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00000000017

第17章 纪实(3)

西安开往延安的班车上,几名男女青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几位军人,只是除了带队的那位肩章上有一道杠两颗星外,其余的,绿军装上是两块鲜红的肩章。这是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四大队一分队的学员们,六男三女。带队的是他们的指导员彭运力中尉。这是奔赴延安的学生大军中的一支小分队。

他们是自发组织的。

快放暑假了。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不约而同的,他们想到了延安。

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从爸爸妈妈嘴里听到延安,从书上看到延安。考入军校,成了大学生,成了军人,又处在距延安不太遥远的西安。延安在他们的心中更加贴近了。去亲眼看一看延安,去亲身感受一下延安,去实现这美好的愿望吧。

王晓红,这个阴山脚下长大的蒙古族姑娘,本来决定利用这个假期去南方好好玩玩。大上海的繁华,杭州西湖的秀丽,江南风景的明媚,对于从未到过黄河以南的她,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当她听到去延安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退掉了去上海的车票,加入了北上的小分队。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一区队的林雨东,家乡就在古田这个地方,因此他从小就比别人更多地接受了革命传统的教育。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北方上学,他的心早就从南方的老根据地飞到了北方的老根据地,他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去延安的机会。尽管他的口袋里装着父亲的来信,告诉他家乡遭了水灾,让他回去。

还有来自福建莆田农村的陈福权,也把家里拍来的电报藏了起来。

南方,可以以后再去;家乡,可以以后再回;去延安的机会,却可能只有这一次。

延安,像磁石,吸引着颗颗年轻的心。

平时省吃俭用从津贴费中节存下来的钱,还有刚刚收到的爸爸妈妈寄来让他们探家的路费钱,集中到一起,作为延安之行的路费。

一区队的谢华,算是他们中的“财主”了。这个聪明精干的姑娘,从小学起就是学生干部,在高中时入了党。爸爸在沈阳郊区开了两个小工厂,效益不错。妈妈心疼这个为他们争光争气的宝贝女儿,常给她寄些零花钱,她没有零花,全存了起来。这次,她拿出钱来,借给别的同学,又买了一台海鸥相机,她将为同学们拍摄那些难忘的时刻,留下永远的纪念。

出发之前,他们把军用水壶灌满开水,又从食堂拿了三十个馒头和一些榨菜,这就是他们在一整天的长途汽车上的饮和食了。都知道面包比馒头可口,汽水比白开水好喝,鱼肉罐头胜过咸菜,可他们没买。不仅仅是因为钱少,去延安,他们有意要尝试一下艰苦的滋味。当他们在长途汽车上拿出这些朴素的干粮时,满汽车啃着烧鸡,喝着罐装饮料的旅客们投来了惊异的目光。

1990年7月至9月,在西安通往延安这条繁忙的公路上,不间断地飘洒着中国大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陕西轻工学院,出动了十多辆大轿车,来了四百多名大学生,出发前,还从当地驻军请来教官,进行了三天的军训。

西藏民族学院的一群刚由雪山高原来到内地的农牧民的后代们来了。

远在天府之国的西南大学的大学生们来了。

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来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大、航空学院、导弹学院、大连工学院、山西财经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1990年7月至8月底,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们接待了十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从延安各个参观点松散的管理来看,这个数字,其实并没有记录下来访大学生的全部数字。

中国90年代年轻的大学生们,潮水一般涌向延安。

他们看惯了都市开放繁华的双眼,将会看到些什么?

他们比中国任何时代的大学生们都要活跃的思想,将会思索一些什么?

来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

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凡地位的塞上古城,以她朴素无华的本来面目,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

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生长在优越的环境里,十几年、二十年的人生之路,满是鲜花与和平鸽,满脑子是五彩缤纷的幻想。革命圣地,在有些青年的心目中,它应该罩着神圣的光环,闪烁着五色霞光。

眼前那连绵不绝的黄土山峁,陈旧灰暗的街道楼房,使他们心中有了一丝失望。“延河水并不滔滔,宝塔山并不巍巍”,有的大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但是很快地,他们便被延安征服了。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他们年轻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踏过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来到黄土高原的腹地。这里是中国偏远贫困的一隅,没有富庶的土地,没有丰富的物资。然而,十三年后,这支队伍从延安走出去,占领了北京,占领了上海,占领了中国所有的城市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原来统治中国国土的国民党军队赶到了海峡那边的一隅。历史不容置疑地摆在面前,这种位置的对调,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奇迹。

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中学小学的课本上写着。但是,只有当年轻的大学生们置身在实景实地的时候,他们才切身感受到他们从书本上所没有感受到的。

凤凰山麓,一所幽静的小院,迎门处,一丛刺玫生长得蓬蓬勃勃。两间窑洞,箍着土灰色的石块。窑旁,一盘石碾。这是毛泽东初到延安时的居所。

土炕、布被,油漆落尽的方桌,关不严的老式木柜,墙上挂着毛主席与白求恩的合影。一切,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在这狭小简朴的空间里却曾经活跃着一颗异常睿智的大脑。它涵盖四野,骛及八荒,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神州大地,世界风云,尽收眼底,“欲与天公试比高”,势绝古今。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这里导演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轰轰烈烈壮丽辉煌的话剧。

走进这窑洞,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伟人已然远去。站在他曾经置身的空间,却依然感觉到他的存在。

90年代的大学生们,没有经历过二十多年前的那场造神运动。但当我们采访时,不止一人说出了当时的这种感受。

中国科技大学的同学说:“走进这窑洞,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对毛主席一下子肃然起敬。”

西藏民院的赵小兵同学说:“原来以为,领袖也不过是普通的人。这次到延安参观,看到毛主席住在寒冷的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却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百万字的文章,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感到他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历史才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杨家岭,林木葱茏,紫气蒸蔚,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鲜艳的红旗上,金字闪烁,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

宁夏工学院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赶来了。

西北轻工学院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赶来了……四面八方的学生都来了。

他们参观了七大会址,参观了领袖们居住的土窑,参观了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央大礼堂。

最后,他们来到一片松柏环绕的土坛。

1944年,八路军的一位普通班长,在烧炭时,窑洞倒塌,以身殉职。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他放下手头纷繁的工作,立即指示:要开追悼会。说罢,他提起沉重的笔,为追悼大会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

这片松柏环绕的土坛,便是当年追悼大会会址。

就在这次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四十六年后的今天,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们,站在这片土坛上,齐声朗诵《为人民服务》。他们感到一种精神的洗礼,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了解。

一位是党的领袖,一位是普通士兵。这篇文章,反映了官与兵的平等,更是对一种精神的提倡。

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杨家岭,在枣园,在四八烈士陵园,在大学生涉足的所有地方,延安的历史上,贯穿着、闪烁着这种伟大的精神。

枣园,原名延园,1935年至1943年间,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里满园枣树遮天蔽日,浓荫铺地。一条清清小溪淙淙流过。1940年,中央机关和附近部队帮助群众修起了这条长达六公里的小渠,解决了附近农民吃水用水的大难题,老百姓感激地把它取名为“幸福渠”,它成了当年共产党想人民,为人民的象征。在枣园,一幅照片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1943年正月十五,中央书记处请来了二十四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乡,在小礼堂里为老人们拜年祝寿。有位七十岁的老农民接过毛主席敬给他的酒,感叹地说:“我长这么大,从光绪到宣统到民国,第一次看到官府的人为我们老百姓祝寿。”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留下的珍贵镜头。

吸引学生们目光的,还有这样一幅照片:这是一幅王震同志和外来友人的合影。年轻时的王震将军英姿勃发,身着粗布棉衣,脚前摆着一盆花草。谁能想到,这盆花,竟是为了遮挡住王震同志鞋上的破洞。

从这幅照片,从延安的每一寸土地上,大学生们看到的是艰苦的岁月,也看到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的土坡上,大学生们参观了领袖们的故居。黄色的土窑洞,简陋的桌椅,几只会客用的土沙发,便是最高级的奢侈品了。

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里,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在这艰苦的岁月,为了生存下去,战胜敌人,党的领导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党的领袖们,与普通士兵一样,投入到大生产中去。那摆在领袖故居的纺车就是见证,那一片片菜地就是见证。共产党的领导者们,用他们那扭转乾坤的双手,纺线、种地。周恩来曾是纺线能手,朱德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地耕耘他的那块菜地。

范续亭将军在《赠朱总司令》诗中写道:“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诗是写朱总司令的,也是当年共产党领导人的写照。党的领袖们,与普通士兵和人民一道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样住窑洞,一样穿布衣,一样每天五分钱的菜金,一样开荒种地。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正如朱德同志所说,这里“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名外国记者考察延安后的评语是:“这里没有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的现象,这里是一片净土。”

对此,90年代的大学生们感慨颇深。

他们虽然尚未走上社会,但社会上的另外一面他们却看到听到了不少,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者有之;贪污腐化者有之,徇私舞弊者有之……这些,都曾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困惑,陷入消极沉闷之中。现在,在延安,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圣洁的历史,这是一个新鲜的、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政党。这样的党,是有号召力的,是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

当年共产党偏居一隅,都能够一举拿下全中国,这个他们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奇迹,在延安,他们找到了最根本的答案。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这里,大学生们听到许多当年人民群众拥护爱戴仁义之师的故事。

青化砭战役打响前,西北野战军主力二万余人,在离敌人仅仅六七公里的地方设埋伏两天,竟然未被敌人察觉。如果没有当地老百姓的密切配合,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在这里,大学生们还听到了这样一件事。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要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消息传开,许多群众纷纷赶来,一再请求毛泽东不要去。

陪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目睹这种情景,感慨地说:“延安军民对党的领袖最大的关切,真叫人感动。”几年之后,这位将领又去北京与共产党谈判,并一去不归,弃暗投明,也许就是当年种下的契机吧。

一桩桩,一件件,令9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们感动不已。他们目睹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党,一种伟大的事业。

这个党,这个事业,具有那样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进步青年学生们抛开优越的生活,从国统区跑来了;海外华侨青年,远渡重洋赶来了;优秀的外科大夫白求恩、柯棣华也万里迢迢,从大洋彼岸赶来了。

仅1938年5月到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的青年,就达2388人。有一批上海青年,历时十三个月,行程一万多公里,冲破重重阻隔,来到延安。百川归海,无数进步青年,向往延安,奔向延安,一轮火红的太阳,将从延安升起。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那风云激荡、雄伟壮阔的时代,令年轻的大学生们无限向往。

延安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异常静谧肃穆。这里,长眠着四八空难中牺牲的叶挺、王若飞烈士。

大学生们打着红旗,抬着花圈,怀着一腔敬仰之情,来到这里,随着讲解员深情激动的语调,他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和百般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面对屠刀,昂首挺立:“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如果今天,我能为真理,为广大的劳动者而死,我就会含笑以赴。”

北伐名将叶挺,身陷囹圄五年之久,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其志不改。出狱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电党中央请求重新入党,电文说:“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我已于昨日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

坚定的信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风亮节,感天地而泣鬼神,昭日月而贯长虹。

泪水,流满了年轻大学生们的脸颊,也冲洗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缓缓举起右手,面对烈士英灵,庄严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延安精神,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烈士墓前,大学生们络绎不绝。

第四军医大的学生们宣誓;

宁夏工学院的学生们宣誓;

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们宣誓;

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的学生宣誓;

……

陵园的苍松翠柏看到了,洁白的墓碑看到了,四周的青山看到了。那些日子里,多少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这里庄严地举起右臂,发出也许是他们有生以来最庄严的誓言。

西北轻工学院的学生们来祭奠烈士墓时,正逢下雨天气,他们坐在自己带来的小马扎上,倾听着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雨越下越大,学生们头发湿了,衣服湿了,仍然一动不动,任凭雨水和着泪水,流过他们的脸颊。

在这里,他们表现出了从来没有过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谁说90年代的年轻人什么都不信?真正正义美好的精神,一样强烈地感召着他们。先烈们地下有知,该也是欣慰的吧。

同类推荐
  • 听说

    听说

    本书作者宏玖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读书俱乐部》节目已经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留守儿童,有顽强战胜癌症的女心理咨询师,有微笑面对白血病的花季少女……作者用真挚的语言将这些人的故事写成《听说》这本书,给人以鼓舞,向读者和社会传递正能量。
  • 十年救赎 生命如花

    十年救赎 生命如花

    14岁时,她不幸患上一种被称作“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迫辍学,瘫痪在床。18岁时,为了不连累家人,她选择割腕自杀,但死神没有收留她。经历了死亡之后,面对年轻又黑暗的人生,她暗暗发誓要打破重重枷锁,要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他通过网络求职就业,自食其力,帮家里还债,供妹妹上学,筹集医疗费,还帮助病友,和他们亲如一家……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本书讲述了一个重残女孩自我救赎的心灵历程,她用十年的时间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 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的风月情缘

    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的风月情缘

    柳永,始终行走在宋朝仕途的边缘,他以傲视才情挥就迤逦宋词,他以真心温暖那些倾城女子。想弃了浮华,醉了烟花,终是不舍;想远了脂粉,一心求仕,也未成行。本书为散文体传记,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柳永的词为脉络,运用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展开柳永一生的爱情传奇与功名得丧。
  •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月光光

    月光光

    门对青山,月亮总是从对面的山顶上升起来。山如墨画,天清月朗。虽说山形的轮廓依旧,却辨不清山上的树。人家的房屋也是这样,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且屋后多有修竹绿树,阴影还要重一些。月光下的小村一片平和宁静,但村人并未早早地沉入睡梦中去。
热门推荐
  • 带着系统穿越之一九三八

    带着系统穿越之一九三八

    带着系统穿越,吊打日伪,横扫小日本,顺便戏弄老美。合理YY,不会出现愤青和共黑国黑。新人新书,本来想写玄幻,但是写的战斗情节没有味道。所以挑战一下历史文,本书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书友海涵,同时书评区欢迎批评。(听取书友建议后本书改为第三人称,十四章以后改成第三人称)
  • 穿越之农女难当

    穿越之农女难当

    莫名其妙穿到了异世,附身在一杯嫁人单独留在小山村,被好姐妹忽悠散尽家财,又被惨遭挖墙角被未婚夫甩,最后被饿死的单蠢妹子身上,东方明玉表示有点懵,但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哪儿不是过生活。但那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关系什么的,不好意思,有姐半毛钱干系,哪玩哪儿去。哟,听不明白?还老不知趣的想要缠着她占便宜?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当她傻的么。那谁,忠犬大人,站住,说好的亲亲蜜蜜、恩恩爱爱呢?还不赶紧给我上!
  • 惊雷学院

    惊雷学院

    这是一个神秘的学院,没有人知道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将什么时候结束。在这个魔武横行的时代,唯有强大才能活下去
  • 魔尊天下:绝世杀手妃

    魔尊天下:绝世杀手妃

    十八年无以匹敌的她,败在了最亲的人手上,她恨,但她不悔,重生了,她发誓,不会再相信任何人!废物?呵呵,她冷笑一声,谁是废物,还不一定呢!他,杀伐果断,却偏偏恋上她!他妖孽一笑:“夺了我的心,你就得负责!”“。。。”这应该是她该说的吧!
  • 天使阁楼

    天使阁楼

    让我们与天使阁楼一起,放飞梦想,拥抱美好的未来!
  • 空城念旧缘灭缘起

    空城念旧缘灭缘起

    他是个富豪公子,天真,阳光帅气。与平凡的陌小昕相恋,而她为了病床上的母亲答应他母亲与他分手!原本对爱情充满希望的他,不再渴望爱情!他选择了离开这伤心的城市!而她一直默默的盼望他回来,而当他再回到这座城市,对他不再是爱,她的爱能感动他吗?还会如最初那般美好吗?
  • 魔法世界之绯墨绝音

    魔法世界之绯墨绝音

    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楚怜音有着暗恋的男生和最好的闺蜜,但是当身份真相揭开,一切都只不过是抓不住的沙。本文是彼岸陌雪的番外故事中人物萧灵鸢的前世故事哦
  • 血影霸天

    血影霸天

    在他十二岁那年被废除所有灵力,在他十八岁那年失去最重要的东西,他发誓不会再让自己失去重要东西,或是人,或是物,“以我之命,祭之血魔,嗜血狂暴!”
  • 一路前行

    一路前行

    一个小人物创业的励志故事,一段奋斗拼搏的辛酸历程!他原是一位工厂技工,因不公待遇选择辞职,投身纷繁复杂的建筑行业。入行之初,他懵懵懂懂,历尽坎坷,一番历练之后,最终在行业站稳脚跟,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机智,把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 剑之约

    剑之约

    少年慕的师傅找齐天地之间最顶尖的材料铸造就一把绝世神剑,不料却引来灭世神雷,神剑被迫一分为四,化作四把神器,慕之师因与一闻讯而来的神明发生碰撞不幸身亡,留下遗言:定要让此剑再次合四为一,慕为履行师傅遗言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传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