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格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心不主定”,“揽他事”,那就“不能使物各付物”,“则是役于物”。役于物,则“天理灭”,因而也就不能“致知”了。二程的格物过程,不是要人们去一次次地接受新信息和丰富、积累知识,而是要人们把心即思维投归到永恒不动的“理”的本体之中,然后用“理”去“照”外界一件件事,从而进入理、物、我合一的奇妙境界。所以,二程的格物穷理不是通过接触外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唯物过程,而是在内心修养上下功夫,从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天下物皆可以理照”的唯心主义的直觉领悟过程。

所谓致知,就是致力于求知,包括求得认识、获取知识两层意思。

在这里,二程说的不是一般的认识,也不是一般的知识。他们说“若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智识明,则力量自进”。这里说的认识是深化为“智识”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这里所说的知识是物化了的知识,即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有“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杨时说的致知只有求得认识这一层意思。他说:“致知所以明善也”。他认为致知就是认识人性是善的。所以他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于致知”。

以上就是二程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当然,在二程看来,光有认识即“致知”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认识转化为行为,落实到“行事动容周旋”之中。所以,二程反复指出:“以识为本,行次之”,“须是识在所行之先”,“故人力行,先须要知”,等等。但是,有的论者把二程这一主张斥为颠倒了知行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在这里,二程并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而是讲的学者学知识的目的,讲的知识转化为行为的问题。

二程之所以强调“识为本”、“知为先”,乃是因为他们认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程颐说:“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往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又如要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上行乐,学者必须先识五伦道之大本,“须是知得了方能乐得”。可见“知为先”即提高认识,对人生行为的自觉是何等重要。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认识,就会在人生运行轨迹中出现“曲线”:“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者出,被将流宕而不知反”。“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二程这种以识为本,知是为了行的主张,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这正如“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

同类推荐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酷短信之祝福满堂

    酷短信之祝福满堂

    这是一套最新、最酷、最炫的沟通手册。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幽默逗闷的搞笑专家、情意绵绵的爱情攻略,温馨感人的祝福满堂,随时随地幽默搞笑,时时处处富有哲理。轻点拇指,传递无限情谊吧!
  •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本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多样性、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履行与国内立法等。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战地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战地记者同样也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热门推荐
  •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经典小故事,人生大道理。做人做事的学问,修身养性的智慧,听1小时的大道理,不如看1分钟的小故事。也许一次回眸,就诠释了生命的决绝与伟大;也许一个微笑,就证明了感动与真诚的存在;也许一抹阳光,就彰显着生活与自由的精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些博大精深的内涵往往孕育在最简单、最常见的事物中。真正有智慧的人能从小细节中看到大景观。从小事件上总结出真智董,从小故事里悟出深道理。
  • 望天京

    望天京

    天京是传说中的一座城,只有上天选定的人才有可能踏进它的城门。城里有宫殿、有金钟、有权杖。城里有妖兽、有宝藏、有利剑。但让整个世界仰望的,是城里有一扇门,有一把锁。传说,那里通向美丽的新世界。
  • 圣域天殇录

    圣域天殇录

    《创世纪》记载,上帝为净化人世,以洪水毁灭世界,唯诺亚方舟载一线生机。如今,世界末日传言日起,神秘组织以“诺亚方舟”为名欲图救世,一时间风波四起。昔年纵横四海剿灭邪教的“天殇军”少帅布局天下与神秘组织抗衡,其间恩怨情仇,兄弟红颜最终是否能再铸“天殇”辉煌?神秘组织是正是邪?天下大势是分是合?是悲情英雄?还是笑傲山河?铁血!柔情!激斗!暗战!让我们共同关注末世纪风云变幻的强者之争!PS:本故事发生在类似地球的平行空间,与任何组织及个人均无关系,如有雷同绝对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 苦涩青春之夏

    苦涩青春之夏

    我们,都不是三年前的我们了,希望。你不再是三年前那个热血的少年了,现在的你,沉稳。我也不再是三年前那个脆弱的少女了,现在的我,可以一个人面对风浪。可是,只要一遇到你的事,所有的坚强就消失的一干二净了,这辈子都要栽倒你手里了呢。我们之间距离,变远了。但是希望,我会努力追上你,用尽我全身的力气。我要告诉你,我从未停止过思念你。
  • 冥妻,上仙有请

    冥妻,上仙有请

    扔骰子,扔出一点就可以去九重天上当战神--重华的奴仆!!!感情这重华上仙是不是活了十几万年?活得太无聊了?居然用这样的方法选奴仆,而且还指定要地府的鬼魂。虽然这方法不靠谱,对地府鬼魂来说可是一介好事。成了他的仙奴,就可以脱离鬼籍一跃成仙。身为地府万年钉子户的花无芽,对于此事一点都不在乎。她在冥界活了三万年,还打算再活千万个三万年,可谁能告诉她,她怎么就那么倒霉?地府千万个鬼魂都扔不出个一,怎么她一扔就出一了?而这个传说中的战神上仙,性格孤僻,为人还腹黑。闲暇时,还以捉弄人为乐。————————情景1:重华上仙蹙起眉头,问:“无芽,我厉害吗?”花无芽一头冷汗,答:“您是天界第一战神,谁还比您厉害?”重华再问:“那我聪明吗?”花无芽继续答:“您当然聪明,不然您怎么会率领天界众天将?”重华继续问:“像我这么聪明的人,性格会孤僻吗?”“怎么会?上仙您能说会道,幽默至极。还会调戏良家小鬼,怎么会孤僻?”重华点点头,说:“那说我性格孤僻的人,想必是羡慕我妙嘴生花,仙见仙爱,鬼见鬼追。”花无芽冷汗无语。情景2:骰子气呼呼地跳到重华上仙面前说:“花花是我的,她自己都答应要嫁给我了。”重华上仙伸出修长的手指弹开骰子,摇摇头说:“无芽真是笨,怎么可以这般就断送自己的“幸”福?我该去“好好劝劝”她才行。”——-于是,可怜的小鬼奴在腹黑上仙名为好意的条件下各种被压迫,打压。
  • 妖孽蛋生

    妖孽蛋生

    幽火是个孤儿,性子淡漠孤僻,对什么都不甚在意,就连她出车祸死了,灵魂被拽进空间裂缝也没能让她淡漠的心泛起一丝波澜。就在她以为自己会在空间夹缝中一直游荡直至消散时,一颗半人高的巨蛋突然撞来,就这样,幽火在被车撞死了身体之后,又被巨蛋撞碎了灵魂。不过这都无所谓了,左右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存在。但,出乎意料的,她竟然再次醒来……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遇到某个霸道的男人时,幽火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 唯有雨知

    唯有雨知

    六月梅子黄时雨的伤感爱情,请珍惜眼前人。
  • 栀子花重新绽放

    栀子花重新绽放

    有名的铧洋中学是多少人心中梦寐以求的高级学府,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暗中的玄机,本来每件事都是那么合理有条,栀子的生活无拘无束,但是因为艾莉嘉,晨希,斯斯和叶樊四人的出现,算是彻底打乱了栀子平静的生活。转学而来的艾莉嘉怀着嫉妒和恨来接近栀子,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栀子,又该怎样面对?不知隐藏多少心机的艾莉嘉,又将与她口中的“表妹”擦出怎样的火花,而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又是谁?你们相信人换皮吗?更多精彩内容等待着你们的探险!
  • 妖媚公主被俘虏

    妖媚公主被俘虏

    三名少女从英国重回中国,又因父母的原因重回校园,却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道。当萌系正太遇见同系萝莉,是两眼相看还是一见钟情?当冰山撞上调皮丫头,会擦出怎样的激烈火花?当贴心殿下遇上温柔公主,最后会是幸福一生还是?少年与少女在种种误会和一系列的挫折与困难之后,她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一起看少年和少女如何守卫美丽的爱情。敬请期待!!
  • Sir Dominick Ferrand

    Sir Dominick Ferra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