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高血压病基本知识 (2)
血压,简单地说就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我们无法感觉到这种压力,但是可以想一下花园里正在浇花的橡皮水管。水从水管源源不断地流出,浇灌土地。如果此时在水管壁上出现一个破裂口,那么马上会有水流喷出来。水压越大,喷得越高、越多。血压也是如此。心脏收缩,搏出血液进入各级动脉,动脉管壁由于具有弹性而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又弹性回缩,这样就维持了血液在血管里继续流动而不会回流入心脏。
心脏的收缩和血管的回缩构成了人体血液供应的真正动力。它们维持着生命,使人体能够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二)血压的调节和决定因素
要产生血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密闭的心血管系统,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流动,即有足够的血容量。血容量对血压的影响很明显。大出血时,血液的大量流失使血管容量急剧减少,血压很快下降。此时,补充血容量、增加心跳和收缩血管都能有助于升高血压。
第三,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如果心脏本身有病,收缩力降低时,则血压就会降低。
第四,动脉血管壁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在大动脉弹性不正常时,例如主动脉硬化时,因为心脏收缩时挤入动脉的血液得不到大动脉的伸张所给予的缓冲余地,所以收缩压就会较正常人升高;而在心脏舒张时,又因为大动脉没有回缩的压迫作用,舒张压就会较低。小动脉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能力对血压的升降也有很大影响。这些小血管,即使轻微的收缩,也可使管腔缩小,又由于其数目众多,所以对大动脉的血流可造成明显的阻力增加,因而大动脉内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反之,当全身小血管由于某种原因扩张时,大动脉内的血流阻力下降,则血压降低。
血压的大小正是由这几个因素决定的,凡是会对以上几方面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导致血压变化。
首先,心脏的跳动、血管的收缩和舒张都受神经的支配,神经系统根据人体对血压的需求来控制心血管的活动。当一个人紧张或激动时,神经系统就会发出指令,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压供应,于是血压升高。运动时,为保证四肢的血液供应,血压也会升高。血压的这种调节机制是为了平衡人体血液供应的需要。
其次,人体血管上还有两个调节压力的装置——压力感受器和容量感受器。当血管内压力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大脑发出抑制信号,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血管里容量过多时,则刺激了容量感受器,此时全身肌肉和肾脏的血管扩张,肾脏排泄增加,心脏压力减轻。
此外,人体内还有许多具有升压和降压作用的物质,它们和神经系统、感受器系统一同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使心血管系统为适应人体各个器官每一瞬间供血的恒定需要,对各种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的调节能力。
四、血压的变化及有关概念
(一)人体血压的变化
正常人一生中的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收缩压升高最明显。研究报道,正常人自出生后至20岁收缩压逐渐升高,男性平均每年升高2mmHg,女性升高1mmHg,但舒张压升高不明显。发达国家人群中,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70岁收缩压升高5~10mmHg,舒张压升高5.6mmHg。收缩压随年龄增长呈进行性升高,直到70~80岁;而舒张压只到50~60岁,此后则维持原有水平或下降。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个人在非同日或同一天的不同时刻其血压值不会绝对相同。一般规律是:白天由于活动较多,血压相对较高;夜间睡眠时血压处于静止状态,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活动减弱,血压降至最低水平。按照人体生物钟规律,早起后血压开始升高,上午8~10点血压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午饭后1小时左右血压开始回升,晚上6~8点有一个小高峰,但比上午稍微低一些,以后又逐渐下降。可见,人体白天的血压有两个高峰期和两个低谷,最高血压和最低血压相差约40mmHg。
体位对血压也有影响。一般来说坐位血压高于站立位。此外,正常人四肢的血压可以不完全一样,由于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右上肢血压比左上肢高10mmHg左右。又因为下肢股动脉血管较粗,血流量较大,正常情况下平卧时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要高20~40mmHg,而左右下肢血压无差别。由于左右上肢血压的这种差别,因而规定测量血压时皆以右上肢血压为准。
人体血压的波动和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是在正常范围内即可。
(二)血压的单位
由于传统血压计是水银柱式血压计,所以血压的计量单位一直是毫米汞柱,其符号为mmHg,如某人的收缩压为110mmHg,舒张压为70mmHg,则可标记为110/70mmHg。近年来,为了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将计量单位与国际接轨,医学上已经采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千帕。千帕是以1000帕(帕斯卡)为一个单位,符号为kPa。新旧单位的换算公式为:1mmHg=0.133kPa,1kPa=7.25mmHg。
但是,以千帕为刻度的水银柱血压计实在太粗略,一个刻度=3.75mmHg,高低稍有差别就会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而血压值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相差1~2mmHg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尽管有毫米汞柱在一边标记,但换算起来很麻烦,很难精确地表示出血压值。因此,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群众中,均习惯采用毫米汞柱来计算血压值。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制定的《1999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和我国制定的《199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采用毫米汞柱。只是在医学论文中,还须注明“1mmHg=0.133kPa”的字样。
(三)血压的有关概念
1.收缩压和舒张压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动脉,这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心室收缩完毕,开始舒张,这时由于动脉血管的弹性作用,血液依旧向前流动,这时动脉血管内的压力降至最低,此压力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或脉压差。脉压差越大说明血管壁的弹性越差。
2.理想血压和正常血压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制定的《1999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将18岁以上成年人的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列为理想血压。将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列为正常血压。我国制定的《199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采用了这一标准。
近20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血压>120/80mmHg时,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增多,因此与理想血压标准是相吻合的。
3.正常血压高值《1999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和《199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将收缩压在130~140mmHg,舒张压在85~90mmHg列为正常血压高值。此时,虽然尚够不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高值者以后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明显大于理想血压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也明显增高。因此,这部分人群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了解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知识,改善生活方式,不要发展为高血压。正常血压高值同时合并糖尿病或已有肾脏功能受损表现者,则应接受降压药物的治疗。
4低血压健康人常年血压保持在90/60mmHg而又无任何症状者不应视为低血压,目前一般认为血压低于85~90/55~65mmHg,并伴有头晕、浑身无力、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时,为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