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它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它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这个定义同样适用于服务业)。每位企业主管之所以十分关心生产能力,是因为他随时需要知道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当需求旺盛时,他需要考虑如何增加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的增长;当需求不足时,他需要考虑如何缩小规模,避免能力过剩,尽可能减少损失。生产能力调整的方式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案对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影响是不同的。从计划期长度来看,生产能力计划有长期的与短期之分。
第一节 生产能力计划的特性
一、生产能力计划具有战略特性
生产能力长期计划具有战略意义,是企业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未雨绸缪,及早做好能力调整准备。如果预测市场将有大的发展,企业需要有一个比较稳妥的能力扩展计划,当需求来临时,使企业有足够生产能力,不失时机地制造产品供应市场,不至于遭受缺货损失。反之,预测市场需求低迷时,企业要做好能力转移的计划,将生产能力转到其他领域,在转移中求发展。因此可以说,企业能否做好生产能力计划,反映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也反映了企业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
长期计划的时间长度一般是2年以上,它的特点是计划的主要内容与固定资产有关。因此,当扩大能力时,往往需要投资。但投资不可能马上形成生产能力,要有一个建设期,所以长期生产能力计划不但要提前几年制定,还要适当地提前实施。
二、生产能力计划具有风险性
能力计划的依据是市场预测,而市场发展的走势,特别是长期走势难以预测。市场预测主要考虑两个量:一是需求量;另一个是供应量。后者与竞争厂商的发展计划有关,这个变量更难预测。
在市场态势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制定生产能力计划,要冒很大的风险。但生产能力计划对于企业经营又很重要,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虽然风险大,在尽可能做好市场预测的情况下,谨慎制定计划,选择适当的实施方案,风险是可以减小的。
三、生产能力的时效性
生产能力的物质承担者为设备和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设备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设备的作用越来越大,即马克思经典理论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水平提高了。这时生产能力的时效特性日益突出,随着更新的技术、产品、工艺的出现,以旧设备代表的生产能力必定被淘汰。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生产能力更新的速度也越快。因此在制订生产能力计划时,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因素。
四、生产能力定量上的不确定性
在制订短期能力计划时,往往会发现生产能力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表现出难以精确计算的特性。从定义看,生产能力与固定资产的数量有关,与产出量有关,也与管理水平有关。但是在作生产能力计算时,即使固定资产不变,生产能力也会因不同的产品品种结构、不同的组织方式而有所不同。
1.品种结构的影响
现代企业大都是多品种生产,在固定的设备条件下,即总加工机时既定,由于不同产品的单位加工机时不等,所以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组合,最终的生产量是不相同的。例如,某企业制造A,B两种产品,假设加工总机时不变,它可以生产500台A产品,或者可以生产400台B产品,但也可以生产300台A产品和180台B产品的组合,或其他数量组合,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可确定性。
2.设备开动率的影响
由于设备故障而使加工机时减少,导致生产能力降低。至今为止,一般都认为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是随机的不可预计的(也有观点认为设备故障是可控的,见本书第十六章第二节)。同样,如果操作人员临时缺席,也会因设备停工而减少机时,使生产能力下降。
3.管理因素的影响
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在固定资产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管理手段是可以提高生产能力的。例如江苏红豆集团曾经有一条制衣生产线,因工艺流程长,线上众多工位之间能力不均衡,等工严重,现场混乱,经分析,原因是操作工人的技术差异造成的。他们将生产线一分为二,成为两条独立的生产线,再将原来的工人按技术水平分成两组,分别配在两条生产线上,这样处理使每条线上的各道工序达到均衡,生产次序正常了,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现象,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对它的正确认识,可以为调整短期生产能力提供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几个关于生产能力的概念
关于生产能力的定义几乎是高度一致,但关于生产能力的许多概念,在描述上有很大差别,我们认为理解这些不同生产能力的概念对于实施好生产能力计划是有帮助的。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几个概念
1.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是企业建厂时在基建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它是按照工厂设计文件规定的产品方案、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计算得到的最大年产量。企业投产后往往要经过一段熟悉和掌握生产技术的过程,甚至改进某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才能达到设计能力。设计能力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当操作人员熟悉了生产工艺,掌握了内在规律以后,通过适当的改造可以使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设计能力。
2.查定能力
对于老企业可能由于产品方向有所改变,或者是产品结构重新设计,也可能因为工艺方法有所改进等种种原因,当初的设计能力已完全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这时需要对企业的产能作重新核准,称此结果为查定能力。它是企业的实际能力,对于企业各类计划有指导作用,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本参数。值得指出的是,在核定生产能力时会遇到上节所讲的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即多值性,这时应根据产品的制造特点来选择。
3.计划能力
企业在年度计划中规定本年度要达到的实际生产能力称为计划能力,它包括两大部分。首先是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是近期内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业在本年度内新形成的能力。后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项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业通过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计划能力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当期生产规模,生产计划量应该与计划能力相匹配。企业在编制计划时当然要考虑市场需求量,能力与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生产能力作短期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能力概念
1.最佳运行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一个十分粗略的概念,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方法作短期调整,但这时生产成本会有所变化。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成本是产量的函数,最有经济意义的是单位成本曲线,它是一根下凸的曲线,曲线的极值点表示最小单位成本下的生产量,把这个产量定义为最佳运行生产能力。其最佳的含义是十分清楚的,不管实际产量是大于这个数量(设备过度利用)还是小于它(设备利用不足),单位产品成本都不是最小的。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不在于引导我们去寻找成本曲线,而是提醒我们,在固定资产既定条件下,存在着一个使单位产品成本最小的生产量。因此在制订计划时,对计划方案要作成本测算。
2.经济规模
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当一个工厂的规模扩大时,由于产量的增加,会使平均成本降低,因此扩大规模是有利的。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是因为分摊到每个产品的设备费用随产量上升而下降。一台设备与另一台用途相同能力大一倍的设备相比,它们的价格不是成正比增加的,能力虽然大一倍,而价格不是前者的二倍。再如,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设备以及其他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导致成本下降。此外,非制造成本,例如市场营销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企业管理费等,当产量足够大时,分摊到每件产品的份额会变得很小。
但是,平均单位成本不可能无限制地减少,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管理的难度增加,系统效率反而会降低,虽然投入增加了,而产出没有成比例增加,这时企业达到了它的规模经济生产能力。
企业的生产规模分别为100台、200台、300台、400台时的单位成本曲线,以及每一规模下的最佳运行生产能力。企业生产规模从100台到200台,再到300台,它的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在300台的最佳运行生产能力上,单位产品成本达到最小,当生产规模再继续扩大时,单位产品成本反而开始上升,该厂的经济规模产能就是300台。要注意的是,仅仅依据一条曲线是无法判断经济规模的,因为它是在工厂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取得的。只有通过扩大规模(需要有投资行为),当发现到了一定规模单位成本转向上升,达到400台规模,才能作出判断。
所谓柔性是指能力的可变性与适应性。当市场需求大幅波动时,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是否具有迅速增加或减少的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从加工一种产品迅速转移到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能力。
这种应变能力在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三层含义:柔性工厂、柔性生产过程和柔性工人。
理想状态的柔性工厂转换产品的调整时间很短,它使用可移动设备,可拆卸内墙,以及易于装配和重组的生产线,这样的工厂可以实现快速转换。
柔性生产过程也具有快速转换特性,生产线可以从制造某种产品或零件快速地调整到加工另一种产品或零件,并且这种调整成本是非常低的。有时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生产能力称作为范围经济,其含义是,多种产品被组合起来生产可以有更低的成本(与分别制造各种产品相比)。
柔性工人指的是生产工人掌握多种技能和能力,他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种工作调换到另一种工作。与专业化的工人相比,他们需要得到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此外,在生产现场需要管理者能够迅速调整工人的生产作业任务。
当今的经济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社会的经济运动需要计划干预的,即使是完全市场经济下也是如此,而企业更需要计划,生产能力的所有概念都有实际意义。
第三节 生产能力的计算
计算生产能力是做好能力计划工作所必需的。通过计算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仅可以摸清自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发现生产过程的瓶颈部分和富裕环节,为科学合理地制订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一、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由于企业种类的广泛性,不同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差别很大,在制订生产能力计划以前,必须确定本企业的生产能力计量单位。
1.以产出量为计量单位
从生产能力的定义可知,产能与产出量和投入量有关,但有些企业的生产能力以产出量表示十分确切明了。如钢铁厂、水泥厂都以产品吨位作为生产能力,家电生产厂是以产品台数作为生产能力。这类企业它们的产出数量越大,能力也越大。
但是,在具体地计算它们的生产能力时,就会碰到问题。例如,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则以该产品为计量单位,若生产多种产品,该如何计算?钢铁厂可以轧制各种型材,简单地以吨位计算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电冰箱厂制造单门与三门冰箱的加工量是大不一样的。这时,可采用代表产品的概念,选择代表企业专业方向,产量与工时定额乘积最大的产品作为代表产品,其他的产品可换算到代表产品。
2.以原料处理量为计量单位
有的企业使用单一的原料生产多种产品,这时以工厂年处理原料的数量作为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是比较合理的,如炼油厂以1年加工处理原油的吨位作为它的生产能力。这类企业的生产特征是分解型的,即使用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过程中分解制造出多种产品。
3.以投入量为生产能力计量单位
有些企业如果以产出量计量它的生产能力,则会使人感到不确切,不易把握。如发电厂,年发电量几十亿度电,巨大的天文数字不易比较判断,还不如用装机容量来计量更方便。这种情况在服务业中更为普遍,如航空公司以飞机座位数量为计量单位,而不以运送的客流量为计量单位;医院以病床数而不是以诊疗的病人数;零售商店以营业面积,或者标准柜台数来计量,而不能用接受服务的顾客数;电话局以交换机容量表示,而不用接通电话的次数。这类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能力不能存储。假如一架飞机有150个座位,某次航班只有100位乘客,多余的50个座位的能力只能放空,而不可能存储起来放在高峰期使用。又如,发电厂在负荷低谷时多余的能力也不能存储到高峰时用。其原因是这类企业的产品不能存储,服务业往往属于这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