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100000016

第16章 唐词篇(15)

词的起两句是倒装句式,描写宫苑中明丽的春景和花下美人的情态。“红红绿绿苑中花”,红和绿都是鲜明而强烈的色彩,红显热烈,绿显凝重;红绿相间,与春阳辉映,更显得光彩熠熠,美不胜收。放在句首,格外醒目。由此可以领略到宫苑里那撩人的春色:碧草如丝、绿树成荫、红花似火,点缀其间,一派大好春光。在这良辰美景中,突然呈现出美人的倩影,“宛宛转转胜上纱”,她淡画蛾眉,又弯又细,头戴用彩绸结成的花胜,娉娉婷婷地在柳荫花丛中信步闲游,好一幅美人花间游春图。“宛转”,婉曲之状也。这里叠而用之形容女子画眉的美态,最为恰当不过。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句子,显然与此同出机杼。“胜上纱”即用彩绸结成的花胜,由两个斜方形迭合而成,是古代妇女在春天里喜欢戴在头上的一种饰物。杜甫的“胜里金花巧耐寒”,李商隐的“春胜宜春日”,以及《牡丹亭》中杜丽娘戴的“宜春髻子”,都是这种彩饰。值得提出的是,句中并无显示人物外貌、体态的词语,但从对她头上彩饰和眉毛弯曲的简笔勾勒中,完全可以想像出她的风致。这种以“剪影”传其神貌的方法,更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前两句由景及人、由景生情,景物描写是宾,人物的形态和因景而生的心情是主。她的悠闲自得,心静如水;她的徘徊流连,满心悦怡和欢畅,都在句中表现出来。

“纷纷泊泊夜飞鸦”,第三句是跳跃性的转折,景物从白天的明丽变为夜晚的萧索。成群的乌鸦乱纷纷地从空中掠过,盘旋着发出哇哇的嚎叫,给茫茫的夜空增加了冷寂和凄凉。“纷纷”写其杂沓紊乱之态,“泊泊”写其徘徊盘旋之状,均起到了刺激人物愁绪的作用。古诗中常用鸦影渲染气氛,牵动人们飘泊无依的悲愁之感,所以王昌龄笔下那个“奉帚平明”的宫女,目睹寒鸦点点,顿时产生了“玉颜不及寒鸦色”的幽怨;李白诗中的“织锦秦川女”,耳闻鸦啼声声,不禁心折泪飞,“停梭怅然忆远人”了。同样,王建词里的花间美人也感物应心,烦乱不堪,情绪陡然发生了变化。白天里的平静悠闲化为乌有,代之而起的是忧心似炽、愁肠如结。她觉得孤独冷落,无人安慰;她感到宫帏森严,虚掷青春。一种思恋故园,怀念亲人的心情油然而生,“寂寂寞寞离人家”,正是她彼时彼刻心境变异的真实写照。“离人”即离别之人,女子被幽深宫,可以说是最不幸的“离人”了,但更为可悲的是“离人”尚有回归团聚之日,她却要在这黄金笼中熬到白头,永无归期。这一切心理变化全是由于不同景物的触发,由此可见作者绘景传情的高超功力。

王建的《宫词》素以工丽著称,这首词也是如此。“宛宛转转”、“红红绿绿”、“纷纷泊泊”、“寂寂寞寞”,四个叠词的连用,既增加了音调的和谐,又对仗工稳,辞情相称。美人与红花绿树相映成趣,景物的设置和人物的安排也颇具匠心,这都体现了工丽的特色。然而更为明显的是词中表现手法的婉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布景的婉转,春景的艳丽和夜景的萧条变化明显,反差强烈。二是表情的婉转,女子的心情前显欢悦,后显惆怅,其中的变化又衔接得极其自然。三是含蕴的婉转,词的主旨不特别说出,而留给了读者悠然不尽的回味。

《宛转曲》中说婉转,这正是词区别于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这首词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杨柳枝

滕迈

三条陌上拂金羁,万里桥边映酒旗。

此日令人肠欲断,不堪将入笛中吹。

这是一首离别词。《杨柳枝》,本名《折杨柳》或《折柳枝》,至唐时始名《杨柳枝》。古代有临别折柳相送的习俗,因“柳”谐“留”音,表示挽留之意。本篇即以这一词调的本义为主旨。

首两句点明离别及其地点。金羁,指装饰华美的笼头;柳条拂羁,暗示即将骑马登上离程。酒旗,是酒肆的标志,这又隐寓饮酒饯行已毕。“三条陌”、“万里桥”,都是泛指而非专名,古人以三、六、九等数字表示多数,这里言外又有行程遥远的含义。这两句叙事,简洁地抓住临别远行的一些特征(金羁、酒旗),烘托出惜别的环境和氛围。以下即转入抒情。

北朝乐府《折杨柳枝》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后人就把折柳、吹笛、怨别三者联系起来,并有笛曲《折杨柳》。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著例。本篇后两句的意思是:今日临岐相别,愁肠欲绝,已禁不住再听《折杨柳》笛曲了。但末句的意思,诗中却写成:已不堪把柳枝“将入”(放入)笛中吹奏。似乎笛子不是吹出声音,而能吹出一根一根树枝来,表达手法颇为奇特新颖。

本篇以咏杨柳枝为主线,后两句直承首句“拂金羁”之柳枝,这是形象的层次;而其意义的层次,则四句一贯,字字不离别情。其所抒别情,并不着眼于某一次特定的具体离别,而大都选择类的一般特征,并适当运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如《折杨柳》笛曲),因而全词显得更概括,更具有一般性。

雀飞多

张籍

雀飞多,触网罗。网罗高树颠,汝飞蓬蒿下,勿复矶身网罗间。粟积仓,禾在田。巢之雏,望其母来还。

中唐张籍曾以大量“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号称“张王乐府”。这首“雀飞多”,句式不齐,流畅上口,是曲子词,也是新乐府。

词是寓言式的,写与雀儿交谈,表示对雀儿的关注与告诫。

开头六个字交代谈话的缘由,“雀飞多,触网罗。”雀儿在天空中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飞翔,却不料有人张开了网子,有的雀儿不幸触网被捕。这一“多”字,既是说雀儿乱糟糟结伙结伴,各自觅生活,也表明他们飞来飞去,本自逍遥。它们怎么触网的呢?“网罗高树颠”,网罗高搭树梢之上,所以被罗织进去。主人劝告说:“汝飞蓬蒿下,勿复投身网罗间。”雀儿虽然难有鸿鹄之志,不能直上青云,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自由天地,树梢头总还是常常出没的,但就在这数尺之高的地方,就有罗网暗布。主人有点辛酸地告诫他们:你就在那蓬蒿之间腾跃几下吧,不要再往树的枝头飞了。并进一步劝告说:“粟积仓,禾在田,巢之雏,望其母来还。”你们何必非在树林之上蹁跹呢?仓里、田里有积存的陈粮,也有还在梢头的新鲜颗粒,你们去吧,不但自己可以饱食,还当念在巢中幼雏待哺,你们万一身陷罗网,靠谁哺育它们?主人诚恳地指给群雀可以裹腹的去处,并劝告雀儿不要盲目往高处飞,念在巢中老小,应当速去。

全篇就写了这样一通言辞。究竟具体指哪件事,哪些人,未能详考。但我们熟悉张籍乐府的常用手法,或者像《猛虎行》那样的寓言,或者像《节妇吟》那样通体比兴。这首以首句名篇的曲子词,含义也是较明显的。古代诗歌中常用鸿鹄比喻英雄志士,而用雀比那些只知困守家园的小民、俗人。作者在这里所与对话的也正是这类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熟悉生长的地方,并没有过高的企求,甚至是浑浑噩噩过日子。然而生当乱世,连这样的生活都不容,有那权力的手张开罗网,罗织他们陷于困境,甚至送命。作者同情他们而又无力去掉罗网,只有劝告他们,首先不要求那可怜的一点自由——在树颠飞翔了,落的再低点吧,屈着身子谨谨慎慎从蓬蒿之间穿行吧。低着头做人。如果做恭顺的奴隶而不得,那么,作者劝他们,逃吧,藩镇割据,治乱政绩有别,到别的地方去觅一口食吧。为了妻儿老小要保重你们自己啊。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作者同情的泪与笔齐下。

作品表现了张籍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他目睹普通百姓生活在权力的罗网下,时时有灭顶之灾,而个人又无能为力,他用寓言的形式表示了一种祈望,但愿百姓们能觅得一块聊以生存的地方,奉老抚幼,活下去。

全篇通体用寓言式。与雀儿对话,语言浅近,感情深厚。句句对雀言而句句包含着对百姓不幸的忧虑。用雀作比也大有深意。雀,历来被作为目光短浅的小百姓形象,在统治阶级上层眼中百姓不正像蝼蚁、燕雀一样,生死争夺可以随其意吗?更可悲的是,连这样一些只求平安度日的燕雀尚不容,世道之险恶,也就可想而知。作者用口语般辞句,殷殷劝诫雀儿时,心中的感伤,读者自能体会。

古钗叹

张籍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凤皇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这首《古钗叹》本是一首七古体的新乐府,见于《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不知为什么选入词中?也许是从声诗角度出发吧。见于张璋的《全唐五代词》。

此词的题目是《古钗叹》,咏的是古钗。钗是妇女头上的首饰,也就是古代妇女用的“笄”(jī),下分两股细长的脚,头上或有装饰品,如凤凰之类,大多用黄金制成,或饰以玉、玳瑁等。这首词实际似七言的十句古体诗,却换了四个韵部。叙事极易明白。先说“古钗堕井无颜色”,“无颜色”言其失掉了光彩。而今又在百尺的井底为人所得。“凤凰宛转有古仪”这是说钗夹上有个凤凰,曲折有变化,颇有古代的风貌。但是,如果要作首饰,却已古老而不合时了。女伴们拿来看,不知它的主人是谁,拂拭了一番,又重新显出了光辉。这个钗已是“兰膏已尽股半折”了。“兰膏”,指润发的油。“股半折”,指钗股已半断了。而此钗又是“雕文刻样无年月”,也就无法考查是什么时候的遗物了。所以古钗虽好,还有不少缺点。以后就用两句来结束:“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这就不免产生无穷感叹了。

这首词当然是咏物的,但古人作咏物词总是有含义,往往有“拟人”的意思。这个钗有凤凰作饰,制作精美,却掉在井中,无人过问。等到它从泥水中挖出时,虽然拭拂了还有光辉,可是既无香气,又折了脚,而且式样已古老不合时宜,只好被放入匣子里,跟掉在井里一样。这就活像一个有才学之士,被埋没了无人过问。后来虽然出来应世,却以老了不合时宜,依然不能受到重视。这简直就是张籍自己的写照。虽然才华惊人,却一辈子只做个小官。不仅文人如此,就是武将、美人往往也都是这样。所以王维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老将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儿女行》)的感叹。这就是封建时代的悲剧。

一七令

赋山

令狐楚

山,耸峻,回环。沧海上,白云间。商老深寻,谢公远攀。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皇太子东宫的属官)分司东都(今洛阳市),令孤楚、元稹、李绅、张籍等人在长安兴化池亭置酒送别。(见《唐诗纪事》卷39)酒筵上分题作诗,各从一字写至七字,并以题目作韵脚(本篇即以“山”字为韵脚),后遂演成词调《一七令》。

这首咏山之作,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的铺写手法,但并非率意散漫,敷衍成文,而是贯串一个主旨:对幽游山林的退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开头几句写山势险峻连绵,耸立于大海之上,白云缭绕,似是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一般。“商老”二句运用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典故:秦末东园公等四人隐于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年皆八十馀,时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屡聘不至,后却被太子招游,使太子声望骤隆。“谢公”,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性喜山水,常在浙东一带寻幽探胜,他曾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公。这里的“商老”“谢公”实皆喻指白居易,因他时任太子宾客,又是诗人,且是当时宴请的对像,作者随手拈令,贴切允当,又有褒扬之意。“古岩”二句从听觉上描绘山景:泉流和鸟鸣,声声相续相融,突出环境的幽雅谧静。“树岛”二句则宕开一笔,西连陇山,南接巫峡(荆蛮,原是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这里即指楚地,其东即连巫峡),不仅视野壮阔渺远,而且连结着特定的感情指向。在中国文化史中,“陇塞”和“猿声”已是具有丰富涵义的名词。“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联想起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歌民谣,本篇在咏“山”中又引入鸣咽凄厉的审美风味,与结尾的低吟密咏的情调直接衔接。

结尾二句直揭此词主旨:世上芸芸众生,一味追求富贵荣华,至老不悟,徒使山中芳草无主、糜鹿无伴,多少美景胜概无人赏会。“簪裾”,显贵者的服饰,这里即代指荣禄。《南史·张裕传》附张充与王俭书说:“茂陵之彦,望冠盖而长怀;渭川之毗,伫簪裾而竦叹。”即写世人对显贵者的钦羡。

此词忽山忽海,忽西忽南,既引人物,又摹泉鸟之声,看似错落无序,实则情意贯注,皆在一个“隐”字。

阿那曲

薛涛

玉漏声长灯耿耿,东墙西墙时见影。月明窗外子规啼,忍使孤魂愁夜永。

这首《阿那曲》,《唐人万首绝句》及明刻《薛涛诗》均曾收录,与《全五代诗》均题《赠杨蕴中》。亦见于《古今词统》。《词苑丛谈》引文作《独夜曲》,并载:“进士杨蕴中下狱成都,梦一妇人,自称薛涛,赠以此词。”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全唐诗·薛涛》诗未收,而归入“鬼”诗。相传此乃薛涛死后所作,但近人张篷舟所辑《薛涛诗笺》则认为“鬼”诗云云,皆不经之谈。因自来所谓“鬼”诗,多出于文人伪托,或系梦中得句,并非死后真能作诗也。

薛涛,字洪度,幼而能诗,后流寓蜀中为乐妓,出入幕府,皆以诗受知于当道,与之唱和者均一时名流,其诗坛地位在方干、马戴、贾岛之间,被称为唐代女诗人第一。所作诗以讽谕时政、评骘人物为多,较少脂粉气。但这首《阿那曲》却显得辞意凄婉、格调低沉,不失女子本色,而且字里行间还真透着点森森寒气,更加重了作品的冷色。

全诗自始至终不离开夜景的抒写。手法是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相生,最后再集中笔力正面抒情。起句中的“玉漏”,即古代宫中用来计时的铜壶滴漏。“声长”,喻漏声持续很久。“耿耿”,光亮微弱,多以之形容天之将明。如白居易诗“耿耿星河欲曙天”句。这里暗示夜很长,人不寐,灯也残了。正因为人辗转未眠,故漏声在耳分外清晰。第二句紧接上句,写景转而写人。“影”,是指人影。“东墙西墙”表明影在移动,而且移动得相当频繁。“时见”一词,就点出这人在不停地来回走动。一、二两句作为一层诗意,借助于漏声、孤灯、人影这些富有特征的词汇,极写孤苦无依的愁人长夜难挨之状,可谓传神。李后主《捣练子》词:“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或即脱胎于此。

同类推荐
  • 代言与立言

    代言与立言

    本书对新时期文学与启蒙言说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分为:新时期文学启蒙精神脉络的发展、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主题研究、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形象研究、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审美形态、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作家作品分析五部分。
  • 把你放在心上

    把你放在心上

    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平平常常的故事,清清浅浅的文字,散发出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香,不经意间翻阅,甚至会在刹那间激活你沉睡的心灵,影响你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集了众多名入撰写的情书。他们当中,既有政治明星、高官权贵,又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每一封情书都表达了写信人诚挚炽烈的情感。编者在每封情书前,对写信人作了详细介绍。部分书信还在结尾处给出了写作背景,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写信人的心理。这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情书,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大家更深刻地领悟到爱的真谛。
  • 在十三个月的国度里:一个援外医疗队员在埃塞俄比亚

    在十三个月的国度里:一个援外医疗队员在埃塞俄比亚

    这本书显示了仵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散文,读起来轻松流畅,娓娓动人;他的诗词虽不很规整,但真情感人。他还尝试不同的文体,如文言游记《游阿尔巴门奇国家公园》、赋体散文《乐以忘苦,图卢布卢》。他还翻译了一些文章,如《提露内丝·迪巴巴前传》《咖啡的故事》,反映了他的英文水平。虽然本书中有些文章还不十分完美,但作为一名医生,文字功力和英语水平能达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冷刺

    网游之冷刺

    伤过我的人我会让你们用十倍来偿还。。。。伤过我爱的人我会让你们彻底消失,来弥补你们伤过她们的痛。伤过我最在乎的人,你们就不要在出现在我眼前。冷夜中的匕首会让你们再也无法站立起来。你们只剩下最后一口呼吸的时间。。。
  • 永夜之空:罪与赎的审判者

    永夜之空:罪与赎的审判者

    魔族战争结束十年后,魔族再次攻入人类世界,而这一次,将会是魔族的胜利,人类最强魔导师勒瑞斯如此预见到曾经拯救了世界的勒瑞斯没有再一次出手,早已对人类失望的他将一切作为赌注,将世界的命运赌在了六名少女(?)的身上
  • 星月雨言

    星月雨言

    年轻人的世界没有错与对,因为,他们还在成长。学生时期纯净的爱,社会上那计划着的爱,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但是,恨往往是一样,无论恨因何起,最后结果伤的也是双方。本书写的是一群人从大学到社会生活,期间的一点爱与恨。言情而悲情,本书之缘就是一个情字。
  • 魔法师默示录

    魔法师默示录

    一本神奇的书,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此让少年走上了魔导师的道路,我们称它为魔法师默示录......
  • 乱世浮屠

    乱世浮屠

    明朝末年后金入侵中原,每到一处烧杀抢虐,江湖武林也帮助大明抵抗侵略,但是汗王努尔哈赤有更大的阴谋,派人抢武功秘籍,暗则派人在中原武林建教,因为他想要统治中原一切。
  • 决欢

    决欢

    中土大陆,四方门派,王朝居中,百族林立,修仙修体修心。孤儿叶岷,得孤寡老人指引,进入长青宗外门踏入修行一路,后因回故地看望老人,误入山洞,得一心法,一睡十年,物是人非。。。。。。
  • 逸剑风行

    逸剑风行

    一直很喜欢中国古典经史和传奇小说,对其中的游侠文化尤其着迷。写这本小说,权当是写自己做的一个梦。故事的年代背景起于隋末。本人没读过什么书,水平浅薄,讹误在所难免,但求一笑。取材多来自于一些听到的民间传说以及一些传奇故事,间或以身边的一些人事、新闻,道听途说加之一些自己的想象。写得零碎,难免会前言不搭后语,还请诸位一并海涵。
  • 娘子无敌:一品女东家

    娘子无敌:一品女东家

    少女云箩被舅舅,舅母刻薄欺压,决心摆脱这种黑暗生活,云游一番,顺便挣个票票啥的,再顺便拐个男人也是极好的。于是乎……将军,来来给唱个小曲听听如何!王爷,过来给我跳个小舞瞧瞧呗!唉唉,皇帝陛下您别给我剥荔枝了!太甜了!某美男嘴角抽搐,一脸黑线,提着某女脖后的衣领,一路掂到金玉大床上,笑吟吟道:“他们都太穷酸了,还是为夫的来伺候您吧。”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我们的勇者之界

    我们的勇者之界

    末世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超级生命军团,短时间内幸存下来的人将生存空间转入到地下世界,一切的一切究竟是物竞天择?还是冥冥之中的阴谋使然?这个只有神才能解释的清楚的世界,由向着地上世界发起冲击的勇者们开启!!(PS:非病毒感染,诸君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