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48400000004

第4章 从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因。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的根据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内在矛盾,发展是“内生的”。发展的内在性存在于事物内部,同样,审美教育发展的动力也存在于其内部,我们研究美育理论、发展审美教育必须遵从其自身规律,如果不适合其情况,硬性使其发展,就如同培植植物,若不顾其对水分、日光的需求量,一味又灌又晒,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探讨审美教育,首先通过对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的考察,分析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对我们下面论述素质教育的本质以及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都具有基础和前提性的意义。

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本质

一、知识经济概念的历史形成与逻辑推演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概念的产生是人类对知识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这一现象的认识成果,是人类对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时代的发展不断走向认识深处的认识的必然结果。

19世纪,“工业革命”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带进了近一个世纪的经济腾飞的历史时期,蒸汽机改变了整个世界,它的广泛普及不仅为工厂集中使用大规模的现代设备提高了动力可能,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范围,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伸展空间。蒸汽机造就了大工业生产社会。

然而,这一切辉煌如今却成为了明日黄花,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就如同昔日蒸汽机取代人力和畜力一样一跃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知识经济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局面的形成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

尽管“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较晚,但经济思想史对此的有关论述却早已存在。早在16—17世纪,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就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现》、《新工具》等著作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从而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唯心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他认为,人类获得力量的途径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密切关联着的,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而且,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必将合二为一,任何人只有掌握科学知识,才可能认识自然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没有知识一切将无从谈起。从培根对“知识就是力量”的反复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培根已充分认识到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培根的论述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展开的,但在今天仍具有巨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面对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次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们认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业革命发展,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像不到的”。因此,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在生产过程中是独立因素,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

在此之后,随着知识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日益增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揭示这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他非常推崇马克思所强调的发展是来自事物内在因素作用的论断,并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中任何要素的改变都会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理论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期的弗兰克·奈特则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只有知识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他把知识交流、信息沟通和预期知识纳入经济研究的范畴。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配置社会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置的效率问题日益凸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信息经济学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这为知识经济思想的最终形成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马尔萨克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使用“信息经济学”概念,他论述了信息对现代经济学的意义以及信息系统的价值,这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此外,还有西蒙的管理决策信息经济学说,认为信息是管理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后还有许多信息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理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信息是经济活动中事先概率与事后概率之差,而概率的分布是一种知识结构,信息就是在两种知识结构之间传递过程中的知识差。概括此时的理论探讨特点,就是仅仅把信息和知识等同起来,没有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因此,经常见到“信息(知识)”的表达方式。正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思想的最终形成。

此外,西方学术界许多论述未来社会特征的文章和著作,也为知识经济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在著述中多套用“后”这个词缀,如“后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经济”等,都表示一个旧时代即将结束和新时代、新类型社会的行将到来。如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著名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撰写的研究未来社会的系列著作,如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和1990年出版的《权力的转移》。这三部著作以不同的角度展望了未来社会,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过去的300年当中,所有的工业国内部最基本的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财富的分配进行的,而未来社会权力的争夺则是紧紧围绕着知识的分配和获得知识的机会而展开。法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的《世界面临挑战》一书认为,人类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三个因素是物质、能源和信息,而信息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而又取之不尽的资源。在信息社会里,知识价值论必然取代劳动价值论。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1985年出版了《知识价值革命》一书,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理论,他说:“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即知识价值社会。”他所说的知识与智慧价值,就是用知识与智慧创造出来的价值,即反映社会结构和社会主观意识,被社会所承认的带有创造性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它们的提高意味着在物质财富的价值构成中,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大。

此后,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Machlup)、马克·波拉特、彼德·德鲁克(D.F.Drucker)等人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总结,不仅提出了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而且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测度方法,形成了知识经济的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理论和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理论的确立。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开天辟地地将知识范畴纳入经济学研究的传统领地,充分肯定了知识与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知识是提高未来生产率所进行的某种投资,因此他强调我们应当从知识的角度重新审视社会投资以及一切传统的资本理论。其理论根据是,虽然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同知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只有非物质非人力资本才完全由知识本身构成,也就是说这种新型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运作机制必然是以知识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为基础,而且,这一无形的知识资本可以成倍地提高劳动效率。马克卢普极富预见性地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包容了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体、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大主干产业以及30个产业部门,并且由此建立了一种知识产业的测度体系,即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范式。马克卢普由此开启了知识经济研究的先河。

1968年,彼德·德鲁克发表《不连续时代》一书,其中的一章就是以“知识经济”为标题的论文。他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他依据马克卢普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知识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955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1965年达1/3,到20世纪70年代末将近1/2。通过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纵向比较,德鲁克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会是向着知识经济社会方向发展,他还提出,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不仅如此,知识还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在对知识经济的讨论过程中,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教授的理论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他把“知识产业”

归结为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并将其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电讯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5个部分。

总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外国学者甚至政界要人都从各自的研究出发,对未来发达的社会经济形态做出五彩缤纷的概括,其中都形成一个最根本的、不能忽略的共同点,那就是:知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994年,美国信息探索研究所发表了以《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的一组论文,广泛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同年,英国经济学家C.温斯洛和W.布拉马共同出版了《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的著作,不仅把“知识经济”作为基本概念来使用,而且较为完整地界定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1996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正式以世界研究机构的名义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新概念。在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该报告不仅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还系统地提出了“知识经济理论”和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这份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对知识经济进行研究和讨论的热潮。此后,知识经济概念被广泛使用并流行起来。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的界说,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三是新型服务产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四是人的素质与技能是过渡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该组织研究报告所描述的这一演变趋势,在发达国家经济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和表现,但是毫无疑问,从以上对历史演进的简单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经济概念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由多元化分歧到逐渐统一的认识过程,是人类面对当今世界即将迎来的全新的社会经济时代挑战日渐清晰的意识状态的反映。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丹麦的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社会分作了如下几个阶段: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他认为明天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以人类自身精神与情感生活为基本特征的梦幻社会。与此相适应,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产结构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逐渐由注重物质享受转向关爱精神文化需求。在农业社会,90%以上的社会人口要为获取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如食物,而辛勤劳作,“民以食为天”,便突出了这一时期根本的特征;工业化社会,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千百万人在从事工业生产;今天,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只需2%的人口便可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其余的人大多从事服务、知识、信息等可以获取更为客观的利润。到了20世纪40年代,另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说,就业结构的中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所谓的“裴迪—克拉克经济法则”。今天,历史发展事实强有力地印证了这个理论。

伴随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同属第三产业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异,认识到将二者加以区分的必要性,于是,把脑力劳动称作第四产业或知识信息产业。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人类的自身要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从过去的注重物质享受,逐渐转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文化的高层次需求,这一转变必然导致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由此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文化层面的消费占据了社会消费的主阵地。纵观经济发展历史,农业经济的基本资源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的基本资源是铁矿石、煤炭、石油等短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基本资源,知识为经济带来丰厚的利润。如美国的图书销售额高达225亿美元,《读者文摘》年收入超过了20亿美元,数家计算机信息企业跻身于世界的前10强;就是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竟然也获得了十几亿美元的丰厚利润,因此,文化产业被世界公认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作为娱乐产业的迪斯尼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高达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ABC广播公司,并入围世界500强中的前10名。NBA联赛的明星乔丹,虽说3500万美元的高额年薪足以令体育界同行汗颜,但业内权威人士却说,若作为企业文化形象,乔丹的价值或许数以十倍计算,也就是说,当作为文化产业登上历史舞台时,他将为从业者提供巨大的利润。

同类推荐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常用公关文案写作规范与实例

    常用公关文案写作规范与实例

    本书精选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常用的公关文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细致归类。具有内容全面、案例规范、简单易学、查找方便等特点。简单明了的定义界定,直观易学的规范模板,实用丰富的范文实例,便于人们迅速掌握相关文种的写作技巧,是一本公关文案写作中的必备工具书,更是职场人士不可不读的文书写作宝典。
  • 天下对联奇趣妙

    天下对联奇趣妙

    本书着笔于对联形式与内涵的剖析,从感情色彩上点燃它奇、趣、妙的光环和亮点。书中各呈纷披的对联,奇在令人拍案的工巧立意与构思,趣在读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内涵特色,妙在别致、脱俗和独特技巧的运用,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读者可从中赏析其奇、其趣、其妙,领略对联艺术的真谛与精华。
  •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热门推荐
  • 重生开心小丫头

    重生开心小丫头

    “你是一国之母,要学会大度。”大度,初夏无语的笑了,大度就是看着自己的丈夫宠幸别的女人,大度就是无能抱住自己的孩子,大度就是独守空房四十余载,大度到底是什么,她好想为自己活一次。
  • 重生之全能小职员

    重生之全能小职员

    大清朝太子锋芒毕露,遭遇算计重生于二十一世纪。息事宁人处处忍让在哪一个时代都不是生存之道。“我是艾箫,在我装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
  • 西楚仙王

    西楚仙王

    天有九重,人分十等。天圆地方。神州之大,非真仙不知其远;天之九重,非真仙不知其高。神州之上,宗派、皇族、世家、联盟等势力错综复杂、犬牙交错,纷争、战乱从无间断,权势是这里永恒的主题。大周王子姬瑜夺位失败,与老师鬼谷子密谋五年,方让项王分封他于放逐之地。历经种种挫折,机关算尽中苦苦经营着,终于让半妖一族崛起,更名为巫族。而姬瑜的麾下也聚集了人族、妖族、巫族的强者,开创三族并存的盛世,麾下真仙占据神州半数,史称西楚仙王。
  • 女帝之傲视天下

    女帝之傲视天下

    21世纪的天才少女,就这么穿到了文郡国。于是乎,那惊世骇俗的纵情小妖横空出世。这个世人眼中早已没了名节,名誉尽毁的帝后独女小公主,摇身一变成为战神将军!不可小看小小女子也能大丈夫!爱情也是小菜一碟,美男们照样hold不住!
  • 英雄无敌之死灵君主

    英雄无敌之死灵君主

    如果你带着英雄无敌三中的鬼王披风,墓园的招魂术技能穿越,那么你会怎么在战乱中的异世生存呢?罗可,一名努力成为指挥员的后勤军官时常在战略游戏中寻找快感。在一次游戏时,莫名其妙的带着第一次作弊修改出来的鬼王披风和电脑中存着的所有版本英雄无敌的杂烩升级系统进入了一片神奇的大陆。可是这片大陆正遭受着魔族的入侵,罗可为了求得生存带着初始的弱兵不断战斗,不断变强。看他如何利用英雄的技能和鬼王披风从一名求生者成为死灵君主。(书友群:325697452,真心希望能和书友交流,改进不足,谢谢支持的朋友们了。)
  • 落水天涯

    落水天涯

    80后作者闲情逸致的散文稿。恬静,清逸,不为教化谁,也不为感动谁,只为把记忆变成文字,像雨点般撒落天涯。
  • 大圣弟子

    大圣弟子

    刘轩是个很悲剧的学生,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给小妹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主动缀学外出打工,打工期间寄托了全家希望,父母辛辛苦苦经营的小餐馆又要被持强凌弱的酒店经理恶意收购,身陷绝境的他向天发出了一声呐喊,意外的得到了一个手机,这个手机竟然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传承系统,卑贱的命运由此改变……这是一个现实与神话结合的故事,这是一个梦幻与传奇并存的世界,这更是一个阴谋与诡计糅合的残酷社会,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成就一个旷世强者,强无止境,奋斗亦无止境,唯有一次次拼搏下去,永不停歇……
  • 蓦然回首:梨花碎

    蓦然回首:梨花碎

    他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卓爷,他亦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战神,他视人命如草芥却珍她如命,为了他遭天下人唾弃又如何?山河永寂又如何?她是天下第一首富的独女,一朝丧父,云端贬下层,弃情绝爱只为夺回一切,然而不知不觉中倾了谁的心?是什么样的感情可以让人放下一切追随九万里,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可以让人痴傻?一场相逢,一场错遇令原本两个世界的人的人相遇相知,在这红尘乱世中,且看他们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这倾世之恋。(简介无能,读者亲亲去看文吧。)
  • 剑劫恩仇录.A

    剑劫恩仇录.A

    新书新群,277241370,还没有人,下一个就是你。请大家支持新书,《修仙那点事》,认准笔名,跪谢。——可进群要链接,也可度娘,点娘。
  • 黑界大手

    黑界大手

    这是1个由手速称霸的世界,只要你有速度只要你有泛滥的词汇,只要你能稳一秒杀,你,就是黑界之王,1个键盘上的孤独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