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1800000012

第12章 雅量(1)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肆烧杀掳掠。事后,编修官刘廷琛上疏参劾礼部尚书孙家鼐失职,孙坦然受之。以后,光绪皇帝下诏令大臣荐举御史,孙独保刘,并称:“往日他以大义责我,故知他忠鲠必不负国。”张百熙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时,十分注意延揽人才,经多方寻觅,决定聘任桐城派领袖人物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张称吴“学问纯粹,时事洞明,淹贯古今,详悉中外,足当大学堂总教习之任。”向朝廷专折举荐,加五品卿衔。但吴却不愿受命。张便着大礼服,匍匐跪请于吴前,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并答应了吴先往日本考察学制三个月,再归以报命的请求。吴才答应接受聘任。

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中国辽东半岛爆发战争,清政府竟宣布中立。京师大学堂学生义愤填膺,爆发拒俄运动。慈禧太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遂令京师大学堂官学大臣张百熙,严惩带头闹事的学生。张却认为学生的行为实属爱国,便对学生网开一面,不予追究,并在学生上管学大臣的信函中批示道:“本大臣视诸生如子弟,方爱惜之不暇,何忍阻遏生气,责为罪言!”还建议学生以后讨论国家大事,如果确有见地,可以随时写成论文,呈交他批答,以增长学识。严复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时,主持预备班学生的淘汰考试,在复查学生的试卷时,发现一篇佳作被汉文教习斥为“悖谬”,只给了40分。严对此文十分欣赏,动笔为之稍加润色,便成上乘之作;又自己出钱,奖赏该生10元,以资鼓励。甚至还遗憾自己的女儿太小,不能许配给该生。

蔡元培追述他在北大的治校经验时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说:“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认为,思想自由,就是在学术问题上,?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诚如是,则科学、社会学等,将均任吾人自由讨论矣。”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访问归来,出任北大校长。梁漱溟拿着自己的论文《穷元决疑论》登门求教。蔡告知:“我在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让梁没有想到的是,蔡接着提出请他到北大任教并担任“印度哲学”一门课程。梁大吃一惊,谦虚地表示,自己何曾懂得什么印度哲学呢?印度宗派那么多,只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要我教,我是没得教呀!”蔡回答说:“你说你不懂印度哲学,但又有哪一个人真懂得呢?谁亦不过知道一星半点,横竖都差不多。我们寻不到人,就是你来吧!”梁总不敢冒昧承当。蔡又申说:“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喜好哲学,我们还有一些喜好的朋友,我此番到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来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

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是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蔡的这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梁,他便应承下来。

1919年4月1日,蔡元培在答复林纾的责难信中说,他选择教员的标准是以学问为主,“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朱海涛曾如此描述老北大时期的自由风气:“你爱住在学校里,可以(只要你有办法弄到房子);你爱住在家里,也可以;你爱和你的爱人同住在公寓里,更可以。你爱包饭,可以;你爱零吃,也可以;你爱吃一顿面,再吃一顿大米加包子,更可以。推而至于:你爱上课,可以;你不爱上课,也可以;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总之,一切随意。”老北大时期,北大课堂极为开放。朱海涛就说当时最痛快的事情就是到北大来求师。他说:“北大的学术之门是开给任何一个愿意进来的入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全国只有北大无忝于‘国立’两个字。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绝不会有人来查问你是不是北大的学生,更不会市侩也似的来向你要几块钱一个学分的旁听费。最妙的是所有北大的教授都有着同样博大的风度,绝不小家子气地盘查你的来历,以防拆他的台。因此你不但可以听,而且听完了,可以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长篇大论地提出论文来请他指正;他一定很实在地带回去,很虚心地看一遍(也许还不止一遍),到第二堂带来还你,告诉你他的意见。甚至因此赏识你,到处为你揄扬。这种学生是北大极欢迎的。虽然给了个不大好听的名称——‘偷听生’。”因此,在沙滩红楼一带,就形成了一种“浓厚而不计功利的学术风气”。

五四运动过后,无政府主义在北大盛行,1920年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便出一期“教育革命专号”,主张北大既为学术,则不必考试。所登文章主张“把考试的‘笔’抛去”,认为“考试是一种最坏的制度,等于摧花的风,啮果的虫”。在校内产生极大影响。蔡元培则答复:考试确有甚多坏处,但合理的考试还是必要的。解决的办法是:考试废除与否,“则以要不要证书为准,不要证书者废止试验,要证书者仍须试验”。当时的学生朱谦之、缪金源等17人接受这一办法,自由听课不要文凭。后来《北京大学日刊》公布了这17人的名单,当时同学戏称他们是北大的“自绝生”。这一公文是由蒋梦麟代校长签署的,在上面还称朱谦之为“谦之先生”。梁漱溟称:“这位校长未免太客气了吧!”有一年,北大招生考试阅卷完毕。胡适在招生委员会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能录取这名有文学天才的考生。”校长蔡元培和其他委员都同意了。最后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发现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的成绩都很一般。但蔡、胡等人都无反悔之意。事后才知,这名被破格录取的学生就是罗家伦。

老北大时期,课堂上一直遵循“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传统。

当时在北大旁听和“偷听”课的学生很多,旁听生是指没有选这门课的北大学生,偷听生则根本就不是北大学生。有一次,胡适在课堂上问:“你们哪位是偷听生?没关系,能来偷听更是好学之士。听我的课,就是我的学生。我希望你们给我个名字,是我班上的学生。”胡的一番言语让所有的偷听生都大受感动。胡对偷听生的态度和做法很能反映北大当时的“兼容并包”的学风。

一日,胡适上课,提到某小说,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有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有人说在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中见过。”胡适又惊又喜,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大。”据张中行回忆,老北大时期,有一次师生汇聚一堂,就佛学专题展开讨论。胡适发言很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学生气冲冲地站起来,不客气地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胡答道:“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入都说,当然要讲完。张中行分析说:“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深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有一次,北大学生因为学校派代表去南京聆听蒋介石的训话而罢课。蒋梦麟校长召集全体学生开会,劝学生复课。胡适继蒋之后发言,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遭到了很多学生的反对,在台下起哄,要给胡难堪,但胡丝毫不以为忤,让北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胡的“能容”。当时的学生朱海涛记下了这一幕:“就在蒋校长那次召集的学生大会上,我们见到适之先生的气度和他那种民主精神。当时他继孟邻先生(即蒋梦麟)之后上台训话,一开口,台下就起了哄。反对他的(多半是左倾学生),用喧闹、踏脚、嘶叫来盖他的演讲。拥护他的(多半是右派)用更高的声音来维持秩序,来压制反对者的喧哗。顿时会场上紧张起来,形成了对垒的两派,他的声浪也就在这两派的叫嚣中起伏着,断断续续地送入我们的耳鼓。这是篇苦口婆心的劝导,但反对他的那些年轻人却红着脸,直着脖子,几乎是跳起来地迎面大声喊道:‘汉奸!’他也大声,正直而仍不失其苦口婆心地答道:‘这屋子里没.有汉奸!’终其演讲,这些年轻人一直在给他当面难堪,而他始终保持着热心诚恳、恺悌慈祥的声音态度。”朱海涛感慨地说:“这天给我的印象极深,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气度,应当是多么大!我也看到了适之先生的‘能容’。”据邓嗣禹回忆,胡适任北大校长时,校长办公室就几乎等于教职工的俱乐部,全校教授,皆可进见校长,不必预先约定时间。有一次,邓去造访胡,“一进室内,工友照例倒茶,其中已有数人在座,彼此随便谈天,开玩笑,胡适亦参加闲谈,并略言及徐志摩跟陆小曼的恋爱故事。”邓看到此番场景后,莫名其妙,觉得校长办公室“就好像香港广东饮茶的地方”,然后深叹胡适作风之平和民主。

中文系有一讲师,姓缪名金源,极怪异,因受胡适赏识而留校教大一国文。缪第一节课给学生介绍参考书说:第一,《胡适文存一集》;第二,《胡适文存二集》;第三,《胡适文存三集》;第四,《胡适文存四集》。他虽讲课不错,但如此开列参考书,学生自然不满,于是派代表面见胡适:“缪先生教的不行,思想太落后了,还留在五四时代。”胡适闻言大怒,拍着桌子说:“什么是五四时代?你们懂什么?太狂妄了!缪先生是好老师,不能换!”学生只好败兴而归。

沈从文在北大课堂上说:“胡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五四时期,胡适提倡白话文,章士钊则坚持文言文,观点针锋相对。1923年,章发表《评新文化运动》,批驳白话文,引起新文学界的强烈反对,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成仿吾等纷纷著文反驳。其时胡适正在杭州养病,潘大道去看望,章让潘带口信说他给胡出了一个新题目,务必请胡著文应答。胡毫不客气地告诉潘:“请你告诉行严(章士钊的字),这个题目我只好交白卷了,因为行严那篇文章不值得一驳。”潘问:“‘不值一驳’,这四个字可以老实告诉他吗?”胡说:“请务必达到。”不久,胡回到上海,受邀同时和章在一位朋友家聚餐,席间,胡方知潘碍于情面,并未将自己的话向章如实转告。于是,胡便当众宣称章的《评新文化运动》“不值一驳”。章闻言,毫不在意,照样谈笑风生。散客后,朋友对胡说:“行严真有点雅量,你那样说,他居然没有生气。”1932年8月,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陈独秀。第二年3月,苏州高等法院对陈进行公开审判。陈的好友、全国知名的大律师章士钊知道陈请不起律师,便自告奋勇出庭免费为陈辩护。此前,因章参与“三一八”案,陈已与章断交。但章的一片热心让两人重新和好。当日在法庭上,陈慷慨陈词,发表了自撰的辩诉状,洋洋数千言,引经据典,文言与白话并用,证明自己无罪。陈讲完后,章以律师身份为陈辩护,其词5000余言,侧重法理,逻辑性很强。条条针对审判长的讯词,逐一辩驳。最后认为从为国家保存读书种子的角度出发,法院应该宣判陈无罪。章的陈述,在情在理,但与陈的政治主张有所出入,让陈很是不满。章刚一讲完,陈就站起来声明:“章律师的辩护,只代表他自己的意见。我的政治主张,要以我的辩护词为准。”章未曾料到,自己绞尽脑汁所做的辩护,竟然被陈一口否决,这让他感到十分尴尬,但又能够理解。有人事后问起此事,章却并无多少怨言,只是笑言:“我弱冠以来交友遍天下,惟有三人难交,陈仲甫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相知有素,朋友关系始终如初,故而从无诟谇。”陈原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后又改判为8年。章的出庭辩护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类推荐
  •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
  •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当我们钦羡大自然中的美丽生灵时,是否想到,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无尽的侵扰。大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正在加速消亡中,让我们伸出爱的手臂请它们停一停……吉林省专业作家胡冬林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二十年,为森林里的美丽生灵深情画像,青羊、熊、紫貂、狐狸、青鼬、星鸦……为我们揭开神秘大森林的一角,挽留即将消逝的它们。森林的大量消失,我们是直接或间接的刽子手,它们永远站在森林一边,活得伟大而尊严!
  • 中华古文精典

    中华古文精典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有历代王朝兴衰的沧桑,有百家争鸣的传世辉煌,有风景如画的冰河山川,有琳琅满目的都市繁华。在时间穿梭的长河中,弄潮人物纷纷登场,名篇佳作满目琳琅,奇谋大略左右挥靡,生活百态趣味盎然。
  • 创业哈密

    创业哈密

    那些从南征北战的硝烟中走来,又在戈壁中开辟了灌溉绿洲“天河”的兵团战士;那些怀揣梦想、懵懂离家、不让须眉的湖湘女子;那些少小离家、胆识过人的创业精英;那些在荒滩戈壁架起擎天井架、外输原油产量千万吨的石油健儿;那些敢于直面贫困,挥汗如雨为村村农牧民奉献“富路”的筑路人;那些任狂风暴雨洗刷帐篷,却满怀无限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宝藏的勘探工人;那些从片片沙砾间拔去芨芨草、骆驼刺,却住着地窝子开发煤炭资源,为国家生产煤炭亿万吨的煤矿工人……都无不淌着汗、挂着血、和着泪、牵着笑而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以前我一直觉得对爱情还是不要太认真的好,不然会伤的太重,但是遇见你之后,什么伤的重不重都不管,我只想用所有来爱你。也许最后我们可能不会在一起,可我还是想把什么美好都给你。70多个爱的故事,10多万字的心灵独白,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感悟,却还远远写不尽你带给我的从未有过的感觉。当我朝你看过去时,发现,你已经在凝视着我,这是最美妙的感觉。《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愿欢喜和困惑交织、告别与告白不断、受伤与成长并行的美好时光在此定格。
热门推荐
  • 魔道帝君

    魔道帝君

    缘起,魔生。缘灭,魔不死。我入魔道之日,众生皆魔。……杨逸。
  • 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主要内容包括:歇后语类型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缘来玉赐:家有仙友

    缘来玉赐:家有仙友

    作晚去小摸了一把,收获了一块破玩意。话说这破玩意真够奇怪,在白天看是一块黑色的普通石头,晚上一看却变得血红血红的,起初还以为是一块血玉。胡翠翠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夜间工作者,因为家里条件极其差,只好一边工作一边上学。
  • 异界掌控天下

    异界掌控天下

    超级宅男阴差阳错之下穿越到了异界,同时发现居然自己是动漫空间的掌控者,可以随意召唤出动漫空间的生物,随着主角实力的加强,一个个熟悉的动漫生物都被召唤了出来,实力高超的动漫生物把异界闹的天翻地覆。
  • 普通高手

    普通高手

    陆清只是跟着自己的表哥去抢劫便利店,不曾想表哥却成了第一个刚出场就死掉的龙套,自己也一身重伤的被人放生!话说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长得还挺标致,只是她身边那个唐装老头看起来真是太讨厌了!TMD这群恐怖的人渣都是什么东西?老子在武校拿过两年冠军,手中有枪都不知道找谁去报仇啊!
  • 亿万老公请别闹

    亿万老公请别闹

    顾祁宸平城富二代,商界新宠儿,能力超群财力雄厚,唯独家宅不宁,娶了一老婆,貌美如花,旁人都说妲己附身,容易绿出一片草。可是……草还没绿,惹的事却一堆,件件很扎心。老婆和梦中情人之间的择选唐沁问:“要我还是梦中情人!”“梦中情人”于是梦中情人被划花了脸,那天顾祁宸得出一个结论,顺着老婆话说,什么事都没有。老婆和老娘掉水里的择选唐沁问:“我和你妈同时掉进了水里,你先救谁?”“你!”于是那天顾祁宸老娘被气进了医院,顾祁宸心累问:“你怎么气我妈进了医院?”“没啊!你妈承受能力不强。我将你昨天‘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问题答案告知你妈,你妈就气得晕了!”
  • 爱在遥远的地方

    爱在遥远的地方

    虚虚实实,梦幻人生,留在时空的影像,回头笑看,请勿对号入座。上个世纪末,静谧的古城在悄然的改变,那些淡然而过的青春岁月如同缓缓前行的河流一去不返。按着车铃乔越的身影消失在法桐树后。她第一次坐上飞机来到日本,那时她总是平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待人诚挚的小男生问她,你觉得札幌和南京有什么不同吗?她歪着脑袋看了看天回答,这里的夏天不像夏天。中田君瞪大了眼睛,她解释,是啊,南京的夏天特别的热,会留很多汗的,这里的夏天很凉爽,很快就过去了。也许她开始想念谁了,飞了回来站在她熟悉的法桐树下,她在追寻着什么也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或许冥冥之中,遥远的地方有个声音在召唤着她,她又再次的踏上了前行的旅程。
  • 感悟父爱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感悟父爱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它是恐惧时的踏脚石,是迷失时的导航灯,是努力时的精神支柱。父爱如山,它如同山般厚重,压得人无法喘息,也如同山般伟岸,矗立在你身后,成为你永恒的依靠。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 冰火姐妹

    冰火姐妹

    她,魅惑致命,带着二十一世纪的仇恨穿越了,她,冷酷淡漠,孤独了上万年,冰封了她自己的心。命运相逢,成了独一无二的精灵姐妹。带着和伙伴们一起创立的团队,遵从心灵的选择,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可,谁,又进了她们的心,将她们冰冷的心融化,将她们的心俘获,他说:“许我三千笔墨,绘你绝世倾城。她嫣然一笑。”他说:“当我牵你衣袖,与你执手,我的生命便尽赋与你,相依相伴,或生,或死。”她说:“我爱你。”世上千万句,却都比不过这一句。
  • 孝敬父母(中华美德)

    孝敬父母(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