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3000000021

第21章 生存,街头巷尾各自谋生(1)

四个成年人睡一张一米二宽的床;签字画押保证孩子长大不要房子;一人洗澡,全家都要躲到阳台上;正在讲价,身后来人一提裤腰抓走。

上海支边青年的大批返城,是从1980年底开始。不长的几年,连同子女,总有十余万人如潮水般离去,还有一些留了下来,就像被大潮留在了沙滩上。那些返城的人,重新又回到十几年前出发的地方;他们发现,当初一分钱盖个章迁出户口的豪情壮志,换来的是融入这座城市的步履维艰。再次回到人生的起跑线,他们四下看看,新的一代已经赶上来,超过去。而他们拿什么与人家竞争、与命运赛跑呢?

回来的兴奋变成不知所措

同样是走在中国版图这条由东到西的铁路干线上,同样是这趟54/52次列车,与他们当年离开上海奔赴新疆的情景相比,已经形成了太大的反差。当初站台一路高歌地离开,如今拼命争抢扒上火车。从沿海都市到西部大漠,再从大漠到都市,这样的轮回中,他们也由少男少女,变成了拖儿带女;由意气风发,变成了早生华发。

当列车驶进上海站,在车厢的厕所门口站了三天四夜的聂崇良挪动脚步,被人们拥挤着跳下车,立稳在站台上,这时才发现鞋带绷断了,脚已经肿起来。而第一个感觉,是脸上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自己干裂的皮肤好像马上涂了一层油。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在心里说:“这个空气,真是太好了,这可真是人间啊!”

带着妻儿,背着大包小包从车上下来的余加安,一下车,也是立在那老旧而熟悉的站台上,他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是:“上海呀,我总算回来了!”但是这句话说过去以后,心里突然感到一种失落,怎么办?以后怎么办?

终于挤进了这座繁华的城市,尽管曾经生长在此,尽管对它日思夜想,但是并不等于就被这座城市接纳了。即使有了相应的政策,他们返城后仍然要独立面对融入城市的重重障碍。许多人初回上海的兴奋,很快被不知所措代替;对前途不知所措,对生存不知所措。

在拥挤的站台上,余加安的岳父雇了辆黄鱼车来接女儿女婿回家。刚巧这位骑黄鱼车的,也是位返城不久的知青,为谋生计骑辆黄鱼车拉人拉东西。余加安他们坐到车上以后,这位骑车的问了一句:“朋友,怎么,新疆回来的?”余加安点头说:“对,新疆回来的。”那人又边骑边说:“你看我回来了还不是只能干这个。那么朋友,你回来以后准备怎么办呢?”没等余加安想好了回答,他的老岳父接了一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自己想办法,自谋生路吧。”余加安听了就在想,“自谋生路”,怎么个自谋呢?自己到底能干什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个城市都是住房矛盾突出,多年的政治运动已经折腾得百业凋敝,民居的建设更是长期滞后。人口在膨胀,住房却没有多少增加。

聂崇良从车站一路走过去,到了那条街以后,明明是自己家的门口,但看看都不认识了。倒不是因为搞了什么新的建设,本来整栋花园洋房都是他们家的,但已经全都被别人住了。他们一家只能挤到三层的阁楼,就一点点的地方。他站在接下,父亲出来了,却几乎认不出儿子,父亲说:“是四儿吗?”聂崇良说:“是啊,我就是啊。”父亲说:“快上去,快上去!”到了家里,一看住着那么多人,一家子人都挤在上面。

余加安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家还是老样子,没变;唯一变的,人多了。原来弄堂里头,清清爽爽的人不多。他们在1980年底回来时候,上海与十几年前他们走的时候没什么变化,弄堂还是老弄堂,房子还是老房子,但是人成倍地多了。

同样在1980年回沪的安康,也有这样的感受。他在新疆呆了十七年,回来以后,看到的城市却几乎没有一点变化。可是他们这些人变化了,人都长大了;不但自己长大了,还娶了老婆有了小孩儿。

哪怕仅仅只有一张床铺

当年动员上海青年去新疆支边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轻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但是当他们多年以后重返家乡的时候,又带回来了好几口人。他们中间年轻的也已经三十岁出头,必须重新开始为房子、为工作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而奋斗。其中少数能够有机会接班,顶替父母工作的属于幸运者,多数人只能依靠自己去到处想办法解决生计。而他们面临的头一件事,也是最紧迫的,就是怎样能有个栖身之处,哪怕仅仅是一张床铺。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的家里人希望他们回来,但是又有点怕他们回来。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儿女能从那么偏远的地方回到身边,可是他们真的一回来,最现实的问题是,住在哪里呀?

像顾幸运还真的是幸运,1982年她回来的时候,家里还能给她留一张睡觉的床,那就是说短期内不会有问题,长期肯定还是有矛盾。而有的人回来了,家里连张床都没有怎么办?

周敦福从小就住,回来又住了几十年的是石库门房子。原来他们一家用,后来两家用。里边隔成两间屋子,外面等于是客厅,都是老式的。当时有的人比周敦福差多了,只能借房子,他们都羡慕他有房子住。”

1980年举家回沪的杨清良和朱静华,他们夫妇和孩子四口,岳父母两口,还有她的三个妹妹加上外甥四口,都住在一起。两个亭子间一个十一平方米,一个七平方米,要住这十个人。怎么住呢?就是“向立体发展”,床底下再打地铺,把棉絮摊在地下,就这么过。爸妈跟她的两个妹妹睡在床上,四个成年人就一张一米二宽的床。妹妹当时二十几岁,已经工作了,他们各自上中班、早班、晚班,就轮着睡。其他的人睡地上,人一半在床底下,一半在外面。

吃喝拉撒全在这小小的房子里面。那七平方米的房间里还放个马桶,一家十口人吃饭的时候,有的要方便了就在马桶上方便,其他人在旁边吃饭,真是受不了。特别是夏天,最不方便的是洗澡,晚上一个人在屋里洗澡,全家人都要躲到阳台上,幸亏还有个阳台。这阳台也是几户公用的。

即使这样,他们也觉得可以了。毕竟在他们旁边,有的支边回来的人就睡在弄堂里,有的是在弄堂口的地上用芦秸围一围就住了。

刚回来的那段日子,对安康来说同样是不堪回首。他和妻子史美云也是带孩子住在岳父母家,就一个亭子间,最多不超过十个平方米,父母加兄弟姐妹七个人就这么大空间。首先一个,解手怎么办?那么小的房子,在床角弄块塑料布围上,放个马桶,就在那儿方便。要来个人想方便时真是麻烦,一般女的来就在屋里解决,男的都跑到外面很远的公共厕所解手去。下午天热,一个挨一个用盆在屋里洗澡,晚上别人要睡觉就没办法洗澡了。这种情况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很普遍,家家没有单独的厨卫,都只能这样。

一家子回来,弟弟没法结婚了

他们刚回来的时候,都是很高兴的,沉浸在回家团圆的喜悦中。想不到回到上海没多久,情况就两样了。因为他们回来以后,可以讲起码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因为住房的原因跟家里闹矛盾。为了房子,一家人大打出手的也不少见。他们在外面结婚了,拖家带口回到上海,给双方家庭带来很大压力。就像安康说的:“双方家庭一下子接受不了了。住在我家,我弟弟没办法结婚;住在她家,她家里傻了。”

一看到他们回来,当时最担心的,可能就是安康的弟弟。为什么?因为他们一回来,他不能结婚了。父亲留下的房子就那么一大间、一小间,他们四口占小间不行。如果他们住大间,弟弟结婚又不合适。弟弟也难,因为在上海这种条件的找老婆成个家不容易,一个小青年,就靠那点工资,父亲去世了,那么只能靠这个房子。结果哥哥忽然带一家子回来了,不是影响他吗?

他们住到家里以后,就跟弟弟出现了矛盾。弟弟未来的丈母娘直接不客气地提出来了:“你哥哥这样子怎么行呢?你要把你哥哥赶出去。不然你哥哥一家不出去,我这个女儿跟你怎么结婚?”

不久发生了这样的事,安康正在屋里吃饭,弟弟那时他还没结婚,进来把锅里的饭一倒,说:“这锅是我的,你不要动。”这是很过分了,可是安康没跟他发火。为什么?潜意识里,安康已经觉得他们在上海的人,和自己从新疆回来的人想的不一样,没办法。而且确确实实自己一家回来,都住到家里,影响他了。如果自己没回来,这房子本来是弟弟住,他结婚就没问题了。

李良高一家四口回来的时候,他弟弟的婚期也不得不推迟。他们家是石库门的房子,只有十三点二平方米,上面的小阁楼七平方米。在李良高办理顶替手续即将回来之前,弟弟是清楚的,而他本来准备结婚,但没办法。弟弟和未婚妻商量以后,给哥哥写信说:“你们能有机会回来很不容易,先回来再说吧。”李良高很过意不去,那时弟弟也二十七八岁了。他回信说:“到了上海以后,我肯定会想办法的。”但其实他心里根本没底,哪里知道会有什么办法。

家里就这么大面积,父母,还有弟弟,他们一家再回来住怎么办?后来的权宜之计是,李良高带了一个儿子,睡在父母家,在阁楼上搭地铺;他妻子带着一个小的孩子住到她父母家去,那边家里的人比这边还多,条件自然也好不了多少。

结果一回来就夫妻分居了,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哪边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四口人在一起的生活空间。他们就这样分居了很长时间。李良高下了班往哪里去?常常是在马路上转,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那时候他们这些返城的人,应该说年纪都还比较轻,好不容易一起回来了,却没有办法住在一起。回到魂牵梦绕、阔别多年的上海,许多夫妻反而要开始经历长时间的分居了。

当重归故里的时候,家是什么?当没有一间房子的时候,家又在哪里?这成了困扰他们许多人的问题。环境有时候会决定人的心态,在如此压抑的生存空间下,家人之间可能也会变得难以相容。

对安康来说,不止自己家里这边难以容身,妻子史美云那边的家也一样,也是很反感。反感到什么程度?妻子在家里是大女儿,但是她母亲有时候还揍她,打她。打她的意思,实际上是想赶他们一家走。因为看到他们没法解决落户,没法解决工作,她父母当然着急,不知道这个状况会拖多长时间,会拖上多少年,谁也说不清。

史美云的母亲生气地对她说:“你们照这个样子,还不如回新疆去。”可是回去又怎样,那边的东西都没有了,再回去谁也不愿意,只能在上海忍着。被母亲打的那次,史美云自己的大女儿就在边上。母亲打她,她也不能还手。结果,大女儿把她拉到边上去,对她说:“妈妈,你不要哭。咱们会有自己房子的。”多年以后史美云的大女儿买了房子,让他们住了进去。

生活境遇相似的朱静华觉得,家里人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容纳自己也是不容易了。有一次对她的触动特别大,她的外甥刚会说话,拉着她问:“大妈妈,大妈妈,你的家在哪里?你怎么不带我去?”朱静华当时就掉眼泪了,因为在上海还没有她的家。刚回来她最忌讳的一句话,最不愿意讲的一句话,就是当人家问起时,不得不回答:“我是新疆回来的。”感觉只要走在马路上,如果人家知道你是新疆支边回来的,就像看劳改犯放出来的差不多。

余加安记得,那时候对他们从新疆回来的,人家总是用贬低的眼光在看。60年代去支边的时候挺光荣,戴大红花去的;现在回来了,坐公交车上开口买票,到商店开口问价,最好不要露出是支边回来的,常被看不起。

安康说:“我们这些人家庭条件好的几乎没有,多数都是家里那么多兄弟姐妹,家庭各方面条件不好的到新疆去,也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离家时间很长了,感情也无形中疏远了一些。而且现在回来又穷得要命,不是美国回来的,不是香港回来的,是从新疆来的,还要占一个地方。所以我们这批人回来以后,在社会上,在家里家外,一段时间往往都被瞧不起。一个字:穷。”

欧阳琏讲得干脆:“关键是经济问题。身上有钱,不是亲人也是亲人。”

还真的有一些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受不了跟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的吵闹,觉得大城市里的这种人情世态,远远不如往日在团场里、连队里的那种环境亲切舒心,便又返回新疆去了。

落不上户口,吃饭都成问题

由于当初在阿克苏发起的返城请愿行动被平息,其延续的后果是,大多数自行回到上海的支边者长年落户无门。好不容易回来的,又不愿意再被退回去。80年代初,不单是大件物品,连生活必需品也仍然是凭票供应;如果你在这个城市没有落下户口,不要说在理论上无法证明你是谁,就连吃饭这个最实际的事都很成问题。肉票、鱼票、布票……到这时候依旧是买什么都要票。许多人回来很长时间还是户口没有落,那些票一样都领不到,吃饭就得靠家里挤出来。

吃饭,一要钱,二要粮票。每户的“购粮本”里是按人头,一个人买一个人的粮,有严格定量。他们户口还没报上,谁会发给你粮票。余加安以前的那些老同学,没去新疆支边的,联系上以后对他还不错,听说他回来了,很同情,每个月一家拿十斤二十斤的粮票凑给他。后来意识到只给他粮票没有购粮本怎么卖粮?大家便轮流给他送点米。在那个年代,能这样做很不简单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

    神话产生在原始氏族社会,是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关于“神”的各种幻想性故事。神话中的角色,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具有神性的人或其他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着人类和各种各类为数甚多的动物。然而人类的智慧和动物的本能有着根本的区别:人类并非像动物那样去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总是力图认识自然,解释自然,以便同自然做斗争,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是“文苑精品”系列之一,荟萃中外美文,辑录了一篇篇经典、精彩、有趣、有益的文字,纯粹、清新、智慧,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青春无悔》坚持与读者同行,力求成为读者最需要、最具阅读价值、最令人感动的文章集粹。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做到真正的深刻感动,恒久铭记!
  • 沉默的悬崖

    沉默的悬崖

    永远要有这个严峻的抱负。不论在什么境况下,都必须直面人生,用全身心去拥抱、搏击充满荆棘与鲜花的人生和命运。因此,我在祖国和历史热切的逼视下,仍然是很惶愧的。
  • 乡情

    乡情

    隆德是块文脉旺盛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活跃着一批文化艺人,崔继鹏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的这本散文集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质朴、厚重的文字,充满灵性的歌唱,清醒的理性思维,鲜明的生活气息,构成了本书特色。
  • 绿的歌:冰心晚作辑萃

    绿的歌:冰心晚作辑萃

    这部《绿的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它代表着冰心的第二个创作高峰。它里面的《自传》系列、《关于男人》系列,以及论教育的系列杂文,特别是《我请求》、《无士则如何》等,以及像《病榻呓语》、《霞》等散文名篇,都是她晚年的代表作。 这里面不但有一位世纪老人的过人的智慧、超人的毅力、非凡的活力,还有一个特殊时代的独特气息。它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掀开了历史的全新的一页。
热门推荐
  • 血魂之吸血鬼的守护天使

    血魂之吸血鬼的守护天使

    一个人类少女,却有着不平凡的命运。她的真实身份使她不能拥有爱情。可是上帝却偏偏要她痛苦,给予她生不如死的爱恋。她的他说:“我相信我们是永恒的存在,因为我只是属于你的专属守护天使。没有你,我也将不复存在。”她真实的身份。痛苦的爱恋。残酷的命运。。吸血鬼与她的“守护天使”。将会是怎样的结局?
  • 誓不为妃:红颜乱君心

    誓不为妃:红颜乱君心

    “颜儿,你就这么恨我?”身为一代君王的他无论怎么努力,却始终擒获不了面前这个女子的心。“不,我从来没有恨过你,我心里已经容不下别的感情了。只是我不明白,整个天下都在你的手里,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为什么就不能放过我?”女子哀求的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若这天下能换得你的心,不要也罢!”女子沉默了:对不起,我的心已经送出去了,收不回来了!而他是战无不胜的护国大将军,奈何他是帝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心中的女子被送入宫中,却无能为力。这三人间的恩恩怨怨到底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
  • 神霄九天

    神霄九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孕育三千大道,给予万灵一线长生不死之契机。可是千万亿年以来,得道之人却都无故失踪,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玄机。且看叶寒怎么一步一步的解开这千古之谜。
  • 月亮的守护甜心

    月亮的守护甜心

    又名:《最后的龟壳》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龟壳,里面藏着恐惧,藏着所有一切肮脏的东西,之所以藏着,是因为仍然渴望着那外面世界一切的美好,而那龟壳便是我们的防线。当有一天,外面的美好破碎了,那个坚硬的龟壳破碎了,肮脏,恐惧便会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唯一武器。一场车祸夺走了他冰月的父母,和他的容颜,以及曾经的幸福,他开始自暴自弃,轻生,成了别人眼中的精神病,而她却一直守护着他,成了他最后的龟壳。
  • 旋风少女之我真正爱的是你

    旋风少女之我真正爱的是你

    婷宜在最后一秒KO了百草,百草输了以后不知若白的下落,便去了韩国。
  • 救世医师

    救世医师

    一梦千寻,吾名梦千寻!医天医地医众生,救死扶伤救世梦!救一人易,救天下人难。天地将乱,他有一颗医者仁心,为天地,义不容辞!——救世医师
  • 金牌替身,厉少请自重

    金牌替身,厉少请自重

    他是国内最大的厉天集团当家人,冷漠,高贵,洁身自好,被誉为本世纪女人最想扑倒的极品男人。她是身怀武艺的明星替身,娱乐圈小渣渣,单纯普通,一场意外她把他当成解药,染指了大众情人。“厉慕辰,快点放开我,否则一会儿我一定揍你。”“揍的还少吗?这是你欠我的。”“我,我欠你什么?”“欠被我扑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契约守护者联盟

    契约守护者联盟

    王哲继承了人类从上一个劫数遗留下来的传承秘术,又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一个古老而隐秘的组织,这个组织是为了平衡两股来自上一个劫数的传承势力才孕育而生的第三方势力集团。而那两方势力一正一邪,一场超出人类思维的战争过后双方立下了契约,互不侵犯并退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如双方有违反契约者便由第三方势力裁决!此后人类历史上便有了一个流传很久的隐秘门派---暗门!当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个隐秘的门派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子---契约守护者联盟!
  • 秘道

    秘道

    清风镇掩埋着一笔孙中山留下的军饷,得到军饷的线索是两块“无双蝶玉”。围绕蝶玉,展开韩飞龙、周石天和宋颜兰的夺饷故事。周石天是孙中山派遣的守饷之人,拥有能取得军饷的一块蝶玉,韩飞龙奉蔡锷命来取这块玉;宋颜兰则为袁世凯派来之人,手握另一块蝶玉,欲夺周石天之玉。周石天奉命潜伏后却暗生异心,想私吞军饷,这既给来夺玉的宋颜兰造成可趁之机,又为来取玉的韩飞龙带来一波三折,与之伴随的是清风镇鬼山的神秘和周石天家中变故连连。该小说命案迭起,悬念丛生,几乎无页无迷雾,无人有真身。翻开每页,都可掉入作者精心设计的连环套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架床迭屋的相互猜忌,给读者带来欲罢不能的阅读享受。
  • 喜丧

    喜丧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