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到了桓灵二帝时期,朝纲混乱已至极,宦官的权利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矛盾重重,由此还爆发了“党锢之争”。
桓帝刘志是被大将军梁冀推上帝位的,对梁氏一族的拥戴,他心存感激。然而另一方面,梁冀依仗梁太后在朝廷内外飞扬跋扈,特别是连亲手迎立的汉质帝仅因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就被其毒弑都无所损害,刘志怎敢轻举妄动,更何况他的父亲刘翼本就曾涉嫌谋取帝位而被贬,所以他对于外戚梁氏,可以说是感激中带着恐惧,忧怨中带着无奈。作为皇帝的刘志,梁氏独揽朝纲时常让他感到失落与怨愤。梁太后死后,桓帝再也无法忍受梁冀的专横跋扈,当身边近臣太史令陈授被陷害致死,桓帝决心除掉梁冀,这是他执政以来第一次作出重要的决定。面对势大的梁冀集团,桓帝无奈只能和身边的宦官唐衡一起谋划,而且是在桓帝如厕的时候才有机会秘密商议,这“如厕议事”不得不说是桓帝在梁氏专权时期的一个缩影。
在桓帝与唐衡等一干宦官近臣的策划下,展开行动,收回各种符节,然后派人包围梁冀住宅,派光禄勋袁盱持符节收回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与妻子孙寿自知罪大恶极,当日双双自杀。又收捕梁氏、孙氏所有内外宗亲下狱,无论老小尽皆处死。其他受牵连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的官员,死了几十人。亲朋故旧、宾客门生免官的三百余人,以至出现了“朝廷为空”的局面。至此,长期把持朝政,统治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的梁氏集团土崩瓦解。
按常理,此时二十八岁的桓帝应该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执政,翻开东汉王朝历史新的一页。然而事实却是,桓帝完全依靠更加腐朽的宦官势力,使“权势专归宦官”。于是朝政依旧黑暗,社会依旧混乱,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桓帝对诛除梁冀一族有功的人大加封赏,特别是宦官,从此以后,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中转到宦官手中。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刘志死于德阳前殿。第二天,窦太后临朝执政。
桓帝荒淫了一辈子,却没留下一个子嗣。年轻的窦太后及其父亲窦武,把继承人的年龄设定在少年段。刘宏是汉章帝玄孙,刘宏的曾祖父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桓帝刘志是堂兄弟,刘宏是桓帝的亲堂侄,当时只有十二岁。于是,刘宏便懵懵懂懂地由一个皇族旁支已经落魄了的亭侯子弟,摇身一变而为万乘之尊,即为汉灵帝。
汉桓帝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外戚跃跃欲试地准备统理朝政,宦官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皇权,士人的不平之鸣,遍野的饥民之声,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灵帝年幼即位,由窦太后执政,如此窦氏一族又崛起为新的外戚集团,陈蕃、窦武等又起用了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受挫的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使之列于朝廷,参议政事,这也赢得了一定的人心。宦官一时失势,但曹节通过灵帝乳母赵娆及太后的身边宫女,向太后献殷勤,取得了太后的信任。窦武等欲除去宦官,却因消息走漏演变成了一场宫廷政变,窦武、陈蕃身亡,窦氏一族很快被推倒,宦官集团取得了这场政变的胜利。灵帝被迫升任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升任王甫为中常侍。其他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封为列侯,十一人封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表气”。这时开始,一直到灵帝死去的中平六年,整个灵帝一朝,都在宦官势力垄断之中。
宦官集团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实行独裁统治,极端腐朽黑暗。在政治上,挟主专权,任何反对或不满他们的,就诬告陷害,或流放禁锢,或罢官下狱,或杀身灭族,无所不用其极;在经济上,兼并土地,恨不得将天下所有良田美地、山林湖泽都据为己有,杀人越货,巧取豪夺,与强盗无异;在生活上,穷奢极糜,挥金如土,引导灵帝荒**政。著名的“十常侍”便是这样而来,他们甚至伙同灵帝在西园卖官,支配灵帝驱正扶邪,从而使得正常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矛盾迅速加剧,最后终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大起义。
张角此人,钜鹿人氏,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的创始人。传说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建宁年间,他带着两个弟弟张宝、张梁,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一带开始传教。灵帝熹平年间他在大量招收学生、培养弟子、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传布太平道为名,利用行医治病为手段,在民间秘密进行组织起义的活动。张角继续扩大组织的范围,派遣八名弟子,分别到各地进行传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参加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遍及青、徐、幽、冀、兖、豫、荆、扬八个州,入道群众达几十万人之多。为了将分散在各地的力量组织起来,他们把人道群众编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立一“渠帅”,由张角统一指挥。
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唐周告密,马元义被捕身亡,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三十六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汉灵帝慌忙於三月戊申日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於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此时皇甫嵩上谏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汉灵帝接纳提案,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的人到公车署接受录用。另一方面,发精兵镇压各地乱事: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隽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颖川一带的黄巾军,朱隽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孙坚为佐军司马,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发与朱隽军连军。
庚子日,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响应张角。四月,朱隽军被黄巾军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汉军人少,士气低落。又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五月,京师见皇甫嵩被围,派曹操率军救援。不过援军未到时,皇甫嵩已心生一计,在傍晚时份吹起大风,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敌人,大呼进攻,城上亦举出火把响应,皇甫嵩以鼓助战,冲入敌阵,黄巾军大乱,四处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军,被皇甫嵩、朱隽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人,汉军大胜。
另一方面,在西南巴郡,同样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发动起义叛变,“五斗米师”张修攻打郡县,此刻汉灵帝已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无暇再去重视蜀地的局势,这样一来,地方豪强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致演变成后来地主军阀割据的局面,当然这是后话了。
一时之间,天下狼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乱世,从一开始或许就已注定。
咱们遭雷劈死的凌羽同学,也就降生在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乱世之中。这一年是黄巾之乱爆发前十二年,会稽郡一户叶姓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传说孩子本来难产,突然天降一道黄光,隐入那户人家,随即叶家的二公子就降生人世了。奇怪的是那男婴刚出生却不会哭泣,当时吓傻了一家人,以为孩子有什么毛病,更令人稀奇的事,这孩子不哭反而笑,而且是笑得感觉怎么那么邪啊……
这重生的有点俗套了,还好,咱们的凌羽同学不知道情节,这会他意识还没觉醒呢。想出头?跟着咱们的剧情慢慢熬吧……
<a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