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汉皇大殿之上。刘禅满面红光的接受各位大臣们的恭维。虽然恭维的话语无非是什么“吾皇洪福齐天”啦、什么“经此一役可见陛下乃是真命天子”啦、还有人说什么“陛下英明神武,必能克日兴复大汉”之类的。尽管说这些话用鼻子也听得出是无聊之极的拍马匹,可刘禅就是喜欢。直到今天刘禅才体会到当皇帝的乐趣;甭管别人做什么,怎么做;只要做好了,那就是自己领导有方,一旦做坏了,那就是办事的人糊涂该死。活了十来年了,刘禅大多数时间不是在东征西杀的日子里担心受怕,就是在幽深安静的宫廷里无所事事。前些日子,父皇驾崩后自己糊里糊涂的当上了大汉皇帝;可龙椅还没坐习惯就遇上了魏国五路大军来袭的事情。多亏了诸葛相父和各位将军运筹帷幄、奋勇杀敌,这才保住了大汉基业。单凭这一点就应该重重赏赐他们。刘禅甚至开始为给各位将军加封什么官爵,赐予什么财宝而伤脑筋了。这时,黄门官来报:“诸葛丞相求见。”刘禅精神一振,开口道:“快请!”
诸葛亮走上大殿,心中也充满喜悦之情。曹魏虽然联络各方势力围攻大汉,但在诸位将军的努力下终于圆满的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西北的羌人一直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此次见马超守卫西平关,不由踌躇不敢向前,马超趁势分兵四路击之,羌王柯比能大败而归。魏延远征南蛮,引军马左出右入,右出左入,让蛮王孟获不得要领,迟迟不敢大举进攻,待其余各路军马退败,孟获也就自然打道回府。赵云则凭借阳平关之险,以万余人紧守关隘,迟滞曹真十万大军近两个月,曹真粮草不济只好悻悻收兵。至于李严更是轻松,陆逊根本就只是做出个出兵的架势,拉着部队在两国交界处走了几圈就回了荆州。战况最为惨烈的当属杨峰镇守的上庸了,上庸一地无险可守,又利于曹魏大队骑兵作战,杨峰以五万人马对抗曹仁十五万大军,能够取胜殊为不易。今天诸葛亮来面见刘禅就是想和他商量一下应该如何给予这些将领相应的奖赏。
刘禅下座迎接诸葛亮,满口称赞道:“多亏相父指挥有方,才能渡过此劫。”诸葛亮言道:“这都是前方将士舍生忘死拼搏才赢来的胜利,我只是做好军需保障,实在说不上指挥有方。”话锋一转对刘禅说道:“陛下适才言说此乃一劫,臣以为不妥。方今天下未靖曹魏势大,今后象如此战事必然不可避免。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万不可再言及类似话语。”刘禅满心欢喜被诸葛亮一番话语说得如坠冰窖,只好唯唯称是。诸葛亮不曾注意刘禅的情绪变化,继续刚才的话题道:“此番大战,前线将士效力良多,万望陛下善恤之。”刘禅早没有了刚才的兴高采烈,只是诺诺应道:“一定、一定。”诸葛亮暗叹一口气,拿出一份表章奏曰:“臣拟就一份战功受赏表,请陛下过目。”刘禅浏览一番,口中敷衍道:“全凭相父做主。”
诸葛亮回到相府,早有下人来报:“丞相,太尉杨峰已等待多时了。”诸葛亮闻听杨峰来访,赶忙走到前厅。一见杨峰,孔明三步并作两步赶上近前,攀住杨峰的双手连连点头,口中只说:“好!好!好!”杨峰第一次见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诸葛丞相如此真情流露也十分激动,口里呢喃,眼泪却不争气的掉落下来。孔明扶着杨峰,理解的温言道:“公望此行不易啊!”杨峰再也忍不住,一个快要三十岁的男人就这样嚎啕大哭起来。诸葛亮连连劝解;从各处的军报上看,上庸方向是最艰苦的战场,不仅敌我实力相差很大而且上庸又没有天险可以凭借。杨峰完全是靠着变化多端的计谋才艰难的赢下此战。诸葛亮自忖就算是自己亲自前去,恐怕在战法上也不会比杨峰做得更好了。此刻见杨峰伤心至此,孔明又是心疼又是不解,只好不住安慰。杨峰自幼缺少父母之爱,穿越到三国以来不是勾心斗角就是你死我活的厮杀;对一个从未真正接触过政治和战争的残酷的年轻人来说,这几年他活得实在太辛苦了。此时在诸葛亮面前一番痛哭,不仅很好的宣泄了堆积在心里的压力,更不知不觉将孔明当做了亦兄亦父的亲人。
杨峰终于收住哭声,抹去眼泪和孔明细细说起上庸之战的始末;孔明在聆听过程中时而惊叹、时而叫好、时而指点一番;不知不觉中天色早已过了二更。听完杨峰说完战役全程,诸葛亮长吁一口浊气,开口道:“公望,你这一战打得正是一波三折啊。”杨峰点头道:“不错,事后我在想,如果我能早点做出亲自进攻襄阳的假象,又或者我能够早些想到虎豹骑的弱点;上庸的诸军也许不会受到这么大的损失;张凉、刘全也许就不会捐躯了。”诸葛亮看着满脸愧疚的杨峰,缓缓说道:“公望,你我只要一上战场,胜负之数就不是凭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了。自古交兵,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此战虽然代价不菲,但终究是你得胜而归;胜利者何时受过指责?你不必太追求完美了。”杨峰黯然点头默默无语。
翌日,后主刘禅为庆祝此次大胜,大宴群臣于未央宫。席间,刘禅对众臣道:“一众将士不避锋矢为国杀敌,朕心甚慰。今日,为勉励诸将,特加赏赐于诸人等。”群臣皆曰善。于是后主加封马超为骠骑将军赏一千石,赵云为车骑将军赏一千石,魏延为卫将军赏一千石,李严加俸三千石,杨峰加俸三千石。群臣大声称好,后主举杯为受赏人等洗尘。正欢庆间,只听有人出列奏曰:“陛下,臣有本要奏。”刘禅看去,原来是太尉杨峰,笑问道:“杨太尉莫非以为朕赏得少了?”殿上殿下笑声一片。杨峰面无笑容道:“陛下但有赏赐皆是天恩,臣不敢嫌少;只是臣此次作战不利,请陛下降罪。”此言一出,大殿上登时一片寂静。刘禅曰:“太尉何出此言?卿破曹仁十五万大军居功至伟,如何有不利之处?”杨峰泣道:“臣料敌不周,思虑愚钝,导致折损两员上将白白死伤无数士卒。臣恤事不明,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刘禅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于是望向孔明。诸葛亮心里叹气,孔明深知如果杨峰不能以这种形式惩戒自我,他将会长期背负自己给自己的沉重负担。诸葛亮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诸人言道:“臣闻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太尉自求惩戒,正其宜也。望太尉明罚思过,转变通之道于将来。”杨峰垂首称是。后主闻孔明之言,遂从杨峰所请,乃诏贬杨峰为后将军。
席散之后,诸葛亮叫住杨峰对他说道:“公望,我深知你心,但其实今日之事你大可不必如此。”杨峰感激道:“多谢丞相今日所言,峰深深佩服。”诸葛亮苦笑道:“你我之间又何必这般客气?”杨峰笑道:“如今您是一人之下的丞相大人,我只是个后将军;岂能不毕恭毕敬?”孔明摇头笑道:“你呀……”忽然似乎想起了什么,孔明问道:“公望,五路大军均已退去,你以为当下最紧要之事是什么?”杨峰想了想说道:“我以为当下最重要的乃是重新结盟东吴!”孔明似乎很有兴趣,问道:“公望何出此言?”杨峰说道:“曹魏虽败,但未伤元气。且魏国根基深厚,急切之间难以动摇,当徐徐缓图;今陛下登基日浅,民心未安,国力未强,加上先帝伐吴损耗国本,目前似乎应当与东吴联合,晓以唇亡齿寒之理说服吴主放弃前嫌共同抵抗曹魏。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说完,只见孔明面带笑意看着自己。杨峰上下打量了自己一番,疑惑道:“丞相,我身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孔明大笑道:“吾思之久矣,奈何未得其人。今天听公望一席话,看来我找到人了!”
孔明找到了什么人?杨峰自贬为后将军又将如何立功恢复原职?请关注下一章节《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