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4100000007

第7章 只是你独身未察觉(1)

做自己的主

“愤怒的人只张开嘴巴却闭上眼睛。”反观现实社会生活,都是以“我”为中心,主宰着自己的思想。许多的机会都失去在无知之中,不能在环境里随境而转,总是想转动环境。所以一个不能随环境而转的人,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人性的情绪,蛰伏在人心上,蓄势待发,并伺机操纵人的生活。人们卑劣的根性,致使人的心伤痕累累,暴露在世人面前,不正当的主宰,毁掉自己。

想主宰自己,要有超强的智慧和睿智的眼光,懂得观察生活,能够驾驭人生。反观社会现状,许多人走向了绝路,那都是盲目主宰自己的结果。不能了悟自然,无法了解社会,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有些人,却是心血来潮,对任何事情都不加以分析,甚至人云亦云,认为别人能做的他也能做。但是别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早已有计划和准备。所以别人可做的事情你未必就能做。还有就是,别人有能力和智慧胜任某种工作,他有得天独厚的专业知识与优势,而你也未必有这方面的技能。往往会听到有些人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能做我也能做。其实真的未必你就能做。

我们在生活中,无法看清前面的东西时,一定要谨慎,不可以冲动,在没有弄清楚真相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人说,当愤怒的人重回理智时,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停滞在心中的怒气日后会变为痛苦的根源。恐怕还不止这些,也许会变成邪恶的主宰,毁灭自己,危害社会和人类。

释迦牟尼佛说:“心怀他人凌辱我、鞭笞我、击溃我、掠夺我的想法的人,将无法浇熄仇恨之火。”是的,有了这心态与行为,就是失去理智的自我主宰者。能主宰自己,看似很好、很合理,有时也心安理得。可有时却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失去做人的道德。并不是主宰自己不好,要看怎样主宰,主宰的方法和方式,主宰的行为与过程。理智的主宰,能为世界创造财富、平安与幸福。愤怒的主宰,则会危害社会,毁灭世界,残害人类。上帝是人类的主宰者,结果人类被主宰了。没有了自我的价值,没有了生存的意义,成了复仇者的罪人,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人类的世界,本是光明而非黑暗;本是仁慈的爱而非仇恨的心;本是理智的主宰而非愤怒的主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都是什么?是罪恶,是想主宰别人的刽子手。让我们的心永远都是纯净而安宁的,呈现出智慧的光明。愿每个人的心智,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以智慧的方法主宰自己。让那些冷眼旁观我们的,在愤怒中毁灭,埋葬在他自己的心态之中,受到被钉上十字架的折磨,最终他会觉悟的。

有一则口诀可以让我们理智地主宰自己,“可以抑制自己的怒气;可以缓和自己的暴躁;可以常保冷静和谐之心;可以如岩石般屹立不摇;对自己有信心并充满希望”。在生气时,应该训练观测、分析自己的控制能力,不断地自我剖析,有自信的主宰感觉,那样就不会做出愚不可及、毫无理智的事情。用无限的爱去爱所有的人,温暖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敌人、仇人和欺骗过自己的人。

想主宰自己,首先要克服嫉妒及自私。时常嫉妒别人的人,他的心量是非常狭窄的,只能容得下他自己。一旦主宰自己,会使自己的心被嗔恨埋葬,找不回自我的本性。自私的人呢?因为贪欲,把一切都想据为己有。如果主宰自己,会迷失了心性,原有的智慧会在自私中消失,甚至泯灭了自己的良心。

因为我们的天性导致了自私、愚昧、主宰和占有。如果能自私地做善事,愚昧地做贡献,主宰心灵的美丽,占有吃苦耐劳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天性会回归本性。常言说:“私心乃嫉妒之因,且嫉妒助长私心;主宰是占有的根源,占有为主宰助孽。”同样,当一个人能忍受烦恼,不被私心所缠绕,放弃占有的思想,一切的不幸都将离他远去,他的人生将是成功的。反则,他将是烦恼缠身,以失败而结束。主宰也是一种责任,担负不起或是不想担当责任的人,也就不想着去主宰,包括主宰自己。

爱别人的人,人恒爱之;恨别人的人,人恒恨之。倘若没有把握享受生活,那就赶快分析自我心理,让自己在时间里荡涤;倘若没有把握自己,那就马上消除嫉妒和自私,让自心清净。不要常常拿自己惩罚自己,因为我们的生命很短暂,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生活的快乐并不是主宰,而是我们让心放松的形式,那也是我们放飞心灵的愉悦。想主宰自己的快乐,就得学会放松,就得学会放飞心灵。

佛教有一则故事:“有人问世尊,为何德行崇高、修身养性的人总显得如此平静、洋溢着喜悦的光芒?世尊答道:他们不为过去的事悲伤,他们不渴求尚未到来的事,当下对他们而言是足够的,因此他们会显得喜悦洋溢。不追求未来,不为过去而黯然神伤,不像砍下来的芦苇般逐渐干枯。”我们也是如此,不要想着时时主宰自己,愈是想主宰自己愈是无法做到。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主宰自己的是信心、道德、慷慨、诚实和智慧,而不是激情、冲动、怨恨、愤怒和嫉妒。主宰自己凭的是个人魅力、自我修养、心灵纯洁和高尚品德。不是说想主宰自己就能主宰的,靠的是善良、爱心、奉献和行动。虽然你在现实生活中,看似被人主宰着,可你的行为与心理,是没有人能主宰的,就算上帝也无法主宰你。如果是那样,上帝真能主宰一切,就不用战争了,还不是统治者欺骗老百姓的一种手段。但是善心和悲悯所带来的喜悦,以及那无私的态度,是你崇高的品德,神圣的道德,深厚的修养,也是你本身的价值。建立在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切行动,已经是主宰了自己。

在生活中,只要抛弃高傲的思想,让心回归生活的常态,这个世界任你主宰。想以征服的方式,贪婪的心态,甚至欺骗的手段主宰世界。最后还是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不但不能主宰自己,反而还被社会遗弃。所以我们感官上的感觉,不能代表理性,真正的主宰自己,是心灵的快乐。一味想满足自我,只是欲望的使然,干扰了我们内心清净和平衡,一个人神圣的觉悟,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快乐和永恒。不能认清自我的心理活动,就想主宰自我,那只是梦想而已。

要想主宰自己,重要的还要有礼貌,瑜伽行者说:“说得太多是危险的,沉默可以避免不幸,爱说话的鹦鹉,其笼门永远无法打开,不会说话的鸟儿却能够自在地飞翔。”但是,我们通常来不及细想,凡事都会脱口而出。所以生活中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在生活里扮演着自己无法决定的角色,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无法主宰,更别说主宰自己了。

求和不求同的智慧

说到恢复自我,恢复自我什么呢?它只是一个标志性的问题。恢复的是自我的心智、心性、道德、修养和智慧。有时候老是感觉到少了点什么,那个少了的东西,可能就是心智或心性。当我们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会被人家骂我们缺德或是没有修养。此刻,自己内心很恼火,或者是很委屈。我们则要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缺少了这些东西?要反问自己,要修正自己,更要恢复自己的心智与心性。

人凭借仅有的一点智慧,就不想安于现状,不想再受外力的奴役,期望从单纯中冲到复杂的社会,从客观的必然性里解脱出来,得到所谓的真正“自由”。可结果呢?在向往和追求中失去平衡。也有些人成功了,是在智慧的引导下成功的,走到了哲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在必然与主体上互相协调融合之下,凭着自觉的知识求索,以及人格修养,有充分理由的实证,达到那种境界。

可是那些失败者呢?他是因为没有智慧,无法恢复自我,也想装疯卖傻,反而适得其反。客观必然性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是认识自我的外在标志,也是恢复自我的天平。孟子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明了自动放弃人为的努力,做出了不可饶恕的行为,比起不可抗御的天灾来,所遭受的罪孽要更为深重。他又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又是说,比起命运归之天命来说,那无疑是更加强调了智慧的力量。所以恢复自我的最大需要,不是富裕的生活,是人生智慧。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是表现在意识和智慧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仁义道德本性的关系上。人本身的仁义是源于本性的,本性也就是自然,也可以说源于天赋。仁义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并且支配人的意识和行为,又决定了人本身的必然性和道德力量。这种必然性是恢复自我的其中一个条件,道德力量是另一个条件,二者还需要经过实践与锻炼,才能更好地恢复自我。

恢复自我,找回自己的天性,达到纯粹的自我心性,得到自觉体验的道德修养。在获得自我觉知后得到自由,从而走上道德意识形态,以及实现自我的最大自由。由于自由在实现过程中,离不开良知和良能,它们是形而上学层面的特殊智慧。提供证明人性本善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也是恢复自我的良知和良能,既体现了自在的心性,也明白了外在的客观必然性。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是知识论点的重要手段,为心灵的净化和精神境界的升华,都给予了满足,所以自觉地找回自己的心性与客观必然的规律,才能恢复自我。

给自己一种肯定的态度,是表现在自己与自己的和谐,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有了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协调一切对立的外在必然,求和不求同的正确思想。为什么求和不求同,才能恢复自我呢?古言云:“君子是和而不同,小人是同而不和。”也就是说,君子讲的是和,是包容,是多元化,求和而不求同;小人讲的是同,是强制,是必须统一,求同而不求和。

求和不求同的规律,就是恢复自我的基础。孔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不可行也。”这是强调本性善的做人道理。人要用是非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恻隐心来看待人。宋人张载说:“有象斯有时,对必反其为,有反则有仇,仇必和而解。”凡事都是强调一个“和”字,而不是“同”字。有和可以认识自己,能把握对与错;而同呢?却把自己迷失了,无法分辨善恶,一切都是一样。

我的老师有一句话:“酸甜苦辣皆妙味,一盏清茶话沧桑。”是的,一个人如果能满足,人生将是快乐的,能在喝茶中找到自我,论述一生的得失成败,或者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批评,那是最恰当的了。一切自生、自造的本性,也是生命的一角,或者是一部分。满足本性的所得,说到底是顺从自我恢复的天命。实际上自由理想是精神和自我的统一,表述了心灵与灵魂的思想境界。不要总想着去顺从和享受,也不要想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要找到自性满足而自得的常乐法典,启开自我的灵魂。

佛教禅宗语:“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佛性。”是唤醒人本来的人性,听到一句符合自由而真理的语言,顿时觉悟真如本性,是恢复自我直截了当的方法。领悟是意识下的产物,佛性是智慧的结果,在意识的形态里,人的外在客观必然性,会把思想规律的内在情绪稳定在最高境界里。但是从现实角度讲,对生活中的怀疑、慎行独立的思索和自我创新、人性的自由和自我的意识风范都是积极的,对人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向往和宣扬人性自由,那不是单纯的主旨,而是恢复自我后天的天性。

比如,王守仁不满足于朱学的统治和天理的权威,认为以自我良知为本。他主张的是:“人不再需要受到外在天理的支配,因为人已自有‘真己’作为主宰,一切以良知为转移。”他就是以良知为起点,从良知出发,人的行为实际是受自己支配,没有必要遵守外在礼法伦常。所以会有些失去法规性的和道德性的行为,法规是伦理纲常,道德是修养准则。如果不要这些,一个人想恢复自我,还有什么依据和说服力呢?所以光凭良知是无法做到恢复自我的。自我的生命价值和活着的意义,不是凌驾于幻想上的,它是要在现实中得到锻炼和秉守的。看看哪一位圣人,他一生的行为,最终不是恢复自我的。

也许有人认为,圣人的弟子也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可是有哪一位圣人的弟子超过圣人的学说、思想,或者是推翻了圣人的理论呢?不是没有嘛!我们所寄托的,要以主流思想为先导,前后呼应生活里的规律。不要以一种****思想去应对实际的状况,在认识领域里启用主流思想的作用。

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其他人说去吧!”往往很多人引用这句话。但是他们引用的时候,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所以在引用名人名言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他说这句话时的语境,对话的对象是谁。否则,胡乱地引用会让这句话成为反面的贬义之句。再则,就是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或者是什么意境!最后,找到或是理解引用它的意义何在,发现它的妙用会对恢复自我起到决定性意义。恢复了自我,也就是人为地自己造命,即自立我命。由此,外在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内在的心智,都是推翻上帝造人的谬论。也说明人类的命运是自我掌握和创造的。

人生需要减法

心若自明,人亦自净,心若尘糊,人亦糊涂。心为良知、良能的本源,人则是伦理道德的法则形体。《香海禅心》有一句话:“人生匆匆数十年,为什么要用一些带不走的东西捆绑自己的一生,让自己喘不过气来。一直让自己不幸福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呢?主要是不能清净自我。

清净自我,其实是自我的素质教育,提升自己内在的人格尊严。“清静”二字,它本来就是知识的积累。锁住自己内心的心智根本,以行为原则和灵活的心智,完成工作的一项任务。以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根本为原则的思想,以及哲学的观点,把思想摆正,把心态摆正。以中道主义思想,提高自我的品格,也就是人格的清净。

只有清净了自我才能发现真理,改变自己的命运,明白缘起性空的原理。清净自我,也是拯救自己,把自己从邪恶中拯救出来。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摄受心识、脱俗入圣、纯洁思想,依赖的也是清净自我。在生命的里程里,提升自我信仰,坚定自我的做人宗旨,清除人性的邪念。让自我观点、立场、方法和形式,宣扬真理的人格,从而改变物质力量的世界,确定外在客观的必然性,以及宇宙人生观的真谛。

由于清净是净化的深意,又是人格尊严弘化的使命和目标。同时也是发挥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用自我清净的思想化导世俗的功能。以清净的方法论,把遥远的人生目标,在实践的当下过程中落实得更恰如其分。把我们的生命自悟境界,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上,以身心上的特殊功能,得到超凡脱俗。

同类推荐
  • 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大全集(超值金版)

    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大全集(超值金版)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现实,但你可以改变心态;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选择心情,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事事顺心,倒尔可以事事尽力!
  • 豁达:人生何必患得患失

    豁达:人生何必患得患失

    在生活当中,人人都能以不同的角度理解豁达的涵义,人人都在用心追求豁达大度的意境。然而,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成为一个豁达的人。其实,一个人的快乐并非因为他拥有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从今天起做一个豁达的人,宁静淡泊,正视人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望天上云卷云舒。从现在开始不较真,不纠结,不拧巴,愿自己开心;从现在开始不悲伤,不畏惧,不放弃,给别人快乐。
  • 口才的艺术

    口才的艺术

    本书讲述了如何走向成功的各种途径,对广大青少年读者具有启发作用。
  • 卓越青少年的6项修炼

    卓越青少年的6项修炼

    平行教育理论创始人、近十年最活跃的家庭教育专家崔宇老师倾情奉献。成功人士的6种根本共性,卓越青少年成长的6项必修课。为青少年提供自我修炼,提高个人能力的平台。
  • 爱的感动(心灵鸡汤系列书)

    爱的感动(心灵鸡汤系列书)

    本书饱含温馨的情感,采集了大量充满启迪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你尘封的心,给你心灵的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慰你的胸膛,给你心灵的深深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你曾经的倩影,让你获得片刻休息欣赏自己;它能让你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阴,遮挡你的风风雨雨。人生如斯,还有谁如此情真意切地牵挂着你?
热门推荐
  • 采菲录

    采菲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十年不改初心不变

    TFboys十年不改初心不变

    静等时间变好,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最终回归了初心。你说过我们再艰难都会走下去,都不会放弃。---苏雨,王俊凯我们的爱或许很坚强,我走之后,你,会不会来找我。---谢云,王源细细的暖流穿过满身,岁月静好,容颜变老,我们最美好的就是一起走过的往昔。---苏雯,易烊千玺
  • 做事细节全书

    做事细节全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事,必成于易。做事大而化之,不注重细节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小心谨慎,关注做事的每一个细节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 孕40周同步指导(图解版)

    孕40周同步指导(图解版)

    本书介绍胎宝宝的每周发育细节,并配合科学图片注解,告诉读者如何“教育”宝宝。
  •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陈晓钢编著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对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对陈独秀著作的仔细研读,在准确把握陈独秀对各类问题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条分缕析,梳理出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所涉及的各主要方面。其次,是将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力求合乎逻辑地勾勒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因此,阅读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文献,特别是与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联系紧密的有关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 重生的日子

    重生的日子

    如果老天让你再活一次,你准备做些什么?一个还没正式走上社会的学生,突然回到自己小时候,他的目标是赚到足够花的钱,找到一个好老婆,再生一对好儿女。本书描写的是一个普通人重生后的成长经历,没有太过夸张的YY,非11。
  • 阴间人

    阴间人

    那年,我变成了孤儿,也就是那年,我认识了师傅,师傅常说:“因果轮回,皆有定数。”而我,拿着师傅留给我的东西,在一次意外过后,所有的事情才慢慢浮出了水面..
  • 我读.5

    我读.5

    《我读5》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所选的题材范围颇广,比如《自由》《巨流河》《寻找家园》《寻路中国》《容忍与自由》《消逝的燕京》《隐居·在旅馆》《隐私不保的年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 RM同人之智孝努那等等我

    RM同人之智孝努那等等我

    钟基认识智孝,是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她是他追逐的方向,未去的远方;后来通过RM结识,他发现女神其实平易近人,大方开朗。再后来,就爱上了。可是,爱情这种东西,不是你想要,对方就能给的。大家都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大家都有太多的言不由衷。是谁说,演艺圈里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这种爱情,它深埋在心里让旁人难以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