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2500000006

第6章 南宋中期的学术繁荣(2)

第一,对“太极”的不同理解。朱熹认为“无极”是“太极”的形容,借“无极”以说明“理”的无形,“无极而太极”即为“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谓‘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同上)经朱熹的这番解释,“太极”(即“理”)就成了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最高抽象了。陆九渊则认为“太极”即“理”,毋需用“无极”来形容。他说:“盖‘极’者,‘中’也,言‘无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

(《象山全集》卷二《与朱元晦》之一)认为朱熹“无极而太极”之论乃“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完全是多余的。(同上,《与朱元晦》

之二)

第二,对“阴阳”的不同理解。陆九渊以“无极”为多余,同他反对把“理气”,“道器”等关系分为形而上,形而下的关系是相联系的。

他说:“《易》之《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同上)这就把“阴阳”与“太极”都看成是形而上之“道”。这个批评动摇了朱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朱熹写信辩解说:

至于《大传》既日“形而上者谓之道”矣,而又日“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而一阳者,乃道体之所为也。故语道体之至极,则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虽有二名,初无两体。(《答陆子静》,《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这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不是说“阴阳”是“道”,是形而上,而是“所以阴阳”者,是“道体”所为。在这里,朱熹坚持了“道”(“太极”)为形而上,“阴阳”(“气”,“器”)为形而下的观点。

朱陆之所以有此分歧,是由于陆九渊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关于宇宙形成的思想,没有“气”的范畴,因此他不能把“阴阳”理解为“气”的表现,而只能是“道”的表现;而朱熹则有比较完备的宇宙形成思想,其中“气”为一个环节,他认为“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同上,卷五十八)“阴阳,气也,五行,阴阳七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由“理”(“太极”,“道”)派生出“气”,再由“气”组成事物,所以,他把“阴阳”理解为“形而下之器”。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就有形而上的“理”(“道”

世界和形而下的“气”(“器”)世界的区分。陆九渊认为,朱熹的弊病就在于把“道”与“器”,“理”与“气”对立起来,而他认为“道”与“器”,“理”与“气”是统一的,都是形而上者,它们都统一于“心”的世界。陆九渊对朱熹的批评,确实揭露了道学客观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但他用“心即理”的观点来统一这个矛盾,以“心”为万物的本原,又使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陷入了新的矛盾。陆九渊对朱熹的批评,对其形而上,形而下二元化倾向的揭露,确实动摇了道学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243页)陆既揭露了朱在道器,理气关系上所陷入的矛盾,而陆本身又无法解决这个矛盾,那末,“道在器中”,“道不离物”的唯物主义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必然出路。这就是永嘉学派所做的工作。

王霸义利之辩-朱陈历史观之争。从淳熙十一年(公元年)开始,陈亮和朱熹之间开展了一场关于王霸和义利问题的争论。

朱熹以天理人欲论历史,又与其“道统”说联系起来,认为夏商周三代之帝王能承接“尧舜禹相传之密旨”,所以“惟有天理而无人欲”

(《寄陈同甫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三代以后,天理失传,汉唐之君“无一念不出于人欲”,历史走向黑暗,“汉唐之君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同上),其所行只是霸道,而不是王道;“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同上)。朱熹此论,就把历史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段。对这种割断历史的观点,陈亮明确表示反对。他在给朱熹的信中说:“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长。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藩,而道何以常存乎”

(《又甲辰秋书》,《陈亮集》卷二十八)他认为,刘邦,李世民的事功,“其德义真足以君天下”,因而“未有异于汤武也”(同上,卷三),与三代的王道可以相接。他说:“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又甲辰秋书》,同上,卷二十八);而王道中也夹杂着霸道,如行王道的三代也有征伐和谋位,如“禹,启始以天下为一家而自我之。有扈氏不以为是也,启大战而后胜之。汤放桀于南巢而为商,武王伐纣取之而为周。武庚挟管,蔡之隙,求复故业,周公违众议举兵而后胜之。”(《又乙已春书》之一,同上)可见王道正是通过霸道来实现的。

后来的王霸纷争,是从三代的王道而来的。行霸道时,也并非没有仁政,如管仲助齐争霸,也是王道的需要,孔子还称“如其仁,如其仁”。

所以霸道本于王道,王霸并用。

朱陈由王霸之争进而涉及义利问题。朱熹认为,三代的王道内本天理,而汉唐的霸道,“心乃利欲之心,迹乃利欲之迹”;因此在朱颂王道,斥霸道时,必然崇义继利,义利不两立。陈亮认为,义要体现在利上。他所说的利,并非一己私利,而是泛指“生民之利”。利和功一样,也是三代圣人所讲求的。他说:“秘书以为三代以前都无利欲,都无要富贵底人。今《诗》《书》载得如此净洁,只此是正大本子。

亮以为才有人心便有许多不净洁。‘革’道止于革面,亦有不尽概圣人之心者。圣贤建立于前,后嗣承庇于后,又经孔子一洗,故得如此净洁。”(《又乙已秋书》,同上)这里说的利欲,是本于人心,是“生民”的自然需要。而后世儒者所读的经典,是经过“孔子一洗”,从而把三代讲求生民的利欲洗净了,从而使义理与利欲对立了起来。针对朱熹所说的汉唐“无一念不出于人欲”的观点,陈亮认为,应当“大其眼以观之,平其心以参酌之”,“于驳杂中有以得其真心故也。波流进,利欲万端,宛转于其中而能察其真心之所在者”(《又乙已春书》之二,同上);从汉高祖,唐太宗的“真心”看,“无一念不在斯民”,因此,体现了三代的义理。因此,义理就在利欲中,利体现了义,人欲体现了天理。所以陈亮认为:“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入欲可以并行。”(《又丙午秋书》,同上)

朱陈王霸义利之辩,最后归之于在现实社会中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做人之争。朱熹要求陈亮“继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同上)“奉告老兄,且莫相撺掇,留闲汉在山里咬菜根,与人无相干涉,了却几卷残书,与村秀才子寻数墨,亦是一事”(同上)。对这种“独善其身”,以“醇儒自律”的成人之道,陈亮很不以为然。陈亮认为,儒者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天下国家大事,做“大有为”的“英雄豪杰”,以恢复为终身大业,“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陈亮集》卷一),是为今日“陈国家立国之本末而开大有为之略,论天下形势之消长而决大有力之机”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同上)。他在给朱高的信中说: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止,啐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又甲辰秋书》,同上,二十八)陈亮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表明了他对天下国家大事的积极态度和忧国忧民的心胸;而朱熹的为人处世之道,表明了他对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失去信心,退而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态度比较消极。

朱陈之间王霸义利之辩历时数年,往返书信十余封,各自阐述观点,但终于未能取得一致看法。如叶适所说:“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龙川文集序》,《水心文集》卷十二以上所述,只是当时几个最着名的争论,其他的争论还有,如朱陆之间围绕《王荆公祠堂记》而进行的关于王安石和熙宁新法的争论,朱熹和陈傅良之间的争论等,不一一介绍了。这些争论,无疑有助于各派学术的深入发展,也是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3.书院盛行

南宋的诸多思想家,同时也是教育家。他们聚徒讲学,从者甚众,各派的学术思想从而得到广泛传播。而聚徒讲学的场所,主要是各地的书院。因此,在南宋书院盛极一时。这些书院,是大学和州,县学的官学系统以外由私人办的(个别书院是民办官助的)。当时有名的书院,有如下一些。岳麓书院。位于荆湖南路潭州(今长沙湘江西岸之岳麓山。前身为唐代僧人讲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书院。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匾额。

南宋初金兵南侵,毁于兵火。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聘请张斌主持教事,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各路,人数达千人之众,为岳麓书院史上前所未有。

岳麓书院因而成为道学湖湘学派的活动基地。湖湘学派的着名学者彭龟年,吴猎,赵方等,都曾就学于岳麓书院,为张栻之高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从福建崇安千里跋涉至潭州,访张栻于岳麓书院,研讨道学之义理,史称岳麓朱张会讲。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兴学岳麓,为书院聘请读书职事,学录,重订学规,亲自执教,督课,乃至谋画更建书院(更建完成在朱离任后),使书院再次兴盛。岳麓书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南轩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宋之亡也,岳麓诸生乘城共守。

及破,死者无算。”(《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

“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碑,死者什九。”(同上,《丽泽诸儒学案》)

此外,张栻在潭州建有城南书院,也很有名。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原为唐代文人李渤隐居处。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建“白鹿洞国庠”,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改称书院。与岳麓,石鼓,应天(睢阳)并称四大书院。就学者常数十百人。后渐衰落。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重加修茸,疏请敕额赐书,为订学规,陆续添置学田,从学者日众。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学规),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并附一长跋,以“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为学之根本。后儒讲学,以此为准则。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二月,陆九渊访朱熹。朱与陆俱至白鹿洞书院,请升讲席,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朱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瘤之病,请陆九渊书讲义于简而受藏之。这也是当时讲学的一件大事。

石鼓书院。位于荆湖南路衡州(今湖南衡阳)石鼓山。始建于唐李宽。北宋至道年间,赐“石鼓书院”敕额。景佑三年(公元年),州县兴学,书院遂废。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知衡州潘时因旧址复建,其后宋若水等加以扩建,聘永嘉学者戴溪(字肖望)为山长,为置田二千二百多亩,岁收米二百多斜,以为书院经费。

从学者甚众,直至宋末不废。丽泽书院。在婺州(即金华)城中,为吕祖谦,祖俭兄弟讲学之所。有中原文献之传,博四方师友之所讲,兼取融洽。如本郡唐仲友门人傅寅有《禹贡图》,吕祖俭称其“集先儒之大成”,延之丽泽书院,列坐诸生,揭其图,使申言之,诸生不以门户之见耻受教。(《宋元学案》卷六十《说斋学案》)由此可见丽泽书院的教学风格。

要州东阳(今浙江省东阳县)有郭氏大户,郭钦止(张九成门人创石洞书院,钦止从兄良臣,良显创西园书院,良臣子郭溥创南湖书院。三书院聘朱熹,吕祖谦,叶适,薛叔似等着名学者,教授子弟,附近学子从学甚众。东阳另一大户吴文炳,亦创安田书院,先后聘兰溪徐畸,永嘉石天民,金华唐仲友等学者主教事。东阳书院学兴,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东阳旧俗,以气力为雄,带刀束棍裹行道上,失意辄相仇杀;庭讼,视胜者歌舞贺之尔。“兴学后,”用儒学,又知世所尊贵学之上者,其有原本善士,千里外礼致,讬以子弟,不专请乡州先生也。嫁女取一时名人,饰遣具,从夫子所向,不以族姓当对分毫拣择为近呢恩爱也。人急难求假,必随其力以应,未尝控避。其敬贤知义有耻,拔为高明,不见卑陋。“(《郭处士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三)

在当时,朱熹居于福建建阳之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武夷书院,紫阳书院),考亭精舍等处,皆为讲学之所;陆九渊中年后讲学于贵溪象山书院,其弟子杨简,袁燮等讲学于明州(今浙江宁波)之慈湖东山石坡书院;陈傅良讲学于瑞安(今浙江瑞安)城南书院。此外,衙州开化县汪国观于淳熙年间,建书院于包山,初名听雨轩,聘朱熹,吕祖谦等讲学其中,庆元年间宁宗赐名“包山书院”;婺州永康县寿山固厚峰下石洞,朱熹,陈亮,吕祖谦曾讲学于此,时人称“三贤”,后人于此建“五峰书院”。一时书院众多,讲学之风大盛。

同类推荐
  • 北大学生成功学习法

    北大学生成功学习法

    俗话说:“龙生九种,各种有别。”其实人的性格更是千姿百态的。有的人沉静,有的人热 烈;有的人喜欢饶舌,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刚强勇敢,历飞翔艰难而不屈不挠,有的人 则软弱懦怯,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有的人脾气暴躁,点火就着,随时可能和人吵架;有的 人却慢条斯里,火烧眉毛也不着急。诸如此类的差异,都是人们不同性格表现。心理学家认 为,性格是人的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事业 、家庭和健康的质量,尤其是在现代这样迅速、开放、多变的时代潮流中,拥有坚韧、开朗 、豁达等等受人欢迎的性格,无疑会给你的成功之旅助一臂之力,添虎翼雄风。
  • 听任志强怎么说

    听任志强怎么说

    任志强说,收了大量出让金的商品房从来都不是给穷人的。任志强说,自然与经济规律都不会因权力者的偏好而改变。任志强说,公益不是求生的工作而要靠用心去自愿地付出。任志强说,唯有读书并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有时他的话锋利刺耳,让人茅塞顿开;有时他的话诚恳透彻,观点慧眼独具。地产、财税、市场、公益、阅读、人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听听任志强到底怎么说。
  •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本书紧贴国内外形势,围绕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科学、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选择等领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格局,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热门推荐
  • 你若成佛

    你若成佛

    若你是佛祖,我将是你的信徒。一念成佛,一念也成魔。魔一念,佛成,佛一念,魔生。生命的循环往复,一直是在路上,世界也是一个生命,亦不例外。数丈之躯,尺寸之心,渺小又伟大的灵魂,怎么与世界对话~
  • 拯救华娱

    拯救华娱

    电影,银幕被欧美大片充斥音乐,韩流肆虐华夏大地华夏本土娱乐圈,死气沉沉!这就是苏白穿越而来的华夏娱乐圈现状。一个立志成为舞台之王的幕后人,一个可以随口封杀任意明星的娱乐王,一个人,一个时代!书友群:【369829360】
  • 维摩经玄疏

    维摩经玄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百年为欢

    百年为欢

    顾沉雪:我一颗孤心,沉寂百年。寻觅归处,终在途中。沈昊:我们两小无猜,共榷未来。却浑浑噩噩,早已天涯陌路。何茜(xi):他风华正茂,却困于生死。我们相依十载,他却黄泉孤鬼。刘教授:放弃你拥有的一切,方可获得自由。既然回不去,那就向前看。人们可以逃避一切,却永远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定数。
  • 倾世宠妃:因缘劫

    倾世宠妃:因缘劫

    她是天界掌管百花的仙子,他是掌管天下六界的天帝。他们从小一同长大,青梅竹马,约定今生。可是,因为阴谋他忘记了关于她的一切。她是河边弃女却生的一副绝世容貌,他只是人间将军,却掌管皇帝的生杀大权。一次偶然的英雄救美,为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娇俏的农家女,过着物质贫穷却精神富足的生活。他是百年药宗的继承人,因为某人错点鸳鸯谱的误会,让他们结识。缘起缘灭,她的姻缘到底该何去何从,是霸道桀骜的他,是俊美傲娇的他,还是温润美好的他?
  • 倾舞亦倾天下

    倾舞亦倾天下

    叶倾舞,医学界鬼才一枚,医毒双攻却不为人知;一次感情失利阴差阳错穿越到凌天大陆;据说,是使命?是重生?既然重生,那就顺其自然来完成所谓的使命吧!欺负她?亲,你想多了吧?看一代鬼才如何玩转修灵天下?成为女王!
  • 斗罗大陆之明月降世

    斗罗大陆之明月降世

    一位名叫韩秦的大学生意外穿越到斗罗大陆的时代,做了当时天斗帝国君王的儿子,他的一生将会是如何呢?
  • 新的纪元

    新的纪元

    一部关于人族历史的非纪实类幻想小说。仅供参考
  • 羿战天下

    羿战天下

    一狙战天下,却意外穿越成废材。异界大陆修仙炼道无所不能,实力才是王道!狙神重生,誓要在异界大陆成帝王!
  • 那一年的离开与最后的重逢

    那一年的离开与最后的重逢

    此书已作废!此书已作废!此书已作废!此书已作废!此书已作废!此书已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