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86700000008

第8章 识人、用人的艺术(2)

关于知行,苟况也有一段比较具体的阐述。他在《君道》篇中说:“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意思是说: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考察,看他能不能坚守本分,有无自我慎独的精神;给他变换一下生活环境,看他能不能应付事态的变化;给他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看他能不能做到不流于****;连续让他听各种糜烂的歌曲,接触妖艳妩媚的女人,掌握一定的特权,激起满腔的愤怒,经历患难和险恶的环境,看他能不能拒腐蚀,保持住高风亮节。显然,用今天的处事标准来衡量,上述知行方法,有不少仍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唐朝魏征提出的“六观”,要比苟况所说的“四观”,显得隐蔽、稳妥。他不主张通过采取各种行动,甚至是耍弄权术,去主动考察下属,而是主张静观不同人的现实表现,来被动地了解下属。他说:“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贼则观其所不为”(《贞观政要》卷三,《择官第七》)。采用“六观”的方法来知行,也许需要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但其所获取的观察结果,往往是比较真实的。

对知言和知行提出比较全面看法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心书》一文中讲知人之道有七条:第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考察其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将来的志向;第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难题诘难他而看他的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第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询问他的计谋、策略看他的见识如何;第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气”,即告诉他艰难、祸乱将至而看他有无克服困难的勇气;第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待他看他的品性如何;第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给以金钱利诱看他是否廉洁;第七,“期之以事观其信”即托付他办事而看他的信用如何。总之,识别下属,应该从志、变、识、勇、性、廉、信等几方面进行考察。

一般地说,每一个人的言行都有他的动机(或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每个人的同一种言行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当兵,有的是为了学技术,有的是为了考军校,有的真是为了保家卫国;再如勤奋工作,有的是真具有敬业精神和讲奉献,有的是为了多受表扬,有的是为了争取入党等等;同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人有时说的话并不是真心话,只不过是客套、敷衍或自谦。如果带兵者在还没有确实弄清对方每一言行后面的真正期待是什么,不清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就简单行事或仓促了结,那就难免会给工作带来被动,或者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带兵者要洞察同一种言行后不同的动机,并加以因势利导。作为带兵者,还必须随时透过部属的外在表现,运用各种形式,细致地做工作,及早准确、全面地掌握部属言行的真实动机,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名优秀带兵者必备的素质。带兵者还要正确领会领导的真正用意,一些聪明的领导说话更是含蓄、点到为止。

认识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有什么动机、是什么人。

用人之长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胆小怕事等等。这说明不同的人各方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没有十全十美、各方面都很强的人,尤其是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主导下的、分工越来越细和高度社会化的时代更是如此。选拔人才首先要看那个人的特别所长与任务是否适当,他的特别所短是否影响他完成这个任务,绝不能过多地考虑你是否喜欢他的个性,或考虑他的个性是乖戾、还是温顺柔和等等。

因此带兵者要用人所长,要用七分心血去发掘部属的优点,三分心思去挑剔部属的缺点,才能集合用众人之志、智。汉高祖刘邦在谈到他成功的经验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我不如萧何;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吾能用之。”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使这些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有此可见,即使对毛病很多的人,也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一般地说,才能出众的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毛病,人无完人。而怎样使他的缺点没有表现出来的机会呢?那就要在积极发挥他长处的同时,认真帮助他克服缺点或毛病,使他在你领导下,发挥其长,大显身手。

如何用人所长呢?一是按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主观和客观的局限性,决定了任何人只能了解、熟悉和精通某一领域(或某几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一个人不管多么卓越,也只能在他所适应的领域内具备特长,因此用人必须依据人的特长领域性,坚持区别对待。二是按特长的变化而任用:人的特长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转移性的,可以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发展的结果往往是新领域特长超过原领域特长;特长转移的人往往是勇于创新的难得优秀人才。如新闻记者休斯发明电炉,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等等。发现人的特长转移后,要及时调整对人的使用。三是把握最佳状态,用当其时:人的特长随着人的年龄变化,如人的精力可能增长,也可能衰退,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因此最好要在他精力(特长)最高峰值时用他的所长。四是善于开发、挖掘和培养人的特长:人的特长有用进废退和隐性的性质,因此,要通过给部属授权压担子、提挑战的办法,使特长潜能有增强和展现的机会。五是要懂得“强中更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

要防止长处变短处

人的长与短都不是绝对的,任何时候都没有静止不变的长和短。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长与短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可以变短,短可以变长。这种长短互换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因此,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僵化地看待他的长短处,努力创造使他的短处变长处的条件,同时也要防止长处变短处的情况发生。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就曾经在这一点上因考虑不周而造成用人不当。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对马谡这个人的长处、短处会发生互换没有料到。马谡自幼熟读兵书,有主见,谈起军事理论滔滔不绝,这是它的长处。这种长处用在当参谋能发挥优势,所以在街亭之战以前,诸葛亮曾成功地采纳他所献的反间计,使曹魏一度弃司马懿不用。可是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他的长处却变成了招致失败的短处。熟读兵书变成了纸上谈兵、教条主义,有主见变成刚愎自负、独断专行。马谡从参谋位置到了主将之后,因读兵书多而看不起有实战经验的王平,因迷信军事理论就擅自更改诸葛亮的战役部署,听不进旁人的不同意见,一意孤行,结果失了街亭,落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要善于短中见长

优秀的带兵者用人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短中见长,善用部属的短处。部属某方面的能力在这个位置上是短处,在那个位置上可能就是长处。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清朝有名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中没无用之人。聋子,可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可避免泄露军事机密;瘸子,可命令他去守卫炮台,他很难弃阵而逃;瞎子,听觉特别灵敏,可命他战前在阵前探听敌人的动静……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说明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必定蕴藏着有用的长处。

《贞观政要》记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短中见长之术。李世民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写过一篇文章叫《梓人传》,说是有个木匠,家里什么工具也没有。去看他的床吧,床腿坏了,也没有去修理。这么一来,邻人四舍都说他是一个无才之人,徒有一个木匠的虚名。后来,这位木匠去负责营造一座大型建筑。只见所有的木匠都听他指挥,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效率高,质量好。待到一座巍峨的宫殿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人们面对平日看不上眼的木匠,个个目瞪口呆:他就是那位连自家床脚也不修一修的穷木匠吗?

有位连长既善于用人之长,又善于用人之短。比如:遇事爱较真、钻牛角尖者——安排他去监督粮油副食的采买。处理问题头脑呆板者——安排他去考勤。脾气太犟、争胜好强者——安排他去当攻坚突击队长。办事谨慎、婆婆妈妈爱蘑菇者——安排他去做安全保卫监督员。能言善辩喜聊天者——安排他去搞公关,接待地方共建单位的人。

谨防“以短掩长”。有的人之所以被人视为“无长”、“无用”,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人才的真正本事。因此,使用人才,还有个“发掘”的任务。要知道,晶光闪闪的水晶石刚从土里刨出来的时候,是一块黑乎乎的东西,只看表面,准会把它当废物扔掉。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的人真是藏龙卧虎,不显山不露水,最易被人视为无用的人、少才的人。作为用人者,切勿轻易得出结论,说某某无用,某某废物。“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以短掩长是用人的大忌。优秀的带兵者应树立“天下没有一无是处的人”的信念,要有兼容并蓄的气度。

特点并非缺点

经常有这样的例子,连队中某战士原来是“刺头兵”,谁也管不了,可换了连领导不久,“刺头兵”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各项工作积极主动,显示出很好的素质,被评为优秀士兵,有的甚至还立了功。这说明新的连领导抓住了“刺头兵”的特点,挖掘出了“刺头兵”的特长,扬长避短地调动了“刺头兵”积极性。

带不好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把部属的特点当缺点:部属思想活跃,遇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就把他的自信当作自大、狂妄;部属有正义感,敢于批评,喜欢提意见,就视为服从意识差、刺头等等。对部属的缺点用放大镜看,优点却视而不见,这无形中就打击了部属的上进心,随之就产生了对立情绪,以至于积怨越来越深,影响连队建设。

带兵者要辩证地看待部属的特点,把部属的特点挖掘出来、特长发挥出来,并利用好,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地克服其“缺点”。不能把特点当缺点,不能把“老实”、“听话”、“顺从”视为可靠,不能将那些有主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视为“不听话”、“有毛病”,要知道“奴才好用没有用,人才有用不好用”。******总理说:“与有肝胆人共事。”我们就是要挑选那些有肝胆和个性,渴望负责和敢冒风险的人担当重要职务。

有特点的人才能不能脱颖而出,与求才者本身的智略、见识有关,也与用人者的水平有关。用人就像用马一样,有时得到了千里马却不知道,有时知道是千里马,自己的才能却又驾驭不了它,这样无怪乎人们就喜欢驽马的便利、安全,而排斥那些刚烈伟骏的骐骥了。特别是相对高层的带兵者一定要是能驾驭有个性、有肝胆的将才之人。

那些年,军人的档案里好评语差不多都是:“服从领导”“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埋头苦干”,而很少表扬“工作有创造性”“敢于对领导提出批评”,而“个性强”总是被当作缺点提出来!这种观念显然跟不上时代潮流。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不把部属的特点当缺点的优秀领导者,他就是因为起用了一大批极有个性、特点的人才,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公元六二六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征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捕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唐太宗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曾明令规定:关中百姓免收租赋二年,关外百姓免除劳役一年。如今已经服了劳役或交了租赋的又被征当兵,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征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唐太宗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并且提升他担任了太子太师这样高级的官职。

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征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征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呢?”

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魏征极具个性、特点,有肝胆、主见,不惟命是从,甚至敢于“犯上”,而李世民从魏征骨鲠的个性上看到有助于事业成功的闪光点,并开掘其闪光点,用其所长,发挥其作用,从而收到了很好效果。

允许非自身素质原因的失败

同类推荐
  • 我叫坚强

    我叫坚强

    在生死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事业与感情的抉择。我叫杨坚强,国家的需要,爱人与亲人的不舍,兄弟的背叛,我,又该如何选择。开启一段铁血军旅生涯。
  • 抗日之特种狼牙

    抗日之特种狼牙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

    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

    他们以自己的胸膛迎向日寇的刺刀,却把后背留给同胞,他们把死亡留给自己,却把生的机会留给妻儿老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誓死不退,宁可战至最后一卒……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国家、为民族而捐躯的英雄。##########剑客粉丝群:28672101(欢迎广大书友加入)剑客铁粉群:124223988(需全订)
  • 铁翼鹰扬

    铁翼鹰扬

    唐云扬在模拟空战中穿越到100年前,用他所了解的现代理念做商人,做将军,做大亨。统领海陆空三军征战四方……
  • 中外英雄传

    中外英雄传

    民国元年,进步人士在攻打清县城后,进行了开仓救民的伟大创举。不久,豪杰后代宋纪柳等人成立了抗日锄奸队,又在中共党员和罗荣桓、陈士榘等人促成下,成立了武工大队。在宋纪柳、王文彬和单毓秀和队员中口(日本反战同盟)等人指挥下,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敌人斗智斗勇,神出鬼没打击敌人。小说最后以消灭郝部、全歼当地国民党军队而胜利结束。小说先后展现了宋纪柳、万毅、罗荣桓、刘少奇、符竹庭、萧华和陈士榘、陈毅、和日本友人等英雄的形象,刻划了阴险的特务、卑鄙的叛徒、凶残的鬼子、放荡的淫妇、可耻的恶棍等可憎的形象。小说中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和惊险紧张的情节,集枪战、武打、谍战于一体,富有瑰丽的传奇色彩。
热门推荐
  • 冷王专宠:萌后,给朕过来

    冷王专宠:萌后,给朕过来

    “丫头,只要你乖乖的,朕可以给你一切你想要的,只要你听话”——南宫无忧“你做梦,我是人不是宠物,我有我自己的思想行为!我凝月现在不会爱上你,以后也不会爱上你的,你死心吧!”凝月
  • 炼魂乾坤

    炼魂乾坤

    人生如网,网如人生,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有血有肉的网中之人,将如何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呢?答案需要你自己去解读和领悟!也许,读到最后,你也会找到一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答案......
  • 英雄联盟之血色归途

    英雄联盟之血色归途

    英雄联盟的符文之地是一片充满神奇魔力的诡异之地,总会有外界之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符文之地“邀请”来参观,成为这里的一名旅客。外界之人被掠到符文之地,或惊喜若狂,或束手无措,但是大都会选择接受现实,并努力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闯荡着,试图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风语,众多穿越者中的普通一员,顶着“德玛西亚之风”的自诩头衔,却一刻也不想呆在这里,想尽一切办法离开符文之地,回归自己真实的生活。但是,面对在符文之地获得友谊、名望、地位、甚至那懵懂的爱情,风语那颗归乡之心开始有了动摇……
  • 读史阅世

    读史阅世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的史学文章,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
  • 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本书所关注的主要是出生在浙江、也主要在浙江以及周边江南地区从事翻译活动的文学翻译家及其翻译艺术成就。作者力图将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与具体翻译实践的探讨结合起来,并将宏观的研究综述与微观的翻译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力图遵循相关翻译理论以及比较文学理论中的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浙江文学翻译的成果作了客观的梳理和研究,对浙籍作家的杰出的翻译艺术以及相应的译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至武神主

    至武神主

    天才,生来就是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少年卫华,偶获神奇力量,从此踏上武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步步走向武之巅峰!!天才出世,谁与争锋!!!本书境界划分:灵元境,玄元境,地元境,天元境,双元境,元阳境,天君境,天尊境,天祖境……首次写书,希望大家支持,不喜勿喷~~~
  • 灵探诡闻

    灵探诡闻

    世上有没有鬼,有没有妖,有没有神,谁知道。但是凌宇绝不相信他们的存在,因为是是一个崇尚科学的侦探,他用现代的科学理论解决了许多看似灵异的事情。但是它们真的不存在吗?凌宇的道路又会如何,没人会知道,但是他坚持的科学或许会彻底的崩溃,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恐怖,以及越来越接近这个世界真像。
  • 幸福不远

    幸福不远

    他是富家少爷,霸道,任性,强势……对她有着独占、控制欲。她是个漂亮女孩,美丽,单纯,善良……她想逃离他的控制,独立坚强的生活。他们在高中校园邂逅,渐渐被对方吸引,并走到了一起,但在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他们还能走下去吗?……
  • 颠覆性技术与商业趋势

    颠覆性技术与商业趋势

    过去30年,"中国制造"靠的是便宜的资源、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价格,创新的动力不足,如今,中国身处一个新的时代,低成本优势渐渐难以维持,且企业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的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那么,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引擎是什么?这本书将以相当大的篇幅探讨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 神继之崩天

    神继之崩天

    这是一场玄幻世界的战争,充斥着血腥、残暴与死亡。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充满了欲望、野心与贪婪。这是一个让凡人进化的世界,天真、善良、正义、无私都将化作乌有。一个质朴少年被战争的漩涡席卷,求生与求死,生存与抗争的传奇开始上演。战争!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超越的灾难,活着的人只能是所有人的一个缩影,而唯有活着才能叙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