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4400000011

第11章 往事(3)

好日子不会太长。有一天我发现好些天没见过二姐和娘,这才听说娘带着她跟七叔一家都去了北戴河。那时七叔是一家大银行的副行长,那个年代有钱有势的人家都时兴去海滨避暑。可是二姐却是余大夫特别嘱咐必须去的。听说是二姐得了“干血痨”.出虚汗,人越来越瘦,低烧、咳嗽……这个病在那个时代是难治之症。余大夫等于是我们的家庭医生,留过洋,他说二姐必须去海边疗养,呼吸新鲜空气,他说这个病名叫“肺结核”。

于是娘带着二姐,还有厨子、佣人、丫头一拨人,跟着七叔一家浩浩荡荡地去北戴河“疗养”了一个来月。后来听说二姐在那边很不习惯。她不肯出门晒太阳,海滩上走着的,大海里浮水的,帆布躺椅上靠着的,都穿得那么少,少得让她不敢看。她当然不会想到再过七八十年,人家穿得更少,露得更多,而且不光是在海滩,就是在城里,满大街有的是。

总之她很不习惯,不愿见人,更是少言寡语,娘又带着她和那一大拨佣人等浩浩荡荡回来了。

听说大厅楼上那个大房间已经吩咐佣人打扫干净了,为的是给二姐养病住的。那边也有长廊通到我们后面上房,但上面不许我们去玩,据说是二姐的病会传给去看她的人。

有一天,伺候母亲房里的张妈偷偷带我去看二姐。我一向不敢违抗张妈。她牵着我的手走进二姐的大房间。二姐穿着纯蓝色的缎袄,懒懒地靠在枕上,前额的刘海也有点乱,好像已经没劲起来梳头了。二姐瘦多了,脸色灰白,只有那双黑眼睛还是亮亮的。

张妈说:“二姑娘!六姑娘来看你啦,这两天身子好吗?”

她轻轻地点点头,勉强微笑着,叫我到她床前,我想她一定又要摸我的头了,但是虽然我很想走过去,却一步也没挪。张妈紧紧地拽着我,我动不了。说了几句话后,张妈赔笑对二姐说:“二姑娘,您歇着吧,过两天再来看您。”

我们就这样走了。那时我才几岁?!我不可能懂得这是一次偷偷的告别,最后的!

没有几天,我们院内的上房又忙碌起来了。她们不知道从哪里弄来那许多绸缎,最多的是素色的里绸。潘爷的妻子,我们称她为潘嫂的绍兴女人也来了,她会做一手好针线活儿。她在指挥着大宅里的妇女们剪裁衣服。她们好像是要赶做不少衣服,小袄、大袄、内衣、披风……有杏黄的、葱绿的、水红的、藕荷的……我又从大方杌凳边上爬到桌角上看,那么多闪亮的绸缎!我记得我又忍不住多嘴,我说:“真好看!给我也做一件!”

有人赶快捂住我的嘴,悄悄对我呵斥:“别瞎说,这是给你二姐做的!”没有人说说笑笑,像平时女人干活时那样,却都沉着脸,时不时地还夹着叹息。直到后来我才懂得这些是给二姐准备装殓时进棺材穿的衣服,里三层,外三层,大家要把她打扮成仙女一样送上天。

但是没过几天,家里又发生了一件怪事。娘不知听了哪个女人的主意,居然去请一个装神弄鬼的名叫“杨好古”的人进了大宅,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和他那做着各种可怕表情的鬼样子!我想,这个主意当然是那几个专门管闲事的长辈们出的。反正就在这个晚上,大宅大厅的楼上热闹起来了。

听到那边乱哄哄,丫头来凤悄悄地带着我从内院长廊顺着走过去。走到外院大厅楼上二姐的临时卧房,只见佣人们早在进卧房门里的地方备好香案,香炉里的大把插香呛鼻,弄得满屋乌烟瘴气,连灯光都昏黄得让入迷迷糊糊。杨好古眯缝着眼又说又唱,手里摆弄着一把供香。唱了一会儿,潘爷恭恭敬敬捧上一只缚着双脚的黑色大公鸡,然后又拿来一把雪亮的菜刀。等这个可怕的怪物唱够了,忽然杨好古抓起公鸡,对着鸡脖子咔嚓一声,那受伤即将掉下的鸡脖子顿时喷射出一股鲜血,“法师”立即割开缚在公鸡脚上的细绳,哗啦朝前一扔,那只公鸡还会扑腾,好像在做垂死的挣扎,它一下子飞到了二姐的床前。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惊吓,吓得我躲在来凤的身后直哆嗦。这事我以后也不敢对人说起,因为来凤也吓得使劲把我拖出到走廊,低声叮嘱着:“千万别告诉你姆妈!”

我回头望了望躺在床上的二姐,她瘦削的脸上挂着两行泪水,脸色顿时变成死灰色,浑身颤抖着,却没有一声哭喊。她那惊恐的眼神使我终身难忘!

好像才过了一两天,那天清晨,前院响起了娘的十分凄厉的哭喊。一个庞大的用大红锦缎做成的棺罩在众人的吆喝下抬进大门,绕过那深灰色雕花的大影壁,抬到院子里来了。然后又有人在棺罩四角上方吊起四只金光闪闪的大灯笼。我们这些小辈和妇女只能在内院上房关闭着的窗前隔着玻璃看着院里的动静,不许下楼。娘的哭声撕心裂肺,楼上几个窗户玻璃后面站着的妇女们都在抹着眼泪。所有的人都沉默不语,只有一个声音穿过玻璃震撼着我们,那就是娘断断续续嘶声哭喊着:“我的心肝宝贝!我的小闺女!”好几个女佣搀扶着劝着娘,她已哭得瘫了下来。

笨重的黑漆棺木从后楼上抬了下来,安放在棺罩里。而娘还在一次次嘶喊着扑向棺木。一切安放好了,抬棺罩的众人吆喝着把棺罩缓缓抬起,绕过影壁,走出大门。娘又一次哭喊着扑过去,却已徒然。

没有吹吹打打的班子,没有和尚、尼姑、道士、洋鼓、洋号,也没有什么人扛着一棵棵白花花的纸柳,或一把把纷纷洒落的纸钱,更没有浩浩荡荡招摇过市的纸糊的房子、家具、佣人、丫头等等。只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去世,才十六岁!就这样也还有各房亲戚们的闲言碎语:杨家大房里又走了一个,还这么瞎讲究!据说娘给二姐穿戴得雍容华贵,不止是给她佩戴了一些珠宝翡翠,还在她嘴里放了一颗大珍珠。我听人说二姐的棺木存放在郊外很远很远的一个什么省的会馆里,可能娘还打算以后把她和其他长辈一起迁回南方祖坟。但据说二姐的棺木在进会馆后不久就被打开了,当然那些首饰也就不知去向。

大宅里从此一片安静。母亲嘱咐我们都不许说起二姐。娘沉默多了,好些天不打牌。

我们兄妹都那么小,也不会安慰她。我只知道我哥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他不止一次地偷偷去看二姐,从小和他一起读书、亲昵地叫他“小弟”的好姐姐。直到老年,在他的自传里还提到她。我想这该是他出世后第一次领会到死亡是多么残酷地夺走一个个他身边的亲人!因为父亲去世时他不过才五岁,即使偶尔会有碎片似的记忆,也不会这样让他记住一生。

向年轻的朋友叨念八十多年前的往事可能是一种近乎愚蠢的行为,但对于我自己,却仿佛是又重新打开一部无声电影,即使故事情节里有我,也仅仅是一个已故幼儿或少女的影子。如今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但那一声撕裂人心的哭喊,却总是在记忆里缓缓升起,好像是这部无声电影的配音!我送走了幼年、少年、青年和那段该是果实累累却是颗粒无存的中年!我已经走进老年了,很老,很老!可悲的是在我即将和那些已逝者相聚,走完这残存岁月之时,那些散发着霉烂气味的大宅里的往事却常常在夜深入静时悄悄地向我靠拢,我没有力气推开这些往事,那些逝去的影子萦绕着我,无声地走来点燃我深深埋在心底的憎恨!我憎恨那万恶的封建制度,那吃人的礼教,那荒诞的迷信习俗和愚昧无知的盲从!不可思议的是到如今还有人在留念甚至还在企图捡回那可憎的年代!当我想到我们的封建传统还或多或少的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延续着,而且真的也还有人在拼命维护着,唯恐这个传统被摒弃,我不能不引以为憾!我想说的是:人是不能倒退着走路的,必须向前走。那个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一步的扭秧歌似的行进早该结束了。我想只有勇往直前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最早的“拉丁铭文”

受到广泛好评的大型历史记录片《世界历史》也有些硬伤。例如,在介绍“拉丁铭文”时讲到:“从一枚公元前七世纪的斗篷别针普雷内斯大饰针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拉丁铭文。”其实,关于“拉丁铭文”出现的时间问题,在学术界颇有分歧。有学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拉丁姆地区出土的陶器碎片。但当代学术界基本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这只是一种臆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学术界也否定了普雷内斯大饰针上的文字作为最早的“拉丁铭文”的论断,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作伪。真正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现存“拉丁铭文”的最早考古证明是公元前六世纪晚期被称为“黑宝石”的罗马广场界标石碑,它是一块石头上的铭文碎片.其四周都有用古体拉丁文书写的铭文。

潮剧二章

《苏六娘》剧事

在所有潮剧剧目中,我最喜欢、最关注的是《苏六娘》。从感性到理性,大概可以找出几条理由:一是题材独特,故事就发生在当年潮属的揭阳,是本地风光,便有一种地域的不可取代性。倘若论及其他名剧,则《陈三五娘》有泉州梨园戏在,且陈三这厮便是泉州人;《辞郎洲》虽是饶平旧事,自然也是潮州题材,却似乎更难逾越一九四九年后政治上的藩篱:其余显者彰者,其影响力大致局限在潮汕一隅。二是结构精巧,张弛有致,避开了牵人就事,选择了写入写情。尽管它还是依循着潮人固有的审美定势,但它动人之处依然流溢着悲剧的凄美。三是文辞华赡,逸兴湍飞,如诗,如歌,如赋。潮剧讲究文采,以此剧为最,迄今为止,潮剧界后起编剧难有出其右者。四是化用了一句俚语,“欲食好鱼白腹鲳,欲娶雅妻苏六娘”,遂令世间潮人生出无限遐想,可谓置一言而动天下情。

因喜欢而关注,近期读到一本汕头的杂志,叫《潮韵》,第六期上刊登了《苏六娘》的选场,编剧署名为:张华云、谢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张华云一人挥毫,如何成了二人握管?我急急翻查史料。《潮剧志》

(连裕斌主编)和《潮剧剧目汇考》(林淳钧、陈历明编着)均署作:编剧:张华云(执笔)、谢吟。

哦,明白了,错误来自这本《潮韵》!仔细一想,有无“执笔”二字可是大不一样!《苏六娘》于一九五六年定本,至今不过几十年,便引出如许“参差”!更假以岁月,世事悠悠,将何以堪?这很令我感慨,我当然相信这不过是编辑一时的疏忽,然而这疏忽却引起我探求的欲望!

翻阅林淳钧师兄的《潮剧闻见录》,其中《苏六娘的戏外事》一文谈到张华云的“悲喜剧”。原来,一九五七年,作为汕头市副市长的张华云“被打成右派分子”。(郭注:这句话在语法上是通顺的,但逻辑上含混,被打,被谁打?省略了强有力者!到底是精确语言的模糊性?还是模糊语言的精确性?)林兄写道,“影响所及,作为剧作者的名字,也从《苏六娘》的一切出版物中被抹除。(郭注:还是前面的老问题,被谁抹除?)直到一九七九年拨乱反正,恢复名誉,广东潮剧院作出《关于(苏六娘)剧作者正名问题的声明》。声明称:

原广东潮剧院演出的《苏六娘》一剧,编剧是张华云(执笔)、谢吟两位同志。后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郭案:“众所周知”,又是一句明白人说不明白、糊涂人说不清楚的隐语,倘若再过几十年,便不是众所周知,而是众皆不知了!)该剧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省卷》时,剧作者只署谢吟一人;及后,拍摄戏曲影片,则全未署原作者两个人姓名。为了恢复历史真实,潮剧《苏六娘》编剧应为:张华云(执笔)、谢吟。”我的天,田螺原来有着十八弯!看来,《潮韵》这位编辑先生还真不能马虎、不能看走眼。

又读了一篇文章,似乎回答了我旁批中提出的问题。这是李平先生纪念谢吟先生的文章,题目颇长,叫《终生一业编潮剧,世纪梨园长流芳》。(郭注:电脑突兀幽我一默!刚刚打上“流芳”的拼音,荧屏上却跳出“流放”

二字,真晦气!)啊,那文章写道,“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省卷》时,由于当时‘左’

的原因,竟未将张先生(郭按:指张华云先生)名字列上,是不对的,应特别申明补正。

还应说明,当时未署张名字完全是上面的事。”“上面”一词比之广东潮剧院的声明具体一些了,仍然不够爽快,似乎不是“改正”

错误的口气,不过,我相信张华云先生不会再“死心眼”,去“咬文嚼字”了!

李平的文章附带写张华云,传主是谢吟。谢吟这个名字我在中学时代已经晓得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在汕头市读书,母校是广东省立金山中学,校址设在汕头磐石。(这个母校几经改名,后来刺斜里又从异地杀出个潮州金山中学,叫我这位学子眼花缭乱。)记得当年我的金中母校校风极好,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我的同学里很有几位喜欢潮剧的,我从他们嘴里得知名角姚璇秋、翁銮金、洪妙的大名,又得知编导张华云、谢吟、卢吟词的雅号,相比之下,我从私心里对编导的崇敬之情更加浓烈,当时是这样想的,写篇文章,甚至写小说、写诗,都不是难事,唯独戏剧,只有专门家做得,看人家起的名字,张华云、谢吟、卢吟词,真雅,人能“吟”

戏,多了不起!当时的我不曾想到数年之后我居然会到北京干上编剧!忽忽悠悠几十年,一觉醒来,发现干编剧的实在活得不容易!如上所说,张华云“被打成右派分子”,谢吟呢?无独有偶,《潮韵》介绍说,一九五八年也被错划为“右派”。几十年磨难,后来都“改正”了,但不久后也都故去了!

我翻查了他们的着作目录,剧作之多令我惊愕。谢吟是终生编剧,是潮剧编剧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者,张华云自称有“卅二个剧本,卅二株毒草”,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自发写了三部长剧”,“不单得不到讨论演出,连稿子都不见了”。(引文摘自《张华云喜剧集》重刊后记)这三部长剧中有一部神话剧叫《涑玉泉》,是写我家乡饶平县黄岗镇的,我觉得特别可惜,说不定又一部《苏六娘》呢!

思绪起伏,难以平静,谨以六娘唱词拜谢张、谢二公之前:

春风践约到园林,

小立花前独沉吟……

但见那亭榭寂寂,

甚缘由有约不来临?

戏谚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熟语;戏谚,顾名思义,是划定在戏剧范畴内的一种熟语。戏谚的“戏”,自然也包括话剧,但实际上是戏曲。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一个剧种在它流行的范围内,大至“无疆”,小至“一亩三分地”,都有自己剧种的戏谚。近日,鄙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便胡乱读起书来,抓到什么读什么,正好潮汕老家寄来一批文史资料,也便有一搭、无一搭读将起来,几天过后,忽忽有所感,也就有了几篇留也得、弃也得的文字。

我读到潮剧的戏谚。

同类推荐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站在常识一边

    站在常识一边

    腾讯思享会主持人、记者杨子云在5年的时间里,对60多位来自实业界、法律界、思想界、文化界的影响力人物进行深度采访,直面当下问题,大胆设问,话锋凌厉。被访者大都坦诚相见,坦露肺腑之言。本书精选的21篇访谈,内容涉及当下众多热点议题,比如:政商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法治专业主义VS专制主义、民办教育的空间、房价、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信任、公益事业与社会发育、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张力、以及“上帝崇拜”的宗教信仰,等等。被访者以他们自己独特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坦荡的良知,回应这些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洞见,无异于迷雾中的星星烛火,照亮前路,引领人们寻见有益于社会、让未来变得更好的共识。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精选了第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优秀作品,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本书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迅速提高成绩的有力法宝。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更是最佳的选择。
  • 启真2

    启真2

    《启真》的基本宗旨是“以书求真,以文会友”。每年不定期出版二到三册,引海内外作者,会聚一堂,高谈阔论,阐细释微,或有益于消解戾气,用开放的心灵迎接知识爆炸与互联时代的挑战,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与解读知识,从制度与历史的角度辨识现实之源流。《启真(2):专题/个人主义》为其中一本,书中毛亮先生的“爱默森的个人主义”一文最为厚重。
  • 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包括新闻、广告、视觉图形在内的人类传播业偏偏长期生息于工具的语境里,最终,成为“做什么”的手段或工具。更加要注意的是:这种工具性的实践与工具性的思想结伴而行,制造了相当的气候……
热门推荐
  • 穷小子修仙记

    穷小子修仙记

    雪还在飘,雨还在下,无敌之路,慢夜长长,只剩孤寂,无穷世界,谁与争锋。不求长生,但求无愧我心!
  • 八剑锋

    八剑锋

    驱魔世家郑少峰少年时候惨遭妖物报复导致家破人亡,镇长林雁飞将其救下,改名换姓藏在殷花中学。三破日将近,怪像多生,偶遇驱魔少女童雪珂,两人却发现了殷花山一个惊天秘密……
  • 名家经典散文选: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双子门

    双子门

    在漫雨中奔跑,前路只有阴暗与迷雾。雨水的叮咚声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旋律。沙沙……沙沙……感觉每一寸雨滴都是明锐刺眼的锋芒。当冰冷暗红的水滴照进瞳孔时。如果不留意,身后的那道门就会打开。
  • 一梦萧然

    一梦萧然

    职场三年勤勤恳恳却背黑锅,怨气四射导致车祸,穿越居然还是个出生于妓院的婴孩,简直是····还好学的就是管理,无心惹事无心参政,我们就乖乖经营起这烟花之地当个小土豪好了,可惜你不有点政治背景有钱也没用啊·····
  • 同学离别之日

    同学离别之日

    这里讲述了“我”吴悦频,四年级与同学分开,初中,高中时再见,我们早已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变了,变得不同于小学。
  • 我为独孤

    我为独孤

    昆仑剑宗,蜀山道统,鼎剑无双,金刚怒目,东海武帝
  • 深宫离凰曲

    深宫离凰曲

    凰鸟为仙,只差一步便可登上南天门,却因旧债未还,剔仙骨,轮回为人。这一世,她是被太后选中的有凤凰命格的人,带着天界的纯真和对人界的懵懂,嫁与他为后。不顾一切的背后,未必没有所求。他是东傲国的一国之君,天自骄纵,放浪形骸。“难起之君”的黑名之后,却藏着惊天的秘密。“本王的王后很有意思,能起天舞,得大雨,上九天,下黄泉。”王笑。她答得天真而温柔:“你想要的,我都替你做。”“人之所为,必有所欲。王后想要什么?”歪歪头,她答:“倾九世之力,还君一世恩情,别无所求。”若真要给,能给我你的一颗心么?王又笑:“本王向来不会客气,更不会知恩图报,你要给,那就拿来吧。”凰鸟起舞,燃燃如火。
  • 心的历险

    心的历险

    地震中,昏倒的两个少女,在不一般的世界里,开始了她们的历险……只有勇往直前!
  • 兴国之路

    兴国之路

    强盛的国度经过时间的变迁,也会衰败,将衰败的国家转变成昔日的繁荣大国,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以文治国,以武安邦,方是兴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