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是自己的靠山。但是,我想,地方党委、政府仅仅搞这些服务还是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搭起大舞台。
孟宪波:是啊。在强化服务措施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去年以来,我们投资500多万元,在镇驻地统一规划施工,建起高标准商业网点楼5000 多平方米,普通商业网点房60 多套,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解决长期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水利问题,去年以来政府投资50 多万元,完成了20 多项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农业水利化问题。
记者:这几年,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好事没办好,群众意见很大。
孟宪波:现在确有这个问题。我认为,党委、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关键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正像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那样,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把开拓进取意识同求真务实精神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赢得群众的拥护。去年以来,我们在商业网点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共投资500 多万元,其中除政府拨款100 多万元外,其余资金全部是运用市场手段筹措的,没有向农民摊派一分钱。再比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我们不搞强迫命令,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进行,党委、政府的思路与农民的想法很快就接茬了,调整很成功。
记者:听说你们搞了个“富民工程”,效果怎么样?
孟宪波:很好,前几年,我们在有些地方征收三项提留和五项统筹款遇到很大困难。不征吧,政策法规不允许;强征吧,有些农民手里确实钱很少,而且造成党委、政府与群众关系紧张。后来我们想,与其让干部下乡向农民要钱要物,不如让干部下乡帮农民发家致富。农民富了,该交的钱谁还能不交?于是我们就搞了个“富民工程”,旨在帮助农民尽快走上富路。我们向全乡13000 多户农民发放了《富民工程信息反馈卡》,建立起富民工程档案,实行分类指导。同时,我们从党委书记、镇长到一般干部,每人包一个村、一个户、一个贫困学生,限期收到实效。这样以来,干部由伸手要钱要物变成了伸手扶贫帮富,深受群众欢迎。
记者:现在党委、政府说话灵了吧?
孟宪波:灵,真灵。去年全镇160 多万元的特产税和60 多万元的“三提五统”款,仅用三天时间就全部交齐了。这两年的粮食征购任务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镇涌现出七星级以上文明户11000 多户,占总户数的93%;其中十星级文明户5600 多户,占51% 以上。我们镇还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和“家庭建设先进乡镇”称号。
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党委、政府的权威到底从哪里来?郭城的实践再一次告诉人们:权威从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按经济规律办事中来,从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中来,从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中来,从干部勤政廉洁中来。希望郭城的经验能使更多的人受到启发。
原载于1998 年11 月3 日《烟台日报》
为了一方百姓
——记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于剑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干部应当怎样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为一方百姓的长远利益干成几件好事、实事?牟平区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于建波用他的实践,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前任路子选得对,用不着再另起灶炉
—— 三年苦干,七万大山绘出新图
于建波1994年被任命为王格庄镇党委书记。
王格庄,人称“七万大山”,条件在牟平最差,有人形容“这儿毛驴都能上梯子”。于剑波到王格庄不久,就全力投入抓山区建设开发。他的这一举动,当时令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
于剑波原是抓工业的。“开发山区致富”,是上届党委、政府的思路。上任伊始,他为何不拿出点“新招数”,反而要完全重复前任?
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求,尽管时时激促着这位新书记,但于剑波通过调查,看到了历史上“村村冒烟”办工业给王格庄造成的苦果。他认定,山区综合开发是王格庄致富的上上之策,而另起炉灶只能是劳民伤财,雪上加霜。镇、村两级干部会上,他坦言相陈:前任政府的思路对。我们接着手干,没错!
于剑波融入了七万大山。什么风吹来也不为之所动。和干部群众踏踏实实,一干3年。
3年之后,王格庄的山山岭岭出现的是这样一幅图画:板栗3.2 万亩,优质苹果改造1.5 万亩,脱毒地瓜8000 亩,银杏60 万株,“致富兔”6.5 万只……农民人均收入3年增长2.26 倍,镇政府也由“日子最难过”一跃而为全区“最好过”的乡镇之一。全镇成为山东省山区建设的一个典型。山里农民夸赞年轻的于剑波是“老百姓的好书记”。
“多操点心,多出点力,好事干成一件,老百姓就得益一件”
——苦熬换成苦干,六大造福工程件件实现。
于剑波上任第一天,晚上照老习惯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果打开电视,收不到——大山对电波的干扰无力改善。这里除了山东电视台一个频道,甚至连近在几十公里之外的牟平电视台的节目也收不到。
山里经济落后,教育、文化、交通、医疗等社会事业也比山外差得远。按说,一个穷镇,能在几年内把经济搞上去已属不易,其它事情只能往后拖。于剑波把“拖”转换成“干”。他要把“奔富”、“造福”两项工程同时铺开。面对巨大的财力困难,他给大伙这样鼓励:党派咱来是苦干的,不是苦熬的。好事干成一件,老百姓就能得益一件。咱多出点力、多操点心,就有了。
修路、拓路成为第一个突破口。于剑波先和镇机关干部拉上了工地,插起第一面筑路红旗。各村干部群众纷纷跟了上来。3年新修镇、村公路45 公里。连通峨山夼等5个村的跨河大桥落成后,群众自发给镇党委送来一幅“父母官连百姓情”的匾。
王格庄的干部为老百姓“多操心,多出力”一直没松懈。于剑波一手抓艰苦创业,一手抓资金调度。继公路网建成之后,53 个山村又全都通上自来水,投资60 多万元的镇卫生院大楼接着落成,全区第一家镇级教育发展基金也建立起来。在讨论投资数百万元的光缆传输有线电视工程时,有的干部提出:“牟平全区还没有一个乡镇能上这个项目呢!”于剑波说:那咱就争上这个“第一”,尽快打破山里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这个“穷循环”。他跑西安,跑济南,跑上海,抠资金,订设备。半年之后,光缆有线电视通进全镇53 个村庄,电视频道增加到20 多个,镇里还能自办科技推广节目,为家家送进一位“科技军师”。
经过诚意争取,于剑波还从一位素昧平生的旅韩华侨那里引入一笔资金,在清泉埠村建起一所省级标准小学。“镇领导殚心兴教”成为这所“韩华小学”每个新学年都要讲述的“第一课”。
“整顿班子从严治党是党员群众的愿望,长治久安不能绕路而行”
—— 为夯实农村政权基础,一年整顿17个后进班子。
1997 年12 月,上级下达调令,调于剑波到姜格庄镇任党委书记。王格庄的群众多么舍不得这位好书记走啊!于剑波离任那天,乡亲们沿着弯弯的山路送了一程又一程。
姜格庄将近5万人口,是牟平区第一大镇,海岸线20 多公里,但近几年变化不大。
于剑波成为这一年之中新换的第三任党委书记。一道过去没遇到的难题摆到他的面前。
群众的呼声:姜格庄要振兴必先整顿班子。一些不干正事的人当支书,亏损800 万元的“企业家”当经理,姜格庄怎么能好?
好心人的忠告:姜格庄可不是王格庄,这里“能人”多的是。基层班子真动大了,矛盾起来捂不住,你们党委书记、镇长也够当的。于剑波没有顾虑个人的仕途。经过调查,他和新一届班子旗帜鲜明地站到了绝大多数党员群众一边。
1998 年一年,姜格庄一连整顿了17 个基层班子,调换了14 个党支部书记,其中两人被开除党籍,并免除干部待遇。“从严”并不是乱来。于剑波牢牢把握住两条原则,一是党员评议,党内通报;一是进家入户,全民推荐,使班子整顿置于民主监督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干部变动幅度如此之大,全镇没发生一起来信上访事件。
姜格庄镇干部群众从于剑波和新一届党委不绕弯、敢碰硬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希望。上寨村党员王水林被选为党支书记的第二天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卖掉了村里的小轿车,一件是动员亲属向集体一次交清历年欠款。于剑波从班子整顿入手再次夯实农村政权基础。全镇1700 多名党员带着铺盖卷搞冬季集中整顿时,对着党旗、国旗齐刷刷宣誓:共产党员的本色要永远保持下去。
“坐江山的共产党政权只有一家,解民之忧才能得民之心”
——背过农民140 万元的大包袱,换来的是全镇民心凝聚。
于剑波到姜格庄上任,当年年底全镇47 个村只有一个村交上集体提留。再一查,全镇历年所欠提留统筹款高达960 万元。清欠工作不理顺,全镇其他工作就难开展。整顿基层班子的同时,于剑波又投入相当精力抓全镇性的资金清欠。
清欠的“钉子户”是广河村。这个村曾为一起恶性事件罢交集体提留、税费,一罢5年,干群对立情绪也挺大。于剑波教育镇干部放弃简单生硬措施,而是通过调查之后,由“理解、体谅、帮助”入手,解开这个陈年疙瘩。干部面对群众坐下来,一连回答清楚群众提出的120 多个问题,让大家把多年的疑问、苦处全都倒了出来。接着,于剑波和镇干部又一腔热忱帮助村里维修自来水,检修电线线路,新上节能变电器,并动员兄弟村庄帮其维修农机,整修村路……广河村农民终于受到感动。结果,3天时间,就有70% 的农户交上了5年的欠款。
清欠之中,于剑波着手为全镇5万农民解除另一块大心病。
13 年前,为动员农民为外市一家企业集资募股,姜格庄镇农民认股70 万元,一直没有兑还,农民意见较大。于剑波提出,应该把“欠资”、“欠股”这两件事联在一起。农民欠资应该清还,对农民的欠股也该偿还。有干部说,欠股是上几届班子的事,不能揽到咱这一届身上。于剑波不同意,说:“坐江山的共产党政权只有一家,解民之忧才能得民之心,政府总比农民办法多。”
结果,镇政府终于将这个“大包袱”由农民那里背到了自己肩上。镇里筹集一笔资金,把农民手中的股票连本带息全部“收购”回来,由政府一个头对外涉办。镇里由此支出的资金达140 万元。
“新来的于书记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咱欠交的提留款再不交说不过去”。1998 年,姜格庄215 万元应缴提留一分不欠,前5年累欠也已清交80%。于剑波乘势而上,在全镇铺开了振兴沿海经济的“4321”工程,镇办企业改革,高效农业,市场建设,海上开发等都拉开新的架式,迈出新的步子。
在全区年底乡镇工作综合评比中,姜格庄镇迈入先进行列并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本篇与李玉明、曲日胜合作)
原载于1999 年3 月30 日《烟台日报》