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3200000016

第16章 纵横奇策《长短经》(1)

长短经》,因为它不仅是从反面来阐述谋略,而且还包含了不少与传统思想相反的内容,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反经》,作者是唐代的赵蕤。赵蕤(约公元659—742年),字大宾,又字云卿,梓川盐亭(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他的先祖是汉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年)蜀中著名的易学大师赵宾。赵蕤虽然生活在“开元盛世”,可能深受先祖影响,“夫妇俱有节操,不受交辟”,到梓州县(今三台县)城北数里的长平山中惠义寺(今名琴泉寺)安昌岩隐居。但他喜读百家书,“博学韬钤,长于经世,”“撰《长短经》十卷。”(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长短经》十卷,第十卷“阴谋”已经遗失,今天实存九卷六十四篇:第一卷“文上”八篇,第二卷“文中”四篇,第三卷“文下”四篇;第四卷“霸纪上”一篇,第五卷“霸纪中”一篇,第六卷“霸纪下”一篇;第七卷“权议”二篇;第八卷“杂说”十九篇;第九卷“兵权”二十四篇。

上述五组内容标题没有“长短”二字,那书为什么取名《长短经》呢?纪晓岚认为:“刘向序《战国策》,称或题曰‘长短’。

此书辨析事势,其言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卷一百一十七)这是符合赵蕤本意的,他在《序》表白“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论通变者。”同刘邵《人物志》一样,《长短经》也是“黑白杂合”之书,包容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等思想,但是最主要的是“王霸略”、“长短术”。或许因为如此,当年苏知政事后向玄宗推荐人才时说:“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他们师生为“蜀中双璧”。当然,《长短经》虽是以谋略为主,也以历史为题材,反映兴亡的事理,因而可以称为“小《通鉴》”。

霸王策

赵蕤的霸王策略充满了权术的诡秘,能教给那些欲称王称霸的人一套颇为完整而又能够实施的方案。对于打天下,他从如何蓄席卷天下之势下手到夺取天下;在已经夺取天下之后,他便强调如何以权术、信赖加奖赏来驭使属官和士人,以拨乱反正之术来应付政变和意外事件,他还告诫霸王们,为了家国能够传一世以至于万万世,必须制定一个“长治久安”的万全之策。

蓄席卷天下之势

【原文】

臣闻周有天下,其理三百余年。

成康之隆也,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年。太公说文王曰:“虽屈于一人之下,则申于万人之上,唯贤人而后能为之。”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六人,求而见者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友之友谓之朋,朋之朋谓之党,党之党谓之群,以此友天下贤人者二,人而归之,故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此之谓也。

故五伯更起。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

【译文】

我听说周朝拥有天下,清明太平的时间有三百多年,成康兴盛之际,刑罚搁置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及至它衰落,世间也是三百多年。齐太公对周文王说:“虽然屈居于一人之下,然而却能够高居于万人之上,这只有贤能之士才能做到。”于是,周文王礼贤下士亲近并见到的有六人,经过寻找后见到的有十人,一经呼唤即成友人的有上千人。友人的友人称做“朋”,朋人的朋人称做“党”,党人的党人称做“群”。因为这样由友及朋,由朋及党,由党及群的办法来结交,天下三分之二贤能的人以及普通群众都归附了他,所以说:“周文王得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人民以后,仍然以臣子的身份服侍商纣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五霸相继兴起。这些霸主常常辅佐天子,兴利除害,诛除暴虐,禁止邪恶之事,匡扶端正天下,使天下人都尊重天子。

以权信赏驭士

【原文】

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

故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

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仗刑免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议曰: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故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故至于刑,则非王者之所贵矣。故虞南云:“彼秦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此任刑之弊也。”

【译文】

霸主的治国之术是以权势来驾驭士民,以信誉来团结士民,以赏罚来使用士民。不讲信用,士民就会疏远;赏罚制度毁坏,士民就会离去。

所以说,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用刑罚与仁德,正确的方针是二者都不偏废,相辅相成。天以阴、阳二气构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成治国之道。所以即便是圣人执政,也不可偏用其中一法。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运用仁德较多,刑罚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罚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纯粹使用刑罚暴力而亡国的就是秦王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古代治理国家,其政制可分为三类: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仁德教化;一是霸者之政,靠的是刑罚的威慑;一是强权政治,靠的是暴力的压迫。所以,这些政制的规律是:

教化不起作用就用刑罚威慑,刑罚不起作用就用暴力压迫,暴力也不起作用最后就是屠杀。因此,到了使用刑戮的强权政治,就不为王者所看重了。所以,虞世南说:“从前秦始皇弃仁义而用暴力,以此虽然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然而坐天下就不行了。这就是运用刑罚治国的弊端。”

拨乱反正之术

【原文】

夫明察“六主”,以观君德。审惟“九风”,以定国常。探其“四乱”,核其“四危”,则理乱可知矣。

是故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尧舜拱己无为而有余,势理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势乱也。

《商子》曰:“法令者,人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一兔走而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盗不敢取,由名分之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也;势乱者,不可治也。夫势乱而欲治之,愈乱矣;势治而治之,则治矣。故圣人治治不治乱也。圣人为人作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偏能之。故圣人立天下而天下无刑死者,非可刑杀而不刑杀也,万人皆知所以辟祸就福而皆自治也。明主因治而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故曰:善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故明主审法度而布教令,则天下治矣。

《左传》曰:“国将亡必多制。”杜预云:

“数变法也。”

论曰:夫能匡世辅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乱之势,达于用舍之宜,然后临机而不惑,见疑而能断,为王者之佐,未有不由斯者矣。

【译文】

如果能够分辨清楚六种类型的君主,就可以用来考核每一位皇帝的功过得失;如果能够总结出九种类型的国家风气,就能鉴定一个国家兴盛还是衰败;如果能够探讨四种乱国的表现,核定四种危国的征兆,那么治国安邦、拨乱反正的大计也就清楚了。

因此可以说,如果体制、风尚已经达到了治理的水准,即使偶然有疏忽,国家也不会发生动乱。相反,如果体制、风尚没有达到治理的水准,即使你治理再勤奋,国家也不会治理好。尧、舜垂拱无为而治,都显得雍容有余,因为他的体制达到了治理的水准;胡亥、王莽奔驰忙碌,都制止不住天下大乱,因为其体制就是致乱的水准。

《商子》说:“政策法令,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根本。这好比上百的人去追捕一只逃跑的野兔,不是因为一只兔子可以变成一百个,而是由于兔子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市场上到处都有待卖的兔子,但是盗贼不敢随便拿,因为归谁所有已经明确。

由此可以知道,确定名分(解决所有权),是治理国家体制得当的基本原则。名分不确定,所有权不明确,势必要发生混乱。如果体制达到治理标准,想乱也乱不了;体制是混乱的体制,想治也治不了。因而如果是混乱的体制,越治越乱;如果是达到治理标准的体制,治理就很容易了。所以,圣人只治理具备完备体制的国家,不治理体制混乱的国家。圣人为人们制定法律,一定要让人们对法律明白易知,通俗易懂,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在圣人建立的国家里,没有因犯法而被杀的。倒不是该杀不杀,而是因为人人守法,人人避祸就福,人人自我教育。英明的君主就是凭借完备的体制来治国,所以才会出现天下大治的盛世。”

因此,我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是在改造国家体制上下功夫,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英明的君主反复研究审视法律制度,而后颁布、教育而执行,天下也就会实现了大治。

《左传》说:“一个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必然会有许多政策制度出台。”

杜预解释说:“这里的意思是频繁地改变法令制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匡扶世道人心、辅佐国家大政的宰相,务必要首先明白盛衰的道理,精通成败的命数,研究造成大治或大乱的体制根源,通晓各级领导的任用和罢免的机宜,再加上面临纷繁复杂的时局而不迷惑,遇到疑难、棘手的问题能决断:作为君王的辅相,古往今来,没有谁不是首先从这里做起的!

长治久安之政

【原文】

使士於不诤之官,使人各为其所长也。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

开必得之门,信庆赏也。

不为不可成,量人力也。

不求不可得,不强人以其所恶也。

不处不可久,不偷取一世宜也。

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

明版籍,审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长,急农桑,去末作,敦学,校才艺,简精悍,修武备,严禁令,信赏罚,纠游戏,察苛克:此十五者,虽圣人复起,必此言也。

夫欲论长短之变,故立政道以为经焉。

【译文】

使用官吏,必须选择那些不争权夺利的人,同时要使人们能够做他们各自所擅长的事。

明确告诉人们什么是一定不能走死路,这就必须严明法律刑罚。

要想向人民敞开有功必赏的大门,就必须信守奖赏。

不做不可能成功的事,因为凡事都要量力而行。

不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不勉强人做他们所厌恶的事。

不要固守在不能久留的环境,不要苟且贪取一时的便利。

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可以任命他为行政首长。

能审时度势,对人才、资源的状况以及使用都了然于胸,而且能恰当地选用官吏的人,就可以推拥他为君王。

明确户籍管理,审定村社组织,限定每个劳动力应有的田亩,制定刑罚制度,设立行政职位,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注重教育事业,考核士人的才艺,精简政府机构,搞好国防建设,严明法制,核实赏罚的信誉,禁止无益的游戏,检举苛刻的官吏:这十五条,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一定要这么说!

如果要想探讨一个国家的统治时间长短或兴衰,就应当把以上所阐述的为政之道作为根本的总则。

权变策

赵蕤的权变策略没有霸王策略那么具体,更多形而上的思辨,主要阐述正反、是非、适变的转化原理以及反思的理路,因为其中包含了不少离经叛道的思想,担心“羡无所归”,所以最后作《正论》来“正”一下,确立正反之变之中的正理。

权正反之理

【原文】

理国之要,以仁义赏罚,此其大略也。然而用失其宜,反以为害。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犹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矣。

《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代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人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其所用之异。

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译文】

在讨论治国的要领时,人们历来都认为仁义、赏罚是治国的最大策略。然而,如果仁义、赏罚使用不当,反而于国于民有害。

如此说来,那些标榜仁义礼乐、提倡名法刑赏、注重忠孝贤智等治国的思想,那些文韬武略、审时度势等行政的方略,并没有向任何人隐瞒,而且这些思想方略是代代都存在的。如仁义礼乐,不是因为尧、汤就自动彰显而发挥作用了,也并不是夏桀、商纣就故意逃离开当时的社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运用这些治国思想方略得当与否:运用得当就天下大治;运用不得当的,就天下大乱。

同类推荐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本书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本尼迪克特文选

    本尼迪克特文选

    思想者往往在压制和束缚中呼吸,但思想者的思想却永远是自由的。即使思想家的生命结束了,但思想的种子却会留下来。总有一天,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万古长青。《思想者的足迹》是一套有着深邃的科学与人文思想的丛书,所选书目皆是对其所处时代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著作,语言流畅,用词审慎。我们编撰本丛书,旨在带大家走进思想者,感受思想者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魅力。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吸取更多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养料。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弗洛依德谈自我意识

    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热门推荐
  • 不能言说的爱

    不能言说的爱

    我若爱你,我就肯定要告诉你。若是来不及说爱你,而你已不在,我要怎么坦白自己对你的爱?我是继续念着你,还是忘了你,重新再来?上天可以给我的是否真就只有那么多,不能再多一点了吗?爱你,等你回来,注定是神话,那我还能期待什么?
  • 间惑

    间惑

    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值得回忆和拼搏的时代,在此阶段我们有的是诱惑,迷茫和激情,然而如何能够把握青春的激情和动力,去抉择青春岁月的路径。本书主要讲一个新生的大学里几个年轻的学生在新生的城市如何辗转发展,去克服青春的迷惑,正确把握青春年华。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解决青春期的心理咨询讲座。
  • 第七次空白日记

    第七次空白日记

    来自地球的两个少女,来到另一个次元的镜面星球,瞬间变身马猴烧酒。与之相遇的,是恶魔还是天使?自己呢?为什么会来到另一个次元?关乎前世?~~~~~~~~~~~~~~~~~~~~~~~~~~~~~~~~~~~~~~~~~~~~~~~~~~~~~~~~~~“要叫我姐姐哦曦曦。”没有回应······“快叫啦,你不是已经可以说话了吗?”“······不要~”“叫啦叫啦~”“阿勒,那不是夏宇吗?为什么会和一个女孩子在一起?”“什么(╯‵□′)╯︵┻━┻”“终于走了,我要吃冰淇淋~”~~~~~~报告!天使和恶魔的共舞即将开始,请欣赏舞会~第七次空白日记(也叫第七空白日记哦)参上
  • 我的老公是山神

    我的老公是山神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山里女娃,被大学好友欺骗遭遇拐卖,而买主竟是我族族长,更荒谬的是族长花重金买我竟是要我嫁给山神,因为我是纯阴命!我怎可能向命运屈服,怎可能相信这些鬼神之说?!然而,没想到这一切只是个开始,离奇事件接连发生,一直默默保护我的正是我要嫁的山神……
  • 彼岸花寻

    彼岸花寻

    抱歉已坑作品,脑残三年级玛丽苏向,记我逝去的幼稚(其实是因为删不了,能删的话求科普,感激不尽)反正请别点,谢谢合作
  • 妾舞凤华:邪帝霸宠冷妃

    妾舞凤华:邪帝霸宠冷妃

    前世她被同父异母的妹妹陷害,容颜尽毁,葬身火海。今生穿越为相府之庶出大小姐,凤凰湮灭,浴火重生。她,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她,玩阴的,要毒的,尽管放马过来。妖娆倾世,美人谋略,舞出一世风华。“陛下,你已经出局了。”叶青宁望着那个昔日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男人,冷冷地道。“一生一世,你终是朕的女人,朕绝不放手!”他以为谋倾江山,拥有天下最大的权力,一切尽在算计中,却被这个女人算走了心。“帝王也懂爱?你有那么多女人,不少我一个。”“朕愿为你,后宫无妃。”
  • 明朝第一闲妃

    明朝第一闲妃

    据说都是浮云么?据说皇上也读晨报,据说这学院都开“宠物”学院了?还有,皇上给一宫女大跳脱衣舞,鞑靼小王子也来凑热闹!大明朝何时这般热闹?原来穿越女来了——办报纸,开学院,做乐师,玩得可真是不亦乐乎!
  • 木槿晨曦

    木槿晨曦

    初见之时,是谁迷了谁的眼再遇之时,是谁入了谁的心相爱之时,是谁夺了谁的爱傍晚时的景色,初晨时的阳光,都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柒柒,只要你愿意,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谌梓樨温柔的说。“梓樨,你很好,但是我爱的不是你”“所以我只能在你身边当你永远的骑士”而不是你的王子,谌梓樨默默在心里补充一句。“柒柒,这世上没有比我更爱你的人了”顾梣俣霸道的说。“顾梣俣,我最讨厌你的自以为是,我不想躲在你的羽翼下,因为我有能力与你并肩。”命运让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同舟共济,携手一生有人爱看日出,有人爱看日落,但是重要的是陪你一起看的那个人是否是你心里想的那个人。青春不算长,可谁又没爱过呢?
  • 大明江山

    大明江山

    这是一段悬疑、沉闷的历史,它又有着辉煌的一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只知晚明东林党争,明末三案,阉党乱国,却不知本朝科技发达、人才济济,众人只记住了那皇帝昏庸荒唐事,却不知明代内阁首辅制。金戈铁马征寰宇,不逊十全大辫子。将领策马扬鞭,文臣运筹帷幄,扭转亡国颓势,开创大明辉煌盛世。江山锦绣如画,举杯共赏江南美景。北国塞外怀柔,南国海疆长啸!是军人又是君王,欲耀兵于异域,示中华之富强。锦绣江山岂能被大辫子束缚,关外硝烟四起,海外毛子横行,朝堂尔虞我诈,阉党的贪婪,东林党的腐朽,将领派的嚣张跋扈,他又是如何安内攘外,扫清寰宇,又是如何儿女情长,故事从这里开始
  • 命端

    命端

    一个五感异于常人的少年,一本邪异的上古怪书,一些连接命运的枝枝叶叶。这些东西在某一天汇聚,终于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君主和非同凡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