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92800000038

第38章 答顾颉刚先生书(1)

《答顾颉刚先生书》一九二三年六月十日初刊于《读书杂志》第十期。

答顾颉刚先生书

颉刚先生:

先生所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意见,真是精当绝伦。举尧、舜、禹、稷及三皇、五帝、三代相承的传说为证,我看了之后,惟有欢喜赞叹,希望先生用这方法,常常考查,多多发明,廓清云雾,斩尽葛藤,使后来学子不致再被一切伪史所蒙。我从前以为尧舜二人一定是“无是公”、“乌有先生”。尧,高也;舜,借为“俊”,大也(《山海经》的《大荒东经》作“帝俊”),“尧”、“舜”的意义,就和“圣人”、“贤人”、“英雄”、“豪杰”一样,只是理想的人格之名称而已。中国的历史应该从禹说起。各教都有“洪水”的传说,想来是实有其事的,大概洪水以前便全无历史可稽了。尧、舜这两个人,是周人想象洪水以前的情形而造出来的;大约起初是民间的传说,后来那班学者便利用这两个假人来“托古改制”。这类把戏,其实早被韩非戳破了,只因秦汉以后的学者太无见识,糊里糊涂地相信这是真人真史,直到康有为作《孔子改制考》,才把它弄明白了。今读先生之论,证以《长发》和《蹠宫》两诗,方知连禹这个人也是很可疑的了。王静安说《商颂》是西周中叶宋国人的作品,此说我不以为然。王氏不信卫宏《序》以《商颂》为商诗之说,固然不错;以“景山”及人名、地名、用语、称名等等证明它是宋诗,尤为卓识。但王氏所举与《商颂》“语句相袭”的《苌楚》、《隰桑》、《石鼓文》、《云汉》、《烝民》、《常武》、《江汉》、《采芑》诸周诗,虽旧说以为宣幽时代的作品,然我却不敢贸然相信,况王氏又说,“其为《商颂》袭《风雅》,抑《风雅》袭《商颂》,或二者均不相袭而同用当时之成语,皆不可知”,则王氏本未尝以此等词句相像为《商颂》是西周时诗之证。但王氏又说,“《鲁颂》之袭《商颂》,则灼然事实。夫鲁之于周,亲则同姓,尊则王朝,乃其作颂不摹《周颂》而摹《商颂》,盖以与宋同为列国,同用天子之礼乐,且《商颂》之作,时代较近,易于摹拟故也。”因此断定:“《商颂》盖宗周中叶宋人所作以祀其先王,正考父献之于周太师,而太师次之于《周颂》之后,逮《鲁颂》既作,又次之于《鲁》后。”他这种证据是不能成立的。他说《鲁颂》袭《商颂》之为“灼然事实”,大概是根据《法言》“公子奚斯尝睎正考甫矣”一语,所以他断定《鲁颂》“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拟《商颂》“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但杨雄这种话实在没有做证据的价值。其他什么“同为列国”,什么“同用天子之礼乐”,什么“时代较近”,更是臆测无据之谈。盖王氏虽不信卫《序》,但极信《国语》“正考甫校(王氏读为‘效’,解为‘献也’)《商颂》于周太师”之说。我却以为《国语》这句话也不可轻信,因为用了“太师”和“校”这些字样,很有汉朝人的色彩。据我看,还是《史记》说《商颂》是宋襄公时的诗的话比较地近情。因为《商颂》中夸大之语甚多,极与《鲁颂》相像。魏源《诗古微》因《鲁颂?蹠宫》有“荆舒是惩”及《商颂?殷武》有“奋伐荆楚”之语,说,“召陵之师,为中夏攘楚第一举,故鲁僖宋襄归侈厥绩,各作颂诗,荐之宗庙”,其说似乎有理。还有一层,《商颂》文笔非常之畅达,实在不像东周以前的作品。我这意见,虽与王氏不同,然对于先生“商族认禹为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为最古的人王(有天神性的)”这个意见并无冲突;而且我这种讲法,与先生所说“可见《生民》是西周作品,在《长发》之前,还不曾有禹一个观念”的话尤觉契合。

伯祥兄说禹或是龙,此可备一说。先生据《说文》云“从”,而想到“”训“兽足蹂地”,以为大约是蜥蜴之类,窃谓不然。《说文》中从“”的字,甲文金文中均不从“”(如“禽”、“萬”、“”、“獸”诸字)。那“象形,九声”而义为“兽足蹂地”之“”字,殆汉人据讹文而杜撰的字。

我很喜欢研究所谓“经”也者,但我是很“惑经”的。我在十二年前看了康有为的《伪经考》和崔觯甫师的《史记探源》,知道所谓“古文经”是刘歆这班人伪造的。后来看了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知道经中所记的事实,十有八九是儒家的“托古”,没有信史的价值。近来看叶适的《习学记言》,万斯同的《群书疑辨》,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礼记通论》(在杭世骏的《续礼记集说》中),崔述的《考信录》等书,和其他书籍中关于“惑经”的种种议论,乃恍然大悟:知道“六经”固非姬旦的政典,亦非孔丘的“托古”的著作(但其中有后来的儒者“托古”的部分;《论语》中道及尧、舜、文王、周公,这才是孔丘的“托古”),“六经”的大部分固无信史的价值,亦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我现在以为——

(1)孔丘无删述或制作“六经”之事。

(2)《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乐经》本无此书)

(3)把各不相干的五部书配成一部而名为“六经”的缘故,我以为是这样的:因为《论语》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和“兴子诗,立于礼,成于乐”两节,于是生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之说,又因此而造出“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之说。这一来,便把《诗经》、《尚书》、《仪礼》三部书配在一起了。因为“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邵懿辰《礼经通论》说),故实虽三部,名则四部。又因为孟轲有“孔子作《春秋》”之说,于是又把《春秋》配上。惟何以配入《易经》,我现在还没有明白。先生如其知道,请告诉我。

(4)“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之末。“六经”之名,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又《庄子?天下篇》先说“诗、书、礼、乐、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下又胪举“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个名目而不云“六经”。案,《庄子》中可信为庄周自作者,惟“内篇”七篇而已。《天运》在“外篇”,《天下》在“杂篇”,皆非庄周自作,当出于战国之末。

(5)自从“六经”之名成立,于是《荀子?儒效篇》、《商君书?农战篇》、《礼记?经解》、《春秋繁露?玉杯篇》、《史记》(甚多)、《汉书?艺文志》、《白虎通》等,每一道及,总是六者并举;而且还要瞎扯了什么“五常”、“五行”等等话头来比附了!(到了刘歆等“古文家”出来,又在那五部书外加一部《周礼》。至于《春秋三传》、《小戴礼记》以及《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书,自来皆认为“传记”,故流俗所谓“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也者,都可用“六经”之名赅之。)

我们要考孔丘的学说和事迹,我以为只有《论语》比较的最可信据。我现在把《论语》之中与所谓“六经”有关的话分别记出如下:

关于《诗》的有十八则:

A.《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B.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C.“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八佾》)

D.“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E.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F.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G.《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H.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I.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J.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K.“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

L.“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M.南容三复“白圭”。……(《先进》)

N.“诚不以富,亦只以异。”(《颜渊》)

O.子曰:“诵《诗》三百,……”(《子路》)

P.……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季氏》)

Q.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阳货》)

R.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阳货》)

关于《书》的有四则:

A.《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为政》)

B.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C.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泰伯》)

D.《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宪问》)

关于乐的有六则:

A.子语鲁太师乐,……(《八佾》)

B.子谓《韶》,……谓《武》,……(《八佾》)

C.子在齐闻《韶》,……(《述而》)

D.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E.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F.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关于《易》的有三则:

A.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B.“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路》)

C.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总说的有三则:

A.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B.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C.曰:“学《诗》乎?”……曰:“学礼乎?”……(《季氏》)

关于礼的话,《论语》中虽然很多,但大都是论礼意的,和《仪礼》全不相干。(“射不主皮”,“揖让而升,下而饮”等语,后人虽可引《仪礼》来附会,但不能说这是孔丘引《仪礼》的证据。)

关于《春秋》的话,简直一句也没有。“答子张问十世”和“答颜渊问为邦”两节,今文家最喜征引,说这是关于《春秋》的微言大义,但我们仔细读这两节话,觉得真是平淡无奇,一点也看不出是什么“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而且《春秋经》、《公羊传》、《春秋繁露》中也并没有和这两节相同或相近的话。这样一件大事业,《论语》中找不出一点材料来,不是极可疑的吗!

《论语》中说到《诗》的最多。其中P或不足信(崔述说),G远在孔丘之后,将这两则除开不算外,还有十六则之多。这十六则之中,找不出一点删《诗》的材料来。A、B、C、E、I、K、M、N、R所引的诗句或篇名,都在今本《诗经》这中,仅D与L为“逸诗”(D为逸诗,说见后),则孔丘所见的《诗》,实与今本相差不远。(若说完全一样,则亦决无此理;即使数目相当,而经二千余年的写刻,内容的亡逸和增窜是必不能免的。)再看B与O,则孔丘所见的《诗》,原来只有三百篇,并非删存三百篇,这是以前已经有好多人说过的了。只有J中有“乐正,《雅》《颂》得所”的话,但这话是论乐,不是论《诗》;就算是论《诗》,至多也不过说他编定诗篇次序,决不能作为删《诗》的证据。我想孔丘如果曾经删《诗》,则《郑风》必在被删之列,因为他是主张“放《郑》声”的(前人有谓“声”是“乐”,不是“诗”,这是要想曲为弥缝而又强作解人的议论);而且若照秦汉以来的儒者那样用“圣道”、“王化”来论《诗》,则王柏、阎若璩、万斯同的话真是一点不错,因为必须将《诗经》如此删改,然后可以免于邪僻淫乱而合于圣道王化也。

关于《书》的四则,也找不出一点删《书》的材料来。除B以外,都是引《书》。但很古怪:三次引《书》,都不在二十八篇之内。照此看来,现在这二十八篇“今文《尚书》”恐怕与孔丘所见的《书》很不相同。

乐无经,则关于乐的六则似乎不必去讨论它了。但就F看来,倒是这个没有经的乐是经过孔丘的整理的。

关于《易》的虽有三则,但这三则不特不足以证明孔丘曾经赞《易》,而且反足以证明孔丘与《易》无关。A的文句,《鲁论》与《古论》大异。今本出于郑玄,郑于此节从《古论》读。若《鲁论》,则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见《经典释文》)。汉《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学”,即从《鲁论》。我以为《论语》原文实是“亦”字,因秦汉以来有“孔子赞《易》”的话,故汉人改“亦”为“易”以图附合。《古论》是刘歆伪造的壁中经,固不足信;但此字之改,却并非始于《古论》,因为《史记·孔子世家》已经作《易》了。大概汉人初则改“亦”为“易”;继则将《论语》此节改成《史记》的“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种改变,原意殆想将《论语》此节作为赞《易》之证。不料偶不经心,留下一个大漏洞:他们说孔丘暮年归鲁以后删订“六经”,其时他已在七十岁左右,于是《论语》中“五十”两字便讲不通了,什么“或五年或十年”,什么“用五用十”,或改作“卒”,或改作“吾”,讲来讲去,终难圆谎!B只引《恒卦》的爻辞,也与赞《易》无涉。至于C的曾参语,在《易》为《艮卦》的《大象》,但多了一个“以”字,作“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明明是作《大象》者袭曾参语而加一“以”字,使与别卦《大象》的词例一律。崔述曾据此以为《象传》出于孔丘以后之证。这岂非反足以证明孔丘与《易》无关吗?

同类推荐
  •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诠释世界、表达情感体验的工具,也是人们解读社会风貌及作家创作意识的一条通道。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哈罗德·品特的大多数作品中体现了品特对疾病的理解与体验,他成功地展现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展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基于此认识,本专著以医学理论作为划分基础,对品特戏剧中的疾病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运用了精神分析法、叙事学、福柯身体政治、隐喻修辞、戏剧美学等理论,从品特戏剧中疾病对于品特戏剧创作以及剧情本身的推动、对于隐喻意义的传达、对于荒诞戏剧诗学功能的达成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一种精神

    一种精神

    本书收录“一种精神”、“兴隆之本”、“从吴起开始”、“山林的界碑”、“大地震:卧龙人和熊猫”等报告文学。
  • 史·诗:邱新荣历史抒情诗精选

    史·诗:邱新荣历史抒情诗精选

    邱新荣的历史抒情诗,像是一座没有墙的博物馆,从古老的神话时代开始,逐一呈现着人们熟悉的各种器物、人物、历史事件和积累着时间性的地点。这些诗篇的呈现又不同于博物馆,因为这些器物和人物都被诗的书写再次唤醒。
  •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本随笔集收入了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的大部分随笔文章,内容触及生活、学习、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文章皆为笔者个人心情的真实抒写,以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位博士妈妈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种种感受。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无奈。这些文章不是旅美指南,它们可能只是越来越多的赴美访问学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远渡重洋的妈妈们的一些侧影。
热门推荐
  • 秋天的爱恋

    秋天的爱恋

    新创的短篇爱情小说,简单的来说是关于情人离别的故事,在多愁善感的秋天,仿佛离别成为一个感伤的构成元素。当在凉风习习的枫树下,和恋爱了三年的男友告别,会是什么心情?他们的承诺,一起走过的人生历程,能否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 宠你一生:竹马爱吃小青梅

    宠你一生:竹马爱吃小青梅

    这一天,小青梅问道:喂,“你到底喜欢吃什么啊?”“我喜欢吃梅子。”某男意味深长的说,她惊讶道:“哎?你喜欢吃酸的吗?改喜好了吗?”“不,我一直都喜欢吃小青梅~”当毒舌的青梅遇上腹黑的竹马,他们之间又会发什么呢?敬请期待本文为宠文,无虐无怀疑无小三,甜蜜到腻另:本文为异世界,超能力世界,如有不妥,纯属虚构!
  • 暗月之东方

    暗月之东方

    东方世界,神州大地这是一块神秘而又奇异缤纷的大陆,三界六道分有,天、地、人、神、鬼、妖,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似乎这些玄虚的东西离他们很远,但是真的不远……很近……很近……就在身边
  • 混蛋男人

    混蛋男人

    陈美红在他的怀中扭累了打累了,渐渐不动了,睡着了般。莫言呆呆的任由她这样睡了一会,然后站起身来把她抱起,径直向她的卧室走去······把她放到了床上,正要直起腰板时,忽然陈美红的一只手向他的脖子绕去······
  • 零界降临

    零界降临

    一场世纪疫病,一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两者结合出惊世骇俗的医学成果“零”计划,造福无数人类,却为地球人类灭亡种下恶果。失去了人类,地球依然运转,新进化的智慧生命创造出新纪元,却不知道毁灭过去的黑暗正一步步重新涌现,吞食他们的新文明和新世界,历史正要上演重复的命运。一个从不知“死”字怎写的野小子夜山河,对世人最敬仰的三公主夏绯玲一见钟情,为了能为她效力和治好三公主的绝症,登上世界禁地玉龙雪山。经历一场奇遇,他终获仙果,下山找夏绯玲时,却发现她莫明失踪,不得不进入统治着新世界的王国中心,找寻她的踪影。夜山河因而一步一步发现了新人类世界隐藏的迷题和真相,被卷入了世界覆灭的命运漩涡中……
  • 神的遗留国度

    神的遗留国度

    作为神的后代,拥有强大的血脉力量,能掌控帝王选陵寝。却深居地底,惨遭杀戮而不自知,谁在掌控背后的一切?族人离奇变异,人首蛇身才是他们本来面目?拯救族人,寻求宝物,一段段的冒险揭开事实真相。地底之国隐藏了什么?昆仑丘得到了什么宝贝?南海龙宫的终极解密。。。。。。到底谁是神的子民?
  • 花影扶疏

    花影扶疏

    佛曰“轮回”,若不寻求解脱者,将于六道中无休无止。可何谓“解脱”?红尘千丈,空说舍弃又何易?-“终不过一场经年大梦,梦醒之时,曲终人散。”珠钗琳琅缀我青丝,端坐高阶睥我江山,却只有呢喃给自己听。大汉史诗,韶华宫词,九重凤阙,未央沉浮。金银珠玉非我所求,锦衣绸缎非我所盼。到头来终不过一句未央无忧,长安何解?“愿伊人不老”我留于江南巷口,含笑看过客,孤倚一菩提,明眸流转即未央。“愿岁月安稳”我静坐落花庭前,闲看天边云,自赏一架花,锦瑟流年即无忧。“愿浮生静好”我轻哼古谣小调,暗香染衣枕,独烹一壶茶,年华如歌即长安。-“我佛慈悲,若有轮回,信女楚氏唯愿独赏凉夜,一人清欢。”
  • 永久是一瞬间给的心动

    永久是一瞬间给的心动

    因为严俪舒高考落榜,决定复读,却与冷酷而冰山王子同桌,因为严俪舒一心想努力学习却忽略了身边有这么个顶级人物的同桌汪观瑾,便让汪观瑾对严俪舒产生了好奇,好奇心害死猫,最后爱上严俪舒,再为她放弃了出国,偷偷与她报考同所大学,不料出现很多意外,最后的结局请看章节哦。
  • 弑佛踢魔

    弑佛踢魔

    普通的放羊娃,机缘巧合放出封印的千年的巨妖,自此走上了佛,神,魔,人,四族之间的争斗。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我等生平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天若压我,顶破那天。地若拘我,粉碎那地。掀起,佛,神,魔,人,之间的一场混沌之战。
  •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是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