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98100000037

第37章 失踪的李顺(2)

站在时光的后面,我看到两万殇魂在宽阔的长江之上,遥远地浮荡,有了书生气十足的伤感。我甚至胡思乱想,假如我是赵炅,假如我是张馀,假如我是白继赟,是不是可以免去这一场屠杀?我没有找出可以免去屠杀的可能。大宋太宗赵炅先生,必定要维护大宋帝国;大蜀元帅张馀先生,必定要破毁大宋帝国;而白继赟必定要放出辣手,杀戮破毁者。当夔州危急时,各自都已经没有选择。吾土吾民,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就在致力于“公道—仁德”理念的推演。圣贤之完整气象在此。而这种理念、这种气象,必定是以天地之大德为形而上背景的。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道德是——敬畏生命。所以《周易》要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生生之谓易。”所以《尚书》要说:“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所以《论语》要说:“焉用杀!”所以《孟子》要说:“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当吾土吾民种种杀戮连绵不绝时,我与时下“制度论”者的不同思考是:是什么样的邪僻力量在阻遏“公道—仁德”理念的推演,在妖魔化传统圣贤?优良“制度”并不能免去杀戮,就像传统“圣贤”也不能免去杀戮一样。但优良“制度”从不演绎杀戮,就像传统“圣贤”从不演绎杀戮一样。因此,“制度”与“圣贤”都不是杀戮之因。那种将历史上的杀戮推给“制度”或“圣贤”的意见,逻辑上都是荒谬而又浑浊的。罗马帝国对犹太人的杀戮,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杀戮,与罗马制度或奥斯曼制度无关,他们的制度并没有规定要杀灭犹太人或亚美尼亚人;也与西方历史上的圣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无关,西贤也从未有过要杀灭犹太人或亚美尼亚人的理性推演。吾土吾民历史上的杀戮,也与“制度”或“圣贤”无关。杀戮,犹如历史若干重大事件一样,它的呈现,是“偶然”的,是此前多种力量“耦合”的结果。预见杀戮,并同时推演杀戮,太过于邪恶。白继赟、赵炅与张馀,都没有事先即可预知“杀戮两万人”,并推动“杀戮两万人”的理性动因。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可以在已经预知杀戮人数时,启动杀戮机器,那就是纳粹以及其他极权主义魔鬼。

蜀民两万,殇魂飘散,走入虚空,白继赟立功。

当他将杀戮报告,包括“夺得舟千余艘,甲铠数万计”,汇报给朝廷时,他得到了嘉奖。

但太宗网开一面,下诏言“两川军民被李顺胁众诖误者一切不问”,整个巴蜀,在“李顺之变”中,被李顺借着神秘力量欺骗而趁起的军民,一概不追究、不拿问。当“群盗”溃散,纷纷走入山泽自保时,太宗又下诏,要各州“招诱”,并“倍加安抚”。太宗,为这一场共同体之间的杀戮注入了一丝温情亮色。

查道戴枷督税

太宗一直坚持“招抚”政策。

巴蜀乱后,太宗曾派出使者,访问川、峡诸州的治理地方合格优秀的人物,当时就有知夔州袁逢吉、知忠州邵烨、知云安军薛颜、知遂州李虚己、通判查道等七人以“称职”上报朝廷,太宗都分别给了他们诏书奖谕。

内中一个通判查道,是过去南唐名臣查文徽的孙子。他做了太宗朝进士,在一个县城做尉官时,收入低,但性情廉介,与妻子甘苦与共,采集野菜与杂米煮粥“疗饥”而已。当地要办理地方租税,几个县吏不得力,被州官招到州郡,上了木枷,让他们回去。其他的县官在回去后,将木枷脱掉,只有他还戴着,而且还戴木枷下乡督税。乡里富民试图贿赂他,以酒肉招待,他不吃,还杖责富民。于是其他民众看到,就很惊讶,于是将拖欠的租税缴足。

转运使樊宗古知道他的节操德行,就打算向朝廷推荐。查道推辞,要求举荐主簿叶齐。樊宗古说:“我也不认识叶齐啊!”查道就说:“公如果不推荐叶齐,我查道也不愿意被公所推荐。”樊宗古不得已,同时推荐了两个人。查道被改为光禄寺丞、直史馆。

不久,查道从遂州调动到果州(今属四川南充)做知州,正赶上蜀中民变基本平定后的零星反抗。有个变民首领何彦忠集结了二百余众,在果州一个叫大木槽的地方,打家劫舍。诏书招抚没有成功,于是地方都请求发兵平定。查道说:“彼惧罪,欲延数刻命耳,其党岂无诖误邪?”他们不过是害怕治罪,打算延缓几天的活命罢了。其中能没有被欺误、胁迫的人吗?于是,他换了普通衣服,一匹马,几个仆人,不带兵器,直接到了变民的驻地,将太宗的诏令陈说一遍,并耐心讲解了大宋的宽大政策。有人认识他,就说:“这是咱们的郡守啊,他可不是害我们的人啊!”于是纷纷放下兵器,跪在地上请罪。查道给他们每人都发了赦免的证书,让他们回家去种地。

查道将此事通过驿站报到朝廷。太宗很高兴,史称“赐诏书奖谕”,颁赐诏书,奖励慰勉了查道。

张馀逃脱,拒绝大宋“招诱”,继续组织力量与大宋对抗。

李顺其余各部也大多拒绝了大宋的“招诱”,两川多个州郡,还在战火中。

变民余部数千人来攻取施州。在知州李鹏的指挥下,施州指挥使黄希逊的儿子黄文卓、黄文范、黄文战,以及兵马使黄延霸,率领城中丁男只有百余人,大多手持木棍,打开城门与敌众搏击,居然擒获百余人,余众大多被赶往江水之中溺死。

又一队变民约数万人来袭取广安军,被峡路雷有终行营击破,斩首五千级,生擒三十人。接着,雷有终又派出主力,在嘉陵江口杀获两万余众。再回师,在合州与宋师友邻会合,破敌万余人,斩首五十级。几天后,雷有终进入成都。这期间,各州郡小股敌军时聚时散,但大多被宋师平定。

王继恩谁都对不起

平蜀,王继恩立功。

王继恩是四朝宦官,服务于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他还有一位张姓的养父。但这五个人,他谁都对不起。

后周时,他以张姓之子张德钧的身份,阉割后进入后宫,服侍大帝柴荣。赵匡胤践祚后,他又成为赵氏宫禁的宦官。江山易色,他没有任何表示,直接投靠新主,对不起故主周世宗。

太祖时,他成为宦官班首,第一大太监。但在太祖死后,皇后要他去找皇子,他却去找皇弟。于是,太宗即位。他让太祖一系在整个北宋期间,与帝位无缘,对不起故主赵匡胤。

太宗时,他升官发财,带兵打仗,获得生命中最高荣誉和成就。但太宗已经定下传位于赵元侃也即宋真宗,他却试图改变这个格局,密谋拥立已经“疯癫”的赵元佐(一说要拥立太祖的孙子赵惟吉),对不起故主赵炅也即赵光义。

真宗时,知道他试图变更继承人,开始并没有给他治罪,但他不思悔改,继续与同伙结党营私,露泄宫中隐秘之事。真宗这才将他发配外地。他也对不起宽宏大量的新主宋真宗。

养父张氏好歹将他抚养成人,到了太祖时代,他做了“内侍行首”,也即大内总管,要求回复本宗,不再姓张,改姓王,对不起养父。

王小波李顺之变,他带领大军入蜀,平定乱局,有功。

太宗之所以肯于让一个宦官带兵,还是对他有信任。他拥立太宗即位,这是一件泼天大事,也证明此人确有某种决断能力,为太宗所赞赏。此前,王继恩也曾在太祖麾下平定江南等战事中表现不俗,所以,太宗继续起用他参与军事行动。王继恩也渐渐开始“恃宠”而“生骄”。

后宫与宦官不得干政

从汉代以来,中国帝制政制就有一条经验教训:后宫及宦官不得干政。这类人最接近君主,一旦干政,往往可以左右政局。又因为这类人所有的政制干预,并没有经由宰辅廷臣的议事,甚至故意绕开宰辅廷臣,这就往往要诉诸非光明手段,构成一种与“天下为公”政治根本总诉求完全背离的程序不公——而程序不公,往往即导致事实不公。政局由不公而生紊乱,由紊乱而生变乱,由变乱而生权力非正常更迭,于是,皇室内部杀戮,以及由外部权臣以平定皇室杀戮而展开的杀戮,屡见不鲜。而杀戮中改朝换代的所谓“兴亡”,没有例外地将殃及民生。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原因种种,其中直接原因,往往多因后宫与宦官干政而起。不讨论后宫与宦官干政的政治发生原理,从已经看到的历史演绎而言,这是一个经验事实。

所以,历来比较明智的君王与大臣,往往都要为之设防。

王继恩曾推荐文人潘阆做官。太宗开始答应了他。但潘阆得官后,很快流露了他的“倾险”,也即用心“险恶”的特点。他曾多次劝王继恩要太宗“立储”,册立太子。那时候,太宗还没有正式册立儿子赵元侃也即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但赵元侃名望已经很高。潘阆对王继恩说:“南衙自谓当立,立之将不德我。即议所立,宜立诸王之不当立者。”南衙,指的就是赵元侃。潘阆的意思是:如果赵元侃当了皇上,因为没有“我们”的拥立之功,所以不会感谢“我们”。要想让未来的皇上感谢“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在诸王之中拥立一个没有希望当皇上的人,如此,则“我们”才有拥立之功。这一番话,说得王继恩迷迷糊糊,认为大有道理。然后他弄明白了这个“买卖”的意思,开始有了册立东宫的进言。史称“继恩入其说,颇惑太宗”,王继恩讲述了一番拥立某位亲王的道理,弄得太宗很有点迷惑。

太宗也许约略听到了潘阆的狂悖,也许没有听到;但就在他答应王继恩给潘阆官做的时刻,应该是想起了“后宫及宦官不得干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他没有贬黜王继恩,但将任命潘阆的诏书追了回来。这就等于做了一个姿态给王继恩看:你,不得干政。

宣徽使与宣政使

平定“李顺之变”后,王继恩作为招安使,前线总司令,当时朝廷讨论封赏时,中书宰辅和诸臣,都认为他有功,议论给他一个宣徽使来做。宣徽使,是宣徽院的主任;宣徽院掌管内侍户籍,略相当于中央机关人事局长;又掌管祭祀大典,略相当于文化部长;还掌朝廷会议、宴会等,略相当于中直机关办公室主任。这个职务由来已久,唐、五代就有设置,一般还就由宦官充任。但太宗觉得王继恩做这个不合适,他说:

“朕读前代史书,不欲令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他官。”

他认为这个职务很容易走上“执政”,所以不同意。但可以给他一个别的官职来做。

但宰辅认为王继恩平蜀功高,不这样封赏,不符合封赏的规章制度。太宗发火,深深地责备了一通大臣。然后命学士张洎、钱若水议论如何处理。最后议定专门设立一个“宣政使”给王继恩;与此同时还设立了“昭宣使”,都是宦官中的高级品阶,正六品,但“宣政使”班序在“昭宣使”之上。另外给王继恩一个“遥领”防御使。

至道二年(996)春,又有布衣韩拱辰到朝廷上言,认为“继恩有平贼大功,当秉机务,今止得防御使,赏甚薄,无以慰中外之望”。“秉机务”,就是要执政。太宗闻言大怒,认为这位韩拱辰先生“惑众”,将他“杖脊黥面配崖州”。

大臣和庶民要求封赏王继恩,都有“上怒”,太宗大怒的记载。浏览太宗一朝,看他回应言事臣庶,很少发怒的记载。这事发怒,有意味。

太宗一如既往地保留了“曲突徙薪”的智慧,这就消弭了“焦头烂额”的可能。宋人吕中评论王继恩平蜀事,颇精彩:

莫难于除盗,尤莫难于盗已去之后。故既命继恩以讨之,复命张咏以抚之,始威终惠,两得之矣。抑继恩宦者,使之掌兵,得无陷李唐之弊政耶?然继恩虽有功而不敢骄,虽不与宣徽而不敢怨,太宗盖有以处之也。其与童贯握重兵在外而朝廷无以制之之道异矣。使当时不知所以制之,愚恐无夷狄之骄,亦必有宦官之祸矣。

平蜀之事,没有比扫除盗匪更难的了;但是更难的是扫除盗匪之后。所以太宗开始命王继恩征讨盗匪,后又命张咏抚慰川中,开始于凌厉之兵威,终结于和惠之仁政,两个方面都有成果。但王继恩是个宦者,要他掌兵,难道不会陷入唐代那样的宦者掌兵左右天下局势的弊端吗?但是考察下来,王继恩虽然有功,但不敢如唐代那些宦官似的,对上傲慢;虽然不给他“宣徽使”的职官,但他不敢发牢骚。太宗一定是有办法处理这事的,太宗的办法与后来徽宗时,童贯手握重兵在外,而朝廷没有办法驾驭他,完全不同。假使太宗当时不知道如何统御王继恩这样的宦官,恐怕即使没有夷狄的骄狂扰华,也必有宦官的骄狂祸华了。

追回任命潘阆的诏书,就是制御宦官干政的办法。后来又派出另外一个大内宦官卫绍钦前往川中与王继恩“共同带兵”,等于在分权。更在川中大致平定后,立即任命张咏治蜀,而不任命王继恩治蜀。川中撤兵前,又派出张鉴、冯守规带着空白诏书,分掌原属于王继恩的临时任命权。有功之后,不授他执政之始的宣徽使,而另外特设一个“宣政使”职官;“防御使”的军职也只是遥领,而非实际差遣,凡此种种,都是太宗“曲突徙薪”,有意处置之道。王继恩之所以没有成为童贯,原因在此。

有人认为“宣徽使”“宣政使”不过一字之差,太宗在此玩弄了一个文字游戏,实质差不多。这个意见没有弄懂太宗此举事实上含有控驭之道。“宣徽使”由来已久,职权相应,其权,联系宫禁与中书最为便捷;而“宣政使”则是临时设置,有职无权,若无具体“差遣”,等于无事可干,很大程度上属于荣誉职称。看上去与“宣徽使”是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名”不同,其“器”也不同。“宣政使”不见于宋之前,玩笑一点说,犹如“弼马温”不见于各类职官表,因此这属于不承认宦官进入大宋传统职务的一种权宜性设计。

王继恩在蜀,手握重兵,到处摆威风。宴饮取乐之外,每次出行,前呼后拥倒也罢了,还要奏乐。他爱下棋,还备有专人负责带着棋盘棋子。所以上行下效,侍从们也一个个威风凛凛,恣意作恶。平叛的官军,成为害民的兵匪。

所以王继恩平蜀,有功,也有罪。

陷名将马知节于死地

王继恩在川中,还有一大劣迹,挤对名将马知节。

马知节有父风,他的父亲马全义在太祖一朝作战勇猛,马知节更有全局观念。有一年,他知定远军(今属河北东光县),当时有议论,定远军储粮多有霉变,因此要调发河南十三个州的民夫转运粮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负责此事。当二人商讨此事时,马知节提出:

“定远军兵士不多,但粮食还不少,将腐烂变质的部分簸筛干净后,估计还能得到十之六七。”

樊知古接纳了他的意见,果然获得可食用的粮粟五十万斛,于是分发给各个要塞,省去了河南十三州的一场转运。

马知节执法也严。

当时有辖境庶民,多走入要塞,躲避契丹入寇。但他的部下有人偷盗妇女首饰,被军中护军也即指挥官发现,鞭笞一顿。马知节知道后,认为此刑过轻。他说:“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恕,何以肃下?”庶民躲避外患而来,不想到却遭遇内部盗匪!如果这个可以宽恕,那怎么让下属严肃军纪?当即命令执行军法,斩首。

在川中平叛时,王继恩很是傲慢、托大,喜欢要人逢迎他。但马知节不买账,不愿意讨好他。王继恩于是就有了故意陷害的举动。

他命令马知节去守彭州,只给他老弱兵卒三百人,原来属于马知节调遣的精兵都调回成都。马知节知道彭州是李顺党羽一定要攻取的要害之地,多次请求增兵,王继恩根本不听。结果变民来了十万人攻取彭州。马知节带着羸弱之兵与敌人奋力拼战,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士卒很多人都已经战死。马知节长叹道:“死在贼人之手,不是壮士啊!”于是“横槊溃围出”,挥舞着长槊冲破重围出来。直到第二天,才引来援兵,再次呐喊着冲入敌阵,敌人败退而去。

同类推荐
  • 最权力

    最权力

    天朝最伟大的存在,副处级别的人民公仆张焕重生了。此时正值明末天启年,为了在这个黑暗动荡的时代生存下去,他誓要手掌权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封王拜相,青史留名。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 千秋业

    千秋业

    男儿行,当暴戾。事与仁,两不立。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早就想写一本书了,写我心中的热血与感慨。至于写成怎样,且不去管。
  • 科技大唐

    科技大唐

    当科技与大唐碰撞,当一位现代人穿越成为长孙无忌的庶子,历史在某一刻已经悄然改变。且看科技与大唐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璀璨的繁华。加读者群259250864。
  • 帝灵御天

    帝灵御天

    后宫佳丽三千人,累死皇上有大臣。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楚天一朝不慎,离奇穿越,开始了超级泡妞系统的坑神之路…当凌绝巅峰时,蓦然回首,已是武凌异世星空,纵横七界无双!
热门推荐
  • 六界太子

    六界太子

    玄幻六界,谁主沉浮;六界主宰者神界皇族,被魔族攻破差点覆灭,六界陷入战火纷纷的混战世纪。以六界精灵幻化人形的皇族血脉,六界太子,开始了慢慢一统六界的征程。
  • 最强保镖混都市

    最强保镖混都市

    他是隐没门派的传承弟子,拥有一身超强古武。锄强扶弱是他的本性,救死扶伤是他的风格。在敌人眼中,他巧舌如簧,阴险狡诈,是个无耻到极点的卑鄙小人;在世人眼中,他博学多才,仁爱善良,是个心怀天下的奇才。而在女人眼中,他帅气,阳光,是所有女人为之疯狂的情人!
  • 古代魔法师

    古代魔法师

    穿越并非是运气,而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老子是异界魔法师,穿越到古代学会了牛X的古武术,魔法与古武术结合,修为突飞猛进。老子跺一跺脚就能震撼整个武林,招一招手就引来各路侠女,什么魔教圣女、部落公主、家族千金、掌门的漂亮女儿、小家碧玉等美女,通通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待我巩固了后宫,再去收拾那些眼中钉肉中刺,凡是欺负我女人的,全部剁了喂狗。
  • 首席的专宠千金

    首席的专宠千金

    范安妮一夜之间成为落魄千金,父亲生意失败,父母相继自尽,得知这一切都是宫智宸的幕后操作,她绝望而去……三年后她重返回国,他更加的冷酷无情,他依然纠缠着她,她决定强势反击,把他挫骨扬灰。
  • 道歉的力量

    道歉的力量

    学会道歉重要么?答案是肯定的。学会道歉,是高手化解危机的第一堂必修课。善于说“Sorry”,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因此被冠上大度、负责的美誉,并且获得谅解。这就是道歉的力量!人的一生,许多打不开的结在终点回望时才赫然发现,不过是个芝麻粒罢了。唯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道歉的力量,解开那些看似无解的结,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商机!作者除了深入的剖析道歉的作用外,更从心理、文化等层面,精辟地分析人们抗拒道歉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正确态度,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论理清晰,让你轻易的掌握道歉学细腻的学问,成为最有智慧的职场高手。
  • 极品山贼王

    极品山贼王

    醉酒不醒,醒来穿越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正躺在山贼头头的女儿床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年轻帅气的林天佑将何去何从呢?躲在床后的林天佑听到小姐要洗澡的时候,他又该如何呢?面对山贼之女,林天佑该如何解释自己呢?
  • 鹰魂轮回路

    鹰魂轮回路

    六个相貌各异的生死兄弟,六把嗜血锋利的军刀,六种不同的杀敌招式,在对抗外敌侵略的战场上刮起了六股旋风般的腥风血雨。
  • 冷王的绝色妃

    冷王的绝色妃

    21世纪顶尖k大顶尖高才生,在一次夏令营中勿入秘林深处穿越到丞相府中不得宠的嫡女身上。异世重生看她如何斗姨娘,掠获王爷心!
  • 蜕变王者

    蜕变王者

    风流快活的冷家公子在他十六岁生日的时候被自家老爷子送进杀手训练营,昔日的风流公子,今日的冷酷杀手。他的强势回归又会又怎样的故事?请看《蜕变王者》
  • 倾世霸爱:老婆休想离

    倾世霸爱:老婆休想离

    【新书《甜妻有毒:总裁请小心》欢迎搜索,入坑阅读】{另外:倾世霸爱因为某些原因,被弃。此坑,慎入,读者们,不好意思!!}“季天墨,财产归你,儿子归我,离婚!”“女人,财产归你,儿子归你,我也归你。”闻言,某女嘴角抽搐,这样还算离婚吗?“我这不是废品回收站,我不要无用之人。”“无用?不不不,天冷时我可暖床,天热时我可平衡火气。关键是,我能让你夜夜尖叫,这也叫无用!”某男说完,扑到某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