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0700000012

第12章 婚嫁·丧葬(2)

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世界上的事物概括为天、地、人三类。人虽然是万物的主宰,但在先民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里,天地才是生产生活的承载者,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天地,例如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河水纯净、阳光明媚等,都是天地给我们的恩赐。既然我们得到了天地这么多的恩赐,那么我们在结婚时就应当首先拜天地,以表达对天地的感谢,同时也祈望天地能够保证我们生儿育女能平安健康、干事业能够一帆风顺。

除了天地,父母也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抚育我们长大成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孝亲都极其重视,甚至通过法律条文把孝敬父母规定下来。所以,我们结婚时也要拜父母。

夫妻是建立新家庭的基本要素。要保持家庭和睦,夫妻间就要做到相敬如宾、互敬互爱,因此夫妻对拜也就成了结婚拜堂中的重要一环了。

所以,拜堂中的三拜,包含了新郎、新娘对天、地、人的感谢,是一种朴素而虔诚的思想,值得提倡。

趣味链接:拜天地的习俗

据说,远古时期的女娲刚开始造人时,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因此,后生常常备感孤单寂寞,整天唉声叹气的。

无奈之下,后生只有把他的寂寞向月亮倾诉:“月老啊月老,给我找个知心人吧!如果你能帮我如愿以偿,我世世代代都领你的情!”月亮忽然一闪,传来了一个老人的声音:“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伴。”

这时,只见一个白眉长须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领着一个姑娘飘飘悠悠地来到这位后生的面前,对他说:“我让女娲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过一会儿我就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只留下他们两人在那里四目相对,默默传情。

然后,月老又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出现了。月老说要为他们举行婚礼,他指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你们首先要拜一拜天公和土地。”

007新娘为何要蒙上“红盖头”

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只盖住头顶,用以避风御寒。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要求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广为流行,已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而且新娘的盖头一般都选用红色的。

关于新娘蒙盖头的习俗,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其他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也许,新娘蒙红盖头就是由这演变过来的。

趣味链接:娶新乘花轿的由来

早期,迎娶新娘多是用车,而不是轿子。这是因为,车要比轿子出现得早。

封建社会早期,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

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因为古人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

轿子起源大致从唐朝开始,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这以后,历代帝王都为后妃制造彩舆,而且越来越华丽。

轿子娶亲这个仪式出现在宋代,并渐渐成为民俗。这主要和“亲迎”仪式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有关。例如这时亲迎已改在早晨进行,新郎要披红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轿子也改成鲜艳的花轿。

008新婚之夜闹洞房

闹洞房也称为闹房、闹新房。由于在戏闹过程中主要以新娘为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甚至还称为戏妇。

闹洞房一般安排在新娘过门头天晚上。在这天晚上,众亲友不论男女老少都拥挤在新房里,在新人面前,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要求,闹得小两口面红耳赤、含羞满面。

而闹洞房是如何起源的呢?

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当时的婚礼还很简朴、肃穆,没有大操大办、喧嚷纷闹的场面。到了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所变化,已经不再满足于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而是开始追求喜庆热闹的气氛。也已经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而是开始大操大办,从而使得此时的婚礼开始蒙上了喜庆色彩。

虽然闹洞房从一开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但这种风俗还是流传了下来。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闹洞房是和古代社会的婚娶制度分不开的。古代的男女结合多是父母一手包办,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则能够让他们彼此之间消除陌生感,增进了解,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

第二,闹洞房还能使亲友们团聚在一起,让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闹洞房这种古老的习俗,而且花样繁多。闹洞房除了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

例如,闹洞房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即由新郎领着新娘拜见男方所有的尊长。在拜见过程中每个尊长都会赏给新娘一个红包做见面礼,这被称为“作揖包封”。同时,尊长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够显示家族礼仪有度、尊幼有序。

再如,在我国的中原地区,人们闹洞房时通常要进行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夫唱妇随等活动;在有些地区,闹洞房时还有“撒喜床”的环节,即由嫂嫂抓干果往新人床上撒,这种做法既是一种逗趣,也是为了营造一种热闹氛围,使洞房不再冷清。

趣味链接:“洞房”一词的最初意义

在人们常说的“人生四喜”中就有“洞房花烛夜”这一喜,其中的“洞房”指的就是新婚夫妇的卧房。那么,“洞房”一词最初就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吗?

其实,“洞房”一词最初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

在《楚辞·招魂》上有“娉容修态,垣洞房些”的句子。它的意思就是在幽深的内室里满是面容姣好、仪态优雅的女子。这里的“洞房”自然是指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而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在文学创作中都沿用了“洞房”一词的本义,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洞房”与新婚夫妇的卧房仍没有任何关系。

直到北周时,我们才从庾信的《三和咏舞诗》中首次读到“洞房”、“花烛”搭配的句子:“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但这句诗也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其中的“洞房”也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

从唐初开始,“洞房”才被用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处所,借以描叙“闺情”,但此时的“洞房”还没有“新婚夫妇的卧房”之意。

直到唐朝中期,“洞房”一词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夫妇卧房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的诗句中看出,如刘禹锡《苦雨行》:“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弦绿水喧洞房”;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此后,“洞房”才慢慢变为新婚夫妇卧房的专称了。

009何谓“倒插门”

女不出嫁而招婿入赘者,谓之赘婚。赘婚是一种夫从妻居的婚姻形式,而“倒插门”就是对赘婚的一种通俗叫法。

“倒插门”之习起于周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如秦汉的“赘婿服役”;宋代的“舍居婿”;元代的“赘婿养老”;乃至今之所谓的“招夫养子”、“招婿养老”等。

“倒插门”往往有以下五种原因。

一是因为女方有种种困难,需要人料理支撑,所以招婿入赘;二是因为女方舍不得离开父母,恋家心重,故招婿入赘;三是因女家穷困,家中没有男丁,故招婿以防穷养老;四是因为女家无男丁,恐香火难以为继,故招婿以接嗣传代;五是因为男方家庭兄弟众多,或随其所欲,或“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故愿就赘于女家。

趣味链接:一个女婿半个儿

据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这句俗谚跟唐朝公主许配给少数民族有关。

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唐帝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为边疆各族人民所倾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常以许配公主给少数民族首领作为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也以娶唐朝公主为荣。

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进入了迅速衰退的时期,西戎常觊觎大唐领地,但联结民族关系的纽带还在。公元788年,唐德宗许配咸安公主给回纥可汗,回纥可汗很是感激,想为岳父唐德宗效力,就来信说:“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婿称“半子”便从此传开了,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女婿半个儿”的俗谚。

010大年初二“迎婿日”

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过大年的。对其原因,民间有两种看法:一是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年,会把娘家吃穷;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能再吃回头饭,尤其是大年初一不得在娘家吃。

既然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初一那天回娘家过年,那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去呢?

根据流传久远的年节习俗,大年初二才是“迎婿日”,也有人说这天是“女孩儿日”。嫁出去的女儿全都要在这一天带着丈夫回娘家,一来是拜年,二来是探望父母。一般来说,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二这天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回娘家了,但也有些地方是初三,甚至在初三以后。由于这一习俗对娘家非常重要,所以娘家人也特别重视。

趣味链接:为何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古代社会把嫁出去的女儿比喻成泼出去的水。认为女子出嫁之后就是外姓人家的人了,不会像儿子那样承续香火,为娘家创造价值。女孩子虽然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但出嫁之后,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固有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却由十分亲密渐渐地走向疏远,像水一样已经泼出门外了。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其中的“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当时,无论是在娘家或婆家,女子都没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即使亲亲生女有机会回到娘家,但在娘家人的眼中,她也已经是外姓人了,家里的事不会让她参与。

011“两口子”说法的由来

将夫妻称为“两口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不少人认为“两口子”中的“口”就是嘴巴的意思,也即是说夫妻二人有两张嘴。殊不知这种观点是大谬特谬的。

关于“两口子”之说的来历,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另一说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

明朝洪武年间,书生高文敬在外出时救了一位名叫路春花的落水女子。路春花为报答高文敬的救命之恩,便有意以身相许,而高文敬也对路春花一见钟情,于是他们就私定终身。谁知路春花的美貌被恶少罗大公子看上了,便要抢春花做小妾。这一消息被罗家丫鬟小玉偷偷告诉了高文敬和路春花,他们两人便想私奔,却被罗大公子追上,在相互撕扯中罗坠崖身亡。由于势力强大,罗家不讲公理王法,买通了判官,很轻松地就将高、路两人送入了死牢。

洪武帝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觉得事有蹊跷,便亲自审讯,真相终于大白。为了防止高、路两人再遭罗家恶势力欺凌,就将他们分别发配到湖北的桃园口和安徽的金山口。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们却两情依旧,时常往来于两个山口之间。当地人都很敬重他们,称他们为“两口子”。后来,人们就用“两口子”泛指“夫妻俩”了。

另一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当时山东有一位名叫张继贤的才子,与当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有暧昧关系。由于石万仓酗酒成性,在一次饮酒时意外死了,石家人便怀疑是张继贤下的毒手,就将张继贤告到了县衙,并诬陷曾素箴通奸杀夫,要求有个公断。县官是个办事不负责任的人,就胡乱断了案,判张继贤和曾素箴死罪,送往京城等待秋后问斩。

一次,乾隆皇帝看地方上呈上来的案卷,无意间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出于惜才之心,乾隆皇帝就想救他。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回来后便御批:张继贤发配卧虎口,曾素箴发配黑风口。两人获赦后,时常往来于卧虎口与黑风口之间,甚是自由。于是,当地人就将他俩称为“两口子”。

趣味链接:夫妻和好重聚为何称为“破镜重圆”?

夫妻在离散或决裂之后的团聚或和好常被称为“破镜重圆”。为何会这样说呢?

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情感》一书。据书中记载,南北朝末期,北周的宇文政权已经被隋朝的杨氏政权架空了。在隋文帝杨坚的经营下,隋朝的实力日益强大,而骄奢淫逸的陈国政权统治者陈叔宝却浑然不觉。

隋开皇九年,隋朝以50万大军从东西两线对陈政权发起了强大攻势。在国破家亡之际,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他的妻子乐昌公主将一面铜镜一分为二,每人各持一半,并相约如果他们在战乱中失散了,就在正月十五京城的集市上叫卖半面破铜镜以期重逢。

战争中,乐昌公主被俘并被赏赐给破陈有功的越国公杨素。战后,乐昌公主虽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一直心事重重。

徐德言在战乱中幸免于难,孑然一身,流落荒村。他拿出半面铜镜,想起了曾经的约定,就盼望着正月十五能早点到来。很快这一天就来了,徐德言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京城的集市上叫卖半面铜镜,果然遇到了一个同样叫卖半片铜镜的人,但这个人不是乐昌公主,经交谈得知此人是她的仆人。徐德言用自己的半面铜镜与仆人的那半面铜镜一对比,它们刚好能合在一起。

虽然破镜可以重圆,但夫妻两人别说团聚,就是见上一面也是难上加难,恐怕此生此世都不能再见了。徐德言只得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请仆人代为传递。

乐昌公主得诗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杨素得知后,便将徐德言找来,把乐昌公主还给了他,并让他们偕归江南终老。

此后,人们便把夫妻重又团聚或和好称为“破镜重圆”。

012“结发”夫妻与“结发”仪式

“结发夫妻”一般指原配夫妻,后来人们以此来表示夫妻间的患难与共和互助互爱。在文艺作品中经常有此说法,比如《古诗》中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作《为焦仲卿妻作》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甚至南朝的梁江淹《杂体·李都慰从军》中也有:“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

同类推荐
  • 最幽默的诗赋故事

    最幽默的诗赋故事

    “语林趣话”这一系列中的对联、谜语、幽默诗赋、奇趣妙语,既像笔记,又像小说,但又是可以触摸的历史,其中集纳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丰润、真切、逼真地再现了过去的种种情境,或引人发笑,或让人辛酸,或悲伤,或动人。其中有些发人一噱的笑语,内中却包含着深刻的诘究。在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描绘丑恶社会现象的同时,肯定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人独特优美的人格,带给读者别样的惊奇!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苏丝黄的世界

    苏丝黄的世界

    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和1960年那部美国烂片没有关系。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随口一说,和这个专栏的诞生一样匆忙草率。当时,我醉心于让自己的名字填满整个报纸,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而且最后一版编辑们是那么纵容和善良,不仅忍受我的涂鸦,而且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教我腐化堕落。
热门推荐
  • 我家电脑能种田

    我家电脑能种田

    我是一个业余游戏设计者,前几天设计了一款偷菜游戏。可是这款游戏中的菜却会从电脑里跳出来,变成真正能吃的菜。于是我的生活有了一些意外的改变。为了吃到我的菜,隔壁的清纯大学生、公司冷艳上司、光芒四射的明星都对我投怀送抱,谁让我种的菜营养丰富,吃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还具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特殊功效呢!你要不要也尝尝呢?那就请点击+推荐+收藏,鲜嫩的超级蔬菜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 校草的专属:爱我别走

    校草的专属:爱我别走

    她本来想在学校里当个安静的美少女,却不料招惹到了那万恶的校草。第一天上学就在途中被校草拦截,害得她第一天上学就迟到被罚。后来俩人居然还成为了同桌,她觉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于是一场“战争”就此展开。可往后的生活却是他们谁也想不到的。
  • 惜日

    惜日

    (本书纯属虚构)洛梓惜在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时代峰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新人培训学院,认识了活泼开朗的林沐,温柔优雅的蒋小雅,三人组成了NoBaby组合,通过重重选拔进入了公司成为练习生。认识了TFBOYS。一年后,当年的手下败将律晓晴.宫沐.许攸娜组成的HG组合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进入了公司,处处陷害NoBaby组合。其三个组合之前发生的故事。(本故事纯属虚构,本故事纯属虚构,本故事纯属虚构。重要的事说三遍)
  • 神武万道

    神武万道

    天地万物皆是道种,有人以火证道,能焚塌诸天万界。有人以水证道,可淹没天上地下。也有人观天地运势,傲立诸天万道之上。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所向,无限精彩;本书以“微文化”的精神流脉为纲,以“微娱乐”的发展肌理为目,引领读者管窥一个异彩纷呈的“微家族”。
  • 战神篇

    战神篇

    一种不为人知的融合一段不为人知的凄美一曲不为人知的战歌书写出我这不为人知的一生,虽战但又不愿战。慢慢千古荒凉路,踏破人间不平凡只为心中一净地,战神斗天又何难我欲开天随众生,但恐众生不识君只要心中战不灭,老天焉能控众人
  • 华夏四正之涅槃火离

    华夏四正之涅槃火离

    自古华夏大陆多传奇,这个故事从神陆大地开始,什么样的战斗,又经过了多少岁月,四正的传奇从神陆大地进入华夏..
  • 《全能杀手玩转天下》

    《全能杀手玩转天下》

    媚,21世纪全能杀手,一次任务失败,穿越到异世一名妓女身上,且看她如何玩转天下。
  • 武破大道

    武破大道

    谁说武道不能有成就,看吾以武道取大道代之
  • 启天行

    启天行

    天地可笑,破而筑之。众生荒谬,唯有灭之。他原先只想平平安安,荒度一生,却继承了一具天选之子的身体,现在,他的使命唯有重启天下。星印,星器,星异,星力,这是一个星辉璀璨的世界。星微,星域,星辉,星辰,星空,星圣,星神,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