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98100000020

第20章 名臣·名流(2)

有一天,他在府署中巡视,发现一个偏僻的房间,大门锁得很严实。他就命人将房门打开,发现里面存放着“金宝数十匮”,几十箱金宝,价值约数百万。原来,这是李煜时期,宫廷中的遗留物品,当初曹彬下金陵,没有清点过这批物资,时间久了,也就被人忘记。

这事,贾黄中不说,完全可以据为己有。但他当即上表,详细说清这批物资的来龙去脉、现存数量等等。太宗看到表章后,对左右说:

“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如果不是贾黄中这么廉洁,有操守,这些亡国之宝,就会玷污法度而害人啦!

于是赏赐给贾黄中金钱三十万。

贾黄中最优秀的事迹是奖掖后进,举荐人才。

雍熙二年(985),他知贡举,掌吏部人选。端拱初年,又加中书舍人,后来再典贡部。这期间,他从“寒俊”也即贫寒而优秀的士子中,选拔了不少人才。当他举荐这些人才,安排官职之后,回过头来再看他当初的推荐辞,确实精当。他看人准确,举荐妥当,这是对帝国最大的贡献。譬如,后来著名的大臣谢泌,是一个少年时期就好学,有志操的人物。贾黄中知宣州时,“一见奇之”,一见之下就暗自称奇。谢泌后来的成功,与贾黄中的推举延誉有关。另一个名相吕端,未出名时,就被贾黄中所欣赏、尊重。皇上要让吕端出镇襄阳时,贾黄中不同意,努力推荐他做朝官,于是吕端进入中枢,先成为枢密直学士,最后做到了参知政事,副总理。

古人有句:“不露文章世已惊”,谢泌、吕端,自是人中龙凤,有不凡不俗气质,但贾黄中先生的荐举为他们的龙门一跳创造了极大机缘。故古人有言:“贤者贤,荐贤者尤贤”。贾先生当得。

他举荐人才之后,从不自我表功,当世很多人都因为他的举荐而登上名位,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他推荐的结果,史称“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

贾黄中也有一个弱点:有时缺少一点决断精神。对有些决定,他畏慎得有点过头,做参知政事时,有些文件留在中书,迟迟不能决断。这就等于没有建树,还耽误事,因此,时论对他不很欣赏。

史称贾黄中“端谨,能守家法,廉白无私”,为人端正谨慎,能守住祖宗家法,也即朝廷制度,清廉无私。在翰林时,太宗召见他,问他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臣的工作主要是执掌秘书,草拟制书诏令,所有思虑不出所在位置。因此,军国政治大事,不是臣应该知道的。这种态度,也是臣子一格,因此太宗更加懂他,也更加重视他,认为此人确实“谨厚”。但另一方面,太宗也希望大臣能有更大作为。

贾黄中出知澶州时,已经患病很严重。太宗关心他,就让他回到汴梁到朝廷上班。当初,他到澶州之前,循例来宫中向太宗辞行,太宗像朋友一样提醒他:“夫小心翼翼,君臣皆当然;若太过,则失大臣之体。”做事谨慎,小心翼翼,为君、为臣,都该如此;但是太过,作为臣子来说,就失去了“大臣”之体。显然,这话是说给他听的,也是说给其他大臣听的。

“大臣”,不是官儿做得大就叫“大臣”,在传统语境中,“大臣”是指那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甘以天下为己任,有担当有决断的官员士大夫。春秋时期的人认为:“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国家所谓“大臣”,因为国家信任、俸禄很高,所以很有荣誉,同时能够担任国家大事。历来明君明臣都认为“得大臣体”是一种至高褒扬。太宗对“大臣”有期待,不希望有作为的臣子不去作为。

宇宙小,一身大

与太宗赵炅一样,贾黄中也有“悯农”情怀。

淳化四年(993),秋,连续几个月阴雨连绵,很多房屋都被雨水泡坏。太宗认为这事阴阳不调。而宰辅之职,哲学一点的说法就是“燮理阴阳”。这个说法意味着:天灾与人祸相连,如果治理人间无祸乱,天象也祥和,不会有灾异;反之,天降灾异,必因人间灾祸而起。太宗在大雨中,已经了解到各地有“饿殍”出现,于是责备宰辅李昉与副宰相贾黄中、李沆说:

“你们接受那么多俸禄,可知野有饿殍吗?”

李昉等人羞惭而又恐惧。出来后,贾黄中对人说:

“当时但觉宇宙小,一身大,恨不能入地耳!”

大宋君臣,对民生苦难,有担当。这种羞耻心是最接近圣贤气象的地方。

贾黄中从澶州回来后,太宗已经开始建立储宫,也即为太子建府邸。这样就需要选择“大臣”中有德有望的人物来做太子宾友,贾黄中本来也在这个名单中,但因为他病情较重,改为李至、李沆。但太宗知道他的为人,就改任贾黄中为礼部侍郎,兼任秘书监。后者是秘书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宫中典藏图文书籍。这正是贾黄中喜爱的——他一生喜爱读书,史称“素嗜文籍”,所以进入内阁,他很欣慰。

淳化年间,贾黄中曾拜相,出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还召见了他的母亲王氏,赐座后,对老人家说:“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你能教育出这个优秀的儿子,真有昔孟母的风采啊!说罢,还作诗送给王氏,另外赏赐也很丰厚。但太宗事后对侍臣说:“朕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朕看着贾黄中的母亲一直有贤德,身体还很好,七十多岁了,不显老。我每次跟贾母说话,都觉得她很明白很敏锐。但贾黄中则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弄不好他要走在贾母的前面。

结果,第二年,贾黄中就病逝了,而贾母“尚无恙”,还没有任何疾病。太宗很忧伤,知道贾黄中一向清廉,家中并不富有,于是赠礼部尚书之外,另赐钱三十万。等到葬事完毕,又召见他的母亲王氏,再赐白金三百两。还对王氏说:“勿以诸孙为念,朕当不忘也。”不要为你的孙儿们担忧,朕不会忘记他们。

《宋史》中,贾黄中与名臣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同《传》,史称“四臣”。李昉为人毁谤时并不与之计较;吕蒙正被人污蔑时并不辩论;张齐贤被同列牵连并不解释;这些,与贾黄中多次荐引他人而不自居其功,是同样的品德。《宋史》中盛赞了“四臣”的这种君子人格,认为有圣明的君主才有贤明的臣子;正因为有了贤明的臣子才足以辅佐圣明的君主。这样的明臣顺应时代,道德高尚,与太宗一起,由修身明德而造就“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这是传统军政治理中,很动人的风景。

人民,本也,疆土,末也

张齐贤,可能是大宋历史上最难于理解也是性格最丰富的一个人物。

说清张齐贤,要先看看他给太宗的“主和”上疏。

太平兴国五年(980),太宗“高梁河之战”失败后,朝臣中很多人还想“速取幽蓟”,张齐贤反对,他说:

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自古疆场之难,非尽由戎狄,亦多边吏扰而致之。若缘边诸寨抚御得人,但使峻垒深沟,蓄力养锐,以逸自处,宁我致人,此李牧所以用赵也。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如是则边鄙宁,辇运减,河北之民获休息矣。然后务农积谷以实边用。敌人之心,固亦择利避害,安肯投诸死地而为寇哉!臣闻家六合者以天下为心,岂止争尺寸之土,角强弱之势而已!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也。尧、舜之道无他,在乎安民而利之尔。民既安利,内安本固,则远人敛衽而至。陛下爱民人、利天下之心,真尧、舜也。臣虑群臣多以纤微之利,克下之术,侵苦穷民,以为功能。至于生民疾苦,见之如不见,闻之如不闻,敛怨速尤,无大于此。伏望审择通儒,分路采访两浙、江南、荆湖、西川、岭南、河东,凡伪命日赋敛苛重者,改而正之,因而利之,使赋税课利通济,可经久而行,为圣朝定法,除去旧弊;诸州有不便于民者,委长吏闻奏,使天下皆知陛下之仁,戴陛下之惠,以德怀远,以惠利民,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也!

这一段文字说尽后来“主和”意见的义理。各种史料记载原文略有不同,我略为之整理补纳,疏通其大意是:

圣人做大事,不动则已,动就要考虑周全。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自古以来,不得已诉诸疆场的种种灾难,不一定都是由异族导致,很多也是驻守边疆的官吏自生边衅所致。如果沿边要塞的将军任命得人,只需要修缮城防,高墙深沟,积蓄力量,养育锐气,以逸待劳,从容自处,不去侵扰敌人,宁肯敌人来侵扰我——这就是战国李牧之所以在赵国大破匈奴的功用。这就是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这样,则边境安宁,转运减省,河北一带的士庶能够休养生息了。然后,积极务农,储存粮谷,以此可以充实守边之用。敌人的心也是人心,他们也会趋利避害,哪里肯心甘情愿趋赴死地来做寇盗呢?我听说统御宇宙者,以天下为心,岂肯争夺尺寸之地,角力强弱之势呢?所以说圣人做事首先务本,而后关注枝节,这就是先安定内部,以此来教化夷狄。人民,就是根本;疆土,就是枝节。从五帝三王以来,没有不先注重根本的。尧舜之道没有别的,主要在于安民、利民而已。人民安利,内部之本就坚固,夷狄就定会恭敬前来朝贡。陛下爱民人、利天下之心,真是尧舜在世。但臣担心群臣会为了微小的个人利益,施行苛刻下民的盘剥之术,以侵犯穷苦百姓为功为能。以至于民生疾苦,看到了就像没有看到,听到了就像没有听到。招惹怨恨、导致过错,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恳望陛下审慎地选择有通识的大儒,分路采访过去吴越盘踞的两浙、李唐盘踞的江南、武平盘踞的荆湖、孟昶盘踞的西川、刘盘踞的岭南、北汉盘踞的河东,看看他们过去都有哪些赋敛苛刻沉重的制度规定,以圣贤之意为根本,将其改正过来,并因此而行利民之道,使国家赋税有定额,可融通调剂四方之用,可经久而行,这是为圣明的天朝立法,除去旧日的弊端。而各州郡有哪些不便于民生的旧式章程,可以委托有道义的地方官员直接向朝廷汇报,也要将其改正过来。这样,天下都知道陛下仁爱之心,普受陛下仁德之惠。用仁德来怀柔远方,用利益来惠泽人民,大宋能做到这个分儿上,吞灭契丹、收复燕蓟,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了。

不仅如此,张齐贤这一番话事实上还另有深意。

原来,张齐贤在“高梁河之战”后似乎是“主和”派,但在后来的“岐沟关之战”前,他又是“主战”派。结果他“主战”的“岐沟关之战”大败,太宗很羞愧,对张齐贤说:“你看着,你看我以后还干这种事吗!”张齐贤更羞愧,几乎无地自容。

这个令人不解的矛盾,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张齐贤,在我看来几乎称得上是太宗朝绝顶聪明的智者、志士。他为何会有此前后不一的陈言?这不是“反复”小人的做派吗?

王夫之先生看出了个中门道。

概括王夫之《宋论》中的意见就是:

张齐贤事实上是“主战”派,这就是他在后来的岐沟关之战中赞同北伐的原因。但他看到太宗时代实在是无像样的将帅,如此,出征必败,所以主张暂缓征伐。但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时间越长对大宋越是不利,因为契丹得其地,更知道大宋有收复之意,所以非常警觉,日夜修缮城防,边地日益巩固;契丹得其人,时间越久,当地士庶回归中原的意识也就越是淡漠。到岐沟关之战时,其地其人已经沦陷近五十年,故老还在的,不足百分之一,更多人则食用契丹之俸禄、耕种熟悉之土地,渐渐为契丹同化。当地人已经开始视中原为“绝域”,太过于遥远的隔绝之地;视衣冠为“桎梏”,不愿意承受束缚之礼。这样,沦陷区士庶之心已经渐渐开始忠诚于契丹而不再忠诚于大宋。如此,则山前山后,永无可以收复之期了。所以,有志之士,急切地争取早一点恢复汉唐旧疆,还在担心已经迟暮,哪里还忍心继续等待呢?太宗使用的曹彬、潘美将帅,也都不是张齐贤心目中的名将,与战国李牧比,他们还差得太远。但现状如此,张齐贤也只好姑且听之,长久蕴蓄在内心的收复之志,不得不“降志”,降低自己的期待和意志,姑且顺从这个安排吧!张齐贤为何在瓦桥关战役后反对太宗北伐?为何又在岐沟关战役前赞同北伐?这种前后矛盾并非是张齐贤主张的摇摆,更不是反复多变,实在是因为他知道无可以统帅之将,但又不能一时一刻忘掉幽燕之耻啊!但有志于恢复汉唐旧疆的名士,胜利不足以得意,失败也不足以沮丧,这就是为什么岐沟关战败之后,张齐贤独守代州而有捷报。与那些怯懦的臣子们在一起,张齐贤实在无能改变他们,只好孤独地出头,独当一面,“少寄其磊砢之壮志而已”,稍稍以此一战之捷寄托其磊落不平的壮志。据此可以知道,张齐贤始终以收复为心,而不是游移多变、没有定力的人物。太宗也深深地知道他有忧国之诚,但也实在是因为藩镇割据以来“阴谋拥戴”的祸患太重太深,不得不疑忌将帅,不能消除这种私念,所以在控驭武将时,不期望他们坐大;武将们也深知太宗之情,故一力躲避大的战功、推卸大的军权。由张齐贤的前后矛盾之言,察看言论背后深不可测的隐情,君子实在认为张齐贤这种作为,是一大悲剧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到张齐贤这个上疏,有评论道:

齐贤之论,其知本矣。然齐贤徒知契丹未可伐,而不知燕蓟在所当取。岂惟齐贤不之知,虽赵普、田锡、王禹偁亦不之知也。

张齐贤的议论,可以说是“知本”之论了。但张齐贤也仅仅知道契丹不可以讨伐,却不知道燕蓟必须要收复。太宗时,又岂止张齐贤不知道此理,就是赵普、田锡、王禹偁等人也不知道啊!

按这评论的意见,张齐贤不过是为“主和”而“主和”。显然,此论并非知人论世,还远没有洞悉张齐贤内心的隐衷和苦衷,更无法理解张齐贤“智慧的痛苦”。与王夫之的精彩评论比,二者见识,高低顿现。理解人物很难;理解智者更难;理解大贤尤难。看懂史上智者、大贤,须别具只眼。

偶像李大亮

张齐贤几乎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

他是跟着哥哥学习儒学经典的,后来的滕公,也即向拱的老师,滕秀才,也对他有提携之功。他在贫困中长成后,逐渐有了四方之志,与友朋们论及时事,往往慷慨激昂,陈述意见,很有远略。史称“孤贫力学,有远志”,“议论慷慨,有大略”。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少时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是唐代的李大亮。

李大亮乃是大唐一等一的开国功臣。他的文武才略在很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来,而且气场强大,在一堆人中,他最显眼。当初他曾与瓦岗军作战被捕,瓦岗军有一大将张弼,一见之下“异之”,当即认为此人不简单,于是杀了跟他一起被俘的一百来人,独独留下了他。俩人一番长谈之后,成为莫逆之交,成为一生的朋友。以至于后来李大亮富贵了,还在到处找张弼。但张弼也是人物,不想麻烦人,就总是躲着李大亮。过了很久,李大亮在街上认出了他,抓住他胳膊就大哭起来,说要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赠送给他。张弼不受,李大亮就奏明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之所以能为大唐立功,主要就是因为张弼当年有过不杀之恩,表示要把自己的官爵俸禄全都转赠给他。唐太宗就封赏了张弼。

李大亮还对民生问题很关注,对战后逃荒的难民,他都有周到安排,官财不够用时,他就卖掉自己的坐骑,资助百姓。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妙手神偷

    三国之妙手神偷

    独行神偷刘苏最大的愿望就是集齐八国联军侵华时候抢走的十二兽首,并将他们全部送回国家,不想当他全部集全的时候,却无意中触动十二兽首的机关,将他带到战火纷飞的三国,阴差阳错之下成为一个山寨的头目……第一次写书,认为写得好的帮忙吆喝两声,认为写得不好的可以扔砖头,欢迎给建议和意见。本书五万字以后热血场面不断,敬请留意。在这里求一下推荐、收藏和点击。本书每天中午12点更新,敬请留意。书友请进QQ群:37472112顺便在这里为自己求个票,好冲榜。万分感谢!!!!
  • 三国创业史

    三国创业史

    刘霸在第一百次相亲失败了之后,穿越到了三国,穿越当天死了老爹老娘,刘霸成了孤儿。在大汉政府的帮助下,刘霸终于不用饿死,成了一名光荣三国农民,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在三国干出一番事业,考虑到和魏蜀吴争夺天下难度太大,刘霸果断的决定做一个有钱人,于是开始了他在三国的创业之旅。
  • 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历史从来由“大人物”与“小人物”构成,“小人物”早已湮灭,留下“大人物”任人评说。《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中的每一个人——九五之尊的帝王、权倾一时的大臣、不可一世的佞幸,有正人君子,亦有宵小之徒,都是所谓“大人物”。但这些“大人物”在主宰他人命运的同时,却无从把握自己的跌宕浮沉。
  • 特种兵乱秦汉

    特种兵乱秦汉

    风云战国,群雄并起。秦末汉初,乱世汹涌。特种兵程文龙横空出世,一头扎进了这个华夏民族最为大气的时代。于是,抢地盘,收猛将,成为妖孽般的存在。这是错乱的时空,更是混乱的时代!各路英雄纷纷亮相,八方美女频频登场。看小程同学如何将诸多美女尽收怀中!又如何在这个错乱空间的混乱时代登上权力巅峰!
  • 中国历代冤案

    中国历代冤案

    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梗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
热门推荐
  • 猫眼鬼差

    猫眼鬼差

    新书《女鬼差》在文学网,大家多多支持。
  • 叛逆少女.

    叛逆少女.

    简述:一个名叫常碧曼的高一女孩,主题内容是:一个名叫常碧曼的高一女孩,本来是年级的拔尖,因为父母总是拿学习逼迫她,总拿第一名威胁她常碧曼因受不了这些压力,所以与他的父母进行抵抗,最后渐渐变成吸烟,喝酒,泡网吧,早恋…直到最后因学习太差,男方父母看不上,导致失恋,最后她跳楼自杀全过程…………【虐心ing】【哲理ing】
  • 圣珠之变

    圣珠之变

    一颗神秘黑珠,使云家惨遭灭门。真相越来越离奇,敌人宗门越来越强大。云非凡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势要为灭亡的家族讨回公道。不管你有多么强大的后台,有多强的实力,血债必须血来偿。为了族人,为了父亲,为了从未谋面的师傅...且看云非凡,破.界之屏障,斩邪魔,异族,报血仇,寻恩师。逆流而上,与天争命,一步步走上未知的修炼之路。
  • 无敛风云

    无敛风云

    苏辰不为任何人而活着,十年前走出了苏家,就再也没有反悔过。他不愿再举起自己的长剑,而并不是不能保护自己身边的人。剑啸,流虹,年少烂漫枕花眠,迷了双眼,乱了流年。
  • 那年盛夏,我们挥手再见

    那年盛夏,我们挥手再见

    再一次校园恋爱里,凯源玺三位明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恋爱,但爱情的道路是艰难的,他们可以度过暴风雨,迎接自己的完美恋爱么?敬请期待吧!
  • 偏要和陌生人说话

    偏要和陌生人说话

    《偏要和陌生人说话》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了和陌生人沟通对每个人发展的好处,分析和阐述了人们难于与陌生人结交的根本原因。它是您扩大社交圈子,获得更多好人缘不可或缺的社交利器。在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当中,可能都与陌生人有着或多或少的机缘。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机缘呢?
  • 超兽冥神

    超兽冥神

    当我经过七重的孤独,我方能成为一名强者。如果我是弱者,那么请杀了我!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便学会了八面凌风,驾舟而行!我来自远古,来自未知,我自认自己是狼族的一名。没有不断的升级,没有疯狂的修炼,有的只有异能量的超兽武装!新作,请记得收藏~~~
  • 万般法门

    万般法门

    异魔来袭,稷下学宫的的楚源再世为人。然而这个世界,居然也有异魔?
  • 穿越之绝世倾城

    穿越之绝世倾城

    王牌杀手意外死亡,误入轮回,重生!但是,为什么原主是众所皆知的废物!她无语地翻白眼,不过,她把玩着手中的神器,喃喃道“只是,我喜欢”。他是她捉摸不透的人,不,应该是灵魂!他与她订下公平条约,形影不离……冥冥之中,一切阴谋仿佛早已成定数……
  • 魔王道

    魔王道

    欲想成仙,造化弄人,偏偏只能修魔。踏入修魔之路,只为复仇。一本功法,一柄魔刀。一个万年魔魂,一身特殊体质。脚踏敌人的尸体,一步步的走向大陆的巅峰。我若成魔,佛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