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87900000004

第4章 中国兵法的战略智慧(3)

二是能和于君臣。君臣辑睦,关系和谐,上对下信任,下对上忠诚,少猜忌多沟通,行政顺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是能和于同僚。军队将领之间、文臣武将之间、各级官僚兵士之间的“辑睦”,平时就事论事,战时协调一致,互相支持,敌国自然不敢轻易打歪主意。

但是历史上,将相和的例子太少,文武相斗、朝廷党争的故事则不胜枚举,君臣猜忌的故事也是所存颇多。少见的只有廉颇、蔺相如能够捐弃前嫌,李世民、魏征能够彼此相得。而如何做,才能够保有“和于朝廷”的常态呢?

《尉缭子·原官》从法度的层面阐释了君臣、将相之和:

守法稽断,臣下之节也。明法稽验,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轻重,臣主之权也。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彼动者,静之决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总原则为八个字: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尉缭子认为,信守法度,考核决断,是臣子的职责;明令法度,检查考验,是君主的职责;明确自己的职责,统一刑赏轻重,是君主、臣子都应具备的谋略能力。只有下面尽职,上面尽责,平日管理国家时,掌握国家财力的虚实,才是保持国力强盛的基础;战争应对敌人时,了解敌方的弱点,才是保持自己强大的根本。

军队将士能和,可以攻无不克;朝廷君臣能和,可以战无不胜;国家军民一心,可以不战屈人。管仲曾用兵政合一、农战合一的视角,强调军民之和:

用道来养兵,百姓就会和谐共勉,用德来养兵,则百姓就会团结一致。和睦共勉、团结一致就能够整齐划一、协调一致;协调一致就能够凝聚力量,和谐团结、凝聚力量,就没有谁能够伤害到自己。为将者用道义和德行去对待士卒,必然能获得士卒的拥护,从而使得整个团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这样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一表述,实际是把治国、治军、治民融合起来,以国民的团结促进军民的团结,以君臣的团结促进军队的团结,简直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原始版本。

国之强,在于固本;政之强,在于辑睦;兵之强,在于同心;民之强,在于和众。物力能蓄,人力能用,兵胜于朝廷,自然在情理之中。

伐交制胜:联合小国,借助大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用力于关键处,外交上纵横捭阖,辅助军事造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战而胜,不武而武,是为上上策。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交是介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行为,古代的外交由“行人”负责,国君亲自选派,今天的外交与国防则各有所属,不妨将伐交视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伐交制胜是利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手段,为国家战略行动服务。《管子·霸言》不仅承认伐交的合法性,还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称之为“因国”:

夫善用国者,因其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

说白了,就是借力打力:借助大国的力量削弱小国,借助强国的力量瓦解弱国,借助重国的力量压低别国。强国多的时候,就联合强国兼并弱国,成就自己的霸业;小国多的时候,就联合小国蚕食大国,成就自己的王道。

管子正是充分利用诸侯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寻找到称王称霸的关键。他还说强国多时,谁先出头谁遭殃;小国多时,谁后出头谁没戏。参战国多,谁后加入谁称霸;参战国少,谁先号召谁称王。尽管《管子》一书非管仲所作,但它立足于国际关系审视国家政策,是管仲协助齐桓公称霸的重要谋略之一。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齐师败绩。宋鲁之战,鲁又取胜。齐鲁抗衡,鲁国连胜两局。齐国战场不胜,只能决胜于权谋了。于是管仲开始利用小国关系来做文章。先是杀鸡给猴看,灭掉了谭国。然后在齐桓公五年(前681年),提出齐国要与宋、陈、蔡、郑等国在北杏会盟,商讨安宋之计。有的诸侯无动于衷,其中遂国接到邀请,居然没有参加会盟。齐国虽然暂时打不过鲁国,还是打得过小小遂国的,管仲立刻出兵灭遂。鲁国一看,齐鲁之间的国家都与齐国结盟了,便接受齐国的建议,准备两国和好,在柯会盟。

第二年,宋国内乱,背叛了齐国。管仲请齐桓公邀请陈、曹一起伐宋,又请求周王室派兵。于是周王的王师、齐、陈、曹共同伐宋,宋国一看形势不妙,立刻服软。这样,鲁、宋、陈、蔡、卫已屈服齐国,山东地区就剩下郑国了。管仲又让齐桓公趁郑国内乱介入调解,扶植新君登位,与齐联合。

一个一个摆平之后,管仲便邀请周王室参加,与宋、卫、郑在鄄会盟,后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在幽会盟,周惠王派召伯为代表,赐给齐桓公侯伯爵位,齐国由此成为公认的霸主。

在这个过程中,管仲把《管子·霸言》里的论述运用得炉火纯青,将因国而伐交运用得淋漓尽致。

伐交,就要想办法瓦解敌方的盟友,增加自己的实力。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概括得很精当:“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就是孤立对方,使之没有朋友、没有援手、没有帮助,最终无力抗衡。《兵法百言》之“勾”描述得更直白:

勾敌之信以为通,勾敌之勇以为应,与国勾之为声援,四裔勾之助攻击。

这里所说的“勾”,就是招引、引诱,是通过必要的手段,令对方为我所用。勾敌之信为用间,勾敌之勇为反间,与国勾之、四裔勾之则是典型的伐交。就是想办法通过外交手段令他国、周边政权为我所用,或为声援,或为协助,使我的力量倍增,敌之力量削弱。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即便只是使第三方作壁上观,保持中立,也达到了削弱对方外援的目的。

前文提到的斗廉所言“师克在和”的战例,背后也有伐交的考量。唐人赵蕤所著的《长短经》亦称《反经》是这样描述的:

昔楚莫敖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以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于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从之,遂败郧师于蒲骚。

此处重点论述五国之间相互关系,认为枪打出头鸟,郧国既然为诸国首领,自觉兵强,若一举击溃,其余四国失去了所仗的势,必然退军。

伐交有三种,一是以军事行动来伐交,如管仲以盟代兵,以兵促盟;二是以伐交辅助军事行动,如楚国伐郧而离散五国联盟;三是以伐交替代军事行动,这几乎是纯粹谋略上的高明了。烛之武退秦师、鲁仲连义不帝秦、郦食其下齐七十城等,皆是兵不血刃,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代替数万雄师。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秦联合夹攻郑国,郑国孤立无援,危在旦夕。无奈之下,郑国派烛之武夜见秦穆公,试图离间秦晋之好。烛之武很认真地跟秦穆公分析,秦国灭郑国不仅徒劳无功,而且后患无穷:

第一,秦距郑路途遥远,郑不可能作为秦国的边境;说白了就是秦国不可能占有郑国。

第二,既然不能占领,攻下郑国,只好拱手让给晋国了。晋国有了郑国这块肥肉,实力自然增强,相比较而言,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第三,假如秦国保全郑国,郑国可以和秦国结好,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接待,这对秦国有利而无害。

第四,最关键的是,秦对晋惠公有过好处,晋惠公答应用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结果呢?不仅不给,反倒马上修筑工事来防备,这次秦国劳师远征,何利何弊,不用闭眼睛也能想清楚啊!

第五,最要命的是,晋国什么时候满足过?东边灭郑之后自然会西侵。除了秦国,他还能动谁呢?

烛之武处处站在秦穆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秦穆公一想:也是啊,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盟国多份力,干脆同郑国结盟得了。晋国一看秦军这么干,这仗打得窝囊,也干脆收兵撤退。

不得已而治军,则善用兵者,在于使对方的盟友不能联合;善用谋者,在于化敌为友,使己方力量倍增。国家之间的争斗,关键在于利益。敌我双方的较量,锱铢必较,有利则动,无利则退,因而未出兵之时,需要庙算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何者可为我用,何者可为我敌,何者可为我防,何者可为我助,都需要一一考虑清楚。稳住强国,联合小国,借助大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用力于关键处,外交上纵横捭阖,辅助军事上的示形、造势,达到以战略行动化解危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战而胜,止戈为武,是为上上策。

二、尚武而出师有德

中国兵法讲究武德,一是指“以武为德”,将“武”看成一种德行。表现在军事行动中,即自觉遵守相关战争礼仪与交战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交战也有规矩,再残忍的战争也讲究规则。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所写的兵书《司马法》中就说:

古时候追击逃跑的敌人,不会超过百步,跟踪退却的敌人,也不会超过九十里的距离,这是为了表明礼仪;不逼迫失去战斗力的士兵,并且哀伤怜悯他们,是表明军队有仁爱之心;排列好队伍敲锣打鼓,是为了表明军队忠信诚实;在战争中争夺义,却不争夺利,是为了表明军队的气节。

这种说法,现在看起来有些迂腐,但其表明了古代军礼中有些规定,是出于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周朝是讲究这些武德的,只不过打来打去,到了春秋时期,兵不厌诈、习以为常。兄弟宗盟,脸都撕破了,还讲什么礼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国与楚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列,楚国军队正在渡河,大司马公孙固就建议宋襄公:敌众我寡,应趁着楚国未全部过河,猛然出击。宋襄公断然拒绝这种做法。公孙固心有不甘,在楚国渡河完毕即将摆好阵势的时候,再次请求出兵,又被宋襄公拒绝。等到楚国排列好之后,双方开始交战,宋军大败。宋襄公侍卫全部被杀,他的大腿也受了伤。宋国都城百姓都责备宋襄公,认为是宋襄公错过了大好时机,导致如此结果。但宋襄公却认为,按照周制,打仗要讲理,用兵之道是不靠险阻、不乘人之危取胜,他不会进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后人也许会嘲笑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跟敌人在战场上讲什么礼节。我们若理解他执意遵守的“不以阻隘”恰是周礼中的内容,只能叹惜时过境迁。春秋之后“兵以诈立,以利动”,宋襄公不知变通,抱着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于古为义,于今为笑。

二是指“以武卫德”,这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意义。即通过武力来维护仁政、德行,或者说维护国家秩序、国际秩序。此处的“武”,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师”。《尚书·甘誓》记载,在甘即将进行一场大战,夏启召集了六军将领,说:“六军的将士们,我要向你们宣告:有扈氏违背天意,轻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怠慢甚至抛弃了我们颁布的历法。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此后举凡作战,往往都发布檄文,揭露讨伐对象的种种不义暴行,并表明自己的正义性、合法性、合理性,在道义上赢得最大程度的支持。

《周礼·夏官司马》认为,武力是保卫国家秩序的最终手段,规定了周王及方伯有权使用“九伐”之法,对诸侯国发生的种种不义行为进行征讨:

若诸侯国中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就削弱他的势力;有杀害贤良和百姓的,就出兵讨伐他;有对内暴虐百姓,对外欺凌邻国的,就囚禁此国国君;有土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的,就削减此国的土地;有凭借险要的地势,而不服从礼法规定的,就派兵攻打他;有杀害无辜亲族的,就治罪于他;有放逐或是杀害其国君的,就要诛杀他;有违反君主的命令,轻视国家法令的,就断绝他与邻国的交通;有行为悖乱人伦的,行为如同鸟兽的,就诛灭他。

周王出兵,或者委托称霸一方的方伯出兵,不是出于兼并,而是为了维持诸侯的秩序,保护西周初年所构建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封建制度。这种思路,被后世逐渐发展成为存亡继绝、维护正义的武德思想。楚庄王也曾说,军事行动的目的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种,前六种都是出于自守安邦与维护正义,后一种有些失之偏颇。在这样的背景下,攻打一个不爱护其百姓的国家,是合理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是率先发动战争,也是合理的。只要军事行动的目的,不是满足一己私欲,而在于维护天道公理,也就是《荀子·王制》所说的“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这就是所谓的武德要求。

止戈为武:要以战止战,不要以战养战,这是从政治高度对战争进程做了约束。既要把握战争的合理性,果断出击,又要把握战争的特殊性,适时收手。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一句话:“夫文,止戈为武。”言外之意,制止战争才是真正的威武。从字形上来看,“止”与“戈”合起来,便是“武”字的原型,由此产生对“武”字的解释: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很像今天所说的“武力保卫和平”。

古代常用“征伐”、“讨伐”等词来表示战争的合理性与武力的必要性。《吴子》还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不要一提到作战,就是捉对厮杀,就是你死我活,那是士卒的理解。从定国安邦的角度来看,战争有很多种打法,也有很多途径,更有很多手段。其中,“道”是用来探求事物本源的“义”是用来行事立功的;“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要”是用来保护和守护国家基业的。若作战意图不合乎道,举动不合乎义,却又大肆张扬、不知收敛,祸患自然会降临到头上。高明的人用兵,必用道来号召,用义来规范,用礼来约束,用仁来抚慰。所以,古代兵法津津乐道的事情,是成汤出兵讨伐夏桀,夏民欢欣喜悦;周武王和众讨伐纣王,殷人并不反对,这正是因为成汤、武王的行为合乎道义。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理解呢?

第一,进行战略决策时,应该“绥之以道”。即按照“道”来规范行事。孙中山曾说:“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的“天下大势”,指的就是“道”,它是宇宙、社会与人生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关于“道”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道家讲的“道”,指的是世界的客观规律;另一种是儒家的“道”,指的是正道、王道,即合乎礼、义、仁、智、信的规范。儒家学说体系中,用“有道之君”、“无道昏君”来分判正邪。但在道家看来,并不存在“有道”、“无道”的问题,“无道”也是“道”。兵家所谈到的“道”,也不能单纯地说是儒家的“道”,或者是道家的“道”,而应放在典籍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吴起所说的“道”,前边指的是万物本原的“道”,后边则是正道的“道”。

同类推荐
  • 地空导弹科技知识(下)

    地空导弹科技知识(下)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青涩年代之命中注定

    青涩年代之命中注定

    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情感、军旅题材小说。以寒门子弟张军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优秀特种兵的故事为主线,演绎出了张军以及祝小雅、张俊等人的情感故事。其中有爱情、男人间的友谊、特种受训、丛林历险、单兵作战、团队协作,是对曾经的青涩年代过往青春以祭奠的一篇架空文。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洋战场:浪涌烽烟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洋战场:浪涌烽烟

    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 逆战我会守护你

    逆战我会守护你

    特地为逆战故事参赛而写的作品。能力多强,责任多大,为爱守护,为国而战!改造人、秘龙合成战士、1VS20的超级战士!热血沸腾吧!
  • 谍影重重

    谍影重重

    世界王牌间谍、谍战大案秘闻全记录。细说世界顶级间谍的传奇故事,直击重大火热的间谍事件,揭开间谍工作的神秘内幕。通过介绍普京的克格勃情结、“地下总统”胡佛、英国间谍女皇帕克、谍海枭雄勒鲁瓦、日本间谍东方魔女川岛芳子、谍海奸雄土肥原贤二等,从侧面反映神秘、无情、血腥的间谍人生。
热门推荐
  • 盗者为王

    盗者为王

    延续千年的龙之一脉,三皇五帝的盗帝血统,呈天聚气,陨落凡尘。过一步,尸山血海少年路。呈天道,风云涌动血海出。坐镇江湖谁为主,暗下偷盗我为王!
  • 天之领域

    天之领域

    恢弘,热血的传奇故事!一只掌控天地的幕后黑手布设的惊天大局。一次看似平凡的穿越,带出的却是无尽的传奇。
  • 5步,让你超越同龄人

    5步,让你超越同龄人

    本书内容包括: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你必须完成一些蜕变、掌握成功背后的秘密、永远做最好的自己等。
  •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本书吸收了当代形式逻辑的新成果,又兼收了非形式逻辑的新观点,运用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通过一系列案例,对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作了通俗的讲解。
  • 霸道总裁追回小羔羊

    霸道总裁追回小羔羊

    顾晨曦本把林辰逸当做自己一个复仇借用工具。却不曾想自己一直没有发现林辰逸宠溺的眼光。慢慢的。。顾晨曦发现林辰逸又腹黑又霸道。。“什么?怀孕了?”怎么回事。"老婆。别跑了。”在爱情的追逐下。小羔羊发现自己竟爱上了大灰狼......
  • 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

    一本书读完投资学名著

    本书以最快捷的方式去获取投资名著中的精髓,可以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投资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成果,在探索投资之道的过程中感受启迪。从多个角度对所选取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读者既不必纠缠于原著晦涩的文字,又能够把握名著的理论精髓。
  • 纯色环上的风铃

    纯色环上的风铃

    一个富家少爷从小父母就经常不在身边,在一个偶然的意外中认识了一个叫纯的女孩,他以为他们会一直一直在一起,可是后来,一场事故使他们分离。后来,机缘巧合下发生了许多事情……
  • 再婚难逃

    再婚难逃

    如果你发现老公外遇,你会怎么做?答曰: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男人可遍地都是!必须离!离了再找一个好男人!
  • 复仇之使名:来自Hell的绝望

    复仇之使名:来自Hell的绝望

    曼陀罗花语:无间的爱和复仇,代表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而她,代表了黑色曼陀罗,不可预知的黑暗、死亡和颠沛流离的爱。谙凝兮,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孩,但在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死在了仇人的面前,而自己唯一的哥哥,为让自己逃离魔抓,下落不明,她恨,变得冷血无情。他被洛家收养,改名洛殷兮,他进入黑道,创建“夜凝”帮,成为黑道第三杀手,他要复仇。“现在,复仇游戏,开始!!”她是天使?还是伪天使?亦是恶魔?
  • 王妃一笑狼都上吊

    王妃一笑狼都上吊

    大婚当日的晚上,某公主来到绝世美男的身边。“哈哈,让你欺负我,我给你下了安眠药,慢慢睡吧,哼。”她看到桌子上有一壶好酒,想庆祝一番,一喝下去就感到不舒服,不对,是媚药,床上的男子突然爬起来,捧腹大笑:“王妃啊,你给本王下了药,本王就不可以给你下药吗?”靠,这两种药不是一个档次的好吗。门外的人群一个个贴在门上,心里默想:快啊,快啊。快扑啊。王爷加油,搞定王妃就靠你了。殷翎燚来到纳兰婧怡身旁,婧怡夺命剪刀脚一踢,翎燚迅速躲开了。“宝贝儿,你这招对我没有用哦,因为已经过时了。”“哼哼,你放心,我已经进化到2.0了,绝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哼哼,输赢还没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