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00000000019

第19章 纪实(5)

西安交通大学的王芳用诗一般的语言大声呼吁:“同学们,你该去走一走,你该去看一看,你在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走过了、看过了,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老的格言,产生新的理解……让我们继承这金子般闪光的精神财富吧。延安精神在过去造就了一代建立新中国的栋梁之材,那么,今天她一定也能哺育出一代振兴中华的青年大军。”

陕西师范大学的李瑞秦同学说:“在延安,我碰到一位骑自行车跋涉数千里自费来延安的大学生。他说他在延安的每一天都被一种新的东西感动着、召唤着。他说‘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从他那激动的神情和明亮的眼神里,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是啊,我们找到了,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找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此时此刻,我们才发觉,我们这一代青年,在本该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之外徘徊得的确太久了!

……

演讲会开得严肃而又热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演讲会外,更多的大学生们在思考。

陕西师大政教系的戴红燕同学,对延安进行了考察之后认为:“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成功,总是要靠一部分最坚定最忠诚的积极分子起组织、带头作用的。这些人是这项伟大事业的中流砥柱,没有他们任何事业都将半途而废。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奋斗的最坚定、最忠诚的积极分子队伍。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建设,党员的教育将显得极其重要。创业难,守业更难,党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领导,都不能放松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坚决反对那种‘以党的建设要适应新时期的特点为借口而放松党的领导,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论调。’这次延安之行,最深刻的感受是:重整党风,重振党威,纯洁党性,发挥作用应该是我党目前情况下的一项极其重要迫切的工作。”

中文系的杨月智同学说:“同学们中普遍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漠然与困惑。有的人在《圣经》里寻找慰藉,有的人躺在被窝里等待,有的人在谈情说爱中虚度时光……通过延安之行,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负疚感,我们不了解这块土地,不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甚至可以说,我们不了解共产党。”

化学系的郭凤玲同学说:“我从小接受的是爱党、爱国的教育,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等歌曲。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变化,特别是前两年的社会现实和某些舆论的宣传,尤其是社会当中一些丑恶现象,少数腐败现象和软弱现象,使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在我思想中像抽大烟,暗娼之类见不得人的现象只是在旧社会、资本主义国家才有,怎么在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出现了呢?在一度时间里,我曾动摇,怀疑自己十几年来的信念。我参加了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看到了被人们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在那里,我被那一幕幕的历史图景所吸引,无处不感到一种圣灵在浸泡着我。我被边区军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感动。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由衷地折服于中国共产党那特有的吸引人民、组织人民、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能力和气魄呢!我想,今天我们党一定能继承保持和发扬延安时期的那种精神,必将领导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建立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现在,我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人、对自己、对延安精神,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像以前,仅在感情上接受,而是从思想信仰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以上这些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大学生们去延安实地考察的感受。在我们采访过的学生中,程度不同地都受到了教育。他们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加深了对人民的感情,他们一致认为,延安精神是永不过时的!

接触90年代的大学生,在我们也可以说是不多的,我们感到,他们是很可爱的,他们同样有着青年人的热血和激情,重要的在于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在我们采访期间,欣闻陕西省委做出决定,把每年10月26日作为延安精神纪念日,并且得知延安精神研讨会已在西安和延安召开。在延安采访期间,我们看到来自各地的参观访问团络绎不绝地涌来,其中包括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这是一个好势头,相信去过延安的人们,那份感受是难以忘怀的。

希望使中国共产党人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山沟走向全国的延安精神,能够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加强盛发达。

六盘山上养路人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翻越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

万里长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面对高天淡云,南归雁阵,沐长风而临秋色,以一个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他特有的非凡的浪漫主义情怀,吟唱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气势磅礴的诗句,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金石之响的铮铮誓言。

往事已矣。中国革命翻过了万里长征那灿烂辉煌的一页。那笔走龙蛇的《清平乐·六盘山》诗碑,将穿越历史的烟尘,作为永久的纪念,屹立在这红军走过的地方。

往事未已矣。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艰巨的长征,正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六盘山上,这红军走过的地方,一批进行新长征的人们,正在脚踏实地地工作,为新的征途开山铺路。

在离毛主席诗碑不远处,有一座建成不过两年的二层小楼。小楼里,住着全国“十佳道班”之一的宁夏六盘山和尚铺道班。十七位职工,包括班长、炊事员,还有四个豆蔻年华的姑娘。

他们养护管理着六盘山上十七公里的路段。

这里是联结宁夏、陕西、甘肃三省的交通要冲,是平银、西兰公路的交汇点。每天,大车、小车、客车、货车,组成车的河,从这里流过,流向银川、西安、兰州,甚至北京、上海、新疆。经统计,这里日车流量竟达1200多车次。

这段公路,先天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很差的。按规定,一条公路建成后,用满九年就要大修一次。然后,每隔三年,大修一次,这条公路建成于1974年,距今已十七年整,由于资金紧张,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不曾大修过一次。

就是这样的客观条件,却保持了85%至90%的好路率,达到并超过好路率80%的部颁标准。在交通部举办的评比活动中,和尚铺道班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十佳道班”之一,这是非常不易的。在中国密如蛛网的公路网络中,有多少个道班?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只知道,凡有公路的地方,便有道班;只知道,小小一个宁夏,便分布着238个道班;而在中国版图上,宁夏,只是那大公鸡腹中的一个胆囊。

就是这小小宁夏最南端一隅的和尚铺道班,却戴上了“十佳”的桂冠。

荣誉的红花,是十七名职工用劳动的汗水浇灌;“十佳”的桂冠,是十七名职工用辛勤的双手编织。

不说那长年野外工作,365天的风霜雪雨;也不说那搬石铺路、挥镐舞锹的高强度劳动,更不说那一口干粮一口水的艰苦生活。这地处六盘山麓的道班,另有许多特别的难处。

六盘山,虽没有“跃上葱茏六百旋”的高峭,却也是道路蛇行,攀叠多变,经六番盘转而至极顶。山陡,又多是风化石,稍经风吹雨淋,便会坍塌下来,阻塞公路。高山气候,偏又多风多雨。尤其每年5至8月间,气候更是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晴朗朗的天空,一阵乌云飘过,便有大雨倾盆。

不躲风,不避雨,道班的人们,愈是风雨愈要行动。

清理雨水冲刷下来的泥石,排走路面的积水,把路面被水泡软的地方,用泥土圈起一个小小的圆埂,这是对司机发出的报警信号。这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沟的山间公路,临沟的一面被雨水泡软后,汽车一旦压上去,就有翻车的危险。

一天,已近午夜时分,一辆汽车来向道班告急,大雨造成塌方,路面堵塞,车辆受阻。

道班的人们,睡意顿消,穿上雨衣,拿起工具,走进密密的雨帘和浓重的黑夜,走向雨夜中的高山公路。当他们把路面清理完毕,欣喜地看着一辆辆汽车从眼前驶过,天色放晴,东方已露出第一抹曙光。

六盘山,海拔2900多米,高山气候,寒冷多雪。平原已是桃红柳绿的季节,这里还时见雪花飘零。冬季,更是雪的世界。每逢大雪天气,公路上积雪便有七八寸厚,风口处形成雪坎,达一人多高。

二层小楼里,暖意融融。守着通红的炉火,捧一杯热腾腾的茶水,该是多么惬意。可是这惬意不属于道班的人们。越是大雪,他们越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迎着肆虐的风,顶着纷飞的雪,他们一锹一锹地搬开一人多高的雪坎,铲掉七八寸厚的积雪。又一锹一锹地在路面上铺敷一层黄沙,以免汽车在雪地上打滑。

雨天上路,雪天上路,已成为和尚铺道班的一条规定。十七名职工,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侍候着国家交给他们的这十七公里路面。当来往司机坑坑洼洼地一路驶来,这十七公里路面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他们按响喇叭,向路旁一身尘土、一身风霜的道班工人致意,向他们伸出胳膊,竖起大拇指。道班的人们感到,千种辛苦,万般艰难,一时间都得到了报偿。

如果这些对和尚铺道班伸大拇指的司机们,知道这十七公里使他们赏心悦目的公路,竟是十七年不曾大修过的超期服役的道路时,他们又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惊奇呢?

为了使这段本该大修两次,却因为没有条件一次也不曾大修过的道路保持良好状态,和尚铺道班的同志们除了日常细心维护,又想尽办法,给予尽可能的修修补补。

附近有一条早年的公路,如今已经废弃。路废了,路上铺的石子不废。道班的同志们抡起镐头,一镐一镐地,刨下废路上的表皮,又一块一块地,堆到熬沥青的大锅里,加上油渣,点起柴火。火舌舔着锅底,锅热了,柏油也溶化了。挥动大铲,左翻、右翻,一锅热腾腾的柏油石子炒好了。把这炒好的柏油石子铺到自己养护的路上去。于是该补的地方补了,该修的地方修了,又是平整光滑的好路面。

也可以不这样干。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谁又能说什么。没有哪个上级领导要求他们这样干。

可他们就这样干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他们在并非一流的条件下,创造了一流的工作成绩,是为“十佳”。

“十佳”道班,有一群优秀的职工,有一位优秀的班长。

班长刘秉义是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养路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俗话不俗。

和尚铺道班这节小小的火车,正是在刘秉义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风一程雨一程地奔向光荣的目标。

看看刘秉义那花白的头发吧。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四十二岁年纪,秋霜就过早地铺满了两鬓。

什么是兵头将尾?

任何漂亮的言词都是多余的。打仗时,你要冲在最前边,哪怕面临的是火海刀山。工作中,你要比别人多吃三分苦,多受几分累。兵们,看的是你的行动。

刘秉义言谈木讷。他用行动,用一个班长、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道班的十六位职工心悦诚服。

一年365天,他迎着满天霞光,走在出工队伍的最前面。

风来了,他第一个走进漫天的沙尘里;

雨来了,他第一个冲进雨阵里;

雪来了,他又第一个消失在茫茫雪雾里。

是他,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党的事业高度忠诚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变废为宝,率先做起了用废旧路皮加工后修补道路的实验。

道班的同志们知道,为了当好这个班长,他忍受着怎样的痛苦,作了多大的努力。

刘秉义自1969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公路系统。常年野外作业,雪打雨淋,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而一口干粮一口水,饥一顿饱一顿热一顿冷一顿的无规律生活,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

关节炎犯时,他举步艰难,却依然蹒跚着脚步坚守在岗位上。胃疼,疼得他变颜失色,冷汗淋漓,他从怀里掏出那包炒过的食盐,冲一杯盐水喝下去,压住痉挛的肠胃。

刘秉义的心,牢牢拴在了道班,拴在了党和国家交给他负责的十七公里道路上。

1989年的春节,留下节日值班的同志,职工们都回家过年去了,刘秉义也被大家连劝带撵地赶回家了。他们想节日这几天,车少,活也少,让班长安安心心地休息几天吧。

年初二清早,值班的工人被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刘秉义雪人似的站在面前。雪是初一晚间下起的,刘秉义一夜没睡稳,初二早晨5点钟他就离开了家,在漫天大雪中,翻越四十里大山,赶回道班。他和值班工人一起,踏上公路,扫冰雪,排险情,撒砂土,在大雪中开出一条通道。

1987年夏天,他的大女儿被汽车撞伤,断了一根肋骨,住进县医院。他这个当爸爸的,没有陪过一天床,只是在星期天休息时去看一次,又匆匆赶回了道班。于是,女儿住了二十多天的医院,他那仍在山村当农民的妻子,每天往返二十多公里,奔波在山村到医院的山间小路上,直至女儿提前离开病床。女儿眼中央求的泪水,妻子脸上疲惫的神色,同室病友们的指责,针一样刺着刘秉义的心。他是共产党员,可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儿女情长。但他将自己肩上的责任看得极为神圣,他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事,而使党和国家交给他的十七公里路面出现哪怕一丁点的问题。

国家与个人,公事与私事,孰重孰轻,在刘秉义的心里,有一架良心和党性的天平。

刘秉义是个班长,在他这个班里,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十六名职工紧紧地团结在这个班长周围的,更多的是靠了他的克己奉公,还有他对同志的一片赤诚之心。

老工人白学杰记得,他生病在家时,班长到病床边问长问短。他的儿子患肾结石,辗转多处医治,家中经济拮据不堪。又是班长,雪里送炭,拿出多年的积蓄,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当白学杰接过那几百元钱时,他掂出了那钱的分量——班长家在农村,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六口之家,这几百元钱,该是怎样省下来的。

青年工人余来利记得,刚来道班时,那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曾使他望而却步。是班长,语重心长地讲,手把手地教,热心热肠地关心他。他变了,成了道班的骨干力量。后来,他被调到另一道班工作,可是三个月后,他硬是要求回到和尚铺道班。他离不开这个温暖的集体,离不开大哥哥一样对待他的班长。

道班里家在农村的同志都记得,每到农忙时节,班长让他们回乡帮助家里收庄稼,同样家在农村的班长,坚持留下来值班。却从他那本来就不多的工资里拿出钱来,雇人去收割自己家里的庄稼。

有这样的班长,人们怎能不心悦诚服?

有这样的班长,人们怎能不努力工作?

正因为有这样的班长,和尚铺道班的职工们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创造出优良的工作成绩,把道班推上了“十佳”的光荣榜。

问刘秉义,为什么要这样做,回答十分简单:“咱干养路工这一行,就要把路养好。守在红军走过的地方,不能让人笑话咱!”

采风日记

5月22日

同类推荐
  • 灵魂劲歌

    灵魂劲歌

    记忆中,幺婆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一张黑黝黝的脸膛和几道被时光的犁铧耕耘过的皱纹,蕴涵着饱经风霜雪雨的沧桑岁月,一双包裹过的脚丫,因为历史的缘故,走起路来依然保留了八字步的姿势。
  • 从此以后

    从此以后

    在江油的蒋雪峰注定该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是那种拿着诗歌当工具使用的人,他的安静、他的寂寞、他对诗歌的敬畏练就了自己身心的干净。他有一句诗“李白的战士最听酒的话”流传很广,而恰恰是这一貌似调侃的句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诗人的内心,那些尘世,那些绳营狗苟,那些花花肠子对于诗人来讲是不屑的。
  • 让我糊涂一回

    让我糊涂一回

    本书收录了“女孩”、“世界是由不安分的人创造的”、“让我糊涂一回”、“生活向你提供信息”等20余篇文章。
  • 温暖人心的灯光

    温暖人心的灯光

    《温暖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灯光》为著名故事作家李洪文先生的温暖故事集。其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矫折百变。里面有令人心里发暖的温情,里面有令人如沐阳光的亲情,里面有春天般的励志……《温暖的故事:温暖人心的灯光》作者将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使读者一定会在故事中,忘记烦恼和忧愁,并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一起插上故事的羽翼,遨游在故事的长河中吧!……
  • 夏丏尊精品选

    夏丏尊精品选

    夏丐尊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他的每一篇作品在词章上都干净、利落,极少疵累之病和雕琢之痕。他的说理散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记叙散文描写生动、表情准确,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诗意浓郁,具有典范意义。《夏丐尊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夏丐尊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热门推荐
  • Devil幸存者

    Devil幸存者

    由我来承受所有的痛苦,由我来接受所有的罪恶,只为我们的宿命而战!如果我们还能拥有未来,请你一定要在战争胜利后的季节里,来到我的墓前,种下那来自于美好未来的花儿。
  • 祸虚篇

    祸虚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再会我的爱人

    再会我的爱人

    门虽设,常掩秋来春去过;花尽落,曾是风吹雨打错;人亦错,时光亦过。我以安静的神态,捧着朵朵绽放的半枝莲守候你的到来,虽然感觉是那么苍老,可是却总觉得,我依然站在二十岁的时光里。那时候我们还年轻,年少轻狂,不懂生离,不懂死别,不懂亲情,不懂何为爱。你好吗?
  • 南林的恶魔王子

    南林的恶魔王子

    南林怎么也想不到,一天早上醒来,恶魔王子会成为自己的哥哥。恶魔实在是太帅了,南林想这不是暗恋,她纯粹是欣赏他的美貌。没事收藏个他的照片吧,反正也挺赏心悦目的。谁知被恶魔知道了,此事一发不可收拾。
  • 魔皇至上

    魔皇至上

    一个女孩儿原本只跟着她的妈妈和爸爸过着隐居的生活,可是,好日子并不长,迪亚斯,也就是他的叔叔偷偷前来,趁叶玺的爸爸不注意之际,杀了她的爸爸。由此,叶玺转学至魔法学院,开启了女皇的生涯……可是,并没有人知道叶玺真实的身份,她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可怕?善良?还是......
  • 变革寓言

    变革寓言

    耿辛,从小被称为天才,在接手父亲的公司后,拼尽全力却一败涂地。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只会说话的乌龟小贝,和一个大学尚未毕业的女孩(小珍)出现了。乌龟小贝讲述的那段离奇的龟族历史中,蕴涵了龟族的信仰“神龟七律”;而小珍则通过一系列的“阴谋”,让耿辛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过错。
  • 倾国凤华:霸道王妃

    倾国凤华:霸道王妃

    她是敌人悬赏百万的暗夜谍影,也是大景皇朝庆国公府的傻女顾青瑶。他是一品亲王的嫡亲长子,年至弱冠却仍未加封世子。宫中一道谕旨,痴傻贵女许配失宠郡王,世人皆道绝配!她智计无双,步步青云,再回首时,他亦是权倾朝野,风采卓然。一纸婚约,十里红妆。这一次,天之骄女许配无双儿郎,世人亦道绝配!大婚之日,他红衣似火,一双紫眸倾了天下。花烛月下,她向他许诺,此生挚爱,执手不悔。
  • 追寻

    追寻

    田一波是个三无流浪者。为了生活,为了将来,十六岁的他踏上了漫长的追寻之路,在他的生命中,玛丽和燕子是最为重要的的女人,他爱她们,她们也爱他,可玛丽最终熬不过追寻路上的清苦,别择高技。良禽还择佳木而栖,更何况是人。只有善良执着的燕子,肯与他一起漂泊,一起流浪,天涯为家,直到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 真情永存

    真情永存

    本书为个人文集,收录了我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等,共15万字左右,正在一部分一部分修改完善,身体不好,只能修好一些发一些。现在我把亲友们对我这些文字所说的话放在这里,算是一个简介吧:图图(教师):小鱼其实不擅长写小说,但你在读的时候往往会被吸引。Ackie(证券公司职员):我最服她的地方是她什么都敢写,有时还能获奖,莫名其妙。枫叶(大学图书管理):我们只是网友,她的文字我几乎都读过,不是非读不可,而是喜欢。程程(工程师):这人忘性大,经常写着写着就把人物的名字或什么事给忘了,然后回头找。写一小时,找二十分钟。
  • 吾辈乃蛇

    吾辈乃蛇

    吾辈乃蛇伴君一生我不懂人类,不知他们为何哭,为何笑。我不懂人类,不知他做的是对,还是错。我不懂人类,不过我会陪伴您一生。您可能是错的,但是那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