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的依据
(1)消费者关心商品质量。相对于包装、设计、外观来说,消费者更关心商品的质量。加强商品质量管理对于提高商品质量、保护使用价值、防止伪劣商品进入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从经济性来考虑,必须对商品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商品质量的高低、优劣是根据商品标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法规来确定的,而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愿来判断的。严格遵循商品质量标准来评价商品质量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宗旨。凡是符合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就称为合格品,达不到规定质量标准的就称为不合格品。合格品按照符合质量标准的程序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不合格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不可修复的不合格品即废品;另一类是属于可修复的不合格品,包括返修品、日用品以及存在着轻微缺陷的各种不良品。对于可修复使用的不合格品也称之为“潜在废品”。它们虽然没有直接造成原材料等方面的损失,但实际上却会造成工时、能源及设备等方面的损失和浪费,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应该加强商品质量的监督,防止“潜在废品”的出现。
(3)如果没有对商品质量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使不合格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经过储存、运输等环节会很快暴露出来,成为滞销品。一方面,这些商品卖不出去,其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这些商品还占用资金,影响资金周转和企业再生产,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阻碍。
(4)如果管理和监督不利,会使商品在销售后给用户带来损失或不方便,同时造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各种矛盾的发生,严重影响生产、经营企业的声誉。所以,要对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这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商品质量的相关法规
(一)我国产品质量的相关法规
产品质量法规是指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所有法律、法令、规定、条例等法律规定的总称。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规,可从效力和内容两个角度划分。从效力上可分四个层次:产品质量法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产品质量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产品质量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产品质量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产品质量法规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产品质量基本法;特殊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
1.产品质量基本法
产品质量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于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93年9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制定的。
2.特殊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
《食品卫生法》,于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83年7月1日施行。《药品管理法》,于1984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85年7月1日施行。《计量法》,于1985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86年7月1日施行。《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条例》,1982年2月由国务院发布,1982年7月1日施行。《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施行。
3.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法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94年1月1日施行。《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1986年4月由国务院发布,1986年7月1日施行。
4.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法律
《标准化法》,于1988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89年4月1日施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1990年4月由国务院发布并施行。
5.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1984年4月由国务院发布并施行。《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198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3月15日由国家标准局发布并施行。《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198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5月1日施行。《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1991年5月由国务院发布并施行。
6.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
《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基本条件》,1986年4月由国家标准局发布并施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于1989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89年8月1日施行。
(二)产品质量立法的重要意义
1.产品质量立法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产品质量立法明确了产品质量责任,规定了民事赔偿制度,为广大消费者解决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后的赔偿,提供了法律保障。消费者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产品质量立法是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品质量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下,仍然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既有企业技术、设备、管理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产品质量立法,就是要规范企业行为,协调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3.产品质量立法是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有完备的法制加以规范和保障。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要求在公平、公正、公开条件下开展竞争。产品质量立法就是要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
4.产品质量立法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制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靠行政手段,更主要的是靠法律手段,将质量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内容完整、相互配套、互相协调、适时实用的产品质量法规体系。
(三)商品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
1.商品质量管理法规的定义
商品质量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即微观质量管理和宏观质量管理。前者是指企业对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的市场调研、开发、生产、检验、包装、储运、销售、售后服务的全程质量管理;后者是指政府对商品质量的管理和调控,其管理对象是整个国家或地区或整个行业商品质量的规划、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商品质量法规是指有关商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令、规定的总称。运用质量法规有效地管理和保证商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政府解决商品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2.商品质量管理法规的类型
(1)产品责任法
产品责任法是指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使消费者受到损害时,该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对被害人负有赔偿责任。产品责任有疏忽责任、担保责任和严格责任三种。疏忽责任是指因生产者或销售者的疏忽而造成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损害,生产者或销售者对此应承担的责任;担保责任是指卖方就所销售的产品的质量向买方作了保证,如因产品不符合卖方的保证而造成买方的伤害和损失,卖方对此应负的责任;严格责任是指不论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与消费者或用户之间有无合同关系,也不论对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有过失,只要因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或用户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该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应承担的责任。
产品责任法是具体规定由于产品缺陷造成消费者或用户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在产品责任法中,具体规定了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所承担的商品质量责任以及消费者或用户索取赔偿的权利。它有利于明确责任,顺利解决贸易纠纷,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2)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其产品所应承担责任的法律规范。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使我国商品质量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管理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损失赔偿、经济处罚和法律责任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它是处理各类商品质量问题和解决商品质量民事纠纷的法律依据。根据产品质量法,商品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其生产者和销售者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例如: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形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并未做出说明的。由于这些规定为强制性,所以它对加强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明确商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消费者保护法
消费者保护法是指为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而提供法律保障的法律规范。消费者作为社会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权又相对有限,它受到工资、物价、市场预期、环境卫生、交通通讯、法律保障、商品质量等社会经济生活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提供保证,消费者所受到的损害便无法得到合理的赔偿。为了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发展,对消费者的利益实施法律保护则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4)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检验、认证等方面的质量法规
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与检验工作,我国自1986年以来,相继颁布并实施了《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全国产品质量仲裁检验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等一系列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的制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产许可证制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带动拳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章小结
商品质量是商品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根据商品质量的内容和要求的侧重程度不同,商品质量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商品质量在表现形式上,商品质量由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附加质量构成;在形成环节上,商品质量由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市场质量构成;在有机组成上,商品质量由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构成。
商品质量对商品价值的实现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就需要对商品质量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概括地讲,商品质量的总体要求包括适用性、可靠性、耐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几个方面。但是对不同的商品来说,质量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商品属性包括经济学属性、功能属性和美学属性。商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原材料、设计质量、生产工艺条件和生产设备。外部因素有很多,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员工的素质、科学的管理、社会环境、质量检验、商品包装、运输与储存、销售和服务、使用和养护、商品的废弃处理10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品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使商品质量达到或符合商品标准和特定要求所进行的所有管理活动。商品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商品生产质量管理、商品流通质量管理、商品使用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质量管理。商品质量监督同商品质量管理一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的依据有四个:消费者的要求、经济上的考虑、企业的再生产发展和企业的声誉。有关商品质量的相关法规有产品质量基本法、特殊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商品质量管理的法规有产品责任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保护法、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检验、认证等方面的质量法规。
习题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商品质量的概念?
2.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商品质量的?
3.什么是商品质量管理?如何进行商品质量管理?
4.商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依据有哪些?相关法规有哪些?
二、练习题
1.考察日常用品是否符合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有没有例外,如有的话,是哪些?为什么?
2.试着了解某一种商品的具体管理方法和措施以及相关的法规。
三、案例分析题
有人说21世纪是方便化食品的时代,作为主食的方便面更是首当其冲。有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和销售国,2000年方便面销量达140亿包,平均每人消费11包。一些在校大学生、单身上班族更是把方便面当成每日必备餐,但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方便面只宜当做救急食品,而不应充当日常餐桌上的主角。
分析提示:从对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方面去分析,即食品应该具有较好的色、香、味、形,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并且符合卫生性和国家关于食品的有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