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200000004

第4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上(2)

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

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

(七)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1.给人信心 2.给人欢喜

3.给人希望 4.给人方便

(八)佛光道场发展方向

1.传统与现代融和2.僧众与信众共有

3.行持与慧解并重4.佛教与艺文合一

(九)佛光山的成就

1.建立现代教团:两序有级、僧信四众、事业基础、文化教育。

2.发展国际佛教:佛光协会、跨国道场、国际会议、宗派交流。

3.阐扬人间佛法:生活法语、人生礼仪、家庭佛法、社会应用。

4.促进两岸交流: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佛教为缘、融和为本。

(十)佛光山对社会的贡献

改善社会风气,净化普世人心;

促进群我融和,建设和平世界。

(十一)佛光山对佛教的影响

1.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

2.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

3.从梵呗的佛教到歌咏的佛教

4.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

5.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

6.从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的佛教

8.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

9.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从弟子的佛教到讲师的佛教

12.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

13.从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从行善的佛教到传教的佛教

15.从****的佛教到活动的佛教

16.从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十二)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的具体贡献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

2.青年学佛风气日盛

3.在家弟子弘扬佛法

4.人间佛教获得认同

5.传播媒体重视佛教

6.佛教文物广泛流通

7.佛教梵呗受到重视

8.佛光人会蓬勃发展

9.教育学界肯定佛教10.政党人物实践佛教

11.演艺人员皈依佛教12.佛学会考成绩辉煌

13.监狱弘法成效卓著14.种族融和促进和平

15.南传尼众恢复教团16.人间福报净化社会

17.佛教艺术普遍发展18.宗教对谈尊重包容

19.佛教典籍流通世界20.各种讲习建立共识

以上只在说明,佛光山是个重视组织制度的道场,制度就是戒律,我因为从年轻时就意识到,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制度,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不但服装不统一,出家、剃度、传戒、教育等也都没有严密的制度,所以弊端丛生。例如没有健全的剃度制度,于是就如印光法师说:滥收徒众、滥挂海单、滥传戒法,导致佛教的伦理纲纪荡然无存,师不像师,徒不似徒。尤其没有严密的制度,徒然养成一群寄佛偷生的狮子身上虫;因为缺乏完善的制度,寺产流为私有,甚至佛门净财为他所有,不能用于弘法利生的事业之上。因此我从开创佛光山以后,就一直很重视制度的建立。

制度好像阶梯一样,让我们能够拾级而上,循序以进,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健全僧团,才能带动佛教的复兴。但是制度也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订,不能迂腐、守旧,所以对于佛教的戒律,我认为佛法真理不容更改,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二千五百多年前从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法戒律,有一些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社会需要,因此虽说根本戒可以保存,但对于一些“小小戒”,应该可以就时代需要,或者因为风俗、气候、地域等不同,加以弹性调整,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就如“沙弥戒”如果不调整,也是滞碍难行,这是我们对佛教戒律应该重新正视的地方,我们唯有从积极面来认识佛法戒律,才不会辜负佛陀制戒的圆融与随机方便的精神。以下就进一步来探讨戒律的精神。二、戒的精神——止恶行善,饶益有情。

一般人提到佛教,总认为信仰佛教必须受戒,于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实,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身体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不侵犯别人,进而尊重别人,则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就是犯了偷盗戒;强奸、拐骗、重婚、妨碍风化,就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就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就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固,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受戒才能自由;不受戒而行非法,国法也不会放过他,甚至因果道德也会制裁他,因此不要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在佛教里,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都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受戒是一种发心,心一发,任何邪魔外道都会遁形,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能够受持清净戒,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只不过我们对于戒的精神,应该要有正知正见,这比持戒更为重要。

关于“戒”,有几个观念必须厘清:

(一)破戒与破见:破戒是违犯戒法,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忏悔纠正;破见是谬解真理,是根本思想上的错误。一个破见的人,在见解上无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远与佛道无缘,因此破戒可以忏悔,破见不通忏悔。

所谓“破见”,例如有的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比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不懂得改过,自然罪过加重,只有沉沦三途恶道。

因此,在佛教里,一个人破戒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在佛教的戒律上,错误的思想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昧于因果的邪恶见解,都是烦恼的根源,也是障道的根本,所以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见,须知受了戒,行为有了依循的标准,懂得自我约束,纵有所犯,也能忏悔,因此戒不可怕,有戒才和平,有戒才安全,有戒才有保障。

(二)止持与作持:佛教的戒律,不外“止持”与“作持”二门,举例说,七佛通戒偈中,“诸恶莫作”就是止持戒,“众善奉行”就是作持戒。也就是说,对于一些进法乱纪的坏事,你不去做,就是持戒;你违犯了,就是犯戒。相对的,对于一些有利于人的善事,你发心去做,就是持戒;你逃避不为,就是犯戒。由此可见佛教的戒律不仅只有消极的防非止恶,更要积极的奉行众善,因此除了消极止恶的七众别戒声闻戒以外,还有积极行善的菩萨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大乘菩萨戒的代表,包括:

1.摄律仪戒,即遵守佛教制订之各种戒律,防止过恶。

2.摄善法戒,即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以修习诸善为戒。

3.摄众生戒,即发心教化众生,使得利益。

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其饶益众生的方法,根据《菩萨地持经》卷四举出有十一种,即:

1.众生所做饶益之事,悉与为伴。

2.众生已病、未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

3.为诸众生说世间法、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报恩。

5.救护众生种种恐怖,开解诸难,使远离忧恼。

6.见众生贫穷困乏,依其所需,悉能布施。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蓄众。

8.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之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9.对有实德者,称扬欢悦之。

10.对犯过行恶者应以慈心予以呵责,使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之心。

此“三聚净戒”说明,佛教的戒律不仅只消极的禁止做一切恶事(止持),更要积极的行一切善事(作持),也就是要净化自己,利益他人,因此有时当作而不为者,也是犯戒,这是佛教戒律既单纯又广大的不可思议之处,也是实践菩萨道的行者应该把握的戒的真正精神。

此外,佛教里有很多戒律,如“沙弥十戒”中的“不捉持金银戒”、“不故往歌舞观听”、“不非时食”、“不坐高广大床”等,依现在的社会形态来看,都很难清净受持。乃至日本佛教娶妻生子、寺庙传子,以及有的地区的僧侣随缘食肉,甚至寺院使用皮制品的佛具与现代化用品,以及一些经常惹人争议的“素食荤名”等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呢?

其实佛教的戒律,不必在形相上刻板地执著教条,应该重视的是戒的精神、意义以及人间性。例如,中国大乘佛教的“三坛大戒”,就很有人间佛教利济众生的精神。所谓“三坛”就是:初坛沙弥戒要守好“摄律仪戒”,二坛比丘戒要具备“摄善法戒”,三坛菩萨戒要有“饶益有情”的精神。因为“三聚净戒”具足,因此大乘佛教才得以由此展开,这就是人间佛教戒律的特色。

戒要能对人生、对未来有所增上,可惜南传佛教一向只受比丘戒,缺少菩萨饶益众生的人间性。加上过去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极的止恶,缺乏积极为善的精神,因此一讲到戒律,大都“不可这样,不可那样”,除了上述所举以外,其他如僧众不能布施财物给信众、在家众不能听比丘(尼)戒、比丘不可接近女众等。甚至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然而过去一般人常依《梵网经》的戒条,如“以手触酒,五百世无手”来解释戒律;由于过分的威胁恐吓,反而失去说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却步。尤其千百年来,为了一条“八敬法”,障碍了多少优秀的女众出家,所以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因此我们应该将戒律规范人间化。

所谓人间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方面更应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发挥菩萨戒服务奉献的精神,以期自利利他。因此,今日佛教界实在不宜再以佛世时的社会背景来要求现代人,因为佛陀虽如法律专家,他依当时印度的民情、风俗、文化等因缘制订各种戒律,但随着时移事异,很多戒律已不适合时代的演进。例如:

(一)偏袒右肩:印度属热带气候,此戒若是强要寒带地区的人遵守,不合情理。

(二)不捉持金银戒:过去印度不使用钱币,现代人出门在外,不管食衣住行,都离不开金钱。

(三)不与女人接触:过去佛陀为健全僧团,因此立下严峻戒律。但是现在是两性平权的时代,男女接触机会频繁,例如:开会时,先到先入座;乘车时,男女依序排队,都是很平常的事。因此,现代男女往来,只要能划清公私,不多做私密的一对一交往,平时正常社交往来,也是时代的发展所趋。

(四)讥嫌戒:此戒有时行之过分,导致因为害怕被讥嫌,于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因为顾虑过多,而使佛法失去本来应有的担当,以及应有的积极利众行为,而使佛教弘化于现代失去力量。

故此我们认为,制戒的原则要合情、合理,要尊重人情、人性。如前所说,当初百丈禅师避开戒律另订丛林清规,到了现代,人间佛教更因应时势所趋,主张凡传统戒律合乎时宜者尊重之,此外则另依现代社会所需而制订现代生活律仪,期能展现佛教的时代性,以更符合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意与精神。当然,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地佛教对“戒律”的精神与本怀,要有透彻的认识,否则只知依佛世时一成不变的戒律,佛教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今后唯有彼此尊重各国的风俗、民情、社会习惯以达成共识,才能促进世界佛教的团结与发展。

总之,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利人,所谓“人成即佛成”,戒律从外相的修持清净,到内心的不动念,层次有所不同。尤其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小小戒已不适用于各国不同的民情及现代时空,因此我们主张应以戒律“不侵犯”的根本精神推广五戒、菩萨戒,方能匡救当今道德沦丧、社会失序的时弊;唯有提倡戒律规范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建立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自利利他的戒行,以八正道、四摄六度为戒律的内容,才能饶益众生。所以,人间佛教主张,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万行才是戒律,四摄法门才是戒律;具有饶益有情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戒律。三、戒的实践——服务奉献,自他两利。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诸佛化世的本源,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虽具,必须持戒,然后乃见。因此《佛遗教经》说:“若人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础,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来“读诵”的,而是要去实践“奉行”。平时日常生活里,若能时时“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净化三业,就是在实践“七佛通戒”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了。甚至“待人好”,处处为人设想,凡事都能了解“因缘果报”的真理,这就是持戒。

此外,戒是要用来规范自己的,而不是拿来要求别人。戒律的精神在自发心的清净受持,在于实践菩萨道。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一般佛教徒,平时禅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余则加入社区义工行列,服务人群,或是布施钱财,济困救急,乃至助印佛书、流通佛法,甚至参加佛教兴校办学等文化、教育事业,这就是在奉行“三聚净戒”,也就是在实践菩萨道。

其实,持戒就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与菩萨道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有吃素的习惯,有的人初一、十五持斋,有的人吃早斋,虽然不究竟,但每逢吃斋日就知道要吃素。吃素虽非佛教徒的专利,但是佛教的素食,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为了尊重生命,为了不杀生。人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杀生,平时哪怕是一只蚂蚁、蟑螂或是苍蝇、蚊子等,都是一条命,它们也都懂得爱惜生命,但是一般人看到蚊蚁,常常一巴掌就把它打死,或是一脚便踩死它。其实,尽管蚊蝇虫蚁有时确实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我们可以驱赶它,或是事先防范,而不能轻易就杀死它,因为罪不及死,一下子就要了它的命,这样的刑法未免太重了。

这个事例主要是说明,戒律的受持固然是基于信仰而来,但是根本还是出自不伤害生命、不侵犯他人的慈悲心。例如受持五戒,能予他人无畏施;因为我持戒清净,他人便毋须担心受到我的侵犯,所以“五戒”又称“五大施”。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受持五戒的人,不但能感得二十五名善神护佑等无尽的利益,而且是“自他两利”,例如:不杀生,则自增慈悲心,他不失命;不偷盗.则自不败德行,他不失财;不邪淫,则自家眷属和谐,他不失节;不妄语,则自己不损信用,他不毁誉;不饮酒,则自不伤智慧,他不受侵犯。

同类推荐
  • 关于善恶的格言(经典格言)

    关于善恶的格言(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到处都写满了善与恶。本书涵盖了修身养性、社会交往、朋友与敌人以及成功激励的格言,让读者朋友们在人际中,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以便在社交场合应对自如,犹鱼得水。
  • 思路决定出路(女性版)

    思路决定出路(女性版)

    还在偶像剧的泡沫里幻想着灰姑娘的异彩人生吗?你可知道,社会不会等着你成长。陈腐的观念还在蒙蔽你的眼睛吗?你可知道,狭窄的思路会影响你的出路。新思路女人在社交、职场、婚姻、家庭等各种圈子都能游刃有余,因为思路明晰,便知道属于自己的精彩出路在哪里。你的思路是否该更新了呢……
  • 温暖一生的关爱

    温暖一生的关爱

    本书通过一个个教育实践案例,写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对教师会有所启发,同时也适合学生阅读。
  • 成功与你只隔一个冬天

    成功与你只隔一个冬天

    成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但生命的奖赏总是远在旅途的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所以,我们要放眼未来,勇往直前,抱着一个合理的信念、一个明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那么,成功就不再是海市蜃楼,它就会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本书通过自我认识、树立信念、确立目标、制定人生计划、塑造心态、相信自我、突破障碍、矢志不移的坚持下去等几个方案,促使我们改头换面,彻底的改变人生的不佳状态,从而帮助读者创造奇迹,走向生活的成功。
  • 这辈子,不能总这样:从平凡到卓越的11堂人生课

    这辈子,不能总这样:从平凡到卓越的11堂人生课

    本书内容包括:设立目标,人生的高度因目标而定;信心百倍,自信能让你劈荆斩棘;勇往直前,别让恐惧成为你的绊脚石;积极进取,勿让消极心态毁了你;自立自强,自助者天亦助之门等。
热门推荐
  • Heroes and Hero Worship

    Heroes and Hero Worshi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世邪凰逆天下:凤逆天下

    异世邪凰逆天下:凤逆天下

    军营里办学堂,乱世中做盐商。客栈改成夜总会,荒山化身宝石矿。。。。。。。此文正剧。偶尔轻松,时常搞笑。不虐女主虐男主。只是在这疮痍乱世中,何处才是自由清净之地?在这男人争霸的世界里,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而这异世孤魂的出现又将给这乱世带来怎样的冲击?这男尊女卑的大陆又将因她的到来产生怎样的震撼?
  • 人生必修的逆商课

    人生必修的逆商课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逆境环生的多元化时代,失败、逆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面对逆境的挑战时.大多数人在没有尝试达到极限、完全发挥能力的情况下就放弃了.甚至有些人会被如雪崩般的一系列变化打倒。人们随时随地会陷入逆境,因此,学会应对失败、走出逆境是时代变迁带来的迫切需要,也是人们赢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克服逆境.关键就是要提高逆商。
  • 魔妃天下:冷傲四小姐

    魔妃天下:冷傲四小姐

    她,21世纪杀手组织暗夜玫瑰的王牌杀手——幻,被最信任的人杀害,一朝穿越成为风灵国司徒家的废柴四小姐,嫡姐陷害?没关系,慢慢陪你玩,玩到你再也不能玩,叔不疼,婶不爱?没关系,不爱就不爱,玩到你再也不能爱。当冷漠如厮的她,遇到邪魅如厮的他,又会碰出怎样的火花?看她如何笑傲天下。
  • 逆态度:为爱逆战

    逆态度:为爱逆战

    生化危机,末日来袭,曾经纸醉金迷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沉寂的兵王觉醒,消失已久的第一战队“逆态度”重组……乱世到来,看第一战队“逆态度”,为爱逆战!
  • 找不回的感觉

    找不回的感觉

    在乡村长大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渴望走出农村或者拥有自己真正的爱情,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程之辉挖空心思,不惜妻子的玉镯谋求“进步”,但却不慎遭遇车祸,他灰心丧气时,事态却峰回路转。从前的恋人来找做官了的文一峰,文一锋反而非常失望,这又是为何?
  • 一刻钟的爱情

    一刻钟的爱情

    一对友情深厚的大学好友,在日久生情的中,经过漫长的时间磨合,终于走到了一起。
  • 调皮ET撞地球

    调皮ET撞地球

    是一篇关于都敏俊的妹妹和二千的弟弟的一篇同人文,当然还会补充教授和二千的故事,是一片轻松的偏喜剧的文章。
  • 如何做好网络营销

    如何做好网络营销

    如何做好网络营销!如何进军电商行业!如何成为电商一员!如何赚到第一桶金!如何不进本书一观?————————————
  • 天殇,人类危机

    天殇,人类危机

    大地震期间,外星人劫持了20名高三学生做为新物种的试验品。同学们为了逃脱令人恐惧的环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狮身人面兽”的帮助下,不但了解了人类物种的起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神话传说中的“龙”“熊人”、“牛头人”等那些“神兽”等等至今仍困扰人类的许多未解之谜,而且学习和掌握了许多高科技知识,学会了“宇宙飞船”的驾驶技术,历经一番血雨腥风,主人公龙宇、轩辕潇睿、东方梦薇终于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