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1100000011

第11章 隋唐五代时期(1)

隋文帝教子不洵私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西晋灭亡以来中国又一次的统一,使北方重启汉化,南方经济发展,使隋朝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隋文帝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有趣故事不是人人都知道。

隋文帝有五个儿子。秦孝王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倚仗父亲的权势,目无法纪,经常违反国家规定的制度,还放债取息,使得一般官吏和老百姓深受其害。但他官大气壮,谁也不敢得罪他。

杨俊还在外面胡作非为,他的妃子崔氏非常生气,恼怒之下把毒药放在瓜中,让杨俊吃。杨俊吃瓜中毒得了病。隋文帝听说了此事,立即下令把他召回京城,撤消了他的一切官职,并责罚他只许待在京城自己的府中,不准跨出府门一步。

左武卫将军刘升替杨俊求情说:

“秦孝王除了利用官物营建宫室以外,没有其他的过错,我认为可以原谅他。”

隋文帝说:“谁也不许触犯法律!

皇子也不能例外。”左将军还想再为杨俊求情,但是看到隋文帝很生气的样子,便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大将军杨素出来打圆场说:“秦孝王所犯的过错,不应该受到这样严厉的处分。请陛下宽宏大量,原谅他一次吧!”

隋文帝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更是一国之主!如果按照你们的意思去办,是不是要另外为皇子们制定一个特别的法律?周公当年能不顾情面,杀掉发动叛乱的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我虽然远远不如周公,但我也不能做出违背法律的事情!”

隋文帝没有同意刘升和杨素的请求,依法惩处了儿子杨俊,为臣民做出了榜样,不久后,秦孝王杨俊在狱中去世。隋文帝听说后哭了,命令把杨俊生前所制作的奢侈华丽的物品全部烧掉,王府内的僚佐们请求为杨俊立碑,隋文帝说:“要是追求名节,一卷史书就足够了,何必用碑记载呢?如果子孙们不能保持家业,所立的碑岂不是白白给人家做镇石了吗?”

郑母教子成“清吏”

郑善果是隋唐时郑州荥泽(今河南郑州市惠济区)人,历任隋沂州刺史、鲁郡太守、礼部、刑部尚书。他的母亲崔氏贤明,常于阁内听其理事,当理则悦,不当则责愧儿子,所以郑善果励己为清吏。

郑善果的母亲崔氏13岁时就嫁给了他的父亲郑诚,崔氏温柔贤明,节操出众,博涉书史,通晓古今,几年后郑善果出生。20岁那年,郑诚以身殉国,她便年轻守寡,养育儿子郑善果长大成人。

郑善果幼年时袭承父亲的爵位,十几岁时就官授沂州刺史等职。母亲觉得郑善果年幼资浅,每逢他处理地方政事,总要在屏风后察听,但凡郑善果剖析判断合理,母亲便十分高兴,回房时,让郑善果坐下,与他说说笑笑,并说一些勉励的话。如果郑善果办事欠公允,或无故焦躁发火,母亲便会十分生气,蒙被哭泣,终日不吃不喝。碰到这种情况,郑善果就跪伏在床前,听从母亲的教诲。

崔氏不仅经常教导郑善果为官清廉、戒骄戒躁,而且身体力行,一直坚持自己纺纱织布直至深夜,给儿子做出榜样。郑善果曾经劝母亲:“儿子高官厚禄,母亲何必一直如此操劳?”

母亲回答说:“你的俸禄,是朝廷报答你父亲以身殉国的,应当照顾到本族全家老小,我为人妻的怎能独占其利而自以为富贵呢?况且纺纱织布,是我作为一个妇人的本分。如果这起码的劳动都丢弃了,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骄逸的人。我虽不懂礼,但在这方面我是决不会败坏自己名声的。”

由于母亲教子有方,郑善果为官清正公允,被世人称为“清吏”,并经朝廷考核为天下“清廉之最”。

唐太宗教子多管齐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是位武将,即位为帝后,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在家庭教育上,李世民对诸子教育培养可谓费尽心力。他为诸子千挑万选良师,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他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实践能力,注重教学方法,善于从书本中、实际生活中启发教育孩子。

在生活和处理政务时,李世民深刻认识到,对后代的教育是一桩百年大计,所以时时处处都注意对儿子们进行思想教育。他害怕儿子们因养尊处优,不了解社会,所以十分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唐太宗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唐太宗选择了有名望的学者当老师之外,还注意随时随地启发儿子们的思想认识。他同儿子们一起吃饭时,就问:“你们知道饭的来历吗?”儿子们说:“不知道。”唐太宗就说:“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种植出来的,只有不误农时,让老百姓高高兴兴种好地你们才会永远有饭吃。”

看见儿子们练骑马,就问:“你们对马了解吗?”儿子们说:“不了解”。

唐太宗就说:“马是代人出力的牲口,不要让马太累,这样才可以永远有马骑。”

看见儿子们划船,就问:“你们了解船吗?”儿子们说:“不了解”。唐太宗就说:“船好比国君,水好比百姓。

水能载船,也能覆船。你们将来当国君,要牢记这个道理!”

看见儿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就问:“你们了解树吗?”儿子们说:

“不了解。”唐太宗就说:“这棵树虽然弯曲,如果认真矫正它,就能长直了。

做国君的,虽然会犯错误,只要虚心接受意见,就会心明眼亮起来。你们都要牢记在心!”

此外,唐太宗还经常用礼仪约束规范诸子。早在贞观七年(633),他就吸取以往教训,产生了使诸子“早有安分,绝觊觎之心”,“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的想法。贞观十一年(638),侍御史马周上疏指出,汉晋以来,不预立名分,以至于灭亡的严重后果,建议“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对此,唐太宗很赞成,并嘉奖了马周。

贞观十六年(643),唐太宗对侍臣说:“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左右大臣各抒己见。褚遂良提出“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此最当今日之急”。对此唐太宗认为他说的非常对,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唐太宗充分认识到教育规范诸子的重要性,并把此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他命人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诸子行为,同时还命人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命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以求劝戒。

唐太宗还教导诸子“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夫为臣子不得不慎”。唐太宗所做的这些努力,无不高瞻远瞩,目的是为了防止诸子争夺皇位而出现的宫廷之争。但是事与愿违,诸子之间的纷争最后还是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立储之争是权利争夺的焦点,是封建制度的一大弊端,非唐太宗的教育所能完全改变的。

尽管如此,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他的这些做法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皇室内部诸子为争夺皇位而产生的相互厮杀。

贞观二十二年(649),唐太宗已病危,在知来日无多时,他亲撰《帝范》12篇,系统的总结自己君临天下的统治经验,颁赐太子李治,作为他即位后效法的榜样。他郑重指出:“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指出“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成在兹焉”。

为了维护唐王朝内部的稳定,为了能使李唐王朝能够延续昌盛,唐太宗在家庭教育方面费尽了心思。唐太宗死后,他的第九子李治即位。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唐高宗虽不如其父英雄伟略,但基本上能够做到守成。

他继承其父事业,还开创了所谓的“永徽之治”。

房玄龄继承了父亲的高风亮节

房玄龄,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南马坊村人),是唐朝时的开国宰相。房玄龄能成为一代名相,和父亲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父亲房彦谦的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簿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虽然他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年时期生父就去世了,15岁过继给叔父,继母去世时,他绝食五日,以示孝心。在家中,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果父辈不吃,他绝不先尝,其孝行名扬乡里。

同时,房彦谦也十分好学上进,7岁时就读过万言书,长大后,还擅长书法艺术。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他深厚的影响。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房彦谦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18岁时,他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簿,并一直任职,40岁时被郡守举荐进京。

史书记载,当房彦谦离职高升之时,地方百姓拦路挽留,并为其立碑颂德。

隋大业几年(613),随从皇帝到辽东,担当了一阵扶余道(今东北地区)监军。后来,因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被迁为泾阳县令,69岁病逝于任上。房彦谦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了同事亲友,以至于史书称其为“家无余财”。他曾经和其子房玄龄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玄龄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导。

他从小就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人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

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才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十一年(638)封梁国公。至十六年(643)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649)病逝。

房玄龄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素俭清白,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任宰相达15年之久,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

房玄龄虽位高权重,但为官谨慎,治家有方,他经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以本家的威望权势欺凌百姓。为此,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时刻用这些家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房玄龄很好地继承丁父亲的这种高风亮节,最后成为了唐朝的重臣,一代名相。

季勋教子谨守持家

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李勋,原姓徐,名世勋,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勋。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勋。

爵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李勋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任,从唐太宗临朝以来,李勋奉令付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老年时还率兵灭掉了一直不服从唐朝的高丽国。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太宗曾说:“李靖、李勋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李勋一生虽经战阵无数,但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后常推功于别人,故而人尽死力。重病后,只服皇帝送来的御药,家里人延请的大夫一律不见。他说:“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能就医人求治。”

李勋事亲极孝,治家严整,“闺门雍睦而严。”为此,唐高宗曾经称赞过他:“事亲孝……”事实也的确如此。武德二年,李勋在获悉窦建德俘获其父李盖时,已经走出包围圈的李勣,“数日,以其父故,还诣建德降。”后来李勣用事实证明这是“假降”,并很快反窦归唐,并取得了唐高祖李渊的理解,但其中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临终之时,李勣忽然让其弟李弼置酒宴乐,堂下子孙满排而立、他对李弼说:“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脑子清醒,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李勣死后,唐高宗称赞他说:“性廉慎,不立产业……”李勣的儿孙辈都是很安分守己的,后来他的孙子李敬业因看不惯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杀唐室宗亲,遂起兵讨伐武则天。从此以后,才致家族败落,但李敬业做的是正义的事,因此后世对其人多有赞语。

李畲之母教子不取不义之财

李畲是唐代的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史载这与其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李畲是一个孝子,母亲所说的话,都严格遵行,从来不敢有违母亲的意愿。《朝野佥载》中记载,有一次,李畲派人把朝廷发给他的禄米送往家中。李畲的母亲仔细查看了送来的禄米,觉得比平时多了一些,就对差役说:“这次的米比往常的要多。多拿俸禄,绝对不可以!”

差役用斛一量,结果多了三石。

李畲的母亲一向教导儿子要守法奉公,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于是,李畲的母亲追问多米的原因,差役如实说:“给御史的大米,按照惯例是不用斛量的。”李母又问,“运送禄米要付多少运费?”差役回答说:“给御史运送禄米,按惯例不收运费。”

听了这两个“按照惯例”的回答,李畲的母亲十分生气。待李畲退朝回来,她怒气冲冲地指责他:“你哪里配做监察御史?”李畲被母亲怒骂,一时摸不着头脑,便连忙跪下请母亲明示。母亲责问他:“送回来的禄米为什么多了三石?为什么不给人家运费?”她还感慨万千地说:“像你这样做官,不该要的要,该给人的不给,国家还能不乱吗?”李畲说自己对这件事一无所知。母亲斥责说:“连这种事都不知道,你还凭什么当监察御史!”

经过母亲的严厉训斥,李畲清楚了自己为官失察的过错。第二天,他上书皇帝请求治罪,恳切地说:“我身为监察御史,做了错事,当罪不罚,下面就会受影响,这样上行下放,如影随形,将会扰乱社稷。”

同类推荐
  • 证因亭

    证因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热读与时评

    热读与时评

    本书分“现象观察”、“新作短评”、“女性写作”、“历史小说”、“西部小说”、“荐语与序言”六个栏目,从宏观扫描和微观考察两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90多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追踪与论评;获过奖的、得好评的和有争议的各类作品,都在认真的观照之中给予了自己的评说;开放的视野怀精到的品评,既有益于读者理解具体作家作品的精妙与独到,也有助于读者了解长篇小说创作长足演进的情形与态势。对于想在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之林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可能起到“长篇小说导读”的作用。
  • 乡村的记忆

    乡村的记忆

    仿佛回忆温暖的往事,融化心头的郁结和焦渴。让人化作随水漂游的树 叶,悠然又悠然,听一路泉水叮咚的天簌之音,惬意间魂归故事。 《乡村的记忆》收录了《乡村的音符》、《老骡》、《城市旁边是乡村 》、《芦苇》、《大烩菜》、《普通话》、《耳朵是用来听音乐的》、《自 己的风景》等散文作品。
  • 北大岁月

    北大岁月

    本书精选来自北大教授、北大学生及北大校园报刊上的美文佳作,书中让你重回到上个世纪上半叶时期的北大,重温这段感人的历史。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
热门推荐
  • 萌萌侵略者

    萌萌侵略者

    萌萌的娇妻萌萌的侵略者。。。萌萌的穿越萌萌的爱
  •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

    林汶奎主编的《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记 录了投资大师巴菲特每年向股东们写的一份投资年报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包括:巴菲特致 股东的信,探讨的主题涵盖管理、投资及评估等,将 从其中提炼出巴菲特精华的投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
  •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一书的出版虽然多“磨”,但我们仍然从心里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是他们从出版角度考虑,使我们三易其稿,将一本200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精炼成了一本40余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这对我们的学术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提高。
  • 混沌至尊

    混沌至尊

    莫名的穿越异世,俯身废材身上。美女呢?功法呢?奇人异事呢?统统都没有,身为废材又偏偏得到绝世功法,看着心花怒放,却让人各种纠结。不在纠结中爆发,就在纠结中灭亡?你是绝世妖孽,你有大运在身如何?怎敌我一颗赤裸裸的至尊无敌之心。看你如何嚣张的起来!
  • 爱别把我抛弃

    爱别把我抛弃

    大四即将毕业的四个女生,在人生分叉的路口,与校园、与家庭、与社会又将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摩擦,是爱还是抛弃?最安全的安全感谁人能给得起?生活会告诉你生活的秘密,命运也会告诉你命运的玩笑。结伴而行的彼此,究竟是过客,还是不得已的错位?那些无言的伤害,谁人能真正懂得?那些青春的疼痛,不过是日积月累的伤痕终于腐蚀了最深处的心灵世界。
  • 大明逍遥录

    大明逍遥录

    抗日名将李如松之死究竟有何猫腻万历四十年的大明京城,究竟隐藏了多少黑手两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究竟是怎样卷入明清鼎革的漩涡之中已经微微倾斜的天平上,在一旁加上两根微不足道的稻草会发生怎样的偏转谍明以伐清,以小而战大尔为大国,而我中华亦不小也!
  • 月岁辉光

    月岁辉光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经历,但是其中值得回忆的却不多,人们大多数的日子是在平淡无奇中度过的,过去的已经不能更改,但是将来却是充满希望的。想的多,不如做的多,认真度过每一分钟,不再让时间随意的浪费和挥霍,这才是充实的人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乡村第一书记”的各种经历,描写了当代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依然存在着正直善良和积极向上,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名利为而活着,平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 末世之冰山萝莉融化中

    末世之冰山萝莉融化中

    传闻白云城主被理事们无限宠溺;传闻岚小主被小主少爷们无限宠溺。【这两个是一样的吧啊摔!!!】传闻岚小主做什么都被同意;传闻逸少有恋妹情结;传闻灵小主和靖少是一对;传闻柔小主和尘少是一对;传闻…………岚小主丢下逸少去探险了…………逸少:你们传八卦!罚云币2000!众人:岚小主快回来!!!在探险的某岚:阿嚏!嗯?我感冒了吗?逸少:想小岚,罚云币1000,让她打喷嚏,罚云币2000!众人:小主少爷们救命啊!四人:阿逸你太仁慈了!众人:岚小主快回来啊!!!五人:再罚5000!众人:嘤嘤嘤…………
  • 一往情深:慕少的书虫小妻

    一往情深:慕少的书虫小妻

    事实证明,一眼万年是真的存在的。“容惜晴,我的温柔只对你一人。”“容惜晴,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你为毛只看见外人了呢?””晴晴,你是我心底的珍珠“。他们之间没有波澜,就这样顺着时光静静地走下去。看我们的慕少是如何一步步拿下小书虫容大小姐,走向妻奴的不归路的!瑾家小七首部创作,1V1无虐,十足的宠文。
  • 妖魅记

    妖魅记

    林遥诞生了……万劫不灭,那就做一个绝世妖孽,踏向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