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9500000006

第6章 人人皆可成佛(3)

佛教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归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归依的中心;归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对象,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归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象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象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奉,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奉(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对象,当是凡夫的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锡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作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这样的。

5、佛法与出家

佛对众生的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设教。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立可顿悟的道理;对于智慧偏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步就班地去修行。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籍努力以获得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比如说北京的人问佛说:“武汉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向南下”。至于广州的人问佛说:“武汉如何去法?”佛则回答:“往北上。”依此类推,只要众生所处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也就不需要了。

佛教的宗旨虽然在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家固然是解脱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烦恼。小乘佛法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份,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鬘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宏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6、成佛三部曲

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圆满、成功。信仰宗教也一样,先要了解这个宗教的教理,是否可以满足人类的要求,它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释,是彻底抑或不彻底?能不能够令人心悦诚服?所以要信佛教,一定先要了解佛教与研究佛学,如此才能基于理智的信仰,才不致于变成人云亦云。自欺欺人的盲信。

比如说了解了佛教是不杀生的,那么杀猪宰鸡拜佛的就违背了佛教的精神。又一般所谓的“神明”——诸如土地公、城隍、灶君……依佛教眼光看来,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觉悟和解脱,所以佛教不拜这些神明。(但也不毁谤、轻视他们)佛教拜佛、菩萨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勉励自己要做到像他们一样真正觉悟的地步。

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那个“神”名气大就拜他,而是以觉悟的彻底与不彻底来作为取舍的标准。好象学生读书,有疑问一定要找一个学问好的老师请问,绝不能糊里糊涂的随便在半路上找一个一知半解的人解答,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给你正确的答案。

其次就是要具有“广大的誓愿悲心”。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做一个佛教徒,“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即普渡众生的任务是自己的责任。佛不能离开人间、地狱而享福,他和众生是一体不可分的,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

古人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就是佛教徒慈悲的写照。做个佛教徒,要先抱着服务社会,救人救世的悲心,为了达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目的,不惜赴汤蹈火,牺牲生命,实现四个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2)烦恼无尽誓愿断(以智慧剑斩烦恼根)。

(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习救人救世的知识和技能)。

(4)佛道无上誓愿成(向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能够达到这四个目标,不但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再就是以“佛、法、僧”做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道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严守戒律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富贵、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这“三皈依”的目的是要团结佛教徒众,使大家在同一个信仰之下,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有“立志”自勉的意义,使自己时时提醒自己,从今后我是佛教徒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人,爱朋友,爱父母,爱子女,爱丈夫,爱妻子……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上述,努力实践佛的为善的真理,达到成佛的目的,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

信→解→行→证

也就是说,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是努力去研读佛学,了解佛的教理(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看佛的教导修行(行);如此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盘的快乐(涅盘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三、信佛的好处

1、人生的真象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悲观的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乐观的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有狂欢、纵欲,热闹来度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佛教的人生观,严格来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为“中观”。

同类推荐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热门推荐
  • 谜之忆

    谜之忆

    她,异世间来去自如,身怀异能却遗失了千年记忆。本活得自在,吃吃美食,调戏美男。却因为逐渐到来的种种事情,伤害了她身边的人,使谜样的记忆封印水落石出、、、、、
  • 魔武横歌

    魔武横歌

    魔帝猖獗出乱世,狼烟四起为八方。武帝雄威震四方,踏足顶峰两相忘。横扫天武谁能敌,风云涌动震八荒。歌唱别曲相思雨,欢聚离别天地殇。修炼一途哪有聚,九死一生英雄场。消沉渡日梦何在,平定乱世自逍遥。
  • 梦之行

    梦之行

    梦境到底是什么?是第六意识的产物?是过往经历的再次组合?还是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在最低层挣扎的平凡青年唐仁,在一次看似偶然的机会闯入了那个神秘梦之世界。等待他的是什么?噩梦?希望?还是意想不到的宿命?
  • 弃猫

    弃猫

    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先写这个√改了好几次作品名啊我快疯了!嗯于是某神棍【划!】道士又来凑cp了【虽然没成功(?)】这是一部欢乐轻松向的漫画,对没错就像我们道长说的那样欢乐轻松(?)相信我我没有骗你们√以及这是一个短篇√
  • 是电脑就卡是道具卡好的

    是电脑就卡是道具卡好的

    都干啥都给撒大苏打的撒旦的是的世纪大街啊就是计算机
  • 花落春已去

    花落春已去

    大学毕业前夕,她在校园里与他相识。明明自己先动了心,却不愿承认直到他先表明心迹。彼时,她是法学院的才女,他是理工科的骄子。一路兜兜转转,两人终于步入婚姻的大门。然而,婚后一场意外事件打破了新婚的平静,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随之被揭开,两人的命运再起波澜。她曾直言,他是自己的最爱却非唯一,他则誓言此生唯她最爱。面对命运的考验,他们曾经的爱情能否回来?
  • 一个不会离开的男人

    一个不会离开的男人

    男人是和女人完全不同的生物,男人是用来证明爱情的东西。经过千万次的研究和分析,还是不太懂的东西。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爱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心得和秘密。让相爱容易,让相处不难。
  • 神界故事

    神界故事

    人间之上有仙、仙之上谓神……神土浩瀚,自灾神化劫,神土分割南北,以本心观世界者谓己为正,以本性者,行事悖于旁人,谓之为邪,自始正邪相称,南北割据,双方并世称雄。
  • 墨月华染芷兰香

    墨月华染芷兰香

    江湖诡谲,怪事连连。武林世家中陆续有人惨遭杀害,朝廷中的忠臣良将诡异死在家中,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人——江湖中神出鬼没、妖异莫测的“血月妖兰”。她成了人人唾骂的“嗜血妖女”,武林中人恨不能除之后快。各大世家联合朝廷对她展开围杀,一场血雨腥风在悄然酝酿……
  • 斗智斗勇的故事

    斗智斗勇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探案故事全集》包括《侦探出动的故事》、《高超推理的故事》、《蛛丝马迹的故事》、《扑朔迷离的故事》、《缉捕追踪的故事》、《原形毕露的故事》、《斗智斗勇的故事》、《智破奇案的故事》、《真相大白的故事》和《插翅难逃的故事》等10册,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疑案、迷案、奇案、悬案、冤案等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探案英雄大智大勇,阅读这些侦破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了解社会、增长知识,还可以学到自我保卫、推理破案的常识,防范日常生活的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